• 沒有找到結果。

如何透過語言達成活動與行為,便是言語行為 (speech act)重要的功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如何透過語言達成活動與行為,便是言語行為 (speech act)重要的功能"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語言,語言表現人們的思想,人們也透過語言進行 許多活動。語言不光只是看不見的聲音或冰冷的文字,而是傳達意念與執行 動作的重要媒介與依據。如何透過語言達成活動與行為,便是言語行為 (speech act)重要的功能。

言語行為是指人們在溝通中使用語言以表達所想施行的行為,如請求、

拒絕、道歉、感謝等。言語行為不單包含了基本的語言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 的 運 用 , 也 包 含 了 對 該 語 言 所 屬 的 文 化 與 社 會 能 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的了解,才能合宜並得體地運用該語言。在諸多 言語行為中,又以具有面子威脅行為(FTA: Face-Threatening Act)最可能引起 談話者雙方關係緊張,如果說話者的言語或行為違犯了受話者的願望,那麼 就會對其自我形象構成威脅。是否實施此一行為,Brown and Levinson

(1987)認為說話者往往要進行一番受益考慮(pay-off considerations);抱怨 即是其中之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語言是為思想服務,任何外語的語言成分最終的學習目的都是為了使 用,在 Searle(1975)的對言語行為的五大分類1當中,「抱怨」是屬於「表 達性行為」(expressive act),是說話人對某種客觀狀態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

因此,如何有效、隨心所欲卻又不得罪他人地表達自己不滿的抱怨情緒,是 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一大挑戰,不但對母語者是如此,對非母語者更顯困 難。對於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說,言語行為之所以難合宜地執行,是因為學 習者不一定知道第二語言中固定的熟語表達方式或者文化的常模(cultural norms),他們也可能假設母語的規則或常規與第二語言相同,而將其直接轉 譯成第二語言,成為負遷移;此外,文化與個人差異使這些表達方式不一定 都能在第二語言的社會文化中適用(Chaika 1994:155)。正因為語言學習者

(2)

傾向將母語中合宜的表達方式遷移至標的語(target language),所以學習者必 須了解自己的母語與可能遷移至其他語言的成份。

語用學在歷年來言語行為的研究多集中在請求、拒絕、道謝、道謝回應、

道歉等,談及抱怨言語行為研究者如數家珍;而研究漢語的抱怨言語行為者 更少,目前只有張惠美(2001)、趙英玲(2003)與賴毅生(2004),而研究 母語者與以漢語為外語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者,更只有舒兆民(2004)一人。

顯示了現今對抱怨言語行為研究的匱乏。隨著當下到標的語使用地區生活的 趨勢已經蔚為風尚,這也是學習者讓自己的外語能力,在交際溝通與具體應 用上,能更趨近於母語者的一大竅門。為達此目標,到當地生活勢必得與母 語者以標的語進行溝通交流。言語行為發生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息息相關,學 習者的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在母語者的眼光裡,不是語言能力或對該 社會文化了解的不足,而是冒失、不合宜或不得體的表現,所以溝通上的誤 解與紛爭便可能因此而產生。抱怨語做為威脅面子行為之一,容易導致談話 雙方的言語衝突甚至關係緊張。因此言語行為研究對於第二語言習得與外語 教學,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以母語者為基準,對以漢語為標的語的學習者之 間的抱怨言語行為進行對比與分析,以釐清漢語抱怨言語行為的常用形式與 策略,再針對學習者的語用失誤,檢視當今言語行為教學的教材與內容,提 出相關的教學應用;讓對外漢語教學者能了解漢語抱怨言語行為發生時,需 要考慮的語言形式與相關應用策略。對漢語學習者而言,讓他們能在「不平」

的時候,不但能抱怨,且能「得體地抱怨」;更重要地,是聽得懂母語人士 的抱怨,從而減低語用失誤發生的情況。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

一、相關概念界定

在了解漢語抱怨言語行為之時,筆者就本文出現的一些名詞予以定義:

(一)言語行為(speech act)

(3)

當我們表達歉意、打招呼、邀請、讚美或拒絕等各種日常生活常見的行 為時,都在執行言語行為。一個言語行為可能只包含一個字,也可能是好幾 個字詞組成的短語,或者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等;言語行為常常以一套組 (speech act set)2的連續面 (continuum)呈現,意即一個完整的言語行為是由很 多語句集合而成的,只有一句話是無法執行言語行為的,如:道歉與邀請常 需 要 數 次 雙 方 的 交 談 來 回 往 返 才 能 達 成 目 的 ( Murphy & Neu 1996:191-216)。Searle(1971)認為言語行為是受社會文化規約的最小有意 義的溝通單位。Austin(1962)認為在一個人的話中有三類行為:言內行為 (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後行為(perlocutionary act)。

言內行為指的是語句 (utterance)本身的語義內容;言外行為是通過說話後達 到的各種不同目的,如請求、讚美、評論等,言外行為寓於言內行為;言後 行為是指說話之後所造成的實際結果。三者的差異在於言內行為是通過說話 表達字面意義,言外行為是通過字面表達說話人的意圖,若說話人的意圖為 聽話人所了解,所產生的結果或變化便是言後行為(何兆熊 1999:93)。

言語行為包含了真實生活中的互動,對話人(interlocutors)不僅得具備語 言知識(linguistic knowledge),也得知道如何在既定的社會文化中恰如其分地 使用該語言,所謂的「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是根據該社會文化的母語 者認知而定,無法脫離社會語境而單獨存在(Murphy & Neu 1996:191-216) 言語行為中含有許多社會隱涵(social implications),而且對於言語行為的回 應也多已約定俗成,就如同我們一問一答的運作一樣(Chaika 1994:154)。

Chaika(1994:176-177)認為抱怨的語句配對(utterance pair)有三種可能:道 歉、藉口或否認。不同組合的對應語言功能及形式也不盡相同。

二、抱怨

抱怨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不是一個不動的停滯點,而是具有關聯性、連 貫性的連續面,也有強度之分。賴毅生(2004)認為抱怨言語行為包含了「不 滿」「批評」「抱怨」「指責」與「斥責」等言語行為。Leech(1983:104)

認為抱怨是衝突類的言語行為,毫無禮貌(politeness)可言;而 Searle 與 Trosborg (1994)則認為抱怨是表達類(expressive)的言語行為。Brown and

(4)

Levinson (1987:66)認為抱怨就是說話者(speaker)對受話者(hearer)積極面子 (positive face)3的某些方面給予負面的評價。Mulholland (1991:166)列出抱怨 的定義為「表達不自在、不滿或責怪,責難某一事物或人4」;Olshtain &

Weinbach (1993)與 Trosborg (1994)則認為在抱怨言語行為中,由於過去或正 在進行的活動對說話者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說話者表達不滿、煩惱、責難 以作為對該活動的反應,向此一冒犯行為至少要負部分責任的受話者告知。

綜合以上學者的定義,筆者認為抱怨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表達衝突 的言語行為,包含了許多對命題的不滿或負面的情緒表達,因為雙方的立場 與利益有所悖離,因此在無法維持和諧的狀況下,如何適當地表達禮貌更顯 重要。依據受話者是否承擔冒犯行為或事件的責任為區分標準,抱怨又可分 為間接抱怨(indirect complaint)與直接抱怨(direct complaint)5(Du 1995;

Mulholland 1991;張惠美 2001)

(一)直接抱怨(direct complaint)

抱怨言語行為中的說話者即為抱怨者(complainer),而受話者可能是被 抱怨者(complainee),或者毋需承擔責任的第三人。直接抱怨與間接抱怨的 分野在於,間接抱怨的受話者對於說話者所涉及的冒犯行為並不承擔責任;

本文的焦點著重在直接抱怨,因為間接抱怨不直接威脅雙方的面子,且間接 抱怨具有社會交際、聯絡感情的功能,與直接抱怨在使用上有相當的差異,

其原因在於:直接抱怨當中,聽話人即是被抱怨者,因此直接威脅了受話者 的面子。實施直接抱怨語的先決條件有下列四項:

(1) 受 話 者 施 行 了 一 個 社 會 上 不 可 接 受 的 行 為 (socially unacceptable act/

SUA),這一行為違反了社會行為規範;

(2) 說話者發覺這一行為已對其或公眾產生了不良後果,已構成了冒犯行為

3 積極面子相對於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是對於每個[某一社群]成員的需求而言,至 少,至少也合乎其他[社群]成員想法的需求。有關 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理論在第二 章有更多的討論。

4 原文為:“to express unease, dissatisfaction, or censure; to find fault in something or somebody”。

5 這些學者將間接抱怨視為發牢騷、吐苦水(grumbling),有人將間接抱怨做為一般日常生 活交際溝通的手段,甚至是對話的開場白。

(5)

(the complainable act; the offensive act);

(3) 說話者察覺到這一冒犯行為,已使說話者至少部分地擺脫了與受話者的 社會合作關係,所以說話者決定表達其不滿或煩惱;

(4) 此一冒犯行為使說話者(即被冒犯者)具有了合法權力要求補救,為了 其利益或公眾的利益來挽回或消除這種冒犯行為。說話者決定採用口頭 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牢騷,因而實施抱怨言語行為,旨在改變那些 不符合標準或並非自身期望的行為,確保受話者採取一些補救行為,如 履行諾言、承認責任,以及糾正錯誤等。

直接抱怨實施的方法可以通過當面(faced)、非當面(non-faced)與混合 (mixed)6的方式進行。

(二)當面抱怨(faced complaint)

當面抱怨是指抱怨者與承擔冒犯行為或事件全責的被抱怨者,當面就冒 犯事件或狀態進行抱怨。當面抱怨由三要素所組成,如圖一所示。

當面抱怨(張惠美 2001)

6 其他二者,依據張惠美(2001)的分類,「非當面抱怨」為抱怨者對免於承擔冒犯行為 當面抱怨

Faced complaint

抱怨者 complainer

抱怨事件 the event of complaint

冒犯行為 offensive action

被抱怨者(=受話人)

complainee (=hearer)

人 person

具(冒犯行為之)全 部責任 total responsibility

(6)

由上述可知,抱怨的種類依據聽話人是否須承擔冒犯行為的責任可分為 直接抱怨與間接抱怨;抱怨也可依進行的方式分為當面抱怨、非當面抱怨與 混合抱怨三種。我們知道抱怨的種類後,便可以釐清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做 更仔細的探討。

二、研究範圍

根據上述的相關名詞界定,抱怨言語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充斥,表達說話 者心中不平的感受,因此使用頻率高且種類繁多,無法逐一搜羅窮盡。其中 筆者認為當面直接抱怨最為困難,理由在於直接且當面的抱怨必然是抱怨者 在經過損益考量(pay-off consideration)後,即使可能威脅到雙方的原有的關 係與和諧,仍認為有直接與對方溝通的必要性才會執行;因此在面對棘手的 溝通情況時,適當的應對進退與禮貌更顯重要,筆者認為確實有研究之必 要。有鑑於此,本研究將範圍限定在漢語的當面抱怨言語行為7,而不涉及 其他類型的抱怨。

三、研究問題

本論文提出的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s)有下列四項:

(一)在口語對話情境當中,漢語母語者的抱怨策略為何?

(二)在口語對話情境當中,漢語母語者的抱怨策略所呈現的形式特徵為 何?

(三)在口語對話情境當中,以漢語做為外語的學習者與母語者的語言表現 是否呈現普遍的相似性(language universal),還是語際間的差異性 (language specific)?

(四)若呈現相異處,在漢語作為外語教學上,如何協助學習者合宜得體表 達抱怨?

以上問題筆者將藉著本研究,透過實際的語料蒐集與分析,找尋相對應的解 答。

7 本章之後所討論的抱怨言語行為皆指「直接當面抱怨言語行為」,不另外標明其為抱怨 言語行為中的「直接當面」類型。

(7)

第三節 本文架構

本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乃本研究的簡介,第二章為文獻探 討,就相關的先行研究進行評論。第三章為研究方法,描述本研究的語料蒐 集、研究對象、分類標準、分析標準,以及研究過程等的各項步驟。第四章 就蒐集的語料,進行抱怨言語行為的討論與分析,以量化與質化的角度討論 使用情況、頻率、情態與男女差異等部分。第五章部分為對比分析,係以母 語者為基準,再加入非母語者的語料加以比對、分析,同樣包含使用比例、

情況與形式等部分。第六章為教學應用與啟示,根據前五章所得分析的結 果,提出教學應用與啟示,並試圖設計出可行的教案。最後第七章為結論,

並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es, he does./ Sorry, he doesn’t have time. Does he have time to take

要成為成功的國際業務員,把企業的通路打 通成可以繞著地球賣東西,靠的不是白紙黑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Review of

•三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大腦激發 的區域和成人聆聽語言時被激發的區域一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

有關於 Java 程式語言,下列何者敘述不正確?(A)Java 程式語言透過 extends 提供多重繼承 (Multiple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