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Copied!
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毅志 先生

學生背景、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以台東縣國 中八年級學生為例

研 究 生: 李柏樟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七 月

(2)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

學生背景、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以台東縣國 中八年級學生為例

研 究 生:李柏樟 撰

指導教授:黃毅志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七 月

(3)
(4)
(5)

謝 誌

這篇論文的完成,最感謝的是黃毅志老師。在黃老師對論文的指導中,學習 到老師對學術的執著與嚴謹的態度,回想論文寫作期間,從文獻的整理到資料的 分析與解釋,老師都不厭其煩的將學術的觀念及方法教授給學生,使學生對學術 這領域有了初步的認識,讓學生在一次次的修改與指導中,慢慢體會到做人做事 的精神。與黃老師兩年的相處之下,學生實在受益良多。

還要感謝曾世杰老師與林大森老師在計畫發表與論文口試時所給予的寶貴 意見,讓學生能再將論文反省與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也要謝謝同門夥伴 雅倫,在寫論文期間的支持與鼓勵,以及松永學長和傳舜學長的幫助,還有同學 揮凱與韋翔及一路上幫助過我的老師們,最後當然是感謝我的家人們,謝謝你們 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朝下一個目標邁進。

柏樟 謹誌於台東大學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6)

學生背景、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以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為例

摘要

過去國內對於心理幸福的相關實證研究中,數量雖然不少,但是由於影響心 理幸福的原因眾多,不同研究者所著重研究影響心理幸福的原因也有所不同。針 對國中學生心理幸福所做的研究,壓力事件是一影響學生心理幸福的重要因素,

也對學生身心造成重大影響,所以有其研究的必要性。然而,目前並未看到以此 在東部地區做大樣本研究,因此,本研究根據 2005 年台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的 資料做分析,有效樣本為台東縣八年級學生共 2760 人,藉此台東縣國中八年級 學生的普查資料,採迴歸分析、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等統計方法,用以瞭解台東 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的現況,進而探究學生背景是如何透過壓力事件對學 生心理幸福產生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一、壓力事件越多,則學生的心理越不幸福。

二、女生與父母親教育程度低者的心理幸福感較低,是由於較多的壓力事件造 成;父親職業及家庭收入,並不會對透過壓力事件對學生心理幸福造成顯著 影響。

三、原住民的壓力事件較多,有降低心理幸福的作用。不過在控制壓力事件後,

原住民的心理幸福高於漢人。

關鍵詞:學生背景、壓力事件、心理幸福

(7)

The Study Of Background, Stress Ev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A Case Of 8

th

Grade Juniorb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Bo-Jhang Li Abstract

A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owever, factors varies of influenc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researchers differ in their focu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n research study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stress ev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cause enormous impact on students’mind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which is in need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However, literature does not show studies containing large sample in Eastern Taiwan, hence, current research analyzed data obtained from 2005 Taitung County educational long-term database. There are 2760 valid samples who are eighth graders in Taitung County.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regression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path analysis and etc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ensus information of eighth graders in Taitung County for understanding current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well-bring of these students and further investigate how stressful event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findings obtained are as the following:

1.The more stress events, the les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students are

2.Stressful ev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emales or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poorly educated les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ather’s occupation or family income do not have major influence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tress events.

3.Aboriginal people tend to be more stress events which decreases thei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owever, they tend to be happier then Chinese after gaining control of stressful events.

Key words:background,stress event,psychological well-being

(8)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2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心理幸福之意義...7

第二節 壓力與壓力事件之意義...7

第三節 探討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關連之理論及研究...8

第四節 探討背景與心理幸福關連之研究...9

第三章 研究方法...1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14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對象...14

第三節 變項測量...14

第四節分析方法...17

第四章 研究結果...18

第一節 百分比次數分佈...18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壓力事件、心理幸福關連之均數比較分析...21

第三節 迴歸分析...24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27

(9)

第一節 結論...27

第二節 討論...29

第三節 建議...30

參考書目...32

中 文 部 份 ...32

西文部份...36

表次 表 4-1-1:背景變項之次數百分比分析表...19

表 4-1-2:學生心理幸福之百分比次數分配表...21

表 4-1-3:背景變項與心理幸福相關之均數比較分析...23

表 4-2-1: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之迴歸分析...25

圖次 圖 3-1:因果模型圖...12

附錄 附錄一... 40

附圖: 附圖一:背景變項、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的影響...38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自從民國八十三年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後,教改會提出許多教育改革 的目標與口號,如「教育鬆綁」、「學校本位課程」…等教改政策,其目標是「把 每個學生帶上來」及「帶好每個學生」,並培養全人發展的學生,使學生朝著人 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邁進(行政院教育改革省議委員會,1996), 從這些理念及目標來看,教育的目的無非是培養一個健全的學生。然而,教育改 革除了使學生學習到基本學識之外,更應該能透過教育改革的努力,使學生能夠 快樂的學習、快樂的成長。筆者認為,過去十餘年所推動的教改,所著重的除了 學生在各領域的成長,更應進一步探討學生是否真正的樂於學習,在學習過程中 學生是否心理感覺快樂、幸福,而這也正是筆者想藉此調查研究來探討學生心理 幸福狀況的背景與動機之一。

在現今社會中,心理幸福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心理不幸福會對個人造成許多 影響,如社會不適應、身體不健康,甚至犯罪、自殺等問題(馬傳鎮,1982;張 明利,2005;Chang,2001)。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4)資料顯示,自殺在台灣地 區少年主要死因排名第 14,在青年主要死亡原因排名第 2,可見心理幸福不幸福 會對個人造成許多影響,甚至對生命造成威脅,可見心理幸福對個人影響很大,

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而在諸多影響心理幸福的原因中,壓力事件是一項影響心理幸福的重要因 素,有許多研究指出壓力事件會對心理幸福造成影響(邱惟真,2004;張苙雲,

1989;陸洛、高旭繁、周雲、蕭愛玲,2001;Brantley et al., 1988;Kessler et al., 1985;

Lu,1994),例如:陸洛等人(2001)曾針對兩岸三地做跨文化比較,研究來自兩 岸三地不同職業、公司型態、部門共 740 位受訪者,研究結果皆顯示不論台灣、

大陸或香港地區的受訪者,其壓力事件越多者則身心健康越差。由於可知,壓力 事件可能對心理幸福造成影響;另外也有針對國中生做過心理幸福方面的研究

(11)

(李欣瑩、姜逸群,2001;何茉如、林世華,2000),例如:李欣瑩、姜逸群(2001)

對桃園市 455 位國中生的研究指出壓力事件與憂鬱呈顯著正相關,心理健康與憂 鬱呈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一個人壓力事件越多則會越憂鬱,越憂鬱則心理幸福 感越低,可見得壓力事件對青少年心理幸福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筆者目前身處台東,由於台東地處東部,有其獨特發展背景,筆者在台東時 深刻感受到其特殊的文化,例如原住民的比例高達三成,這是外縣市較不可能有 如此高的原漢人口比例,且本研究原住民的樣本數夠大,足以進行原漢比較分 析,此為研究動機之一;而過去針對原漢的研究樣本數少,且多以家庭社經背景、

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績來研究(詹馨,1984;陳貴龍,1987;劉春榮、吳清山、

陳明終,1995;譚光鼎,2002),並無看到以壓力事件來探討原漢心理幸福之研 究,且之前的研究並未看到以路徑分析來探討學生背景透過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 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想透過路徑分析來探討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的影響,因此想 透過本研究來探討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的影響,此為研究動機之二;另一方面,

由上述研究可知,壓力事件可能會對心理幸福造成影響,然而,目前並無看到以 此對東部地區做大樣本的研究,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基於上述三個研究動機,筆者欲透過 2005 年「台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之建 立:國中小學生學習狀況與心理健康追蹤調查」,瞭解台東縣地區國中八年級學 生之心理幸福之現況為何?並且透過本研究瞭解學生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之關 連情形?學生背景與心理幸福的關係為何?學生是否會因其背景不同及壓力事 件而影響心理幸福?這些問題都是筆者想透過研究,來瞭解台東地區國中生的心 理幸福狀況,也希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給教師、家長及教育相關人員,用以提升 學生心理幸福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目的旨在藉由此調查研究,瞭解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的心理幸福狀

(12)

況及學生背景與心理幸福有何關連,並進一步探討學生背景透過壓力事件對心理 幸福的影響為何?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下列問題:

一、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現況。

二、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背景與心理幸福有何關連?

三、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的影響為何?

四、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背景透過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的影響為何?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台東縣教師及家長或相關人士,做為提昇國中學生心理 幸福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壹、學生背景

本研究所探討之學生背景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族群。家 庭社經地位採用學生的父母教育年數、父親職業及全家家庭收入來代表。族群則 以父親的族群為據,分為原住民與漢人。將阿美族、布農族、排灣族、卑南族、

魯凱族、達悟族、泰雅族、賽夏族、鄒族、邵族、平埔族與太魯閣族等十一族合 併為原住民,另將本省閩南人、本省客家人與大陸各省市合併為漢人。

貳、壓力

stress

與壓力事件(stress events)

壓力(stress)是指個體在面對干擾其平衡狀態或使其能力無法負荷的刺激 事件時所表現出來的緊張狀態,其中這些可能會使個體失去平衡的刺激事件(即 壓力事件)所包括的層面很廣,諸如社會長期事件、災變事件、生活改變、日常 瑣事及心理因素等,皆可能會讓個體產生壓力的感受(張春興,1989;游恆山、

李素卿譯,1999;郭靜晃,2000;葉重新 1999)。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個體所面 臨的壓力事件有很多,當這些壓力事件使他感到無法負荷時,便會對個體造成了 壓力。

(13)

本研究所定義的壓力事件為: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刺激事件,這些刺激 事件可能會干擾學生的平衡狀態或超過其能力所能負荷,將其定義為壓力事件。

本研究壓力事件的操作型定義根據「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況問卷」中第四大項「文 化、休閒活動和生活習慣」的第二部分「上國中以來,下列事情發生過嗎?(可 複選)」做分析,本大題共有:父母離婚或分居、爸爸或媽媽過世、我有兄弟姐 妹離家出走或逃家、我在班級的成績排名明顯退步、我被同學故意勒索或打傷…

等,共有十四個壓力事件選項(參見附錄一),有勾選者得 1 分,沒有勾選者得 0 分,得分越高則壓力事件越多,得分越低則壓力事件越少。

參、心理幸福

心理幸福是指在情緒、行為皆保持穩定的狀態,使自己在面對自我及外在壓 力事件時,能有良好的適應行為,在生活中感受需求、享受快樂(賴倩瑜、陳瑞 蘭、吳佳珍、林惠琦、沈麗惠,2000)。

本研究心理幸福的操作型定義,參考 Lin、Dean 和 Ensel(1986)的 CES-D 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此量表兼具心理狀態的正 反面向度,測量心理正反面主觀感受及心理健康情形,進而了解心理幸福狀況。

本研究心理幸福的操作型定義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況問卷」中第五項的心情寫 照(見附錄一)(第 1-12 題),選「幾乎每天」給 4 分,選「隔天就有」給 3 分,

選「每週一、二次」給 2 分,選「都沒有」給 1 分。做因素分析後(見附錄三,

表 1),可分為憂鬱感、成就感與人際疏離感三個向度。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 2005 年「台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之建立:國中小學生學習狀況與

(14)

心理健康追蹤調查」調查資料做分析,此調查研究是台東縣教育局委託台東大學 於 2005 年對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所做的普查(黃毅志、侯松茂、巫有鎰,2005)。 此一次級資料庫的研究對象為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與家長,研究結果無法推論 到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與家長之外。

貳、就研究變項而言

本研究用上述資料庫之國中八年級學生「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況問卷」與「家 長問卷調查」做分析,有效樣本為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 2760 人,探討壓力事 件與心理幸福的關係,由於心理幸福包含的層面太廣,無法將所有影響心理幸福 的變項都納入探討,例如:社會網絡、制控信念與人格特質都會對心理幸福造成 影響(吳武典、林繼盛,1982;周玉慧,1997;林南、盧漢龍 1989;洪有義,1977;

陸洛,1998;黃春太,姜逸群,2001;簡茂發、蔡玉瑟 1995),這些變項雖然不 在本研究的範圍內,卻可做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參、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為量化研究,探討台東縣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情況,並未輔以觀察、

深入訪問等質化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採量、質兼具的研究方式,收集更豐富 多元的資料。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理幸福之意義

心理幸福包含的層面很廣泛,很難用一個嚴謹的定義來包括所有相關層面,

目前尚無一代表性的定義,有學者綜合心理幸福的內涵及概念,提出心理衛生、

心理健康及適應歷程三者的關係和心理幸福是密不可分的(王連生,1995:39;

朱敬先,1992:6;Diener, 1984;Myers& Diener, 1997;Rosenberg, Scholar,&Rosenberg, 1995),例如:心理衛生的要旨為減除病態心理及增進心理健康及幸福,強調促 進生活良好適應,由此可知四者的關係是很密切的。

心理幸福不單是指消極的沒有精神方面之疾病,更應積極的在情緒、行為皆 保持穩定的狀態,使自己在面對自我及外在壓力事件時,能有良好的適應行為,

在生活中感受需求、享受快樂(賴倩瑜等,2000)。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對自己充 分瞭解、充滿信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享有自我 實現的愉悅,這樣就是一個心理健康、幸福的人。

心理不幸福會對個人造成許多影響,如社會不適應、身體不健康,甚至犯罪 等問題(馬傳鎮,1982),在現今社會的壓力之下,許多文明病也會對個人心理 幸福造成影響,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病等精神疾病,這些疾病雖然不會直接造成 死亡,但均與自殺有密切的關係(張明利,2005)。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4)

資料顯示,自殺在台灣地區少年主要死因排名第 14,在青年主要死亡原因排名 第 2,可見自殺在青少年時期實為一不容忽視的問題;在針對自殺的研究中,葉 在庭(2001)也發現,生活壓力事件越多、越擔心別人的眼光,則越容易產生自 殺意念。由上述可知,心理不幸福會對個人造成很重大的影響。

第二節 壓力

stress

與壓力事件(stress events)之意義

壓力(stress)是指個體在面對干擾其平衡狀態或使其能力無法負荷的刺激事 件所表現出來的緊張狀態,而這種緊張狀態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或痛苦的感受(張

(16)

春興,1989)。其中這些可能會使個體失去平衡的刺激事件(即壓力事件)所包 含的層面很廣,諸如社會長期事件、災變事件、生活改變、日常瑣事及心理因素 等,由全球、非特殊化的因素(如污染、犯罪、經濟問題),到個人的外在因素

(如天災、人禍),再到個人的內在因素等(如個人心理挫折、衝突)(游恆山、

李素卿譯,1999;郭靜晃,2000;葉重新,1999);根據認知鑑別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的看法,情緒或壓力的產生,並非起源於客觀的壓力事件,而是決定於 個人對壓力事件的認識所做的認知解釋,也就是說當個人認為壓力事件是有害、

可怕的,就會產生恐懼情勢;相反的,當個人認為壓力事件是無害的、美好的,

就會產生喜悅的情緒。由以上可以知道,壓力事件並非直接導致壓力,其中還要 經過認知鑑別歷程,才會造成壓力反應(郭靜晃,2000)。因此,當個人感受這 些事件超過其所能負荷時,就會對個體產生壓力。

Hans Selye(1956, 1976a)將壓力進一步分為愉快的(eustress,正向壓力)與 痛苦的(distress,負向壓力),負向壓力會對個體造成較多的負面影響。也有學 者更進一步說明壓力事件具有累積性,在短時間內,個體重複經歷多項壓力事 件,罹患身心疾病的機率會明顯增高(轉引自陳美君等譯,2003;賴倩瑜等,2000:

69),也有對桃園、彰化少輔院 212 位青少年,及北市四所國中 212 位學生做研 究,結果發現犯罪青少年所遭遇及承受的生活壓力事件皆高於一般青少年(Chen, Jan&Kuo, 1993),看來壓力事件對青少年犯罪有重大的影響。

在教育的情境中,師生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會導致生理與心理的疾病,且會 影響師生健康,有研究指出壓力事件會對教師產生情緒上、態度上及生理上的耗 竭,最後表現出缺乏工作熱誠、情感和成就感(郭生玉,1990);另一方面,李 欣瑩、姜逸群(2001)對桃園市國中生的研究也發現,生活壓力事件對國中生身 心健康有顯著影響,表示生活壓力事件越多的國中生,其身心健康也越差,由上 述可知壓力事件對教師與學生有很大的影響。

青少年時期的壓力來源有學校生活壓力、人際壓力以及日常困擾,而壓力事 件會對青少年造成生理、心理的影響(鄭照順,1999:39-42),所以如何讓青少

(17)

年瞭解壓力、面對壓力事件,以減少心理疾病發生,並促進其心理幸福,是現今 教育所需重視的課題。

第三節 探討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關連之理論及研究

個體對各種程度的壓力會呈現不同的反應,如悲傷、憤怒、焦慮、憂鬱等不 穩定情緒表現,甚至出現精神官能症的身心症狀(賴倩瑜等,2000:77)。例如:

個體無法解決壓力事件時,會有無力感、自信心低落等感覺,而產生的憂鬱狀況 若持續未改善,可能會對飲食、睡眠造成影響,更嚴重會導致自殺行為,由此可 見壓力事件是扮演影響心理幸福的重要因素。

探討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的研究,結果均指出壓力事件越多則心理越不幸福

(李欣瑩、姜逸群,2001;郭至豪、郭靜晃,1997;黃惠貞、姜逸群,2005;陸 洛、高旭繁、周雲、蕭愛玲 2001;Chang, 2001)。例如:陸洛等人(2001)曾針 對兩岸三地做跨文化比較,研究來自兩岸三地不同職業、公司型態、部門共 740 位受訪者,研究結果皆顯示不論台灣、大陸或香港地區的受訪者,其壓力事件越 多者則身心健康越差;在針對國中生的研究中,李欣瑩、姜逸群(2001)對桃園 市 455 位國中生的研究指出壓力事件與憂鬱呈顯著正相關,心理健康與憂鬱呈顯 著負相關,也就是說一個人壓力事件越多則會越憂鬱,越憂鬱則心理幸福感越 低,可見得壓力事件對青少年心理幸福的影響可能是不可忽視的。

青少年時期正是從兒童成長為成人的過渡階段,國中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皆 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國中學生的心理幸福也成為研究的重點。過去對心理幸福 的研究,從各種因素來探討國中生心理幸福的研究雖然頗多(吳武典,1997;郭 至豪、郭靜晃,1997;黃春枝,1987;蘇建文,1978),也有研究指出壓力事件 確實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但是目前卻沒有看到以此在原住民眾多的東部地區 做大樣本研究,所以探討壓力事件對東部國中學生心理幸福的影響,是有其必要

性。

(18)

第四節 探討背景與心理幸福關連之研究

壹、性別

在許多研究中,性別是一項重要的變項,探討男性與女性是否在先天條件有 差異,抑或是後天環境的影響,而使得男女表現有所不同,是各領域學者所關切 的。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性別差異的生物性解釋通常集中在賀爾蒙、基因和演 化的因素,然而,許多來自動物的研究結果,往往很難推論到人類身上,或是過 於簡略,以致於無法解釋複雜的社會行為(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而在跨 文化比較研究方面:Mead 發現新幾內亞三個原始部落與西方社會之間,對性別 性格化的想法都很不一樣,認為兩性人格特質許多方面,極少與性別差異本身有 關,而是由社會文化所致(宋踐等譯,1993),也就是說性別表現的區分是透過 社會文化機制的運作而改變。

從精神科醫院的精神看護所提出的精神疾病報告中顯示,女人比男人更容易 成為心理病人,更易經歷精神崩潰、受沮喪之苦、緊張,以及夢魘和接受心理治 療;有學者提出女性在面對壓力時較易受到威脅、傷害和做負向的評估與逃避等 因應方式,其調適與身心狀況也較差(毛國楠,1995;Aneshensel, 1992);也有 研究顯示男性較女性傾向於內控人格特質(黃盈彰,2002),由於歸因方式的不 同,男性較女性有較低程度的壓力(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由於人 類的行為太過複雜,且受到許多先天與後天環境的影響,究竟男性與女性的差異 是否單純受到性別的影響,或是由後天環境決定?有待更進一步研究來發現。

探討性別對心理幸福的研究中,由於選取研究對象與年齡的不同,有研究發 現女生的幸福感高於男生(陸洛,1998;陸洛、高淑芳,1999;詹馨,1984),

也有研究發現男生的幸福感高於女生(李欣瑩、姜逸群,2001;郭至豪、郭靜晃,

1997;黃春枝,1987)。

詹馨(1984)對國小四、五、六年級共 352 人所做的研究,發現女生在社會

(19)

適應與總適應上皆顯著高於男生,說明女生的幸福感高於男性;陸洛(1998)在 對成人心理幸福的研究中,分析高雄市區 494 份完成訪視的問卷,發現女生的幸 福感、社交滿意及對生活環境的滿意度皆顯著高於男生;陸洛、高淑芳(1999)

對 347 位主管的研究也發現,男性主管心理幸福略遜於女性主管,且男性主管壓 力感受中的某一特定向度也高於女性主管,表示女性主管心理幸福較男性主管 高,這也說明了女性只要透過努力、積極調適,同樣可以適應良好,甚至較男性 想法樂觀,心理較男性幸福。

針對國中生心理幸福的研究中,卻發現男生較女生幸福(李欣瑩、姜逸群,

2001;郭至豪、郭靜晃,1997;黃春枝,1987)。例如:李欣瑩、姜逸群(2001)

對桃園市六所國中 455 國中生的研究也發現,女生的壓力事件多於男生,身心健 康也較差;郭至豪、郭靜晃(1997)對台北市 242 位單親家庭國中生研究發現,

由於國中階段女生生理、心理發展相對較同年齡男生來得早,身心發展較成熟,

對壓力覺知的層面較廣,壓力事件多於男生,心理較男生不幸福。

綜合以上,可見在國中時期男生的幸福感要高於女性,但是目前還沒有看到 以此在東部地區做大樣本的研究,因此,可透過本研究做進一步的瞭解。

貳、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社經地位較低者,由於資源有限,較難避免壓力事件,且工作條件較 差、壓力事件也較多。事故發生後,又因知識、社會資源有限,無法有效的動用 資源,以減輕壓力事件所帶來的痛苦,所以較不快樂,心理較不幸福;而家庭社 經地位越高者,工作條件較佳,知識、財力與社會資源較豐富,可以用來避免壓 力事件,或者是降低壓力事件所帶來的痛苦,因此比家庭社經地位低者快樂(黃 毅志,1998:172;Aneshensel,1992;Goodman , Slap, and Huang, 2003;Kessler and Cleary,1980;Ross and Chia-ling,1995)。也就是說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人,心理越 健康,幸福感也較高。

(20)

楊國樞(1986)對台灣研究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的評析中,發現家庭社經 地位較低的子女,其自我概念、智力、學業成就較差,行為困擾與犯罪行為也較 多。而針對國中生的研究中也顯示(李欣瑩、姜逸群,2001),家庭社經地位越 高的國中生,自我肯定的程度也越高,自信心及人際關係較好,其所面臨的生活 壓力事件較少,心理也較幸福;相反的,社經地位較低的國中生,物質生活較缺 乏,父母較不重視親子溝通,所以壓力事件較社經地位高的國中生多(蔡順良,

1985)。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人,心理越幸福。

參、族群

少數族群往往有其特有的次文化或獨立的文化傳統,有國外研究指出,文化 差異與族群偏見因素會造成美國印第安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困難,也有研究說明 加拿大 Albert 地區的印第安學生將學校視為「異文化的怪獸」,使學生產生疏離 感(牟中元、汪幼絨,1997;譚光鼎,2002);國內的研究則發現,外省籍較本 省閩南籍有較低的主觀經濟狀況(控制全家收入),且較少參與社區活動,因此 較本省閩南籍不快樂(黃毅志,1998)。

詹馨(1984)對桃園縣及新竹縣泰雅兒童與平地兒童的研究發現,泰雅兒童 和平地兒童在個人適應、社會適應與總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且泰雅兒童適應不如 平地兒童;而許多研究也顯示,原住民由於文化衝突、家庭支持力量不足等因素,

可能面臨生活適應的困境,且原住民在接納自我及接納他人方面較漢人消極,而 社經背景較低及家庭親子溝通較差的原住民也較漢人不幸福(陳貴龍,1987;劉 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這表示文化、家庭等不利因素是造成原住民心 理不幸福的原因。過去探討原住民與漢人的心理幸福研究,樣本數少且多以家庭 社經背景、父母管教方式來研究,筆者目前沒有看到以壓力事件對原漢學生心理 幸福影響所做的研究,且台東地區人口結構較外縣市特殊,原住民比例高達三 成,正好可以透過本研究來瞭解原漢學生心理幸福的差異情形。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壹、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據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擬定研究架構圖如下:

背景變項 中介變項 依變項

圖 3-1:因果模型圖

本研究以學生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包括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全家 收入)、族群(原住民、漢人)為自變項,以學生壓力事件為中介變項,以學生 心理幸福(包括憂鬱感、成就感、人際疏離感)為依變項,欲解釋學生背景如何 透過學生壓力事件影響學生的心理幸福,以下為研究假設:

貳、研究假設

學生背景

性別 家庭社經地位

族群

學生壓力事件

學生心理幸福

(22)

依據前文之研究問題與文獻探討,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一、壓力事件對學生心理幸福的影響

假設 1-1:國中生壓力事件越多,心理越不幸福(李欣瑩、姜逸群,2001;郭至 豪、郭靜晃,1997)。

二、學生背景對壓力事件的影響

假設 2-1:國中女生的生活壓力事件較男生為多。由於國中階段女生生理、心理 發展相對較同年齡男生來得早,身心發展較成熟,對壓力覺知的層面 較廣,因此女生的生活壓力事件較男生為多,對女生的心理幸福有不 利影響(李欣瑩、姜逸群,2001;郭至豪、郭靜晃,1997)。

假設 2-2:家庭社經地位低者較家庭社經地位高者壓力事件為多。家庭社經地位 較低者,由於資源有限,較難避免壓力事件,且工作條件較差、壓力 事件也較多(黃毅志,1998:172;Aneshensel,1992;Goodman ,Slap and Huang,2003;Kessler and Cleary,1980;Ross and Chia-ling,1995)。

三、學生背景對心理幸福的直接影響

本研究中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族群等背景變項,也可能透過本研究所測 量壓力事件之外的中介變項,如親子溝通、自我接納等變項,影響學生的心理幸 福,此即所謂直接影響。

假設 3-1:社經地位較低,國中生心理較不幸福。由於社經地位較低的國中生,

物質生活較缺乏,父母較不重視親子溝通,對其心理幸福有不利的影 響(蔡順良,1985)。

假設 3-2:原住民國中生心理幸福較漢人國中生差。由於原住民家庭支持力量不 足,在接納自我及接納他人方面較消極,家庭親子溝通也較差,因此

(23)

對原住民心理幸福有不利的影響(陳貴龍,1987;劉春榮、吳清山、

陳明終,1995)。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依據由台東縣教育局委託台東大學所進行的調查研究:2005 年

「台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之建立:國中小學生學習狀況與心理健康追蹤調查」資 料做分析,此調查是針對台東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心理健康的大樣本調查,而本 研究主要的兩筆分析資料為「學生學習狀況與生活狀況」以及「家長卷調查」。「學 生學習狀況與生活狀況」是針對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作普查,有效樣本 2760 人,「家長卷調查」則是讓國中八年級學生帶回家請家長填寫,有效樣本 2401 人

(黃毅志等,2005)。

第三節 變項測量 壹、學生背景變項

一、性別

以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做測量,迴歸分析時做虛擬變項,男生為 1,女生 為 0。

二、學生家庭社經地位

學生對於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往往沒有辦法正確的回答(黃毅 志,2000),因此要正確的知道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應以家長自陳的回答為主,

這樣才不會低估與其他變項的關連性。因此,本研究父親職業與父母的教育程度 的操作型定義為:以「家長問卷調查」填寫為主,但是因為家長卷的回收率較低,

為了避免缺失值過多,因此若家長卷為缺失值時,則參考「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況 問卷」學生所填寫的家長職業與父母的教育程度。

(24)

家庭社經地位指標,包括了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父親職業與家庭收入

(Williams &Collins,1995)三個面向,說明如下:

(一)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

學生父母教育程度在調查資料中屬於等級尺度(如國小、國初 中…),為了符合等距尺度,將各級教育程度依實際修業年限轉換成教 育年數(林俊瑩,2002),不過學生父母教育年數的相關性往往很高,

為了避免多重共線的問題,將父、母合併計算以得到父母教育總年數(陳 順利,2001)。本研究學生的家長教育程度操作型定義為:以學生父母 所受最高教育為主(家長卷、一、08 及 09 題),若家長未填寫,則根據 學生的填答(學生卷、七、12 及 13 題),將填寫選項轉換成教育年數來 測量,分為教育程度無為 0 年,小學畢業為 6 年,國中畢業為 9 年,高 中(職)為 12 年,專科為 14 年,大學為 16 年,研究所為(含碩士、博 士)為 18 年。

(二)學生的父親職業:

學生的父親職業則根據黃毅志(2003)五等的順序尺度職業社經地 位測量,以民意代表、行政主管、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為「上 層白領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與事務工作人員稱為「基層白 領」;將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工及組裝工,與非技術 工及體力工合併稱為「勞動工人」;保留「賣服務工作人員」及「農林 漁牧人員」。各項職業的高低依序為:1、上層白領,2、基層白領,3、

買賣服務工作人員,4、勞動工人,5、農林漁牧人員;由於台東地區學 生父親失業人數多,因此也將失業者納入分析(家長卷、一、10 題),

若家長未填寫,則採用學生的填寫回答(學生卷、七、14 題)。

迴歸分析時作虛擬變項,以勞動工人為對照組,其他分為上層白 領、基層白領人員、買賣服務工作人員、農林漁牧人員、失業人員。

(25)

(三)學生的家庭收入:

學生的家庭收入狀況的操作型定義:以家長卷填寫的全家收入狀況 為據,為順序尺度變項(家長卷、七、1 題)。

三、族群

學生的族群定義以父親所屬族群為主,其操作型定義為:以家長所填寫的父 親族別為依據(家長卷、一、06 題),而為了避免缺失值過多,當此測量變項為 缺失值時,則參考學生所填寫的父親族別(學生卷、七、07 題)。本研究為瞭解 原住民與漢人的心理幸福差異情形,因此將阿美族、布農族、排灣族、卑南族、

魯凱族、達悟族、泰雅族、賽夏族、鄒族、邵族、平埔族與太魯閣族等十一族合 併為原住民,另將本省閩南人、本省客家人與大陸各省市合併為漢人,外國籍及 其他為缺失值。進行迴歸分析時做虛擬變項,原住民為 1,漢人為 0。

貳、學生壓力事件

本研究壓力事件的操作型定義為:將「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況問卷」中第四 大項「文化、休閒活動和生活習慣」的第二部分「上國中以來,下列事情發生過 嗎?(可複選) 」做分析,此部分共十九個選項,包括父母離婚或分居、爸爸或 媽媽過世、我有兄弟姐妹離家出走或逃家、我在班級的成績排名明顯退步、我被 同學故意勒索或打傷…等,扣除「我開始養寵物了」、「我在學校裡交到了好朋 友」、「我碰到我真正喜歡的老師」、「我參加了重要的學校活動(運動、樂隊、社 團等)」四項不計分外,第三題「爸爸或媽媽失業」與背景變項「失業者」相似,

因此也不納入計分,其餘十四題為負向壓力事件,有勾選給一分,沒有勾選給零 分,將得分加總,分數越高則壓力事件越多。

參、學生心理幸福

(26)

本研究心理幸福的操作型定義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況問卷」中第五項的 心情寫照,共有十二題(見附錄一),1-3 題為正向題,選「幾乎每天」給四分,

選「隔天就有」給三分,選「每週一、二次」給二分,選「都沒有」給一分;4-12 題為反向題,選「幾乎每天」給一分,選「隔天就有」給二分,選「每週一、二 次」給三分,選「都沒有」給四分。將此十二題加總,分數越高則心理越幸福。

因素分析方面,選「幾乎每天」給四分,選「隔天就有」給三分,選「每週 一、二次」給二分,選「都沒有」給一分,因素分析的結果,可得到「憂鬱感」、

「成就感」與「人際疏離感」三個向度,總解釋變異量為 52.3 %(見附表)。

第四節 分析方法

本研究根據台東縣 2005 年教育長期資料庫做分析,首先以單變項百分比次 數分析說明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的背景變項與心理幸福的分佈情況;接著以均 數比較分析學生的背景與壓力事件、心理幸福之相關;再來用迴歸分析的方式探 討背景與壓力事件、心理幸福之影響,最後根據迴歸分析的結果,以路徑分析探 討學生背景透過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之影響。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前言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背景變項如何透過壓力事件,對台東縣八年級學生心理幸 福的影響。首先以百分比次數分佈,說明背景變項及心理幸福百分比次數分佈;

接下來將背景變項與壓力事件、心理幸福關連之均數比較分析,以檢定背景變項 對學生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的相關,是否有達到顯著水準(P<.05);最後透過 迴歸分析,來探討控制背景變項後,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的影響,以及背景變項 對壓力事件、心理幸福影響為何。

第一節 百分比次數分佈

一、背景變項百分比次數分佈

本研究背景變項的分佈情形,可由表 4-1-1「背景變項之次數百分比分析表」

中看出,台東縣國中八年級男生的比率(53.8%)較女生(46.2%)稍多;而族 群方面則是漢人佔 68.5%,原住民佔 31.5%。

在父親職業類別方面,勞動工人最多(35.5%),其他依序為買賣服務工作 人員(17.6%)、基層白領(16.3%)、農林漁牧人員(14.9%)、失業者(11.1%)

及上層白領(4.6%),可看出在八年級學生父親職業以從事勞動工作比率最多。

在父親教育程度方面,以高中職(42.4%)最多,其他依序為國初中(27.4

%)、國小(12.5%)、專科(9.4%)、大學(5.9%)、研究所以上(1.7%)與未 受教育(.7);而在母親教育程度方面,也是高中職(42.4%)最多,其他依序為 國初中(28.7%)、國小(15.4%)、專科(7.1%)、大學(4.4%)、未受教育(1.3

%)與研究所以上(.9%)。另外一方面,由於父母親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

的人數太少,在做隨後的均數比較時,為避免對心理幸福的相關不易顯著,因此 將其與「大學」併為「大學以上」做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以三萬元以下(38.6%)為最多,其他依序為五萬到十

(28)

萬(26.3%)、三萬到五萬(25.2%)、十萬元以上(6.8%)及無收入(3.0%)。

表 4-1-1:背景變項之次數百分比分析表

變項 人數 有效百分比

性別 (1)男:1481(人)

(2)女:1271

53.8(%)

46.2

族群 (1)漢人:1881

(2)原住民:864

68.5 31.5

父親職業

(1)上層白領:111

(2)基層白領:394

(3)買賣服務人員:424

(4)農林漁牧人員:360

(5)勞動工人:858

(6)失業者:268

4.6 16.3 17.6 14.9 35.5 11.1

父親教育

(1)未受教育:19

(2)國小:338

(3)國初中:737

(4)高中職:1141

(5)專科:254

(6)大學:158

(7)研究所以上:47

.7 12.5 27.4 42.4 9.4 5.9 1.7

母親教育

(1)未受教育:36

(2)國小:414

(3)國初中:772

(4)高中職:1135

(5)專科:190

(6)大學:118

(7)研究所以上:25

1.3 15.4 28.7 42.2 7.1 4.4 .9

家庭收入

(1)無收入:69

(2)三萬元以下:874

(3)三萬到五萬:572

(4)五萬到十萬:597

(5)十萬元以上:154

3.0 38.6 25.2 26.3 6.8

(29)

二、心理幸福百分比次數分佈

從表 4-1-2「學生心理幸福之百分比次數分配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學生 心理幸福的分佈狀況。

在人際疏離感相關選項方面,經常(包括幾乎每天與隔天就有)有「做惡夢」

問題的學生比例有 9.7%(2.7+7.0);有 9.9%的學生經常「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 經常「感到別人對我不友好」的學生比率為 13.2%;經常「覺得不能信任別人」

的學生比率為 16.1%;而有 16.6%比率的學生經常「覺得別人不喜歡我」。

在成就感相關選項方面,有 41.1%比率的學生經常「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強」; 經常「對前途抱有希望」的學生的比率為 51.6%;而經常「覺得生活很幸福」的 學生有 52.1%的比率。

在憂鬱感相關選項方面,有 23.2%的比率的學生經常「自己感到洩氣」;有 24.0%比率的學生經常「做任何事提不起勁」;經常「覺得做什麼事都很吃力」

的比率有 24.4%;經常「不能集中精神做要做的事」的比率 34.8%。

(30)

表 4-1-2:學生心理幸福之百分比次數分配表(%)(N=2760)

學生心理幸福

1.

幾 乎 每 天

2.

隔 天 就 有

3.

每 週 一 二 次

4.

都 沒 有

Mean SD

(11)感到別人對我不友好

(10)覺得別人不喜歡我

(12)覺得不能信任別人

(9) 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

(8) 做惡夢

5.2%

7.2 6.8 3.9 2.7

8.0 9.4 9.3 6.0 7.0

35.3 35.7 35.0 20.1 31.0

51.5 47.7 48.9 70.1 59.2

3.33 3.24 3.26 3.56 3.47

.83 .90 .89 .77 .75

(2)對前途抱有希望-

(3)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強

(1)覺得生活很幸福

25.8 19.1 29.4

25.8 22.0 22.7

33.9 36.7 36.8

14.5 22.3 11.2

2.37 2.62 2.30

1.02 1.03 1.01

(5)覺得做什麼事都很吃力

(4)不能集中精神做要做的事

(7)做任何事都不起勁

(6)自己感到洩氣

8.4 11.9

9.5 8.7

16.0 22.9 14.5 14.5

47.2 49.3 47.4 46.4

28.4 15.9 28.6 30.4

2.96 2.69 2.95 2.99

.88 .88 .90 .89

第二節、背景變項與壓力事件、心理幸福關連之均數比較分析

接著將性別、族群、父親職業、父親教育、母親教育、家庭收入等背景變項,

對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分別做關連性均數比較分析。

一、背景變項與壓力事件關連性之均數比較分析

從表 4-1-3 中可看出,國中八年級女生壓力事件(2.38)較男生(1.91)高,

差異達到顯著(p<.05),Eta 值為.13。在族群方面,原住民學生壓力事件(2.49)

較漢人(1.96)高,差異達到顯著,Eta 值為.14。在父親職業中,失業者的壓力 事件(2.74)遠高於其他職業,其他依序為勞動工人(2.18)、農林漁牧人員(2.07)、

(31)

買賣服務人員(1.93)、上層白領(1.73)及基層白領(1.71),差異達到顯著,Eta 值為.16。在父親教育方面,未受教育者壓力事件(2.84)高於其他教育程度,其 他依序為國小(2.36)、國初中(2.27)、高中職(2.07)、專科(1.87)與大學以上

(1.73),差異達到顯著,Eta 值為.11;由此可看出,父親教育越高則壓力越低。

而在在母親教育方面,未受教育者壓力事件(2.47)高於其他教育程度,其他依 序為國小(2.33)、國初中(2.27)、高中職(2.03)、大學以上(1.85)與專科(1.67), 差異達到顯著,Eta 為值.11。也可看出,母親教育程度高者普遍壓力事件較教育 程度低者為低。最後,在家庭收入方面,無收入者最高(2.68),其他依序為三 萬元以下(2.42)、三萬到五萬(1.96)、五萬到十萬(1.76)及十萬元以上(1.76),

差異達到顯著,Eta 值為.17。可以看出,收入越高則壓力事件越少。

二、背景變項與心理幸福關連之均數比較分析

從表 4-1-3 中可看出,性別方面,國中八年級男生心理幸福感(36.61)高於 女生(35.64),差異達到顯著,Eta 值為.08。在族群方面,漢人與原住民的心理 幸福感關連未達顯著。在父親職業中,上層白領(37.78)的心理幸福感最高,

其他依序為基層白領(36.81)、買賣服務人員(36.45)、農林漁牧人員(35.77)、

勞動工人(36.19)及失業者(35.30),差異達到顯著,Eta 值為.09;大致而言,

父親職業越高,則學生心理也越幸福。父親教育對心理幸福的比較則未達顯著。

母親教育中,則以專科的心理幸福感最高(37.24),其他依序為大學以上(36.63)、 高中職(36.37)、國初中(35.85)、國小(35.70)及未受教育(35.11),差異達到 顯著,Eta 值為.07,大致而言,母親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的心理幸福感越高。在 家庭收入方面,十萬元以上心理幸福感最高(37.37),其他依序為五萬到十萬

(36.57)、三萬到五萬(36.19)、三萬元以下(36.08)及無收入者最高(33.88),

差異達到顯著,Eta 值為.09。由此可看出,收入越高則心理越幸福。

(32)

表 4-1-3:背景變項與心理幸福相關之均數比較分析 項目

變項

壓力事件 M Eta

心理幸福感 M Eta

男性 女性

1.91 2.38

.13* 36.61 35.64

.08*

漢人 原住民

1.96 2.49

.14* 36.05 36.39

.02

父親 職業

上層白領 基層白領 買賣服務人員 農林漁牧人員 勞動工人 失業者

1.73 1.71 1.93 2.07 2.18 2.74

.16* 37.78 36.81 36.45 35.77 36.19 35.30

.09*

父親 教育

未受教育 國小 國初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以上

2.84 2.36 2.27 2.07 1.87 1.73

.11* 34.33 35.64 36.23 36.25 35.99 37.04

.06

母親 教育

未受教育 國小 國初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以上

2.47 2.33 2.27 2.03 1.67 1.85

.11* 35.11 35.70 35.85 36.37 37.24 36.63

.07*

家庭 收入

無收入 三萬元以下 三到五萬元 五到十萬元 十萬元以上

2.68 2.42 1.96 1.76 1.76

.17* 33.88 36.08 36.19 36.57 37.37

.09*

*表 p<.05

(33)

第三節 迴歸分析

一、 影響心理幸福因素之迴歸分析

本節首先將說明在表 4-2-1 中,使用多元迴歸的方法,分析各種背景變項對 心理幸福的影響是如何,且要瞭解在加入壓力事件為中介變項時,對心理幸福又 有何影響。並針對背景變項對心理幸福關連達顯著者(p<.05)做說明;若未達 顯著,仍值得說明者,也會做說明。

在表 4-2-1 心理幸福感式(1)中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背景變項後,只有性 別對心理幸福感(β=.08)影響達顯著,顯示男生的心理幸福感較女生高,整體 的解釋力 R square 只有.01。

在心理幸福感式(2)中,加入了壓力事件之後,族群對心理幸福影響達顯 著,原住民的心理幸福(β=.07)顯著高於漢人;壓力事件也達顯著(β=-.34),

顯示壓力越低者,其心理幸福感越高;性別的影響則變得不顯著。整體解釋力在 加入壓力事件變項之後,R square 提昇至.12。

二、背景變項對壓力事件影響之迴歸分析

接下來藉由迴歸分析,來探討背景變項對壓力事件的影響。並針對背景變項 對壓力事件關連達顯著者(P<.05)做說明;若未達顯著,仍值得說明者,也會 做說明。以說明背景變項透過壓力事件,對學生心理幸福的影響。

性別對壓力事件的影響可從表 4-2-1 中看出,男生的壓力事件(β=-.16)顯 著較女生為低。又由表 4-2-1 心理幸福感式(2)中可以得知,壓力事件越少則心 理幸福感越高,所以女生心理較不幸福是透過較多的壓力事件造成的。

就族群而言,從表 4-2-1 中看出,原住民的壓力事件(β=.09)顯著較漢人 為高。又由表 4-2-1 心理幸福感式(2)中可以得知,壓力事件越少則心理越幸福,

原住民有較多的壓力事件,這有降低心理幸福的作用。

(34)

表 4-2-1: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之迴歸分析:

心理 幸福感(1)

心理 幸福感(2)

壓力事件

對照組: 女生

男生 b.=97(β=.08)* .33(.03) -.54(-.16)*

對照組: 漢人

原住民 .53(.04) .98(.07)* .35(.09)*

對照組: 勞動工人

上層白領 -.75(-.05) -.85(-.05) -.11(-.02)

基層白領 -.97(-.06) -.99(-.06) -.02(.00)

買賣服務 -1.20(-.07) -1.33(-.08) -.13(-.03)

農林漁牧 -1.09(-.08) -1.05(-.08) .02(.01)

失業者 -1.73(-.09) -1.16(-.06) .44(.08)

父母親教育 .05(.04) .03(.02) -.02(-.06)*

家庭收入 .01(.01) -.01(.00) -.02(-.03)

壓力事件 -1.22(-.34)*

常數項 35.60* 38.87* 2.73*

R Square .01 .12 .06

N 1970 1962 2004

*表示 P<.05

就父親職業而言,從表 4-2-1 中看出,父親職業對壓力事件的影響不顯著,

這表示父親職業不會透過壓力事件為中介,而對學生心理幸福有顯著影響。

就父母親教育程度而言,父母親教育程度(β=-.06)越高則壓力事件越少。

又由表 4-2-1 心理幸福感式(2)中可以得知,壓力事件越少則心理越幸福,所以

(35)

學生父母親教育程度越低,有較多的壓力事件,這有降低心理幸福的作用。

就家庭收入而言,從表 4-2-1 中看出,家庭收入對壓力事件的影響不顯著,

這表示家庭收入不會透過壓力事件為中介,而對學生心理幸福有顯著影響。

(36)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本章首先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提出本研究之結論;接著與之前文獻探討所 提出之研究假設做對照,做進一步的研究討論;最後提出建議,以做為台東縣教 師、家長及教育相關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在瞭解不同背景的國中八年級學生,其在心理幸福 的差異情形,並且探討背景變項是如何透過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產生影響。以 下是由第四章之研究結果獲得的結論。

壹、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之心理幸福狀況

由第四章的結果可以看出,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人際疏離感並不算高,

僅有一成不到比率的學生,經常(包括幾乎每天與隔天就有)有「做惡夢」問題 和「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經常「感到別人對我不友好」、「覺得不能信任別人」

的學生和「覺得別人不喜歡我」的學生比率也不到兩成。

學生成就感表現不低,經常「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強」的學生比率有四成多;

而經常「對前途抱有希望」和「覺得生活很幸福」的學生比率有都有五成多。

而憂鬱感方面,經常「自己感到洩氣」、「做任何事提不起勁」和「覺得做什 麼事都很吃力」的比率都為兩成多;經常「不能集中精神做要做的事」的比率為 三成多。

由上述可以發現,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的整體心理幸福狀況還算不錯,但 還是有一至三成的學生,有人際疏離及憂鬱方面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 瞭解影響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的機制為何。

(37)

貳、影響整體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之因果機制

背景變項、壓力事件與學生心理幸福關連性之因果機制,根據路徑分析的結 果,可以做出以下的結論(參考附圖)1

一、壓力事件對學生心理幸福之影響

由附圖中可以看出,壓力事件越多,則學生的心理越不幸福。

二、學生背景變項透過壓力事件對學生心理幸福之影響

(一)性別:

女生的壓力事件較多,這有降低心理幸福的作用。

(二)家庭社經地位:

父母親教育程度較低者,壓力事件較多,這有降低心理幸福的作用。

三、學生背景變項對心理幸福之直接影響

(一)族群:

漢人國中生心理幸福較原住民國中生差。

1圖中的每一條線,代表影響有達顯著者,箭頭的方向則代表影響的方法,數值為路徑係數。

(38)

第二節 討論

壹、假設檢證結果之討論

一、壓力事件對心理幸福之假設

假設 1-1:「壓力事件越多,心理越不幸福」。

本研究發現,壓力事件越多,心理越不幸福,與之前研究結果相 符。(李欣瑩、姜逸群,2001;郭至豪、郭靜晃,1997),本假設獲得 支持。

二、背景變項對壓力事件影響之假設

假設 2-1:「女生的生活壓力事件較男生為多」。

國中女生的生活壓力事件較男生為多,與之前研究結果相符(李 欣瑩、姜逸群,2001;郭至豪、郭靜晃,1997;黃惠貞、姜逸群,2005), 本假設獲得支持。

假設 2-2:「家庭社經地位較低者,壓力事件也較多」。

父母親教育較低者,壓力事件也較多,與之前研究結果相符(黃 毅志,1998:172;Aneshensel,1992;Goodman ,Slap, and Huang,2003;

Kessler and Cleary,1980;Ross and Chia-ling ,1995),本假設獲得部分支 持。

三、背景變項對心理幸福直接影響之假設

假設 3-1:「社經地位較低,國中生心理較不幸福」。

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壓力事件之後,社經地位對心理幸福的直 接影響就變的不顯著,因此本假設未獲支持。可能的原因為:對於低 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認定間存在著相當的差

(39)

異,經過心理調適之後,幸福感未必較差(黃毅志,1998)。

假設 3-2:「原住民國中生心理幸福較漢人國中生差」。

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壓力事件之後,原住民的心理幸福高於 漢人,本假設未獲支持。可能的原因為:原住民學生雖然家庭支持力 量不足,且在接納自我及接納他人方面較消極,家庭親子溝通也較差

(陳貴龍,1987;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但是由於台東 縣的國中多半是屬於小班小校且多為原住民鄉鎮,學校班級數少、學 生數也較低(台東縣政府,2006),師生之間的互動與關懷較都市為 多(牟中原,1995;劉玉燕,1995),且有研究發現現居地都市化程 度越低,煩惱也越少(黃毅志,1998),所以原住民學生心理較漢人 學生幸福。

第三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發現、結論討論,提出以下實務的建議做為參考,並針對研 究不足之處再檢討,以供未來相關研究做參考。

壹、實務建議

一、本研究發現,壓力事件越多,心理越不幸福。建議教育相關人員能讓學生在 壓力事件發生之前,協助學生對壓力事件有更現實與適當的態度及預防策略

(如壓力免疫訓練);而在壓力事件發生之後,能提供學生適當的藥物或諮 商與輔導,使學生能夠處於對壓力事件的最佳因應狀態,藉以提升學生的心 理幸福(陳美君等譯,2003)。

二、本研究發現,女生、父母親教育較低者,壓力事件較多,心理幸福感較低;

(40)

建議教育相關人員對女生及父母親教育較低的學生,多花時間瞭解與關心,

以提升學生的心理幸福。

三、本研究發現,原住民的壓力事件較漢人多,這有降低原住民心理幸福的作用。

因此建議教育相關人員,讓原住民學生多瞭解自我、接納自我及接納他人,

而家長則多與原住民學生互動,增加親子溝通,以提升學生的心理幸福。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資料蒐集多樣化

本研究為量化研究,探討台東縣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情況,並未輔以觀察、

深入訪問等質化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採量、質兼具的研究方式,收集更豐富 多元的資料。

二、加入相關解釋變項

本研究受限於次級資料庫,無法將所有影響心理幸福的變項都納入探討,例 如:社會網絡、制控信念與人格特質(吳武典、林繼盛,1982;周玉慧,1997;

林南、盧漢龍 1989;洪有義,1977;陸洛,1998;黃春太,姜逸群,2001;簡茂 發、蔡玉瑟 1995),建議未來的研究可納入分析。

(41)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連生(1995)。心理衛生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 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4。

台東縣政府:統計資訊網。2006 年 5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taitung.gov.tw/department/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牟中元(1995)。中小學小班小校制議題初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通訊,

13,17-21。

牟中元、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省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 育改革省議委員會。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 衛 生 統 計 資 訊 網 。 2005 年 11 月 20 日 , 取 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宋踐、李茹、李前程、鄧筱蓮、郭玉錦(譯)(1993)。M.Mead 著。三個原始部 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

25-50。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 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 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5,115-131。

周玉慧(1997)。社會支持之平橫性與身心健康:台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 社會科學集刊,9(1),161-201。

(42)

何茉如、林世華(2000)。國中生幽默感對於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調節作用。

教育心理學報,32(1),123-156。

林南、盧漢龍(1989)。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的結構模型探討。中國社會科學,4,

75-98。

林俊瑩(2002)。大學生的價值觀、就學動機、社會網絡與生活滿意度關連性之 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63-99。

邱惟真(2004)。壓力模式與身心健康之促進。輔導季刊,40(2),27-34。

洪有義(1977)。國中學生內外制控與適應問題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0,107-122。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及學校背景之調 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

游恆山、李素卿(譯)(1999)。Zimbardo.P.G and Gerrig R.J.著。心理學。台北,

五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苙雲(1989)。生活壓力的回顧與展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

189-226。

張明利(2005)。自殺行為研究。載於瞿海源、張苙雲(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

(頁 494-518)。台北,巨流。

郭生玉(1990)。工作壓力與專業態度對教師工作心厭高低區別功能研究。教育 心理學報,23,71-98。

郭至豪、郭靜晃(1997)。台北市單親家庭少年生活壓力、福利服務介入與其心 理健康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243-270。

郭靜晃(2000)。心理學。台北,偉勵。

陳美君、陳美如、陳秀卿、林宜美等(譯)(2003)。Carson,R.C.,J.N.Butcher.and Mineka,S 著。變態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

(43)

地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67-98。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高旭繁、周雲、蕭愛玲(2001)。兩岸三地員工之工作壓力、控制信念、

工作滿意及身心健康。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1),55-87。

陸洛、高淑芳(1999)。主管工作壓力的族群差異:個人背景、工作與職業因素。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2),23-65。

黃春太、姜逸群(2001)。城鄉地區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及健康狀況之比較研究。

衛生教育學報,16,133-154。

黃春枝(1987)。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55,83-140。

黃惠貞、姜逸群(2005)。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健康、知覺壓力與憂鬱之相關研究。

衛生教育學報,23,121-144。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10。

黃毅志(2000)。教育研究中的學童自陳問卷信、效度分析。國科會人文及社會 科學研究彙刊,10(3),403-415。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 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侯松茂、巫有鎰(2005)。台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之建立:國中小學生 學習狀況與心理健康追蹤調查。台東縣政府委託專題研究第四年成果報告。

黃盈彰(2002)。影響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之因果機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

(1),155-197。

葉重新(1999)。心理學。台北,心理。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適應、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 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

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

(44)

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V. Burr 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

7-28。

詹馨(1984)。泰雅兒童的父母管教態度與人格適應。新竹師專學報,10,1-49。

劉玉燕(1995)。落實小班小校的困境與突破。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通訊,

13,22-23。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 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蔡順良(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生自我肯定及 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39-264。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賴倩瑜、陳瑞蘭、吳佳珍、林惠琦、沈麗惠(2000)。心理衛生。台北,揚智文 化。

盧怡仁、黃正鵠(2004)。台南市行為困擾國中生之非理性信念與焦慮、憂鬱情 緒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1,81-108。

簡茂發、蔡玉瑟(1995)。國小資優生的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與學習行為、生 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81-112。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2002)。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原住民教 育季刊,45-68。

蘇建文(1978)。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25-36。

數據

表 4-1-2:學生心理幸福之百分比次數分配表(%)(N=2760)  學生心理幸福  1.  幾  乎  每  天  2.  隔 天 就 有  3.  每 週 一 二  次  4
表 4-1-3:背景變項與心理幸福相關之均數比較分析  項目  變項  壓力事件  M                    Eta  心理幸福感  M                    Eta 性  別  男性 女性  1.91 2.38  .13*  36.61 35.64 .08* 族  群  漢人  原住民  1.96 2.49  .14*  36.05 36.39 .02  父親 職業  上層白領 基層白領  買賣服務人員  農林漁牧人員  勞動工人  失業者  1.73 1.71 1.93
表 4-2-1: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心理幸福之迴歸分析:  心理  幸福感(1)  心理  幸福感(2)  壓力事件  對照組:            女生  男生  b .=97( β= .08)*  .33(.03)  -.54(-.16)*  對照組:            漢人  原住民  .53(.04)  .98(.07)*  .35(.09)*  對照組:    勞動工人  上層白領  -.75(-.05)  -.85(-.05)  -.11(-.02)  基層白領  -.97(-.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計劃主任 蕭寧波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 侯傑泰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 資源冊編著 蕭寧波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 馮雯鈺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questionnaire is analyzed in several statistics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approac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And, it is irrelevant in long direction; (2) the greater bearing area improves the LCM strength in both directions; (3) the greater Frame retaining wall height, the greater

After pairing mentors to students, peer mentors exercised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n mathematical remedial teaching to target students who need remedial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three number and operation problem-posing curriculum and

The goals of this research are five: first,development of probability problem-posing teaching material of vocational school; second, analyzing the categories of students’ work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