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休閒的意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休閒的意義 "

Copied!
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有關休閒的理論基礎及實証研究,第一節是休閒的意 義;第二節是休閒教育的意涵及模式;第三節是我國休閒教育實施概況;

第四節是休閒教育的實施方式;第五節是休閒態度。

第一節 休閒的意義

休閒一詞的英文 leisure,源於拉丁文的 licere,是指「被允許」(to be permitted)或「可以自由」(to be free)的意思。而社會科學百科全書對於休 閒的定義,指出係源於希臘字的 schole,後來英文字的 school,scholar 的 語源、字解說明了休閒在古希臘常泛指「學習活動」,且是自由狀態以及 具精神啟蒙作用的積極意義(轉引自謝政諭,1989)。從中文字面意義來 看,「休閒」包含了「休息」和「閒暇」兩個層面,所以休閒似乎指涉一 個人擁有的「閒暇的自由時間」,「從事任何可以恢復精神或體力的活動」。

但是,此處的活動,並不侷限於肢體遊憩活動(recreation),它應該同時也 包涵了心智的精神活動(mental activity)(林東泰,1992b)。對於休閒的意 義,國內外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茲介紹如下:

張春興(1983)研究指出,國人對休閒的解釋為:一、是休息而不工 作;二、是閒暇並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三、是應付生活的幽雅心境。

謝政諭(1989)認為休閒概念是:人擺脫約束的時間(指生存及生活 時間)之外的一段自由時間,可以娛樂身心,甚至達到個人發展及社會成

(2)

就的狀態。

陳慶章(1991)認為:幾乎所有日常生活活動如果符合下列條件的話,

都可以視為休閒活動:

1.必須是在閒暇或空閒時間內從事的活動。

2.必須是在個人志願從事的活動。

3.必須是樂趣的活動。

4.必須可獲得立即滿足的活動。

林東泰(1992b)認為休閒是:

1.個人所擁有在工作以外的自由時間。

2.在休閒過程中可以獲得精神、體力的休息與再造。

3.個人由於所屬次團體或社會化的差異,所從事的休閒活動也不盡相同。

4.在休閒過程中可以自我學習、自我了解、自我實現並且也可以了解別人,

向別人學習。

黃德祥(1994)在「青少年休閒的發展與輔導」一文中指出,休閒係 指個人工餘或下班之後的個人自由時間,個人可以利用此一時間來達到放 鬆、消遣、社會成就、或個人發展的目的。

葉智魁(1995)認為個體在參與休閒時,必須要有所自覺,並能積極 投入,而非消極、疏離性地參與。

劉子利(2001)指出休閒是非工作並卸除責任義務之後的時間,個體 自由選擇去從事多樣化的休閒活動,以達成鬆弛、娛樂、消遣、心靈平靜,

以及自我充實、自我提昇、自我滿足、潛能發揮等目的。

(3)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休閒是指心靈自由的狀態(the state of being free),而音樂和冥想是兩種最具價值的休閒活動 (引自 Neulinger, 1981) 。

世界休閒與遊憩協會(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對休閒 的解釋是,工作或生計活動之外的自由時間(引自張火木,1995)。

Brightbill (1960)認為,休閒是自由、空閒、不被佔據的時間,也就是 個人可以自由利用的一段時間,因此,不管我們如何去界定休閒的概念,

時間是休閒的核心。

Dumazedier (1962)以為「休閒乃是在工作、家庭及社會種種義務之 外,個人依其意志所從事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放鬆、暫時卸下義務責任,

或者擴大智識、參與社會、以及拓展個人的創造力。」(引自 Kraus,1990:

53)

七十年代,美國休閒大師 Kelly (1972),開始特別強調「自由的覺察」

(Perception of Freedom)的概念。因此,休閒的本質是「自由」,休閒是自 由的選擇,而非強迫去取得;是無條件的,而非義務性的。而 Kelly 在「休 閒」(Leisure)一書中提及,休閒除了包含時間、活動、與體驗三個要素之 外,也包括行動在內,亦即參與者須付諸實行,而且又影響人生結果的行 動 (Kelly,1996) 。

Neulinger (1974)則認為休閒並非一特定時間或活動,它是一種心理的 狀態或是一種存在或存有的狀態,強調的是一種主觀的體驗或經驗(引自 余嬪,1998)。 因此,他以參與者感受的「覺知自由」(perceived freedom)、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來區分休閒與非休閒。他認為休閒必定 是參與者經過自己的意願所選擇而參與,而不是被強迫的;而且休閒參與 的原因在於為了享受活動本身的樂趣,而不是為了外在的報酬(引自劉佩

(4)

佩,1999)。

Crabtree (1991)認為將休閒定義為時間、活動,失去了個體需求的觀 點,加了心靈狀態,但仍不能解釋休閒為何對個體產生影響。休閒對於個 人,有什麼意義及益處,也就是發揮了什麼功能,以此層面來定義休閒才 有真正的意義,才能成為參與者及活動設計者良好的指標(引自陳美玲,

1997)。

另外有些學者則對休閒的意義做了較完整的說明,茲介紹如下:

Murphy (1974)則從時間、工作、活動等層面來定義休閒(引自林東 泰,1992a):

一、自由時間論(discretionary time):認為休閒是在完成工作任務之後所剩 餘的時間。

二、社會工具論(social instrument):休閒是為了達到社會某種目的或某種 功能,而對身心不適者所進行的治療,使其能經由社會參與而發展某 種技能。

三、社會階層論(social class):認為休閒取決於特定的社會階層、社會地位、

職業等社會因素。

四、古典休閒論:認為休閒乃是自由的狀態(a state of freedom),是心靈的 一種情境(a condition of soul)。

五、反功利論(antiutilitarian):認為休閒本身即是目的,並不附屬於工作,

而是一種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滿足。

六、整體性的(holistic)休閒觀:認為把休閒與工作對立起來是不必要的,

應該把休閒當作是無所不在,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主觀自由意識。

Kraus (1990)將多位學者對休閒的研究,整理出五個觀點,來解釋 休閒的意義:

(5)

一、古典休閒論(The Classical View of Leisure):此觀點強調內心層面的休 閒觀,認為休閒是自由的理想狀態,也是精神與心智的啟蒙機會,而 不是外在形式化的休閒活動,亞里斯多德即是此一觀點的代表。在充 斥著感官性休閒活動的現代社會,此觀點正好給現代人一個反省與思 考的空間。

二、社會階層的休閒論(Leisure as a Symbol of Social Class):在封建與文藝 復興時代,休閒被視為是一種代表社會階層的符號,只有有錢人才真 正擁有能力休閒。但是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裕,此觀點已不能說明目前 休閒的意義,雖然目前有些休閒活動仍被視為有錢階級的活動,例如 打高爾夫球、上俱樂部,但這些人能擁有休閒的感覺嗎?

三、休閒即自由時間(Leisure as Unobligated Time):許多社會學都把休閒界 定為是在為了生活所必須從事的工作之外的自由時間,或者是把有關 工作和日常生活所需(如吃、睡、作家事)的時間扣除之後,所剩餘 的個人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此觀點為一般人所接受,但在定義的休 閒時間裡,每個人都可以經驗到休閒的感覺嗎?

四、休閒即活動(Leisure as Activity):此觀點把休閒定義為就是人們在自由 時間裡從事的遊憩活動。這觀點與遊憩(recreation)的概念相似。

五、整體性的觀點(Leisure as a State of Being:A Holistic View):此一觀點 綜合休閒的內在主觀意義和外在客觀的自由時間與活動型態,強調在 活動中覺知到自由及休閒涉入的角色,藉由探索自己的能力來豐富經 驗與尋求自我實現。在此論述下,自由時間並不一定是休閒,除非個 體是在追求有意義及值得的經驗。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對於休閒的看法大致上可歸納為「時間」、「活 動」、「經驗」和「行動」四個觀點來分析(呂建政,1996):

一、就「時間」觀點來看(如張春興、謝政諭、林東泰、黃德祥、劉子利、

Brightbill),休閒被界定為是工作或滿足生理需求以外的時間,亦即

(6)

「自由時間」。例如:對學生來說下課、放學、週休假日、寒暑假就 是他們的休閒時間。此觀點的優點是:量化且客觀,但附屬於工作 (Stokowski, 1994/1996) 。若以此觀點來看,如何利用休閒時間將成為 休閒教育的重點。

二、從「活動」觀點來看(如陳慶章、劉子利、Dumazedier),休閒即是 個人在工作或滿足生理需求的時間之餘,所從事能帶來滿意感的活 動。例如:學生利用假日閱讀課外讀物或是打球,他們就是在休閒了。

此觀點的優點是:客觀、休閒活動可被計算、可被量化、且可做比較;

其缺點為不能涵蓋所有可能的休閒活動 (Stokowski, 1994/1996) 。在 這觀點之下,休閒教育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選 擇自己想要的休閒活動,並能從中得到益處與收穫,而不是一味的跟 隨流行,凡事淺嚐即止,未曾深入了解(陳皎眉,1995)。尤其現代 青少年面臨更多的休閒選擇,而複雜的生長環境使得青少年變得較為 複雜與世故,這更增加選擇行動的困難(林東泰,1997),因此,如 何選擇休閒活動則成為休閒教育的重點。

三、從「經驗」的觀點來說(如張春興、葉智魁、亞里斯多德、Kelly、

Neulinger),休閒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存在狀態,或澄澈開放的心靈感 受。換句話說,當一個活動是自由選擇,且活動本身即是目的時,這 個活動應可視為休閒,而在這歷程中,人們的心思狀態是愉快滿足的

(盧英娟,2001)。因此,學生因為要寫報告而閱讀課外書籍,就沒 有休閒的體會;若是自動自發產生閱讀的樂趣,對他而言,就算是一 種休閒。許多人抱怨沒有時間從事休閒活動,若從經驗的角度來看,

能擁有「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心境就算是一種休閒了。以此觀點,休 閒是一種自由和釋放的態度或感覺,也是一種主觀情緒上和心理上的 產物。在這裡,強調休閒是一種主觀和內在的高尚經歷、自由、滿足 和情緒上的感覺 (Stokowski, 1994/1996) ,但是,此觀點無法涵蓋公

(7)

共責任的區分。當自由時間與休閒活動兩項要素難以界定之下,經驗 的觀點,對休閒能否名實相符,似乎就更形重要了(方瑜,1992)。

因此,如何增加自我覺察則是休閒教育的重點。

四、如從「行動」的觀點來說(如:Kelly),休閒既不是虛幻的自由感,

也不是藥物所引起的心境,更不是去市場上購買被廣告稱之為休閒的 產品(Kelly,1996/2001),而是被界定為是在既有的社會情境中,能 依據自我的決定,所採取的有意義的行動。亦即,在定義休閒時,除 了個人主觀上的感受外,也必須經由我們的行動表現出來。舉例來 說:學生根據自己的休閒目標(如:獲得健康),擬定可行的休閒活 動(如:游泳),最重要的是要能付諸行動,也就是採取行動去實踐 某些對自己生活有意義的事情。根據此一觀點,因此,休閒教育的重 點應是引導學生執行自己的休閒計畫,以達到自己的休閒目標。

除了上述四個觀點之外,Bammel 和 Burrus-Bammel(1992/1996)採 取了綜合的觀點---對休閒的定義包含了客觀、主觀的條件:他認為休閒的 第一要素是擁有照顧生活必須之外的時間,而且還要有足夠的精力追求某 些事,也就是必須有客觀休閒環境。第二要素是一種「所為就是目的」的 態度和心情,休閒不是為了進一步的目標,也不是為了恢復精神的時間,

休閒應是無所為而為,為一種主觀的心靈狀態。

在本研究中則採取了綜合的觀點,亦即個人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內,自由選擇自己想從事的休閒活動,並能從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在此定 義下,休閒教育方案的目的就是教導學生認識休閒的意義,學會善用休閒 時間(時間的觀點);利用各種資訊,選擇從事適當的休閒活動,學習休 閒活動的技巧(活動的觀點);培養學生具備休閒選擇的能力,執行自己 的休閒計畫(行動的觀點);進而建立正向積極的休閒態度,發展良好的 社會互動關係,遵守社會倫理,以增進休閒品質(經驗的觀點)。

(8)

現代社會疏離性的消費態度延伸到我們在休閒方面的態度會讓我們 現代人的休閒失去了意義(葉智魁,1996)。休閒變成是一種補償性及炫 耀性的工具。因此我們要辨明休閒的真義,指導學生好好利用自由時間,

避免「迷亂式休閒」---越休閒越感到混亂、厭倦、與無力感。增加選擇的 機會,避免「疏離式」的休閒---被迫的無奈(呂建政,1997)。

第二節 休閒教育的意涵及模式

一、休閒教育的意涵

英國教育學者斯賓塞(Spencer, H. ,1820-1903)提出「教育就是完美生活 的準備」。所謂「完美生活的準備」包括:關於利用休閒時間和滿足趣味 的活動—即休閒和娛樂(引自顏妙桂,2001)。

Dewey(1916/1988:246-247)在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到:教育 的莫大責任,就在能有適當的設備,使學生能利用閒暇時間,享受休養精 神的愉快。這種設備,並不僅為眼前的健康計,乃要使得學生養成永久的 心的習慣。

由以上所述可知,休閒與教育的關係密不可分,休閒應該是教育的一 環,教育不可忽略有關休閒方面的陶冶。然而何謂休閒教育?我們從以下 學者的看法,來探討休閒教育的意義。

林東泰(1992b)認為休閒教育所強調的是休閒過程而非休閒內容,

休閒教育所重視的是教育個體在休閒過程,藉以了解自我、了解休閒、了 解休閒與自己生活方式的關係,以及了解休閒與社會的關係。所以,休閒

(9)

教育應該是個體整體的發展過程,而休閒就是個體藉以成長的形式與過 程。

呂建政(1994a)認為休閒教育是為休閒而實施的教育,也就是協助 人們認識休閒的意義,善用休閒時間,學習休閒活動技巧,養成休閒選擇 的能力,建立休閒倫理,以促進人們生活內涵的充實,並創造生活的意義。

顏妙桂(1994)認為:所謂休閒教育,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提供個人 休閒活動或課外活動的機會,使學習者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對休閒的認 知與技能,也就是培養休閒的價值觀和有效利用休閒的能力。

林建地(1996)認為休閒教育應涵蓋下列概念:

(一)確休閒觀念與態度之學習的教育。

(二)獲得休閒之意義與價值功能的教育。

(三)了解休閒與社會之互動關係與影響的教育。

(四)休閒活動之選擇能力與休閒興趣、技能培養的教育。

(五)休閒與環境保護,及休閒倫理建立的教育。

黃政傑(1996)認為休閒教育是引導學習者改變其休閒時間運用方式 的教育,其中的改變包含知識、技能、行為、價值和感受等層面,改變是 可以出在正規、非正規教育情境或休閒情境之中。

高俊雄(1999)的看法是,休閒教育是透過活動有目標、有系統、有方 法的提昇個人的休閒能力。

黃立賢(1999)歸納各學者意見,對休閒教育的概念提出以下說明:

(一)休閒教育是為休閒而實施的教育。

(二)休閒教育相當重視機會的提供。

(10)

(三)休閒教育著重自發性的學習。

(四)休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部份。

周鳳琪(2001)對於休閒教育的看法是,教導孩子們善用休閒時間,

從事有意義的休閒活動,不違背休閒禁忌,體驗休閒生活,培養自我決定 的能力,及具備參與休閒的行動能力。

Brightbill (1960)將休閒教育定義為:引導人們終期一生在家庭、學校、

社區中發展休閒的技巧和鑑賞力,以應用於不斷增加的休閒時間裡。

Leigh (1971)認為休閒教育是嘗試去增加個人自由選擇休閒的廣度,並 促進個體實際而有意義地選擇休閒的能力。

Bender (1984)對於休閒教育做了如下的定義:休閒教育是在教導個體 如何有效地運用空閒時間,以增進生活品質。休閒教育是一種過程,強調 自我潛能的開發,以能達到自我實現(引自鄭照順,1999)。

美國休閒教育學者 Mundy 和 Odum (1979 )認為,休閒教育實施過程 遠比提供休閒資訊來得重要,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個人得以充分體驗休 閒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所謂休閒教育的基本觀念如下:

(一)休閒教育是提昇個人生活品質的整體活動。

(二)休閒教育是促進個人在確立和釐清休閒價值、態度和目的的過程。

(三)休閒教育是增進個人在休閒過程中自決、自足能力的方法。

(四).休閒教育是幫助個人決定休閒在生活中的地位。

(五)休閒教育是增進個人對自我的認識。

(六)休閒教育在建立個人需求、價值、技能與休閒的關係並體驗休閒。

(七)休閒教育在建立個人品味和休閒滿足。

(11)

(八)休閒教育是協助個人評量休閒行為與個人生涯長、短目標關係的過 程。

(九)休閒教育是激發個人潛能以提升休閒生活品質。

(十)休閒教育是終身、持續的過程,從學前教育到退休階段。

(十一)休閒教育是多元規範和肩負社會服務的角色和任務。

Kelly (1990)的看法,個體應透過教育來學習休閒,並且在休閒中進一 步利用教育來教導自己,學得擁有休閒的自主權及增加自覺。

上述對休閒教育的觀點各有不同,有的從時間的角度(如林東泰、黃 立賢、Brightbill),認為休閒教育是終生的、持續的、成長的過程;有的 從課程觀點描述(如呂建政、林建地、黃政傑、周鳳琪、Leigh),認為休 閒教育是增進休閒認知、訓練休閒技巧、陶冶休閒態度的課程;有的從活 動的角度切入(如顏妙桂、高俊雄),認為休閒教育是提供各式各樣的休 閒活動,足供選擇以滿足個人休閒之需求;有的從功能面來看(Bender、

Mundy & Odum、Kelly),認為休閒教育是在提昇個人的休閒品味與休閒 品質,增進自我選擇的能力,激發無窮的潛能(劉子利,2001)。而本研 究則是從課程及功能面的觀點出發,認為休閒教育應是指導學生認識休閒 的意義,學習休閒活動技巧,懂得利用休閒資源,做出自己的休閒決定,

培養社會互動技巧,並能遵守休閒倫理,以期能達到提昇個人休閒品質的 功能。

二、休閒教育的模式

休閒教育應該如何實施?又該教育哪些內容?中國傳統教育的內涵 非常重視休閒教育的陶冶,例如「六經」及「六藝」。傳統的休閒教育觀,

(12)

不僅重視休閒教育對個人學習和生活的涵化功能,同時也重視休閒活動對 個人修心養性之重要性,甚至更透過休閒教育來教化人民。可見傳統中國 的休閒教育是並重個人修心養性與社會教化的。隨著工商業的發達,休閒 教育則強調某些特定遊憩活動或這些遊憩技能的學習。晚近,提供休閒機 會、告知休閒資訊、傳授休閒技巧、教導什麼是好的或值得的休閒等內容,

則成為休閒教育的範疇(林東泰,1992a)。至於國外學者針對此問題建構 出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些模式是個人休閒生涯的發展,有些是針對特殊族 群,有些是為學校教育設計的。茲整理如下:

(一)NRPA 的休閒教育模式(Leisure Education Model)

1.簡介

「全美遊憩與公園協會」(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NRPA) , 於 1975 年 進 行 「 改 進 休 閒 教 育 專 案 」 (Leisure Education Advancement Project. LEAP)。此休閒教育模式是適用於學校教育裡的休閒 教育,以條列式方法列出休閒教育的目標及內容,與我國各科教學目標的 呈現方式頗為相似。然此休閒教育採融入式教學,不單獨成一學科,其目 標與學習經驗能夠合併於各年級或各科目中教學不增加學生的負擔(莊斐 瑜,1990;Mundy,1998)。

2.休閒教育的目標

此一休閒教育課程係根據八項目標發展而成。

(1)讓學生了解,任何生活經驗均可稱為休閒經驗,它們可能是主動的 或被動的,個別的或群體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計劃的或即興的、

預期的或突發的。

(2)讓學生了解,由於休閒時間日增,休閒應與工作同被視為獲取自尊

(13)

和自重的來源,它會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甚至真正的生存。

(3)讓學生了解,自然和物理環境間、社會制度和個人生活型態間的互 動,對個人休閒機會、選擇、行為的影響。

(4)讓學生了解及評估社區、州和國家內的各項休閒資源及其運用方式。

(5)讓學生了解,休閒經驗無所謂好壞,好壞的價值係基於個人和社會 的判斷,選擇某些活動乃因此項活動適合自己。

(6)使學生能領會那些超越生理層面,屬於情緒和精神上的休閒體驗。

(7)讓學生了解,個人的休閒使用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並能 了解,個人必須對自己的休閒生活負責,並要促使社區提供休閒機 會。

(8)讓學生了解,休閒、工作、家庭和其它社會角色在發展生活計劃上 的潛力,以確保個人持續成長和滿意。

3.休閒教育的內容

此休閒教育的內容包含技巧、知識和態度三方面。

(1)真正的休閒能力,如運動、遊戲、工藝、收集等。

(2)自我分析,以了解自己在休閒上的特質、能力和需求。

(3)社會分析,以了解影響休閒決定的各種社會因素,如社會壓力、規 範、潮流等。

(4)計劃和做決定的能力,以便主動控制自己的休閒生活。

(5)對自己休閒生活負責的態度,和促使社區提供符合居民休閒需求的 責任感。

4.評析

分析 NRPA 的休閒教育模式,其目標乃著重讓學生了解休閒的重要

(14)

性、認識休閒經驗、休閒資源及影響休閒的因素。其教育內容則涵蓋休閒 技能、自我覺察、休閒決定、休閒資源及休閒態度。此一模式是較早提出 的,適用於學校教育,並不單獨成科,希望透過融入式的教學來達成目標,

因此,其結構屬於條列式,較為鬆散,而內容亦依據一般教學目標區分為 認知、情意、行為三部分,但其內容卻成為日後提出的休閒教育模式的參 考基礎。

(二)、Florida 休閒教育實施範圍與階段模式(The Scope and Sequence Model of Leisure Education)

1.簡介

Florida 休閒教育模式(引自 Mundy & Odum,1979),即「休閒教育實 施範圍與階段模式」(The Scope and Sequence Model of Leisure Education),

係 1975 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育系從事休閒研究的師生合作發展 出的一種休閒教育模式。此一模式針對學齡前至退休後一生中各個不同的 發展階段,分別訂定各階段的休閒教育目標。他們將個體一生的發展階 段,區分為幼稚園期、K-3、4-6、7-9、10-12、青年期、成人期、中年後 期、退休期等九個時期。

2.休閒教育目標與內容

Mundy 和 Odum (1979)認為此模式之目標在於:透過休閒教育,使個 體能夠(1)提升其休閒生活品質;(2)了解休閒方面的機會,潛能與挑 戰;(3)了解休閒對個人生活品質及社會結構之影響;(4)具有作廣泛休 閒選擇所需的知識、技巧及正確評價。

該模式中適合國中階段(即 7-9 期)的休閒目標如圖 2-1 所示。

重點 層級 自我覺知 休閒覺知 休閒態度 休閒決定 社會互動 休閒技巧

(15)

自我了解 第三層 指認個人的 了解如何評 了解價值在 說出對休閒 作一個以 與休閒 級 價值及其與 價影響、反 個人生命中 選擇的個人 個人對休 個人生命的 映及決定休 的角色 價值體系 閒技巧及 關係 閒經驗 經驗內的 技巧評估 為基礎的 可調整的 必要計劃

7-9 增加個人休 了解個人休 了解個人的 做出與個人 確認情感 作一個以 閒需求的覺 閒經驗的本 休閒態度 休閒目標相 與影響互 個人對休 知 質 關的休閒決 動型態的 閒技巧及 定 社會因素 經驗內的 技巧評估 為基礎的 可變更的 必要計劃

確認個人的 發展有關休 認識個人作 做出有關於 衡量個人 發展較喜 標準與就整 閒經驗的標 判斷及建立 精練、滿意 的休閒互 愛的休閒 體而言他人 準 標準的能力 、生活品質 動型態長 體驗的能 的標準的關 的個人標準 期及短期 力 係 的決定 的可能效

圖 2-1 Florida 的休閒教育模式(7-9 期)

資料來源:Mundy & Odum,1979, p.47-48

根據圖 2-1 所示,此模式內容涵蓋六個範疇:(1)自我覺知;(2)休 閒覺知;(3)休閒態度;(4)休閒決定;(5)社會互動;(6)休閒活動技 巧。

3.評析

(16)

Florida 休閒教育模式是針對學齡前至退休後一生中各個不同的發展 階段,分別訂定各階段的休閒教育目標,是屬於比較完整的計畫。每一階 段各有其重點,國中階段的重點是自我了解與休閒,亦即,讓學生了解自 己的休閒需求、經驗、價值及態度,此一重點與本實驗方案的目的頗為相 近。國中生屬於叛逆時期,外在的約束力量並不一定能發揮作用,如果要 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正向的休閒態度,從事適當的休閒活動,灌輸式的教 學方式可能達不到效果,根本之道,是要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明瞭 自己的需求,懂得做價值判斷,如此才會選擇有益自己身心健康的休閒活 動。

(三)Mundy 和 Odum 的休閒教育系統模式(The Systems Approach)

1.簡介

Mundy 和 Odum (1979)經過研究與實驗之後,將 Florida 的休閒教育 模式加以改變發展出「系統模式」(the systems approach)。此模式由五個主 要課程內容所組成,每個主要內容之下又分成數個次要內容(見圖 2-2),

以輸出、輸入的方式來描述。經過實地實驗後發現,各項內容並無絕對之 順序,有許多種方法可以達到結果。

2.休閒教育目標與內容

(1)休閒覺知:使個體能 a﹒明白休閒的意義。

b﹒指出各種休閒經驗。

c﹒描述休閒與其生活的關係。

d﹒了解休閒方式與其生活型態的關係。

e﹒說出休閒與其生活品質的關係。

(17)

f﹒解釋休閒和社會結構的關係。

(2)自我覺知:使個體能

a﹒對自己的休閒興趣和範圍感到滿意。

b﹒具備足夠的休閒知能。

c﹒指出符合實際的個人休閒期望。

d﹒指出自己心中高品質休閒經驗的要素。

e﹒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休閒經驗。

f﹒能修正休閒的內容,使之與自己的期望、興趣、能力密切配合。

(3)休閒決定:使個體能

a﹒認識、收集並應用有關休閒和休閒經驗的資訊。

b﹒認識其他替代方案,以供做休閒決定的參考。

c﹒指出各種休閒選擇的可能結果。

d﹒做出與自我覺知相一致的休閒決定。

e﹒評估休閒決定的結果,做為改進的參考。

(4)休閒技能:使個體能

a﹒運用有計劃和一定程序的過程來規劃休閒生活。

b﹒具備從事數種休閒活動的基本技巧。

c﹒對自我選擇的休閒與趣,作深入的學習。

(5)社會互動:使個體能

a﹒指出並使用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技巧,以達到其休閒目的。

(18)

b﹒指出並應用適合自己的社會互動型式於休閒活動中。

第一個「系統模式」經過 13 年後的使用後,Mundy 再次重新組合休 閒教育內容,將休閒決定與社會互動合併成「休閒技巧」,增加「休閒資 源」,提出一個主要包括休閒覺知、自我覺知、休閒技巧及休閒資源等四 個領域的休閒教育內容(Mundy,1998)。其目標與內容為:

(1)休閒覺知一包括

a﹒覺知到的自由,內在動機、自我選擇的經驗。

b﹒了解休閒與個人、生活方式、生活品質與時間的關係。

c﹒自我責任感。

d﹒擁有一個潛在休閒經驗的領域。

(2)自我覺知一包括

a﹒瞭解自己的興趣、態度、能力與需求。

b﹒能指出對自己符合現實的期許。

c﹒決定及整合生活與休閒目標。

d﹒指出及瞭解影響貢獻個人休閒的有關情緒、體能及社會性因素。

e﹒了解人際關係等有關因素對個人休閒之影響。

(3)休閒技巧一包括

a﹒培養做決策、解決問題、規畫及評量是否達到休閒目標的技巧。

b﹒價值澄清技巧。

c﹒休閒活動技巧。

d﹒自我管理技巧。

(4)休閒資源一包括

(19)

a﹒瞭解與利用個人、社區及環境的資源。

b﹒指出及利用休閒產品、設備及場所。

要之,Mundy 和 Odum (1979)的休閒教育模式係修正 Florida 的模 式,其內容共包括「休閒覺知」、「自我覺知、「休閒決定」、「休閒技能」、

「社會互動」等五個層面。Mundy 於 1990 年將原先模式之休閒決定與社 會互動合併成「休閒技巧」,增加「休閒資源」之內容。

3.評析

此模式具有下列特色:1.以系統方法設計,具整體性;2.以圖形網絡 呈現,清楚顯示休閒教育的內容和結構;3.此模式以「休閒決定」為核心,

強調休閒之自主性;4.模式中之箭頭網絡表現出互動之概念,顯示各層面 及各要素之間之功能互賴,共同促使休閒品質的提昇;5.明示休閒教育各 層面的構成要素及欲達成之目標,十分詳盡(莊斐瑜,1990;Mundy &

Odum,1979)。Mundy 於 1990 年重新修訂休閒教育之內容,因其認為模 式的建立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根據使用的優缺點,而予以修正。這看 法符合惠勒(Wheeler,1967;引自黃政傑,1991)的課程設計模式之觀點--- 即評鑑結果可提供回饋於課程目標之建立。

(20)

(四)Peterson 和 Gunn 的休閒教育內容模式(Leisure Education Content Model)

(21)

1.簡介

Peterson 和 Gunn (1984)的休閒教育內容模式(Leisure Education Content Model)是針對殘障者所設計。其假設為:個人之行為可隨個人取 得新的知識、技巧、態度和能力而有所改變,這種改變透過學習過程而產 生。想要有滿意的休閒參與,除了擁有休閒技巧之外,還須了解休閒知識,

對休閒經驗採正向態度,具備各種參與及作決定技巧,以及對休閒資源之 了解與應用。

2.休閒教育目標與內容

Peterson 和 Gunn 的休閒教育模式中,每個要素有各自的內容領域(如 圖 2-3)。以下針對這四項要素之內容做一介紹:

(1)休閒覺知

Peterson 和 Gunn(1984)在休閒覺知之下分出四個領域,分別是:

a﹒休閒知識:包括定義休閒、休閒行為與其他行為的異同、休閒參與 的益處、個人在休閒參與上的責任。

b﹒自我覺知:包括對休閒參與能力與限制的分析、過去參與的休閒與 遊戲類型及活動、休閒與其他行為的動機、目前參與的休閒類型和 滿意程度。

c﹒休閒和遊憩的態度:包括一般社會對於遊憩和休閒行為的態度、態 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可能阻撓滿意的休閒參與的態度、童年時代 家庭所教導的態度。

d﹒休閒參與和休閒決定之技巧:包括獲得能找出可行的休閒參與替代 方案的技巧、能依據獲得的資訊來做決定、休閒參與的計劃技巧、

(22)

有關參與障礙之問題解決技巧。

圖 2-3 Peterson 和 Gunn 的休閒教育內容模式 資料來源:Peterson&Gunn, 1984, p.26

(2)社會互動技巧

合宜的社會互動是成功參與的必要條件,對許多參與者而言,社會互 動往往比活動本身更為重要。這項要素包含三種社會互動技巧:

a﹒兩人互動技巧:包括對話技巧,像如何開始交談、聆聽和詢問適當的問 題,如何與不同熟稔程度的人談話等;合作技巧,像輪流、幫助他人、

尋求協助等;競爭技巧,如扮演一個好的贏家或輸家,按照規定進行遊 戲,維護個人適當的地位等。

b﹒小團體互動技巧:包括妥協技巧,如讓他人有相同的投入,團體共同 休閒覺知

1.休閒知識 2.自我覺知

3.休閒和遊憩態度

4.休閒參與和休閒決定之技巧

社會互動技巧 1.兩人互動

2.小團體互動 3.大團體互動

休閒資源 1.活動機會

2.個人資源 3.家庭資源 4.社區資源 5.國家資源

休閒活動技巧 1.傳統休閒活動 2.非傳統休閒活動

(23)

作決定等合作的技巧;合作技巧,和上述的兩人互動技巧相同;加入團 體與自我肯定技巧,像在團體中發言,對團體活動與解決方式負責等。

c﹒大團體互動技巧和那些在兩人團體和小團體的情況類似,依活動而定。

(3)休閒活動技巧

過去許多活動技巧發展的方案大多著重在傳統的遊憩活動,例如運 動、戲劇、舞蹈音樂、美術和嗜好等。非傳統的範疇則包含健身、購物、

打掃家居、自我照顧、寵物與植物、放鬆與沉思冥想等,與以往不大相同。

非傳統的休閒活動,其活動地點經常在自己家裡或一般環境中,而非特定 的遊憩活動或設施。若欲協助個人發展,並表現休閒生活型態,則應對休 閒技巧加以了解、選擇並規劃。以下則列舉一些傳統及非傳統的活動:

a.傳統的:包括運動,例如:網球、羽球、排球、籃球等;藝術與工藝,

例如:木工、皮工、縫紉等;心智遊戲和嗜好,例如:紙板遊娥、拼圖等。

b.非傳統的:包括修理及維護家居、照顧植物及寵物、出席觀看和欣賞活 動,例如:鄉村市集、藝廊及展覽等、領導及社區服務,例如:志工、成 為社區會議成員。

(4)休閒資源

發現與應用不同型態之資源在休閒參與中是重要的因素,這個模式包 含五個領域,其對多樣性休閒之實現是十分重要的,這五個領域分別為:

活動機會、個人資源、家庭資源、社區資源和國家資源。

a﹒活動機會:包括可能參與的活動及節目、發現自己較喜愛的活動。

b﹒個人資源:包括可能影響休閒參與之個人能力和資源、個人可供休閒 的經濟資源、個人可供運用到其他活動項目上的活動技巧。

c﹒家庭資源:包括瞭解家庭成員的休閒興趣、住家環境附近可供休閒的

(24)

資源。

d﹒社區資源:包括公共和商業機構所提供之遊憩活動、對某些領域有獨 特興趣的私人俱樂部或社團、志工的機會、認識有關設施、服務和其 他活動的資訊、瞭解參與時可利用的交通方式。

e﹒州及國家資源:與社區資源類似,但範圍擴大到發現和利用不同的州 與國家資源。

3.評析

雖然 Peterson 和 Gunn 的休閒教育內容模式是針對殘障者所設計,但 是其內容實施亦可適用於一般人。此模式是所有休閒教育模式中是第一個 強調「休閒資源」的重要性。在休閒化的社會,政府與民間團體提供了許 多休閒參與的機會與場所,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滿意的、豐富的休閒生 活,應該懂得利用周圍可用的資源。該模式因內容規劃非常詳盡,成為本 研究實驗方案課程內容選擇之重要參考依據。

(五)Dattilo 和 Murphy 的休閒教育系統模式(A Systematic Approach)

1.簡介

Dattilo 和 Murphy (1991)結合 Mundy 和 Odum (1979)及 Peterson 和 Gunn (1984)以及其他多人的研究,提出另一個休閒教育模式,其認為休閒 教育的目標是透過休閒活動,培養及提升一個人的休閒知識、興趣、技巧、

能力與行為,以能從參與的休閒活動中獲得有意義的體驗。本模式內容包 括(1)休閒自我覺知,(2)休閒欣賞,(3)瞭解休閒方面之自我決定,(4)

有能力做出休閒參與之決定,(5)了解並利用促進休閒參與的資源,(6)

了解有效的社會技巧,以及(7)遊憩活動技巧。此模式如圖 2-4 所示。

(25)

圖 2-4 Dattilo 和 Murphy 之休閒教育模式 資料來源:Dattilo & Murphy, 1991, p.24

2.休閒教育目標與內容

Dattilo 和 Murphy 的休閒教育模式之內容及目標如下:

(1)休閒之自我覺知—包括:

a﹒瞭解自己休閒活動和涉入之偏好。

b﹒反省過去和現在的休閒參與。

c﹒對自己的技巧和能力具有實際看法。

d﹒檢視自己的休閒價值觀和休閒態度。

e﹒反省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之情境。

f﹒確定自己是否滿意休閒參與的範圍。

(2)休閒欣賞一包括:

有意義的休閒體驗

表現出遊憩活動技巧 表現社會互動技巧

運用休閒資源 做出休閒決定 了解自我決定 欣賞休閒

休閒之自我覺知

(26)

a﹒瞭解休閒和休閒生活型態的概念。

b﹒瞭解休閒是快樂和滿足的合法來源,且人人皆可享有。

c﹒接受休閒不須要特定的時間,但當休閒機會來臨時,你可以感覺到,

也應該感覺到。

d﹒確認可以促進休閒體驗的各種情境、環境及活動。

(3)休閒之自我決定一包括:

a﹒提高休閒控制、休閒能力、及內在動機之知覺,以促進個人選擇的 自由感。

b﹒學習負起做適當選擇的責任。

c﹒學會在自由時間做決定,以培養自發的休閒技巧。

d﹒學會自發、獨立地運用自由時間,以從事適合年齡的休閒活動。

e﹒學習置身於可控制的環境中,開始及結束自己的休閒體驗,以避免 因缺乏選擇機會而感到無助,以致降低自動參與。

f﹒發展果斷的行為,以建立自我決定感。

g﹒減少人際比較,專注於改善自己的休閒。

(4)休閒決定

a﹒發展參與活動所需要的評估及判斷技巧。

b﹒根據自己的價值及需求,做出適當的休閒決定。

c﹒指出有礙休閒參與的障礙,並發展出克服障礙的策略。

d﹒運用問題解決及作決定技巧,並執行解決問題之計畫。

e﹒評估行動之成效。

(5)休閒資源之認識與運用一包括:

(27)

a﹒知道並會利用現有的休閒資源。

b﹒瞭解人力資源與組織資源,以提升個人持續或擴展休閒參與的能力。

c﹒確認並找出休閒設施或環境之所在,並克服交通方面之阻礙。

d﹒瞭解所欲參與的活動之必備條件,如費用、活動時間、資格、健康 要求、規則以及裝備或服裝等。

(6)社會互動技巧一包括:

a﹒發展有意義的友誼及有效的社會互動技巧。

b﹒學會基本語言溝通技巧,像打招呼、發問、等待發言、加入討論等。

c﹒學習問題解決方法,例如:解釋社交情境所代表的意涵、思考可行 之方法、採取解決問題之策略、評估成效。

d﹒獲得社交之能力,如參與進行中的社交活動或展開新的一個、遵循 活動的規則或慣例、提供回饋給他人等等。

(7)遊憩活動技巧

許多休閒教育方案的重心都在發展個人做選擇的能力及能成功地 參與多樣化遊憩活動,以獲得滿意、愉悅的經驗。休閒參與的一個重要 層面在於做出選擇,因此,休閒教育方案應鼓勵個人選擇並發展最可能 帶來愉悅與滿意的遊憩技巧。

3.評析

黃清雲(1998)對於此模式做了如下的評析:(1)此模式適用於引起 一般人(含殘障者)從事休閒活動的動機。(2)此模式之內容要素,不僅 提昇參與者實際之休閒技能,也提供休閒教育一個完整的架構,如:自我 覺知、休閒欣賞、自我決定、休閒決定、休閒資源之認識與運用、社會互 動技巧、遊憩活動技巧。(3)此系統模式乃根據先前已發展之模式經驗修

(28)

改而成,較容易被休閒活動規劃者所接受。(4)此系統模式是以漸進的程 序,從本身自我之引發,終其目標為達成有意義的休閒體驗。(5)此模式 僅代表休閒教育之個體發展經驗模式,對於休閒認知評估、教學環境之分 析、休閒活動之整體設計,及其學習成效之評量模式等尚未有充分之描述。

Dattilo 和 Murphy 的休閒教育模式是綜合先前休閒教育模式所提出 的內容,並以階梯式的方式呈現,先引導學習者從自我覺知開始,終達有 意義的休閒體驗之目的。然而,學習順序是否該遵循其所提之順序則是見 仁見智。Mundy 和 Odum 的休閒教育系統模式,經過實地實驗後發現,

各項內容並無絕對之順序。因此,每位課程設計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與 理念來決定授課先後順序。

以上介紹 NRPA 的休閒教育模式、Florida 的休閒教育模式、Mundy 和 Odum 的休閒教育系統模式、Peterson 和 Gunn 的休閒教育內容模式、

Dattilo 和 Murphy 的休閒教育系統模式等五種,茲將就提出的年代、目標 對象與內容要素等方面,比較其異同如下:

表2-1休閒教育模式之比較

(29)

休閒教育模式 年代 目標對象 內容要素 NRPA 的休閒教育模式

(Leisure Education Model)

1975 幼稚園到中學階 段(K-12)的學 生

休閒技能、自我覺察、

休閒決定、休閒資源、

休閒態度

Florida 的休閒教育模式 (The Scope and Sequence Model of Leisure Education)

1975 個體一生各個發 展階段

自我覺知、休閒認知、

休閒態度、休閒決定、

社會互動、休閒技能

Mundy 和 Odum 的休 閒 教 育 系 統 模 式 (The Systems Approach)

1979 個體一生各個發 展階段

休閒覺知、自我覺知、

休閒決定、休閒技巧、

社會互動 Peterson 和 Gunn 的休

閒 教 育 內 容 模 式

(Leisure Education Content Model)

1984 殘障者 休閒覺知、休閒資源、

社會互動技巧、休閒活 動技巧

Dattilo 和 Murphy 的休 閒教育系統模式(A Systematic Approach)

1991 個體一生各個發 展階段

休閒自我覺知、欣賞休 閒、瞭解休閒方面之自 我決定、有能力做出休 閒參與之決定、了解並 利用促進休閒參與的 資源、了解有效的社會 技巧、遊憩活動技巧

至於國內學者對於休閒教育應實施的內容,大多是根據國外學者而

(30)

來,茲列舉幾位學者的看法如下:

我國教育學者瞿立鶴先生提出八大具體目標作為學校推行休閒生活 教育之重要準據(引自於吳綿,2001):

1.要倡導青少年利用正當方法善用休閒時間。

2.要指導青少年了解不正當的娛樂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3.要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閱讀習慣,以調劑其身心。

4.要指導青少年了解適度休息與睡眠對於恢復經歷的重要性。

5.要指導青少年辨明「懶惰」與「閒暇」之差別。

6.要指導青少年能做有益於自己及社會而無損他人的娛樂活動。

7.要培養青少年對文學、美術、音樂等文藝活動具有欣賞及創作 的興趣和能力。

8.要指導青少年能長於某種康樂技能,並有興趣參加各種康樂活動。

林東泰(1992b)認為當前的休閒教育課題是要透過休閒的過程,培 養自我認知、休閒認知、休閒態度、休閒技能、休閒品味、和社會互動等 涵化過程,以培養整個休閒社會的休閒品質,甚至帶動整個設的生活品 質。而休閒教育應該發揮以下的功能:

1.在自我認知方面:使社會大眾能夠了解自己的休閒興趣和休閒需求、具 備休閒知識和技能、確認自己的休閒品味、並選擇合乎自己價值的休閒 活動。

2.在休閒認知方面:使社會大眾能夠了解休閒的意涵、擁有豐富的休閒經 驗、結合休閒與自己的生活方式、確認休閒與生活品質的關係、認識休 閒與社會結構的關係。

(31)

3.在休閒技能方面:社會大眾能夠規劃自己的休閒生活具備各種不同休閒 活動的入門技能,並且對自己選擇的休閒活動擁有高度的技能。

4.在休閒選擇方面:社會大眾能夠蒐集各種休閒資訊、選擇各種不同的休 閒途徑、確認各種休閒活動的結果、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閒活動、並且能 夠評估自己所選擇的休閒活動。

5.在社會互動方面:社會大眾能夠在休閒過程中培養溝通技巧、確認休閒 活動中適合自己的社會互動模式、選擇在休閒活動中適合自己的社會互 動關係、並且運用休閒活動中適合自我的社會互動關係已達成自我實 現。

呂建政(1994b)認為休閒教育的範疇應包含六個層面:

1.休閒覺知:包括休閒知識、自我覺知、休閒與遊戲態度、有關休閒參與 及作決定、計畫參與、解決障礙的技能等。

2.社交互動技巧:包含兩人互動技能、小團體互動技能、大團體互動技能。

3.休閒活動技巧:涵蓋傳統類與非傳統兩項。

4.休閒資源:可分成活動機會、個人資源、家庭資源、社區資源、國家資 源。

5.休閒自由之界限:對資源浪費、生態破壞、損害健康的了解。

6.獨處的修養,以領悟生命的完整、尊嚴與甘美。

黃立賢(1999)認為中小學階段休閒教育的內容,至少要包含下列幾 項:

1.休閒的探索與了解:對休閒活動有基本認識,從日常生活、正式課程和 非正式課程中,了解休閒的型態與功能。

2.休閒資源的提供:許多活動課程都含有休閒的特質,因此在活動中可以 提供休閒資源,讓學生選擇與重複操作,並從中得到樂趣。

(32)

3.社會互動的技能:有許多休閒活動需要兩個以上的人參與,在共同進行 休閒活動時,就會產生社會互動或合作行為,人際關係的技巧就在此過 程中增進不少。

4.休閒活動的技能:大部分的休閒活動都需要學習技巧,從生手到專家,

在這過程中體會樂趣。

5.休閒倫理:倫理是適當的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例如:禁止浪費資源、

禁止生態破壞、有損健康的活動不做、破壞人際互動、有為社會正義的 活動都不做。

6.休閒如何與學習相輔相成:休閒是一種學習,學習讓自己的身心更平衡,

學習的領域也應擴展,不管學科的或休閒的都要去學習。而在升學壓力 下,更可藉由休閒來紓解壓力。

宋幸蕙(1998)提出的休閒教育課程內容包含:

1.休閒覺知:認識自我、認識休閒、體驗休閒心境、培養積極正面的休閒 態度、自我決定的能力等。

2.休閒資源:提供休閒資源、蒐集及利用休閒資源的能力。

3.人際互動技巧:兩人雙向人際互動技巧、小團體人際互動技巧、大團體 人際互動技巧。

4.休閒活動技巧:包括了解各種休閒活動技巧。

5.休閒倫理:倡導生態保育、資源保護、健康之價值、涵養社會關懷之價 值。

周鳳琪(2001)整理國內外學者的意見,認為學校休閒教育應該教授 下列內容:

1.休閒覺知

包括了解休閒參與的益處;了解自己的休閒偏好;具備積極正面的休

(33)

閒態度;能分析自我休閒參與的能力與限制;作休閒決定的能力;擬定休 閒計畫的技巧;體驗休閒的真諦。

2.休閒資源

取得活動資訊、活動設備、交通的能力;了解可能參與的活動機會;

及可能影響休閒參與的障礙,並能試著排除休閒障礙的能力。如:善用活 動中心的視聽設備、圖書設備、運動設施等,與文化中心或社教館所舉辦 的展覽、社區服務活動等。

3.休閒活動技巧

培養各種休閒活動技能,如: 運動項目—網球、羽球、籃球、游泳 等;藝術與工藝類—縫紉、木工等;心智遊戲類—拼圖、下棋等。其他類 型,如:照顧動植物、參觀展覽活動、社區服務等。學會的技巧越多,參 與的選擇性越多,休閒生活越豐富。

4.人際互動技巧

包括兩人雙向互動技巧、小團體人際互動技巧、大團體人際互動技 巧,從休閒參與中,培養群育的美德,遵守團體的規範,建立生活常規,

落實「寓教於樂」。

5.休閒倫理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當我們從事休閒活動時,受到某種程度的限 制,意即應遵守休閒的禁忌,所謂休閒的禁忌是指:

(1)不浪費資源:資源有限,任何人皆不可從事浪費資源的休閒活動,

應愛惜公共的資源。

(2)不破壞生態:就是尊重自然生態,尊重他人休閒的權利。

(3)不損害健康:即考量安全要素,避免樂極生悲;過度的休閒時間,

(34)

造成身心俱疲,就本末倒置了。

(4)不違背善良風俗:政府或民間組織所舉辦的休閒活動,必須有良好 的示範作用,不得違背善良風俗或正當的生活方式,以免影響未成 年兒童的身心成長。

綜合國外學者對休閒教育的內涵與模式之研究可發現,休閒教育的內 容要素大概可包括:休閒決定、休閒資源、休閒態度、社會互動、休閒覺 知、自我覺知、休閒技巧,而其中自我覺知與休閒態度可合併為休閒覺知 的範疇,而這五個要素即是本休閒教育方案的課程內容設計之依據。柴松 林(1996)提出了休閒禁忌的概念,在現代社會,這也是每個人該了解的 課題,個人必須學會如何與自己、別人及大自然相處,所以本方案又加進 休閒倫理的要素。休閒覺知、休閒資源、休閒決定、休閒技巧、社會互動、

休閒倫理則成為本方案之課程內容要素。

第三節 我國休閒教育實施概況與休閒教育實施方 式之探討

一、我國休閒教育實施概況

我國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中,雖未直接提及休閒的利用,但是國民教 育法第一條即強調國民教育應「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 之健全國民為宗旨。」並在第七條中規定,應以國民生活教育為中心。根 據教育部頒定的「生活教育方案」中,也規定休閒生活教育是生活教育所 應實施的內容之一,各級學校均應實施之(何福田,1990)。

(35)

教育部在民國 51 年頒定生活教育實施方案,列舉了八大生活教育內 涵,其中休閒教育為重要的項目之一,同時指出中等學校及大專學校實施 休閒的生活教育,應舉行音樂欣賞、歌曲演奏、美術展覽、舞蹈表演,及 其他各種休閒活動。其目標為:

1.利用課餘時間,從事有益身心的休閒活動,並從藝術的陶冶中,培養審 美的觀念。

2.以禮、修己淑世,合敬相愛;以樂,鼓舞踔厲,相觀而善,使「禮」與

「樂」交相為用。

3.培養正當的娛樂習慣,提倡高尚的休閒活動,以養成個人的優美情操及 學校的良好風氣。

4.以發揚踔厲的愛國音樂,代替靡靡之音,嫻習重要歌曲,俾能和聲合唱,

以期作勵聲應氣,求同心一德的精神。

教育部民國 78 年公佈「教育部休閒教育(追求美好人生系列)實施 計劃」列出計劃目標如下(引自莊斐瑜,1990):

1.協助國民充分體認休閒生活之重要性,了解休閒活動之類型、內涵及其 功能,進而善加選擇適當的休閒活動,並充實從事活動應具備之基本能 力。

2.培養國民懂得如何充分把握休閒時間,建立正確之休閒倫理觀念及行 為,盡情享受各類型休閒活動,以追求健康快樂之生活。

由民國 51 年、78 年教育部公佈的方案中,可知政府對休閒教育重視 的程度。早期是將休閒教育當成是一種優雅情操的陶冶,藉由藝術活動來 培養學生的文化氣息,這與現代的學生四周圍充滿了感官性的休閒活動,

大相逕庭,因此 78 年頒布的計畫,不再唱著高調,而已經包含休閒覺知、

休閒決定、休閒技巧、休閒倫理等較客觀的要素。國民中學八十三年的新 課程標準在總綱五項目標中更有兩項與休閒教育有明顯的關係,一是「鍛

(36)

鍊強健體魄及堅忍毅力,培養從事正當休閒活動的知能,增進身心的成熟 與健康」、另一是「增進審美與創作能力,培養熱愛生命與維護自然環境 的態度,增進生活的意義與情趣」。

教育部雖有各種計劃方案的頒布,然而受到社會大眾重視智育成績的 影響下,其效果並不彰顯,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重新給休閒教育一個被 重視的機會,因為九年一貫課程重視基本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要培養學生

「帶著走」的能力,要從做中學,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正可從休閒中獲得。

我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亦指出「均衡工 作、情感與休閒生活」、「體驗大自然及培養野外生存技能」為四大主題軸

--「生活經營」內涵之一,其涉及的分段能力指標包括:分享自己如何 安排時間、金錢及個人生活的經驗(2-1-2),蒐集並分享各類休閒生活的 資料(2-1-3),觀察野外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變化(2-3-2),規劃適合自己的 休閒活動,並學習野外生活的能力(2-4-2)等,這些都是與休閒有關之能 力指標。另外,其它學習領域在國中階段與本休閒教育方案有關之能力指 標摘錄於附錄一,未來課程設計者亦可選擇與休閒相關之能力指標來做統 整教學。

本研究礙於行政因素,雖然未能以一年級為實驗對象,進行以「休閒 學習」為主題的統整教學,但是仍然嘗試與其十大基本能力指標相契合,

發揮九年一貫的精神。據此,本研究規劃休閒教育方案課程目標與十大基 本能力之對應關係如下:

(37)

表2-2休閒教育方案課程目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關係 基本

能力

課程 目標

1. 了 解 自 我 與 發 展 潛 能

2.欣 賞、表 現與創 新

3.生涯 規劃與 終身學 習

4.表 達、溝 通與分 享

5.尊 重、關 懷與團 隊合作

6.文化 學習與 國際了 解

7.規 劃、組 織與實 踐

8.運用 科技與 資訊

9.主動 探索與 研究

10.獨 立思考 與解決 問題 1. 休

閒認 識

1-1-6 1-1- 2 1-1- 3 1-1- 4 1-1-8

1-1- 1 1-1-7

2.自 我覺 知

1-2- 1 1-2-2 1-2-4

1-2-3

一休 閒覺 知

3.休 閒態 度

1-3-1 1-3-1

1.活 動機 會

2-1-1 2-1-1

2.個 人資 源

2-2-1

2-2-3 2-2-1

2-2-2 2-2-4 2-2-1

3.家 庭資 源

2-3-1

4.社 區資 源

2-4-1 2-4-2

二休 閒資 源

5.國 家資 源

2-5-1 2-5-1

(續後頁)

(38)

(接前頁)

1.休 閒目 標

3-1-1 三休

閒決 定 2.

決策 技巧

3-2-1

3-2-2 3-2-1

3-2-2 3-2-1

3-2-2 3-2-3 3-2-1 3-2-3

1.入 門技 巧

4-1-1 休閒

技巧 2.進 階技 巧

4-1-2 4-1-2 4-1-2

1.兩 人互 動

5-1-1

5-1-2 5-1-1

5-1-2 5-1-1 5-1-2 五社

會互 動 2.

團體 互動

5-2-1 5-2-1 5-2-1

1.人 與自 己

6-1-1

2.人 與團 體

6-2-1

六.休 閒倫 理

3.人 與自 然

6-3-1

說明:課程目標編號之內容請參見附錄二。

(39)

二、休閒教育的實施方式

雖然教育部也強調休閒教育的必要性,但是一直以來,我國各級學校 教育目標都未直接將休閒教育正式納入其中,在各級學校的課程中,也鮮 少開設「休閒教育」或「休閒活動」課程(顏妙桂,1998),既然沒有正 式的休閒教育課程,因此,在國中階段如何學習休閒的相關知能,如何培 養積極正向的休閒觀念及態度呢?

呂建政針對「休閒教育的課程與實施」這問題接受訪問時,建議:休 閒教育的課程可採融入式的課程設計。如有關的休閒認知、技能與情意的 內容,適切的融入各個學科課程設計中;如有關休閒生活的重要性與休閒 自由之限制等主題,可以納入健康與倫理學科;如有關休閒活動技能與休 閒經驗,可以由美術、音樂、童軍等加以訓練、培養。再者,社團活動的 實施也是休閒教育的方法之一。除了正式課程之外,無形的休閒教育課程 亦值得重視,例如:溫暖的學習氣氛、真誠和諧的師生互動、以及整潔優 美的的校園(黃阿修 1997)。

我國目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是以培養一個人的基本生活能力為目 標,並且肯定活動課程與藝能課程在教育過程中對於個人生涯的影響。因 此,顏妙桂(2001)對於休閒教育的實施策略建議可從「落實九年一貫課 程十大基本能力指標精神」著手:休閒能力涵蓋自我認知、態度、價值觀、

技能等的培養,應該列入教育過程的學習範疇中。 課程理論可分學校課 程為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三類。休閒教育的目標很難僅依 賴特定一、二項課程,就能完成培植休閒的素養與能力,而是以休閒為主 題,學校課程皆可以不同方式達成休閒教育的目標。

至於休閒教育的實施方法,根據 Mundy 和 Odum (1979)的說法有兩 種方式,一種是由外決定休閒行為及價值,另一種為由內決定休閒行為及 價值。所謂由外決定(extrinsic determination)是指由個人或團體透過休閒教

(40)

育,將一套預定的休閒價值與態度灌輸給大眾。而由內決定(intrinsic determination)指的是,促進個人有能力去思考、評鑑,並做出自己的休閒 選擇與決定,且了解這些決定對其個人生活、別人及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採用此方法有三種方式來促進人們由內決定休閒行為及價值:(1)保持放 任的態度、(2)仿效、(3)有系統地教導做決定技巧,並提供機會以思考、

評鑑休閒方面的事宜。

本實驗課程的課程設計採用特定學習單元的途徑,亦即在相關教學科 目單元中融入休閒主題或內容,培養學習者對休閒價值、態度、興趣、技 能和知識的認識(顏妙桂,1994)。童軍課程本來就有一些與休閒相關之 單元,例如:野外急救、露營、觀星、國家公園的介紹等等,不過大多是 屬於休閒技巧的培養或休閒資源的介紹,而不是完整的包含休閒教育的五 個課程要素。因此本實驗研究方案是利用童軍課,以較完整的課程設計來 讓學生學習有關休閒的知識、態度、技巧等內容,除此之外,亦重視潛在 課程,營造一個溫暖、開放的學習環境,達到潛移默化的功能。而課程的 實施方法是採用「由內決定」法,以各種學習活動、學習單促進個人去思 考、評鑑,並做出自己的休閒選擇與決定。

三、休閒教育方案設計程序

本研究中,實驗組接受的休閒教育方案,是由研究者鑒於目前我國休 閒教育課程之缺乏,根據國、內外文獻有關休閒教育內容與實施方式之探 討,包含六項課程要素,利用童軍課,採用 Mundy 和 Odum (1979)的「由 內決定」法來實施,總共十個單元。課程設計主要是依據惠勒的模式而設 計,此模式的特色在於將課程設計視為循環式的,即評鑑結果可提供回饋 於目標的建立,因此,本實驗課程之評鑑結果,可供未來對此類課程發展 有興趣者一個參考。惠勒的課程設計模式如下(黃政傑,1991):

(41)

圖 2-5 惠勒的課程設計模式 資料來源:黃政傑,1991,150 頁

根據惠勒的模式將本研究之實驗方案的設計程序說明如下:

1.確立目標:

根據泰勒的模式認為課程目標的來源有三:(1)對於學習者的研究、

(2)對於當代生活的研究、(3)學科專家的建議。休閒自十九世紀成為 一門研究領域後(林素麗,民 66),許多學者,如:Mundy 和 Odum、Peterson 和 Gunn、Dattilo 和 Murphy 即不斷地提出休閒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要素,

而本研究主要是根據學科專家的建議,確立本方案之課程目的為「使學生 認識休閒的意義,學會善用休閒時間;利用各種資訊,選擇從事適當的休 閒活動,學習休閒活動的技巧;培養學生具備休閒選擇的能力,執行自己 的休閒計畫;進而建立正向積極的休閒態度,發展良好的社會互動關係,

遵守社會倫理,以增進休閒品質。」並將學者們提出的休閒教育內容要素,

歸納為六大類:休閒覺知、休閒資源、休閒決定、休閒技巧、社會互動、

休閒倫理,據此,發展詳細課程目標如下所示,其中目標【1】-【8】屬於

「休閒認識」的範疇、【9】-【12】屬於「自我覺知」、【13】是「休閒態度」、

1.宗旨、目的、目標

3.選擇內容

4.組織並統整學 習經驗和內容

2.選擇學習經驗

5.評鑑

(42)

【14】是「活動機會」、【15】-【18】是「個人資源」、【19】-【20】是「家 庭資源」、【21】-【22】是「家庭資源」、【23】是「社區資源」、【24】是「休 閒目標」、【25】-【27】是「決策技巧」、【28】-【29】是「入門技巧」、【30】

-【31】是「兩人互動」、【32】是「團體互動」、【33】是「人與自己」、【34】

是「人與團體」、【35】是「人與自然」:

【1】知道休閒的發展歷史。

【2】了解休閒的意義。

【3】明白休閒的益處。

【4】認識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

【5】能體會休閒所帶來的愉悅感。

【6】知道自己所重視的休閒價值。

【7】知道四個休閒活動的發展歷史。

【8】說出四個休閒活動的活動規則。

【9】發現自己休閒的興趣。

【10】分析自己的休閒參與能力與面臨的障礙。

【11】學會規劃自己的休閒時間。

【12】分析自己的休閒型態,以均衡自己的休閒生活。

【13】澄清自己的休閒態 度,以提高休閒品質。

【14】發現可能參與的活動機會。

【15】分析可能影響休閒參與的個人能力

【16】學會運用社會資源與了解個人興趣,以培養有關休閒方面終生學習 的能力。

【17】找出參與休閒可獲得的個人資源。

【18】認識、收集並運用與休閒有關之資訊。

【19】了解家庭成員的休閒興趣。

【20】了解住家附近的休閒資源(例如:圖書館、植物、寵物等)。

【21】了解公共及消費場所提供的遊憩活動。

【22】認識所從事的休閒活動需要哪些裝備、經費及交通方式。

(43)

【23】認識國家所提供的休閒資源。

【24】指出符合實際的個人休閒期望(目標)。

【25】學會做決定的技巧。

【26】學會根據個人的興趣、能力,規劃自己的休閒生涯。

【27】指出有礙休閒參與的障礙,並發展出克服的策略。

【28】認識各休閒活動所需要的基本技巧。

【29】主動探索各休閒活動所需要的進階技巧。

【30】學會基本語言溝通技巧(例如:打招呼、發問、等技巧)。

【31】學會非語言行為的溝通技巧(例如:手勢、臉部表情、姿勢等)。

【32】學會小團體互動技巧(例如:尊重、妥協、溝通等等)。

【33】明白休閒對個人身心的影響。

【34】能夠遵守遊憩資源的使用規則。

【35】能夠愛護大自然。

2.選擇學習經驗

所謂「學習經驗」係指學習者與外在環境間的交互作用,而學習經驗 可組成單元(黃政傑,民 80)。因此,學習經驗的選擇即課程的選擇。課 程選擇應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內容,二是活動。內容的選擇必須符合單元 目標,在此,利用雙向細目表來檢視內容與目標的適切性(見表 2-3);活 動的選擇應能提供練習目標的機會,而且活動要多變化。本課程的每個單 元都有二至三個活動,所以,課程活動化即為本課程的特色。

數據

圖 2-4 Dattilo 和 Murphy 之休閒教育模式  資料來源:Dattilo & Murphy, 1991, p.24
圖  2-5 惠勒的課程設計模式  資料來源:黃政傑,1991,150 頁  根據惠勒的模式將本研究之實驗方案的設計程序說明如下:  1.確立目標:  根據泰勒的模式認為課程目標的來源有三: (1)對於學習者的研究、 (2)對於當代生活的研究、(3)學科專家的建議。休閒自十九世紀成為 一門研究領域後(林素麗,民 66) ,許多學者,如:Mundy  和 Odum、Peterson  和 Gunn、Dattilo  和 Murphy 即不斷地提出休閒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要素, 而本研究主要是根據學科專家的建議,確
表 2-3  休閒教育方案課程目標與活動內容之雙向細目表  活 動 內 容  課  程  目  標 休閒的意 義  休閒的歷 史  記憶大考驗 定義休 閒  休閒與 我  畫我休 閒  生活餡 餅  命名活 動  猜猜樂 賓果遊戲 檢覈表 瞎子摸象 價值拍賣會 腦力激盪 訂目標 可能參與的活動 列出優缺點 評估優缺點 比較優缺點 做決定 查資 料  大搜查 線  收集資 料  分站活 動  休閒大進 擊  休閒白皮 書  活動進行 活動檢討 我的感覺 【1】   9    9    【2】  9 9
表 2-4  休閒教育方案之內容結構分析  要素 單元名稱  單元目標  實施方法  休閒覺知  休閒倫理  (一)揭開休閒的神秘 面紗  1.知道休閒的發展歷史。 2.了解休閒的意義。 2.明白休閒的益處。  4.明白休閒對個人身心的影響。 快問快答、討論、講述、記憶大考驗  休閒覺知  休閒資源  休閒決定  (二)我的休 閒寫真集   1.能體會休閒所帶來的愉悅感。 2.能重視休閒的價值。  3.發現自己休閒的興趣。  4.分析自己的休閒參與能力與 面臨的障礙。  5.學會規劃自己的休閒時間。 6.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要如何安排課後的休閒活動呢?我們 可以依照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做適當 的選擇,並且考量天候、時間,做適

藝文及運動服務業、休閒服務業工作、製造業工作、批發業及其

 而良好的健康體適能是指人的心臟、血 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充分發揮有 效的機能,以勝任日常工作,並有餘力

為建立永續經營理念,宜以兼具三生一體之共識與做法,確實依據休閒農場

The 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Meatless Day” from Pupils~A Case of PinTung County Fang Liao Junior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培養學生掌握 所需的工作技 能和態度,發 展消閒生活,.

有感過去於休閒事業管理系的學習非常充實與快樂,因此於 93 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