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 (戰後1945年~2011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 (戰後1945年~2011年)"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文寶 教授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 (戰後 1945 年~2011 年)

研 究 生: 林庭薇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五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

(戰後 1945 年~2011 年)

研 究 生: 林庭薇 撰 指導教授: 林文寶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五 年 七 月

(4)
(5)
(6)

謝 誌

Goodbye and Hello,論文完成了,一個階段又畢業了。

懷著一股夢想來到了兒文所,從一剛開始的不適,到現在也學到了篤定。

謝謝阿寶老師領我進入原住民族圖畫書的世界,也讓我參與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圖 畫書計畫,讓我在當中獲益良多。

謝謝口委林志興老師給予的建議,使我的論文架構能夠更清晰完整。

謝謝口委藍劍虹老師鼓勵我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雖然這次因為時間的不足而未 將想說的話說出,不過我相信以後還是有機會的。

謝謝我的家人,到國圖協助我將需要的文獻資料掃描,免去了兩地的奔波。

謝謝阿美族部落大學、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花蓮縣豐濱鄉港口國小、財團 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借我圖畫書與相關資料,讓我的資料蒐集更為完備。特別感 謝屏東縣牡丹鄉牡丹國小吳奕嫻、孫藝雯、蕭奇恩、謝翊茹、王妤、董承翰、劉 萱、潘雲起、蔡侑倫、森啟恩、鄭宗禔創作《浴血古石門──牡丹社事件》;高 雄市立興中國民小學的謝孟羲、余心怡、謝雅婷、謝孟恩、陳文龍、張顥瀧、田 郁偉、田燁祖、顏聖子、林慧欣、潘紫芹、陳幸君、林采欣創作《地圖裡的布農 秘密》;屏東縣三地國民小學的李傑、李晉、毛聖皓、施江昊、馬克、陳易、韓 子恩、陳育恩、伊磊斯.巴瓦瓦隆、盧瑞克、曾浩男、杜紹恩、高凡、陳智遠、

潘語懷、潘鴻志、甘儇宇、陳家宏、羅宇豪、王光毅、韓紹華、馮哲宇、陳霆恩、

陳棋堯、廖弘偉、杜承恩、陳柏升、張育哲、胡宇祥、劉俊安、董俊杰、甘維翔、

施江昇、許宏恩、陳毅、洪偉國、蘇宇祥、林昱曄、許瑞祥、曾浩偉、陳育傑、

歸亞拿、馬郁芳創作《大榕樹下的石板屋》。

謝謝南島所的蔡政良老師不時讓我去課堂打擾與學習;更謝謝在論文最後的修改,

在南島中心擔任助理的大學同學借我掃描機掃描圖畫書,以解燃眉之急。

能把論文寫完,真的要謝謝大學和研究所認識的、部落遇到的老師、朋友、學長 姊、學弟妹與工作中的同事和長輩的諄諄勉勵及鼓勵,我才能繼續堅持。

最想謝謝的是,東華大學原民院給的養分、吉拉米代部落給的夢想、兒文所給的 機會,才能抵達這一站。

想謝謝的人很多,那就謝謝老天爺與祖靈讓我和每個人與每件事相遇。

Goodbye! And Hello!

(7)

i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 (戰後 1945 年~2011 年)

林庭薇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戰後 1945 年至 2011 年的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共有 213 本,本研 究主要為探討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的發展歷程,從圖畫書的內容、出 版現象和台灣的政治環境、社會氛圍、歷史事件與原住民政策進行對

照,並藉由「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史」 、原住民族圖畫書的「族群分

析」 、 「出版社趨勢」 、 「圖畫作家、語言、題材和類型」的分析,以詮 釋原住民族圖畫書及出版現象與社會政治事件之間的關聯,並期盼從 中達到「了解政治與社會環境是如何影響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

「分析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圖像」、「探討原住民族圖畫書的特殊 屬性」的目的。

關鍵詞: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歷史事件、族群意識、詮釋

(8)

ii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1945~2011)

Lin, Ting-Wei

Abstra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re have 213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been published from 1945 to 2011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through the contents of picture books, the phenomenon of publish industry, and consider the politics, social atmosphere, history event and indigenous policy in Taiwan.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would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and the phenomenon of publish industry, politics and society by analyzing “the history of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and ” ethnos,” ” current book concern,” ” author, language, theme and genre” of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Finally, this research want to achieve three goals: “understand how the politics and society affect the publish of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analyze the current concern about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publishing” and “discuss the special attribute of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Keywords: Indigenous peoples picture books 、 History event 、 Ethnic

consciousness、Explain

(9)

ii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6

第二章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史 ... 20

第一節 1945 年前 ... 22

第二節 1945 年至 1963 年 ... 24

第三節 1964 年至 1979 年 ... 26

第四節 1980 年~1989 年 ... 29

第五節 1990 年~1999 年 ... 32

第六節 2000 年~2011 年 ... 37

第七節 小結 ... 41

第三章 原住民族圖畫書的族群分析 ... 45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族群分佈 ... 45

第二節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之族群運動關係 ... 47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合編書籍族群分佈 ... 52

第四節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平埔族族群分佈 ... 56

第五節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無法界定族別之圖畫書 ... 59

第六節 小結 ... 64

第四章 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社趨勢 ... 65

第一節 政府出版 ... 66

第二節 出版社出版 ... 69

第三節 「非營利單位出版」、「學校出版」 ... 75

第四節 跨界合作出版 ... 79

(10)

iv

第五節 小結 ... 90

第五章 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圖畫作家、語言、題材和類型 ... 94

第一節 圖畫作家 ... 94

第二節 語言 ... 105

第三節 題材 ... 109

第四節 圖畫書類型 ... 116

第五節 小結 ... 117

第六章 結論 ... 121

參考文獻 ... 130

附錄一、台灣光戰後(1945 年)至 2011 年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書目 ... 138

附錄二、台灣戰後(1945 年)至 2011 年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題材與出版類型一覽表 ... 162

(11)

v

表 目 次

表 1-1、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族群統計 ... 3

表 1-2、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論文 ... 12

表 1-3、「原住民文學」各派主張比較 ... 17

表 2-1、台灣圖畫書發展與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發展之對照表 ... 20

表 3-1、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族群統計 ... 45

表 3-2、2011 年 12 月台灣原住民族人口數與圖畫書出版量對照表 ... 46

表 3-3、族群正名時間與各族第一本單本圖畫出版時間對照表 ... 47

表 3-4、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合編書籍族群統計 ... 52

表 3-5、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平埔族族群統計 ... 56

表 3-6、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平埔族圖畫書一覽表 ... 58

表 3-7、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無法界定族別之圖畫書一覽表 ... 59

表 4-1、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統計 ... 65

表 4-2、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政府出版 ... 66

表 4-2、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出版社出版 ... 70

表 4-3、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出版社出版族群統計 ... 75

表 4-4、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非營利單位出版 ... 77

表 4-5、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學校出版 ... 78

表 4-6、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非營利單位與出版社合作出版 ... 80

表 4-7、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非營利單位與政府合作出版 ... 82

表 4-8、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政府與出版社合作出版 ... 84

表 4-9、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政府與學校合作出版 ... 86

表 4-10、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學校與非營利單位合作出版 ... 87

表 4-11、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單位:其他 ... 89

表 5-1、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作者族群統計 ... 95

表 5-2、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繪者族群統計 ... 101

表 5-3、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創作語言統計 ... 107

表 5-4、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創作題材統計 ... 112

表 5-5、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類型 ... 117

(12)

vi

圖 目 次

圖 1-1、族群意識的內涵 ... 10

圖 2-2、《山地神話 2》 ... 29

圖 2-1、《山地神話 1》 ... 29

圖 2-3、《山谷中的花環》 ... 36

圖 3-3、《找到回家的鹿》 ... 62

圖 3-1、《鹿角神木》 ... 62

圖 3-2、《找到回家的鹿》 ... 62

圖 3-4、《FORMOSA 一座島嶼的故事》 ... 63

圖 4-1、《愛逞強的瑪萊》 ... 76

圖 4-2、《愛逞強的瑪萊》 ... 76

圖 4-3、《這是什麼》 ... 79

圖 4-4、《阿公草》 ... 84

圖 4-5、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互動模式 ... 92

圖 5-1、《土地和太陽的孩子:排灣族源起神話傳說》 ... 104

圖 5-2、《黃金神花的子民:鄒族源起神話傳說》 ... 104

圖 5-3、《母親,她束腰》 ... 104

圖 5-4、《母親,她束腰》 ... 105

圖 5-5、《祖靈的記號》 ... 114

(13)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記得從小在台北就學的我,本身認識原住民的機會並不多。印象中,似乎有 一位小五、小六的同學為原住民,而接下來便是國中的歷史課本《認識臺灣》中 的台灣原住民族共有九族,以及不斷被提及的「牡丹社事件」與「霧社事件」。

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與歷史認識雖非常的淺薄,但因大學時就讀民族文化學系,

使我開始關注與接觸最早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族。

由國中的時期,台灣教育開始注重鄉土教育與台灣這塊土地的地理歷史,認 識同是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後來社會開始提倡多元文化,政府開始注 重原住民族、新住民等少數族裔議題,但檢視現今對原住民族的觀點與十多年前 對原住民族的觀點是否有所改變呢?

在大學就讀期間,閱讀到一些族群社會議題,包含對原住民的負面認識、扭 曲,甚至是歧視,同時也看到了族人對於文化的認同、積極的復振與傳承文化,

在感動之於,卻也同時察覺處於全球化與主流社會及媒體文化衝擊/影響之下的 族人/非族人對於原住民族文化不同的觀點,這些再再地衝擊著我。雖無法說現 今這些不同的觀點毫無改變,但確實也可以發現,十幾年前對於原住民族的謬見 現今依然存在且隨處可見。

而自 1980 年代開始,原住民運動展開,原住民族族人或關心原住民族議題 的人士,便不斷地透過各種方式為族人發聲,其中亦包含以文學的方式述說,因 而促成了原住民族文學的興起。發展至今,原住民族文學可謂一種文類,已有大 大小小的原住民族文學獎、研討會及各式圖書出版品,而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研究 主題的亦不在少數。再加上近年來本土意識高漲、台灣文學研究所的相繼成立,

對於原住民族文學的關注更為彰顯;由此,更可以看到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與社 會脈絡的演變息息相關。

(14)

2

在研究所期間,接觸了原住民族圖畫書,並因緣際會下,擔任林文寶老師的

「台灣原住民兒童圖畫書精選計畫案」兼任助理,在計畫中可以看到最早的原住 民族圖畫書為 1966 年的《雅美族的船》,而至 2010 年止,也已蒐集 162 本1原住 民族圖畫書(含知識類讀物)。

另外,研究所期間因修讀幼兒教育學程,學程學分修讀完畢後,至原住民國 小附屬幼兒園進行畢業實習,當時的實習學校是以文化課程為主軸,故需要搭配 大量的原住民族圖畫書作為課程的規劃之一。然而在設計課程時,卻發現原住民 族圖畫書多為神話故事與口傳故事,再來有孫大川改寫《久久酒一次》出版的《姨 公公》與利格拉樂.阿烏(女烏)改寫《誰來穿我的美麗衣裳》出版《故事地圖》, 屬童年故事。而以兒童為主角,貼近兒童生活的文學故事卻少之又少。如同盧慶 文(2007,頁 3)所說:「目前的原住民的文學作品中所呈現出原住民對文化、土 地、認同、政權、被壓迫,仍是以『大人』的看法為主,缺乏以『兒童觀點』為 出發點,以兒童為主體性的敘說,或是由原住民兒童自己書寫的文學。」

由於「台灣原住民兒童圖畫書精選計畫案」的接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學習 與幼兒園教學的經驗,讓我不斷思考,在戰後至 2011 年之間的原住民族圖畫書,

其發展狀態為何?而哪一種特性讓原住民族圖畫書在各個時代有不同的形態產 生?此兩點便成為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方向。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台灣目前官方認可的原住民族共有十六族,除了原先依日據時期人類學者的 分類而劃分的九族之外,其餘的七族為 2009 年九月後陸續正名成功,而台灣原 住民族的相關研究,至日治時期累積至今,已累積豐碩的調查與研究成果。雖然 如此,現今的大部分民眾對於原住民族的認識還是呈現片斷的印象。若觀看社會 媒體對原住民族的介紹,似乎還是偏向於樂舞、酗酒與弱勢的刻板印象。再者,

在介紹原住民族時,也習於把原住民族稱謂為原住民一族,而非原住民族十六族 中之一,如浦忠成(2011)所言:「臺灣社會過去對於居住在這塊土地最悠久的

1 林文寶、傅鳳琴,〈試論台灣原住民圖畫書〉,《台灣原住民圖畫書 50》,頁 13。

(15)

3

原住民族的認識往往是片斷、負面、扭曲,甚至是歧視的」,原因為「除了是主 流社會過去長期的刻板印象外,主要是在學校教育體系未能建立積極有效的多元 文化學習方式,讓孩童能夠從小就有機會藉由課程的安排,閱讀或親自體驗不同 族群文化……」2

表 1-1、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族群統計

族別 年代

噶 瑪

太 魯

賽 德

史 前 文

1966-1975 1 2 2 5

1980-1989 2 2 2 1 2 2 3 14 1992-1999 1 1 2 1 2 1 4 1 1 1 2 2 19 2000-2010 13 10 17 10 4 8 8 5 8 3 3 4 1 2 6 8 14 124 小計 16 13 21 12 5 10 9 7 16 3 4 5 1 2 7 10 21 162

平埔包括:西拉雅、拍瀑拉 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 50》,頁 13

如果說童年經驗/早期教育對一個人有深刻的影響,那麼兒童在童年時期對 原住民族的認知將影響往後的觀點。在大眾傳播發達的現今,媒體以各式各樣的 媒介傳達各族群的文化,而兒童在此時最易接觸的知識媒介便是圖畫書,所以可 以推測,原住民族圖畫書除了會影響兒童的觀點,亦會對往後產生影響。

台灣的圖畫書發展至今,在當中也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以原住民族為主題的圖 畫書,最早以原住民族為主題的圖畫書是在 1966 年,以達悟族3的船為主題的《雅 美族的船》。而從 1966 年至 2010 年的原住民族圖畫書共有 162 本,其族群題材 散布如表 1-1。

2 浦忠成,〈為孩子打開一扇窗〉,《台灣原住民圖畫書 50》,頁 7。

3 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在 1897 年的調查報告中,將蘭嶼稱為雅美(Yami)。1998 年,行政院 原住民族委員會在達悟族人的呼聲下將蘭嶼原住民的族群名稱改為達悟族(Tao)。文中將以達 悟族指稱雅美族,而書名或引用內文將保持作者原先用語。

(16)

4

從表 1-1 中可以看出,圖畫書出版以合編及泰雅族為多,以達悟族、阿美族 次之。各族群圖畫書出版數量,大抵和原住民人口數相關,唯獨達悟族人口數排 行 9,出版量卻居高,1966 年出版《雅美族的船》,更是拔得原住民族圖畫書出 版頭籌,這可能與雅美族為台灣唯一居於外島的原住民,不論在生活環境、建築、

服裝、工藝等,呈現出特別的生活型態,讓作者、繪者們特別對其感興趣。4

目前雖然並無蒐集到 1966 年前所出版的原住民族圖畫書,而若在 1966 年以 前並無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是因為處於什麼樣的族群關係、社會環境或政治 脈絡,使得當時臺灣圖畫書的發展,缺了原住民族圖畫書一席?且在表 1-1 中,

亦可看出在 80 年代以後,原住民族圖畫書加速成長,雖在 90 年代成長並不明 顯,但在 2000 年以後,原住民族圖畫書卻突然激增,是甚麼狀況的政治或社會 環境影響了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

圖畫書的定義國內外皆有多種說法,大多一般是指有圖畫、簡單主題、情節 內容簡短的故事書,主要是針對幼兒所設定的出版品。5松居直(1995)表示,圖 畫書是「文字 x 圖畫=圖畫書」,即是說文字為語言,圖畫也是語言,且是有故事 情節張力的,這些圖畫是比「解釋故事」更進一步,而能夠「說故事」、「演故事」, 而圖畫書裡的圖畫不僅有統一的風格,且前後兩幅畫之間也要有密切的關聯和順 序。

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比擬繪本有如一串珍珠項鍊,她說:「圖 畫是美麗晶瑩的珍珠,但除非有像條繩子的文字將它們粒粒串起,否則它們不會 變成完整的珍珠項鍊。」6從此可看出,圖畫書中文字故事和圖畫之間的關係是非 常緊密的。圖畫書並不像文字文學般,單以文字敘述便能完整述說故事的脈絡情 節。在圖畫書中,圖畫的呈現是相當重要的,圖畫除了描繪出故事所表達的,亦 能補充或擴增文字故事未表達的部份。

綜觀【中華兒童叢書】所出版的原住民族圖畫書,其文與圖的比例大多為文

4 林文寶、傅鳳琴,〈試論台灣原住民圖畫書〉,《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 50》,頁 14。

5 林文寶、傅鳳琴,〈試論台灣原住民圖畫書〉,《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 50》,頁 10。

6 資料來源:http://books.wownet.net/modules.php?name=News&file=print&sid=8,2012/06/01。

(17)

5

高於圖,若將圖畫抽離,文字似乎可單成一故事;若單就欣賞書中圖畫,又可視 為一幅幅的藝術作品,其圖文之搭配與合作關係和 Perry Nodelman 定義的「一本 圖畫書至少包含三種故事:文字說的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及兩者結合後產生 的故事。」7有所不一致。

在林文寶、傅鳳琴的〈試論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中提及 4、50 年代的台灣 社會,物資極度缺乏,生活條件普遍不理想,急需仰賴外援,若論台灣兒童讀物 發展,可謂都是因陋就簡。早期兒童讀物編印,大致沿襲傳統,不特別講究編排,

內容許多是來自國外翻譯或改寫的故事。雖然 1964 年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成立,

間接提升並帶動兒童讀物的出版水準,然而可看出當時對於「圖畫書」的編排與 定義,和現今希望圖畫書可達到「圖文相互補充、圖文的遊戲性、圖文相違、語 文之美」8有一段差距。可以發現,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除了族群關係、社會 環境與政治脈絡之影響,台灣圖畫書之發展與出版亦對其影響深遠。

黃春玲(2011,頁 29~30)曾就所蒐集研究之原住民族圖畫書,與洪文瓊所 著《台灣圖畫書發展史》之論述和台灣社會發展相互對照,整理了原住民族圖畫 書發展歷程(1964 年至 2011 年) 如下:

一、官方出版圖畫書之奠基期(1980 年代以前) 二、民間出版活動初興期(1980-1990 年) 三、原權躍進期(1990-2000 年)

四、原住民主體書寫多元發展時期(2000 年以後)

從黃春玲的分類中可看出,原住民族圖畫書之發展與官方出版、民間出版、

原住民族運動息息相關,探究「民間出版活動初興期(1980-1990 年)」的原住民 族圖畫書出版,可發現 14 本中有 8 本為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之【繪 本台灣風土民俗】與【繪本台灣民間故事】,2 本為【中華兒童叢書】系列圖畫書。

雖可定義為民間出版社興起之時期,然而從官方出版至民間出版,其中的轉圜之 處何在?是什麼因素促使民間出版社開始出版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

7 培利.諾德曼、梅維絲.萊莫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頁 351。

8 林文寶、許建崑、周惠玲、張嘉驊、陳晞如、洪志明編著,《兒童讀物》,頁 86~88。

(18)

6

又「圖畫書」屬於「兒童文學」之一類,為兒童文學最常見的形式,也是特 別為兒童保留的說故事形式。9圖畫書中除了應有「圖文相互補充、圖文的遊戲 性、圖文相違、語文之美」的特性之外,也需具備兒童文學的「兒童性、教育性、

遊戲性、文學性」10等特殊屬性,或者其他專書對於「圖畫書」之定義。然而在 戰後至 2011 年之原住民族圖畫書,是否與上述圖畫書定義內容相符,或有何特 殊意義屬性為原住民族圖畫書特有之類別,亦為本研究需探討的重點之一。

藉由上述的討論,整理出本研究的核心問題意識如下:

一、政治與社會環境是如何影響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

二、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圖像為何?

三、什麼是原住民族圖畫書的特別之處?

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了解政治與社會環境是如何影響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

二、分析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圖像。

三、探討原住民族圖畫書的特殊屬性。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本研究為探討《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從戰後到 2011 年)》,在研究當 中,除了牽涉到兒童文學文類之一的圖畫書外,對於台灣原住民的論述與定義也 甚為重要。下文將分別整理原住民族歷史身分之轉換與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之文 獻資料,作為本研究之先備背景。

一、「原住民」「族」之身分與族群意識

「很久以前有個小島。

島上有很多部落,大家講著自己的語言。

9 培利.諾德曼、梅維絲.萊莫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頁 328。

10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頁 2~3。

(19)

7

他們互相結婚、做生意、打仗,或者成為朋友。

他們是最早的台灣人,

現在大家叫他們原住民。」

引自《FORMOSA:一座島嶼的故事》

上述引言為《FORMOSA:一座島嶼的故事》故事開頭的內容,為一本講述 荷蘭人來到台灣後,與台灣居民(含原住民族)的生活與互動,至鄭成功來台後,

荷蘭人離開的圖畫書。文中提到「他們是最早的台灣人,現在大家叫他們原住民」, 指的是荷蘭在台時的原住民(含平埔族)。

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王甫昌(2003,頁 104)提出 1980 年代以前,台灣的原住民沒有現在一般所稱的「泛原住民認同」。在過去,

原住民主要的認同與團體歸屬,是在部落或家屋,頂多是到自己的「部族」──

也就是日本殖民政府的官員與學者建構出來的八族或九族的差別。

原住民早先自主地耕游獵捕居住在台灣,然而在 1544 年葡萄牙人發現「福 爾摩沙」,17 世紀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分佔台灣南、北角,西班牙人隨即為荷蘭人 所逐。1662 年,明朝遺臣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建立鄭氏王朝;1683 年,滿清政府 併吞台灣,後因甲午戰敗日本,於 1895 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後,台灣被交給中華民國政府,後民國政府因敗於中國共產黨,於 1949 年 避退來台迄今。在這四百多年的歷史洪流中,原住民族因各式政權移入與移轉,

身分、稱謂也經歷了不同的轉換。

荷西治台時代同為明末清初,在明末《東番記》中,對當時台灣住民便稱「東 番夷人」。「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

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凡 千餘里,種類甚蕃。」此處將台灣稱為「東番」,居住者則稱為「夷人」。11而在 台的荷蘭政府,則是依據先前在印度尼西亞殖民的經驗,將台灣原住民族稱為

「Indias」或「Blacks」12,或逕以「村民」稱之13

11 引自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頁 21~22。

12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原住民族,2016/04/27。

13 荷蘭殖民者從來不曾針對統治效力轄下的台灣原住民進行深入調查的族群分類而命名,僅就

(20)

8

在清治時期,原住民被概分為「熟番」及「生番」,分指有教化及未馴服的 野蠻人,「熟番」指在國家有效統治內納稅、服勞役的「番」,而「生番」則在統 治之外,無須納稅、服勞役。在 19 世紀晚期,清政府為鞏固台灣平原地區的統 治,並積極進入台灣山區之下,「平埔番」和「高山番」這兩個新名詞出現,且 分別和「熟番」、「生番」交替使用。14而除了「熟番」、「生番」、「平埔番」與「高 山番」之分外,在《福爾摩沙及其住民》中亦可看到,當時的台灣住民也將居住 於水社之原住民稱為「水番」;「大約在中午的時候,我們遇見一群被漢人稱做水 番(Tsuiwhan)的原住民。」15大抵而言,此時期的漢人將原住民稱為「番」,並視 其同化程度或居住地域有「熟番」、「生番」、「平埔番」、「高山番」或「水番」等 不同稱謂。如施正鋒(2000,頁 172)所言:對於漢人來說,「非漢即番」。

在日治時期,「生蕃」與「熟蕃」的分隔,不再是統治權之有無,而是「居 住區域」。居住在「普通行政區」的「蕃」是「熟蕃」,居住在「特別行政區」的 是「生蕃」。16明治 36 年(1903 年)3 月,台灣「蕃地事務委員會」宣稱:所謂

「熟蕃」原是平埔族,將來在法律上和行政上,不以「熟蕃」稱之;「平埔族」

一名正式見於日政府官方文書。大正 12 年(1923 年),傳說攝政宮裕仁親王(即 日後昭和天皇)訪台巡視時,對稱呼高山族為「生蕃」或「蕃人」,認為有侮蔑 的意思,進而指示改用「高砂族」,此後日人改稱「生蕃」為「高砂族」。昭和 10 年(1935 年)6 月 4 日,臺灣總督府公布「戶口調查規定」,正式改稱「生蕃人」、

「熟蕃人」為「高砂族」、「平埔族」。17

而今日中華民國政府對原住民身分之認定,可溯自台灣省政府令民國 43 年 府民四字第 11197 號,「凡原籍在山地行政區域內而其本人或父系直系尊親屬(父 為入贅之平地人者從其母)在光復前日據時代戶籍簿種族欄登載為高山族(或各

居住地名而略分番社、語區之別,逕以「村民」稱之。(魏貽君,2007,頁 81)

14 同註 12。

15 Joseph Beal Steer 原著,《福爾摩沙及其住民》,頁 53。本書目次中亦有〈探訪傀儡番〉一 章,但探查文中卻是以「生番」稱呼原住民,因不確定「傀儡番」一詞是作者原先用語或為 出版時編排加入,而不放入文中之分類敘述。

16 引自陳玉釧,《我國原住民身分認定之研究──以台南縣西拉雅族萬淑娟案為例》,頁 10。

17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881&keyword=%B0%AA%AC%E2%B1%DA,

2016/04/27。

(21)

9

族名稱)者,稱為山地山胞」。民國 45 年,前台灣省政府訂定平地山胞認定標準,

即以凡日據時代居住平地行政區域內,其原戶口調查簿記載為高山族者,為平地 山胞。18民國政府初期大致沿襲日據時期之二元區分政策,此時不稱「蕃」改稱

「山胞」,而平埔族(熟蕃)暫不見其蹤,因國民政府在民國 43 年 4 月 9 日以

(肆參)府民二字第 33172 號令指示:「居住在平地之平埔族應視為平地人,列 入平地選民名冊。」而沒有把平埔族歸於原住民(山胞)身分。

然而在 1957 年 1 月 22 日,政府又以(肆陸)府民一字第 128663 號令補充 規定:「日據時代居住平地行政區域內,而戶口調查簿種族欄記載為『熟』,於光 復後繼續居住平地行政區域者,應否認為平地山胞乙節,應依照《台灣省平地山 胞認定標準》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經申請登記後,可准予登記為平地山胞。」

陸續開放三次登記時間,分別為「1957 年 5 月 1 日至 7 月 10 日止」、「1959 年 5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止」、「1963 年 9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止」。

民國 69 年,前台灣省政府訂定「台灣省山胞身分認定標準」,中間經過民國 80 年內政部訂定「山胞身分認定標準」、81 年修正;民國 83 年修訂內文及修正 名稱為「原住民身分認定標準」;至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草擬的「原住民身 分法」於民國 90 年元月 3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17 日由總統公布,最後修正之 日期為民國 97 年 12 月 3 日。

由明末的「夷人」、荷治的「Indias」、「Blacks」或「村人」、清治的「熟番」、

「生番」、「平埔番」與「高山番」、日治的「生蕃」、「熟蕃」、「高砂族」、「平埔 族」到民國政府的「山胞」,這些歷史洪流下的稱呼,只是各個不同的政權加在 他們身上的壟統分類類屬及集體稱謂。「原住民」一稱謂,是各族整合力量尋求 爭取「台灣原住民」的正名成果,可看出原住民主體集體族群意識自覺的抬頭而 產生之「泛原住民認同」,而不論是「族群意識」或「原住民」認同,都是原住 民族運動建構的結果。由原住民族運動所發展出來的「原住民」的分類意識,是 以「漢人」為對比類屬。19和以往的政權「非漢及番/夷/蕃/山胞」不同的是,

「夷」、「番」、「蕃」、「山胞」是由他者(outsider)歸類的種族(race),「原住民」

18 引自董孟忠,《論原住民身分之法律保障》,頁 13。

19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頁 118。

(22)

10

是由我群(insider)建構的族群。

王甫昌(2003,頁 10~20)表示,「族群」這樣一種人群分類的方式與人群分 類想像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族群是指一群因為擁有共同來源,或者是共同的祖 先、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是被其他的人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 的一群人。而族群相對於其他團體的認同,最特別之處,在於強調「共同來源」

或「共同的祖先」作為區分「我群」與「他群」的標準;此外,另一個重要的特 性是,他通常是一種相對性的認同,即指當人們界定「我們是誰」的時候,很清 楚地是以「他們是誰」做對比。這種對比性的類屬,通常是因為有衝突對立的關 係,而被界定為「敵人」,所以具有重大社會意義;而族群第三個特色是「族群」

通常是弱勢者的人群分類想像,亦即是由「差異認知」、「不平等認知」和「集體 行動必要性認知」組成的「族群意識」內涵。族群意識的內涵,由圖 1-1 中可更 清楚的明瞭。

圖 1-1、族群意識的內涵

差異認知

歷史經驗與文化特質

祖先是誰、如何遷移、過去的光榮、苦 難、英雄、文化特質

不平等認知

我們(弱勢)VS.他們(優勢)

目前受壓迫的面向:政治權力、經濟利 益、語言文化、社會地位

集體行動必要性認知

族群運動目標

政治、經濟、社會平等;文化、語言、

歷史記憶及認同被尊重

資料來源:王甫昌(2003,頁 17)

而關於族群意識的產生,過去一般都比較傾向「原生連帶」或「情境論」的 解釋。「原生連帶」指某一族群會有族群意識,是因為成員有獨特的文化、風俗

(23)

11

習慣和語言,因此自然的讓共享這些文化的成員意識到自己屬於這個族群、而且 與他族群有別。「情境論」為族群意識是族群成員為了適應新的社會情境之需要 而發生的。而另一項可以彰顯「族群想像」現代性的特質是,當代人對於族群的 概念,受到現代國家與公民概念的啟發。20

雖然過去四百年,原住民族在台灣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位置,但大致上保有 自己的文化與社會經濟體系,直至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對原住民族的政策施 以「山地平地化」的同化政策為主,導致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被破壞並產生嚴重 的經濟問題。再加上漢人文化中對「原住民」整體負面印象的刻畫,以至於合理 化歧視原住民族的社會機制,使原住民族處於差異與不平等的文化、社會、經濟、

正治的多重不利情境當中。

戰後在國民政府教育系統下受教成長的新世代原住民青年,因著上述的社會 脈絡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的政治環境刺激,產生反抗壓迫的認知與集體行動,進 而崛起、結合並組織串連原住民族運動,以建立「泛原住民認同」之族群意識。

原住民青年在多方的結盟、動員、組織之下,1984 年「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 會」成立,原住民族運動歷經多年非暴力的理性訴求、抗爭下,政府終在 1994 年 8 月 1 日第三次修憲,「將『山胞』改為『原住民』,以示尊重。」

而第四次修憲,也將原先的「國家對於自由地區原住民之地位及政治參與,

應予保障;對其教育文化、社會福利及經濟事業,應予扶助並促其發展。……」

改為「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

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

修憲中所使用的「依民族意願」與「原住民族」一詞,可視為肯認該族群為一民 族集體的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

台灣目前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共有 16 族21,分為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為日據時代戶籍簿種族欄登載為高山族之延續,而平地原住民為日據 時代戶口名簿記載為「高山族」或「熟」(平埔族),且向當地鄉(鎮、市、區)

20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頁 31-37。

21 16 族為: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邵 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24)

12

公所申請登記,而鄉(鎮、市、區)公所接受登記並審核無誤者。目前的 16 族 為戰後國民政府整理日治時期分歧的原住民分類並予以統一命名,且由 1954 年 3 月 14 日內政部根據台灣省文獻會所報公函的九族22劃分之延伸,目前只有噶瑪 蘭族為平埔族之一支。

而從戰後的各種關於原住民身分的行政命令至現今的《原住民身分法》,可 以發現若要取得原住民的身分,基本條件為日治時代的戶政資料上,本身或直系 尊親具有原住民的記載。然而這種客觀認定的作法,其實是違背國際勞工組織在

「169 號公約」揭櫫的「主觀定義認同」原則。(施正鋒,2000,頁 176)這種傳 統上血統主義的認定標準,再加上平埔族身分認定法令之反覆,且被歸類為平地 原住民的平埔族尚須在限定時間內向鄉(鎮、市、區)公所登記的行政程序,使 平埔族23正名之路佈滿荊棘。

而為了尊重歷史洪流的發展與族群正義,本研究原住民族圖畫書之原住民族 的定義除了官方認定的 16 族外,亦採主觀認同標準,將四百多年來,被外來政 權有意或無意同化/忽略之平埔各族納含在原住民族的族群範疇,希望藉此族群 定義,圓滿原住民族為台灣主人之族群意識的輪廓。

二、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論述發展

到 2016 年為止,關於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的論文研究數量並不多,目前所 蒐集到的論文依時間先後呈現如下:

表 1-2、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研究論文

編號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者 學系

1. 1999 國小兒童圖畫書原住民內 游進昌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22 九族為: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曹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

23 平埔族在研究上有「八族說」、「九族說」與「十族說」,但不論是「九族說」還是「十族 說」,大致都以「八族說」為主軸,故本研究之平埔族亦以「八族說」作為族群分類。平埔族 八族為:西拉雅族(西拉雅支族、馬卡道支族、四社平埔)、洪雅族、巴布薩族、拍宰海族、

拍瀑拉族、道卡斯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潘英,1996)雖然噶瑪蘭族已於 2002 年被 承認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但因在 2002 年前有些合編圖畫書亦將噶瑪蘭族歸為平埔族,故本 研究中之平埔族將把噶瑪蘭族含算在內,但若單本圖畫書或單篇故事若有明確標示為「噶瑪 蘭族」,則將其規為「噶瑪蘭族」族別。

(25)

13

編號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者 學系

容之分析及國小非原住民 學生的原住民知識與原住 民印象之研究

2. 2007 台灣原住民兒童之圖像創 作與文化書寫─以臺東縣 阿美、布農國小為例

盧慶文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 究所

3. 2008 畫說阿美族-國小文化繪 本創作教學研究

李孟芬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 研究所

4. 2008 原住民繪本創作內蘊研究 與實踐

陳奕杰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

5. 2009 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之幼 兒圖畫書文本分析

鄭勛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 庭學系

6. 2010 「文化台灣」繪本研究 何皇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7. 2011 我國兒童圖畫書中原住民

形象之內容分析

黃春玲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 究所

由上表可看到,目前所蒐集到的有關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的論文共有 7 份,

但其中大多為系列叢書的研究,其中有幾本為原住民族圖畫書,或為圖畫書創作 研究,再者為教學研究,以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為主軸的論文研究只有三篇,分 別為:《國小兒童圖畫書原住民內容之分析及國小非原住民學生的原住民知識與 原住民印象之研究》、《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之幼兒圖畫書文本分析》與《我國兒 童圖畫書中原住民形象之內容分析》,其內容如下:

一、《國小兒童圖畫書原住民內容之分析及國小非原住民學生的原住民知識 與原住民印象之研究》:

為最早的原住民族圖畫書與原住民知識及印像之研究,本研究分成兩 部份,第一部份為國小兒童圖畫書原住民內容之分析,採內容分析法分 析中華兒童叢書內含原住民內容的兒童圖畫書;第二部份為國小非原 住民學生的原住民知識與原住民印象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國小非原住 民學生為研究母群,採用分層叢集抽樣方式,並以「國小非原住民學生

(26)

14

的原住民知識與原住民印象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

二、《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之幼兒圖畫書文本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究近二十年來市面上所出版的幼兒圖畫書中,以「原住民 文化」為主題的幼兒圖畫書,其中所呈現的原住民文化內涵與塑造的族 群文化觀。其研究範圍是:1980 年至 2008 年所出版的以台灣原住民文 化為主題之三十一本幼兒圖畫書,研究者以「原住民幼兒圖畫書」統一 稱之。採用文本分析法,分別從圖畫書中的「文字」與「圖像」進行檢 視,討論圖畫書之題材選擇,並探討其所傳遞的原住民文化內涵以及觀 察文本中所塑造的族群文化觀。

三、《我國兒童圖畫書中原住民形象之內容分析》:

本研究藉由內容分析法整理出台灣 1966-2010 年出版的原住民兒童圖 畫書在出版年代、故事主題、故事主角之族群、性別、作者/繪者背景 之分佈情況;檢視圖畫書中呈現原住民形象類型,探討圖畫書所呈現原 住民形象類型是否存有刻版印象、偏見等內容。

而有關於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的論述文章,有傅鳳琴在 2008 海峽兩岸兒童 文學學術研討論中發表的〈從邊陲到主體-試說臺灣原住民兒童圖畫書〉,其研 究主題為觀察台灣戰後 1945 年至 2008 年的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發展概況。

在有關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專書方面,目前有林文寶策畫出版的《台灣原住民 族圖畫書 50》,內容為從 1996 年至 2010 年中精選出 50 原住民族圖畫書導讀介 紹,而書前除了請孫大川與浦忠成各寫了一篇序,分別為〈與每個時代的兒童對 話:真實延續原住民文化〉與〈為孩子打開一扇窗〉,另有林文寶與傅鳳琴撰寫 的一篇〈試論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內容為台灣戰後 1945 年至 2010 年的台灣 原住民族圖畫書發展概況的研究。

由上述的資料可以發現,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的論文研究大多偏向論述族群 形象、族群觀或原住民族知識,而在論述文章與專書中,雖有台灣原住民族圖畫 書發展概況的研究,但當中的內容亦有可再深入探討之處。總觀而言,本研究除

(27)

15

了為從前人的研究中出發,再進一步探討原住民族圖畫書與各時代政治與社會環 境互動下的境況,且研究文本的年代為戰後至 2011 年。雖然在黃春玲的《我國 兒童圖畫書中原住民形象之內容分析》論文中,研究的文本為 1966-2010 年,但 因其文本僅取市面上可蒐集到之圖畫書共 77 本,但在本研究中所蒐羅的圖畫書 目前有 213 本,故本研究不論在研究文本的量上或研究方向上皆有所不同。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以原住民族圖畫書發展所流露的現象,進行說明與詮釋。Geertz 的 觀察結果,發現一個事件是一個普遍現象(general phenomenon)獨一無二的現 實化,是一種文化模式的偶然(contingent)實現,24如人類學家已經認識到:文 化和歷史是互相容受的(adjective),而不是實質上分離的兩個實體。隱喻與真實 合而為一,啟動了社會。25然不同的文化除了會產生不同的歷史外,在建構歷史 的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不論是文化或社會,雖看似是一個穩定的結構,其實是 一種穩定的不穩定。而歷史人類學家,綜合空間與歷史的共時性與貫時性,「以 一種由其本身歷史而來的連貫性、其本身傳統的持續性(與或對其本身傳統的反 叛),及其各構成部分間長期的衝突(有些是舊有的,有些是新的)」26,探討歷 史性的變與不變。

而本研究主要為探討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的發展歷程,並從圖畫書的內容、

出版現象和台灣的政治環境、社會氛圍、歷史事件與原住民政策進行對照,除了 進而詮釋與說明圖畫書及出版現象與社會政治事件之間的關聯,並期盼探討原住 民族圖畫書發展歷程中的變與不變。雖然盼以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以達到文 化分析的「深描」,然因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資料與歷史事件的探索,而無圖文 作家與出版者的深度訪談,故只能達到初淺宏觀資料的描繪,並將各時代的圖畫 書出版因素整理論述之。主要的研究方法為下:

一、統計整理與歸納

24 馬歇爾,薩琳斯,《歷史之島》,頁 3。

25 克絲汀.海斯翠普編,《他者的歷史》,頁 19。

26 西佛曼&格理福編,《走進歷史田野》,頁 65。

(28)

16

依各節「原住民族圖畫書的族群」、「原住民族圖畫書的出版社」與「原住民 族的圖畫作家、語言、題材和圖畫書類型」的主題,將 1945 年至 2011 年的圖畫 書整理分類,並將各個主題分項後依年代歸納統計。

二、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指根據明確的研究目的或課題,以蒐集有關資訊等文獻資料,

再進行研究問題的方法。而相關資訊須盡量要求廣而博,再將蒐集資料經過分析,

歸納統整之後,再釐清事件起因、背景、影響和意義等。

本研究將依各主題的歸納統計,蒐集各時代的社會環境、政策、教育、圖畫 書發展、社會運動及與原住民相關的政策、教育、社會運動和圖書發展等史料,

並針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閱讀與整理,進而描述與分析統計結果的現象脈絡,闡 述現象背後的原因、背景及影響等等,呈現出原住民族圖畫書的發展網絡。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文本以「台灣原住民兒童圖畫書精選計畫案」中所蒐羅之「戰 後至現今(2010)年臺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初步收錄書目」為主要文本研究範圍,

並再對照《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之幼兒圖畫書文本分析》與《我國兒童圖畫書中 原住民形象之內容分析》等相關研究文獻,篩選出研究文本。接著,再繼續蒐尋 2011 年以前,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圖畫書出版品。

圖畫書(Picture Book),在日本稱為「繪本」27,是一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 輔,甚至可以沒有文字,完全用圖畫來表達的書籍。圖畫書(Picture Book)和有

「插畫」的書(Illustrated Book)的不同在於,圖畫書是運用一組圖畫,去表達 一個故事,或一個像故事的主題,而畫面與畫面的連貫,必須佈置某些線索,讓 讀者可以進入故事,使讀者看到的不是一張圖,而是有一連串動感畫面。且一張

27 1976 年 11 月 7 日鄭明進於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發表〈簡介日本的繪本之發展〉一 文;後於同樣刊物發表:〈簡介第十二屆世界繪本作家原畫展〉、〈日本優良繪本一一八〉等 文;1980 年 4 月於《書評書目》發表〈談日本的「繪本」-並介紹幾位傑出的插畫家〉一 文,無心插柳,卻使「繪本」一詞的使用日漸流行起來。

(29)

17

插畫不只要描繪「知識」、還要刻劃「觀察」,同時表現「感覺」,也就是說,圖 畫不只是文本的一種放大,也是一種詮釋,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涵;而有

「插畫」的書,其圖與圖之間未必有連貫性。(郝廣才,2006)要確認一本書到 底是不是圖畫書,可用下面問題來檢視:「一聽完正文並看了插圖之後,孩子可 否只看圖畫書,就正確地重述這個故事?」(郭麗玲,1991,引自林敏宜,《圖畫 書的欣賞與應用》)

「圖畫書」作為兒童文學的一類28,兒童文學雖因讀者的特殊性,使其和文 學有所區分,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中亦強調這些差異,然其同時深信 兒童文學依然是文學,也應該被視為文學研究,29因而原住民族圖畫書亦可推屬 於原住民族文學之一類。

近年不論是原住民族文學創作或原住民族文學研究,皆有大幅度的增長,而 對於「原住民文學」的定義也眾說紛紜,陳雨嵐(2008)將原住民族文學各派的 主張與比較整理如下:

表 1-3、「原住民文學」各派主張比較

主張 主張者 內容 備註

血統身分 葉石濤、孫大川、

彭瑞金等

必 須 是 具 有 原 住 民 血 統 身 分 者 所 撰 寫 的 文 學 作 品 才算。

吳錦發主張具有原住民血統 的作家寫的叫「原住民文學」, 其他非原住民寫的則叫做「山 地文學」。

內容題材 巴蘇亞.博伊哲努

只 要 是 內 容 題 材 有 關 原 住 民 的 作 品皆算是。

書寫文字

(母語)

瓦歷斯.諾幹、

娃利斯.羅干

強 調 原 住 民 文 學 所 使 用 的 文 字 必 須由母語書寫。

資料來源:陳雨嵐(2008,頁 21)

28 賴素秋,《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頁 1。

29 培利.諾德曼、梅維絲.萊莫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頁 13。

(30)

18

由表 1-3 可知原住民族文學的定義目前主要分為「血統身分」論、「內容題 材」論、「書寫文字(母語)」論三種,如董恕明依據孫大川、浦忠成(巴蘇亞.

博伊哲努)、瓦歷斯.諾幹和多位原住民作家的說法,亦把原住民文學分為三種 面向,分別列述如下:

一、身分說:凡具有「原住民身分」創作者的創作,都可歸之。

二、題材說:以寫作的「題材」決定是否歸屬於原住民族文學。

三、語言說:以「母語寫作」。漢語、日語、英語等其他語言不算在內。30

為了尊重歷史潮流中原住民族圖畫書的發展,並希望原住民族圖畫書呈現更 多的可能性與多樣化,故本研究之原住民族圖畫書包含「身分」、「題材」與「語 言」三個面向。

而美國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在「圖畫書類」之下再細分為圖畫書(picture books)、圖畫故事書(pictuer story books)、以及簡單知識性讀物(easy non-fiction)。

(郭雪玫,1983,引自黃永宏,《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

以下將列敘說明:

一、圖畫書(picture books):透過將圖畫以有順序的方式組合起來,敘述單 一故事之讀物。

二、圖畫故事書(pictuer story books):指將多故事集合在一起,並分別予以 配上插畫的讀物。

三、簡單知識性讀物(easy non-fiction):由簡單的名詞性文字加上插畫,所 形成的主題明確、簡單之讀物。31

若將前述三類皆納入「圖畫書」的範疇,可視為廣義的「圖畫書」定義。32 然而大眾通常所指之圖畫書多為「圖畫書(picture books):透過將圖畫已有順序

30 引自:傅鳳琴,2008,〈從邊陲到主體-試說臺灣圓住民兒童圖畫書〉,頁 103;林文寶、傅鳳 琴,〈試論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 50》,頁 11。

31 資料來源:黃永宏,《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頁 7。

32 同上。

(31)

19

的方式組合起來,敘述單一故事之讀物」之定義與分類。雖然如此,在〈從邊陲 到主體-試說臺灣圓住民兒童圖畫書〉、〈試論原住民族圖畫書〉中,對於研究的 文本之圖畫書定義為「以圖文融合方式,或以文為主圖為輔之出版品」,採取的 是廣義的圖畫書定義。

本研究也將採取廣義的圖畫書定義,含納美國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之定義::

「圖畫書類」的圖畫書(picture books)、圖畫故事書(pictuer story books)、簡單 知識性讀物(easy non-fiction)。蒐集戰後至 2011 年的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並 將「台灣原住民兒童圖畫書精選計畫案」中的史前文化與考古類的圖畫書刪除33, 且其圖畫書以書本出版為主,電子書等不涵蓋在內,研究文本一共 213 本如附錄 一。

33 因史前文化與考古學為另一專業知識,再加上目前學者尚無法證明史前人類與現今原住民族 之關係,故不將此納入原住民族圖畫書的討論範疇。

(32)

20

第二章 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史

目前關於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發展之研究可說是少之又少,陳奕杰(2009)

與黃春玲(2011)表示,洪文瓊所著之台灣圖畫書發展史為國內迄今分析原住民 族圖畫書出版背景和文本蒐集最為完整的一部著作,其從台灣圖畫書發展史來看 原住民族圖畫書的發展分期可分為「官方出版圖畫書之奠基期(1980 年代以前)」、

「民間出版活動初興期(1980-1990 年)」、「落實本土化、原權躍進期(1990-2000 年)」、「原住民主體書寫多元發展時期(2000 年以後)」。

下列出林敏宜(2000,引自黃春玲《我國圖畫書中原住民形象內容之分析》, 頁 7~8)、賴素秋(2002)、洪文瓊(2004)與陳玉金(2014)之台灣圖畫書發展 現況與原住民族圖畫書分期作對照:

表 2-1、台灣圖畫書發展與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發展之對照表

台灣圖畫書發展現況 原住民圖畫書發

林敏宜 賴素秋 洪文瓊 陳玉金 展分期 潛伏期

(1964~1970 年)

孕育中的台灣圖 畫書

(1945~1973)

依隨醞釀期 (1945~1969 年)

戰 後 到 經 濟 起 飛前

(1945~1963 年)

官方出版圖畫書 之奠基期

(1980 年代以前) 萌芽期

(1971~1981 年以後)

台灣圖畫書的萌 芽階段

(1974~1987 年)

譯介、創作萌芽期 (1970~1987 年)

經 濟 起 飛 到 解 嚴前

(1964~1986 年)

民間出版活動初 興期

(1980-1990 年) 茁壯期

(1987~

至今「2000」)

台灣圖畫書的快 速 成 長 期 (1988~2001 年)

交流開創期 (1988~

至今「2004」)

解 嚴 到 政 黨 輪 替前

(1987~1999 年)

落實本土化、原 權躍進期

(1990-2000 年) 政黨輪替時期

(2000~2013 年)

原住民主體書寫 多元發展時期 (2000 年以後)

由表 2-1 可知,雖然每位學者對於台灣圖畫書發展之分期不一致,林敏宜、

賴素秋與洪文瓊以出版事件為主將台灣圖畫書發展大致可歸為 1970 年代以前雖

(33)

21

有圖畫書之出版,然對圖畫書概念尚未有具體認知的醞釀潛伏期;1970 至 1980 年代譯介引入、文學創作獎設立、財團法人信誼基金會投入的萌芽期;1987 年解 嚴後與國外及國內積極交流互動使圖畫書出版快速成長茁壯期。而陳玉金依社會 經濟環境與政策分析出版現象,將圖畫書的發展分為「戰後到經濟起飛前」、「經 濟起飛到解嚴前」、「解嚴到政黨輪替前」與「政黨輪替時期」。

而原住民族圖畫書第一個分期為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出 版之【中華兒童叢書】的「官方出版圖畫書之奠基期(1980 年代以前)」;再來為 以遠流出版社推出的【繪本台灣風土民俗】及【繪本台灣民間故事】為主的「民 間出版活動初興期(1980-1990 年)」;第三期為以行政院農委會推出的【田園之 春】叢書為主的「落實本土化、原權躍進期(1990-2000 年)」;最後為致力於文 化傳承工作的藝文界健將,意識到新世代兒童教育之於原住民族文化延續的重要 性,開始投入兒童文學之創作,象徵原住民族體質已朝多元發展邁進,可見原住 民創作者已注意到藉由圖畫書為媒介來觀注原住民族文化,此期稱為「原住民主 體書寫多元發展時期(2000 年以後)」。(陳奕杰,2009,頁 26~28;黃春玲,2011,

頁 27~28)

台灣圖畫書與原住民族圖畫書之發展對照後可發現,原住民族圖畫書之發展 除了交織於台灣圖畫書的發展史,另也有其他脈絡之影響,主要可分為兩部分,

一線為社會環境與政策,另一線為「族群自覺」與「主體認同」,也可說是「族 群意識」之再現與建構。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之發展,可說是以另一種方式,呈 現台灣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之族群關係。

本研究將參考上述年代劃分為基礎,將各期分為「1945 年~1963 年」、「1964 年~1979 年」、「1980 年~1989 年」、「1990 年~1999 年」、「2000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作為後面章節之論述。然在本章之論述中,雖「2010 年~2011 年」

的原住民族圖畫書出版量佔「2000 年~2009 年」出版量之半數,但因「2010 年

~2011 年」的年數尚短,故暫放入「2000 年~2009 年」中合同討論其歷史脈絡。

而在討論 1945 年戰後的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前,也應了解戰前是否有原住民族 圖畫書的發展,故本章共分為「1945 年前」、「1945 年~1963 年」、「1964 年~1979 年」、「1980 年~1989 年」、「1990 年~1999 年」、「2000 年~2011 年」等六節。

(34)

22

第一節 1945 年前

圖畫書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紀前的中古世紀,目前學者們對第一本圖 畫書究竟從何時誕生仍有所爭議,然而一般都公推 1658 年捷克教育家康米紐斯

(John Amos Comenius,1592~1670)所編寫的《世界繪圖》(Obis Pictus)為第 一本兒童圖畫書。(林敏宜,2000,頁 13~14)而 1658 年的台灣乃值荷治時期,

此時期並無原住民族圖畫書之出現,除了因當時原住民族本身並無文字書寫系統,

且因荷蘭東印度公司據台主要目的為貿易。孫大川(2003)也提及,「即使是 1629 年來台的荷蘭傳教士 R. Junius 為了教務的發展,克服語言障礙,以拉丁字母拼 寫新港語,從事宣教語教學。……大部分與土地買賣的地契有關,較缺乏文學要 素。」

雖荷治時代有開辦成年的男子、女子及少年學校,然而其主要目的為以文化 滲透與控制平埔族,如魏貽君(2007)指出,「(荷蘭殖民者)以既禁閉又規訓的

『全景敞視』做為校址選擇的主要考量,逕將培育土著教員師資的平埔族少年學 校視之為一種進行隔離教學、行為改造、思想規訓的殖民權力示範機構。」

新港語出現應為目前所知最早的原住民書寫系統,然原住民尚是被描述的第 三人稱記錄對象,而非第一人稱主體的書寫。孫大川(2003)追溯到最早且較可 靠的原住民族文獻為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志》,從那時起至日治時期,與 原住民相關的紀錄大致可分為三類,分別為:

一、有關史事類,大部分涉及征戰或所謂「撫番」、「平番」、「理番」之事,

從中可看到原住民如何被逼步步走向角落的歷史。

二、有關民俗描述,除了漢文資料外,西方人旅台遊記亦頗為寶貴。而日本 人據台五十年間,對原住民社會、習俗之詳細調查及考古人類學報告,

也構成了解原住民不可或缺的材料。

三、純粹紀錄性的材料,主要是日本人類學者做出的貢獻,包含各族語音、

語彙材料與神話傳說的口傳紀錄。

(35)

23

從上述的書寫紀錄資料可發現,其資料主要為殖民者所服務或為旅人之遊記,

閱讀對象並非以兒童為主的書籍。

林敏宜(2000)表示「中古時期(18 世紀前)的兒童書籍相當少,而且內容 是以宣揚道德及指導品行為主,其目的在教育兒童而非娛樂兒童。」而所指的「宣 揚道德及指導品行為主」的兒童書籍為《列那狐的故事》、《伊索寓言》、《阿德王 的貴族歷史》等等寓言類的故事。而 18 世紀前的台灣為荷據與清治時期,當時 雖有學校的設置,然在荷蘭殖民者主要以基督教聖經為主軸之教學、清政府以「訓 番俚語」1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政策,目前尚未看到有以圖畫故事書為讀本教 材之文獻資料。

1895 年進入日治時期,雖 17 世紀的江戶時期已有所謂「黑本」與「赤本」

印刷繪本的區分2,而近代為兒童製作的雜誌形式繪本也起源於 1877 年,3然尚無 法得知當時在台灣的圖畫書發展。目前從游珮芸的《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

可知當時台灣的兒童文化發展甚為活躍,除了有日本之兒童文化工作者訪台外,

另有兒童雜誌的出版,更甚者還有台灣文學少女黃鳳姿書寫創作兒童文學作品。

在《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中得知,當時到台灣訪談且有至原住民部落 口演的兒童文化工作者有巖谷小波、永井樂音、上遠野寵兒、岡崎久喜、北原白 秋,口演結束後「都對台灣原住民的歌聲以及其地域中漂著〈原始〉的氣氛所感 動,因此覺得台灣之行有所收穫。」雖其都對原住民樂舞文化與環境驚艷,然只 有北原白秋以原住民為題材創作〈山地門〉、〈生番之子〉、〈蕃童〉三首童謠。

除了北原白秋發表的三首以原住民為題材之童謠外,吾雍.雅達烏猶卡那(高 一生)13 歲時即以日本姓名「矢多一生」在《台灣日日新報》以日文發表短文<

昨日の日曜>,可說是第一位台灣原住民以文學書寫、個人署名形式在報刊雜誌

1 文體上倣效三字經,拼綴為五言連句,要旨在興革「番俗之陋」,以能馴化番人於中國皇朝的 治理效能之中、薰化番人於中華文化的倫常義里之內。(魏貽君,2007,頁 100)

2 「黑本」指的是黑色書封的書,內容以歷史傳記、歌舞伎題材為主,屬於成人繪本;「赤本」

是紅色書封,主要描述猿蟹之爭、桃太郎等民間故事及傳說,是適合兒童閱讀的繪本。(陳奕 杰,2009,頁 12)

3 陳奕杰,《原住民繪本創作內蘊研究與實踐》,頁 12。

(36)

24

發表詩文的「作者」,4也可說是第一位原住民族兒童文學創作者。

雖然目前可知日治時期有三首以原住民為題材之童謠作品5,與一篇原住民 作者創作之短文作品,然其少數的原住民族兒童文學作品中,目前並未找到圖畫 書之文類創作的文獻紀錄,因而推論在日本治台的 50 年間尚未開啟原住民族圖 畫書的發展。

第二節 1945 年至 1963 年

由上節可知在 1945 年前,在台灣的政治單位皆尚未發展原住民族圖畫書,

而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管台灣6,台灣原住民族圖畫書發 展又開啟另一段沉默空白的扉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 年 10 月 25 日國民政府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 公署,由陳儀出任首任行政長官。1946 年 3 月,由許壽裳出任首位台灣省編譯 館館長,主要任務是促進戰後台灣文化的復舊與重建。1946 年 4 月 2 日政府正 式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首先頒布標準「國音」,同時於各縣市推展國語 運動,並禁用方言,「國語」從「日語」轉換為「北京話」。1947 年 2 月 27 日,

在台灣「光復」的十八個月後,因為緝煙血案的發生,而導致隔日全台各地的反 抗,演變為「二二八事件」。1949 年 5 月 20 日,國民政府宣布台灣地區戒嚴,同 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後撤守台灣。

在戰後初年,台灣人民因國民政府的措施而感受到差異與不公平,導致社會 環境動盪不穩,甚至流傳「狗去豬來」7的說法,可見人民對中國的徹底失望。後 國民政府遷台,政權飄盪不安,反共成為所有政策的主調,一切的作為均是為了

4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頁 165。

5 日高紅椿的童謠作品〈小米祭〉因為表明是否為以原住民為主題之創作,故加以描述。

6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簽署《降伏文書》,表明接受《波茨坦公告》,而該公告表示《開羅宣言》

的條款必將實施,宣言當中表示作戰的目的包括將臺灣、澎湖列島歸還中華民國。盟軍最高統 帥麥克阿瑟依美國總統杜魯門指示發布《一般命令第一號》,要求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將領投 降以及協助同盟國軍隊佔領日本及其控制地區[b],同時授權蔣介石委員長在中國(東三省除外)、 臺灣和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蔣介石交由何應欽分別委派 16 名將領分區受降,10 月 25 日 至臺灣受降主官為陳儀。(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台灣地位未定論,2016/6/26。)

7 以狗來比喻日本統治者的嚴厲,以豬來比喻中國統治者的貪婪。(王甫昌,2003,頁 7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