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肆章第肆章第肆章第肆章 結果結果結果結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肆章第肆章第肆章第肆章 結果結果結果結果"

Copied!
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本章將所得資料經統計處理分析後,依據研究目的來呈現與解釋資料 分析的結果,共分為五個部分加以闡述:一、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各依變項 間之相關;二、骨質密度之分析比較;三、體適能與身體活動量之分析比 較;四、性荷爾蒙之分析比較;五、總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各依變項間之相關 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各依變項間之相關 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各依變項間之相關 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各依變項間之相關

一一一

一、、、受試者基本資料、受試者基本資料受試者基本資料 受試者基本資料

徵召的 69 位受試者在長達 6 個月的運動訓練與 3 個月的追蹤期,運動 組一(EX1)流失 6 位,其中流失的原因為照顧孫子、工作、到外縣市照顧車 禍的親人,受試者出席率為 92.15 ± 13.01%;運動組二(EX2)流失 5 位,流 失的原因為身體疾病、因意外開刀,受試者出席率為 92.09% ± 8.58;對照 組(C)流失 4 位,流失的原因是搬家至外縣市、罹患癌症、意外受傷;故實 驗結束後,總計受試者有 54 位,運動組受試者運動訓練平均出席率為 92.12

± 10.73%。

所有受試者平均年齡、身高、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分別為 55.19 ± 3.65 歲、154.15 ± 4.38 公分、56.89 ± 7.60 公斤與 23.94 ± 2.95 kg/m2,受試者基 本資料請參見表 4-1-1。

(2)

表 4-1-1 受試者基本資料 (n=54) 組別

項目(單位)

EX1 (n=17) EX2 (n=18) C (n=19) Total (n=54)

年齡(歲) 54.29 ± 03.77 55.22 ± 3.37 55.95 ± 3.81 55.19 ± 03.65 身高(公分) 156.29 ± 04.16 152.90 ± 3.22 153.42 ± 4.98 154.15 ± 04.38 體重(公斤) 54.97 ± 05.51 55.52 ± 6.47 59.91 ± 9.42 56.89 ± 07.60

身體質量 指數(kg/m2)

22.50 ± 02.01* 23.76 ± 2.74 25.39 ± 3.28* 23.94 ± 02.95

出席率(%) 92.15 ± 13.01 92.09 ± 8.58 - 92.12 ± 10.73 初經年齡(歲) 14.94 ± 01.52 14.28 ± 1.56 14.78 ± 2.02 14.66 ± 01.71 停經年數(年) 4.37 ± 04.17 4.93 ± 3.16 6.61 ± 5.95 5.34 ± 04.60

註:*代表組間達顯著差異(p<.05)。

除了 EX1 與 C 兩組之身體質量指數有顯著差異外,所有受試者的年 齡、體重、身高等之基準值皆無差異。在長達 9 個月的實驗期間,總計有 54 位有效之受試者,實驗組受試者運動訓練平均出席率為 92.12 ± 10.73%

(請參見表 4-1-1)。由表 4-1-1 之結果可以觀察到,兩組實驗組受試者自 然停經年數皆低於 5 年(EX1 為 4.37 ± 4.17 年;EX2 為 4.93 ± 3.16 年),

而對照組則大於 5 年(6.61 ± 5.95 年);三組受試者初經年齡約 14 歲,且 三組間無顯著差異。

(3)

在運動強度方面,上課期間每 10 分鐘記錄一次當時測得的心跳率,全 程監控其運動強度,將 0~3 與 3~6 個月訓練期間所得的心跳率資料代入卡 文納(Karvonen)最大心跳保留率(maximal heart rate reserve, MHRr)公式,經 轉換後,將運動中所得之心跳率代入以下公式:

運動強度

( )

( )

[

220

]

×100

= −

rest rest

HR age

HR THR

THR :target heart rate,目標心跳率,運動中心跳率

HR

rest:安靜心跳率

age :實足年齡

計算出 EX1 之運動強度為 49.82 ± 2.52~56.10 ± 8.85%,EX2 之運動強 度為 58.87 ± 11.15~80.43 ± 13.46%(請參見表 4-1-2)。將訓練分成前、後 3 個月來看,0~3 個月期間,EX1 的運動強度為 49.82 ± 2.52~57.22 ± 9.34%,

EX2 為 60.78 ± 12.80~83.59 ± 14.14%;3~6 個月期間,EX1 的運動強度為 52.82 ± 6.95~56.09 ± 8.22%,EX2 為 55.89 ± 7.20~77.64 ± 12.26%,運動組平 均運動強度請參見圖 4-1。此外,在訓練期間,輔之以談話測試法(talk test),

一面鼓勵受試者,一面監控學員的疲勞程度。

(4)

表 4-1-2 受試者 0~3 與 3~6 個月訓練期間運動強度一覽表

EX1 EX2

測量 時間

訓練期

(月) 平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0~3 49.82 ± 2.52 47.66 54.21 60.78 ± 12.80 45.45 95.45 3~6 53.87 ± 6.00 45.54 65.42 55.89 ± 07.20 45.45 68.18 第 10

分鐘 總和 52.90 ± 5.61 45.54 65.42 58.87 ± 11.15 45.45 95.45 0~3 54.89 ± 8.04 45.54 76.64 63.46 ± 13.55 45.45 97.70 3~6 52.82 ± 6.95 45.54 71.96 67.30 ± 12.96 45.45 97.98 第 20

分鐘 總和 53.79 ± 7.49 45.54 76.64 65.74 ± 13.29 45.45 97.98 0~3 55.71 ± 7.98 45.54 75.70 81.52 ± 14.89 45.98 116.09 3~6 56.09 ± 8.22 45.54 71.03 75.65 ± 14.89 44.44 116.16 第 30

分鐘 總和 55.89 ± 8.03 45.54 75.70 78.57 ± 15.13 44.44 116.16 0~3 57.22 ± 9.34 45.44 78.22 83.59 ± 14.14 45.45 116.09 3~6 55.34 ± 8.58 45.65 87.85 77.64 ± 12.26 45.45 108.08 第 40

分鐘 總和 56.10 ± 8.85 45.44 87.85 80.43 ± 13.46 45.45 116.09 0~3 51.84 ± 3.36 48.60 55.45 81.92 ± 16.43 47.47 111.11 3~6 55.07 ± 8.56 45.79 73.91 66.48 ± 15.97 45.98 92.93 第 50

分鐘 總和 49.82 ± 2.52 45.79 73.91 75.69 ± 17.82 45.98 111.11

註:運動強度

( )

( )

[

220

]

×100

=

rest rest

HR age

HR THR

0 20 40 60 80 100

10 20 30 40 50

時間(分鐘)

(%)

EX1 0~3個月 EX1 3~6個月 EX2 0~3個月 EX2 3~6個月

圖4-1 運動組0~3與3~6個月平均運動強度變化圖

(5)

二 二二

二、、、各依變項間之相關、各依變項間之相關各依變項間之相關 各依變項間之相關

本研究之依變項包括骨質密度、體適能、日常身體活動總量與性荷爾 蒙等變項,內容包括大腿股骨頸與腰椎之骨質密度,體適能變項包含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由坐到站30秒、八呎立走、六分鐘走 與日常身體活動總量,雌二醇與睪固酮濃度等性荷爾蒙。將上述變項之基 準值以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統計,得到相關結果列如下表4-1-3。

結果發現,在骨質密度方面,腰椎與股骨頸之骨質密度達正相關

(p<.05);即腰椎骨質密度高者,其大腿股骨頸之骨質密度也越高;體重、身 體質量指數分別與股骨頸骨質密度有顯著正相關(p<.05),即體重越重/身體 質量指數越高,大腿股骨頸的骨質密度也越高。在體適能方面,本研究結 果發現,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皮下脂肪厚度有顯著正相關(p<.05),即體重 越重,則身體質量指數就越高、體脂肪就越厚;身體質量指數與皮下脂肪 厚度有顯著正相關(p<.01),亦即身體質量指數數值越高,體脂肪也越厚。而 身體質量指數與八呎立走有顯著正相關(p<.05),亦即身體質量指數數值越 高,敏捷性/動態平衡就越差;其餘則未達顯著相關。在性荷爾蒙方面,並 未與任何變項達顯著差異。

(6)

表4-1-3 三組受試者在基準值各依變項間Pearson積差相關摘要表

變項種類 骨質密度 體適能變項 性荷爾蒙

變項

種類 依變項 腰椎 股骨頸 體重 BMI 皮脂厚 由坐到站30秒 8呎立

6分鐘

身體活動量 雌二醇 睪固酮 腰椎 - 0.32* 0.18 0.25 0.03 -0.12 0.13 -0.12 0.13 0.17 -0.11 骨質 密度 股骨頸 0.28* 0.36* 0.12 -0.07 0.18 -0.18 0.03 0.17 -0.08

體重 0.91* 0.42* 0.06 0.20 0.03 -0.11 -0.05 0.08 BMI 0.55* 0.03 0.28* -0.09 -0.14 -0.13 -0.05 皮脂厚 -0.15 0.20 -0.22 -0.03 -0.07 0.01 由坐到站

30 -0.09 0.18 0.07 -0.10 -0.08

8呎立走 -0.17 0.17 -0.06 0.16

體適 能變

6分鐘走 0.25 -0.03 0.10

身體活動量 0.05 -0.20

雌二醇 0.08

性荷

爾蒙 睪固酮

註1:*代表顯著水準達.05,即表示兩變項之間達顯著相關。

註2:BMI代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註3:皮脂厚為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代表全身體脂肪。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1. 骨質密度與體重成正相關。

2. 體適能與體重成負相關。

3. 性荷爾蒙未與體重、骨質密度或體適能相關。

(7)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骨質密度之分析比較 骨質密度之分析比較 骨質密度之分析比較 骨質密度之分析比較

所有受試者分別在基準值、3、6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等四個時段,分別 接受 DEXA 測量第 2~4 節腰椎與大腿股骨頸等兩個部位之 BMD,所得結果 詳述如下。

一 一一

一、、、腰椎骨質密度、腰椎骨質密度腰椎骨質密度:腰椎骨質密度:

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測得之腰椎 BMD 資料如下(見表 4-2-1),其中有 3 位受試者因故未完成所有時段的檢測。

表4-2-1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腰椎骨質密度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腰椎骨質密度 (g/cm2)

EX1 17 0.9084 ± 0.1526 EX2 18 0.9231 ± 0.1244 C 16 0.9371 ± 0.1241 0

總和 51 0.9226 ± 0.1322 EX1 17 0.9058 ± 0.1440 EX2 18 0.9414 ± 0.1355 C 16 0.9445 ± 0.1198 3

總和 51 0.9305 ± 0.1323 EX1 17 0.8957 ± 0.1453 EX2 18 0.9316 ± 0.1349 C 16 0.9394 ± 0.1310 6

總和 51 0.9221 ± 0.1358 EX1 17 0.8936 ± 0.1697 EX2 18 0.9347 ± 0.1197 C 16 0.9393 ± 0.1351 9

總和 51 0.9224 ± 0.1413

(8)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 4-2-2)發現,交互效果 F(6,141)=0.85,

p=0.53>.05,組間交互作用未達顯著;而兩個自變項的主要效果分析發現,

受試者間設計的自變項(組別)未達顯著,F(2,141)=2.58, p=.09>.05,顯示組 別與不同時段兩變項之間並無關係。且受試者內設計四個時段平均數差異 未達顯著水準,組間效果 F(3,141)=1.87, p=.14>.05,表示不同時段各組組內受 試者的腰椎 BMD 並未達顯著不同,不需進行事後比較。各組在不同時段腰 椎 BMD 的調整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圖 4-2-1。

表 4-2-2 三組受試者腰椎骨質密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0.0026 2 0.0013 2.58

不同時段 0.0041 3 0.0014 1.87 組別×時段 0.0037 6 0.0006 0.85 組內

受試者間 0.0239 47 0.0005 殘差 0.1021 141 0.0007 全體 4.5739 199 0.0045

註:* p<.05 達顯著差異。

C 組的設立是用來觀察 6 個月沒有運動介入時,BMD 在這期間的變 化,從基準值、3、6 個月、追蹤 3 個月都未有顯著差異。另一方面,EX1、

EX2 在四個時段亦無顯著差異,這說明了 6 個月 EX1、EX2 對腰椎 BMD 並無增加的效果。

(9)

0.00 0.25 0.50 0.75 1.00

0 3 6 9

時間(個月) 調

(g/cm2)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 4-2-1 三組受試者在不同時段腰椎第 2-4 節調整後骨質密度變化圖

由此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EX1 與 EX2 兩組在 3、6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基準值比較,腰椎 BMD 皆未達顯著差異;組間比較方面,EX1、

EX2 與 C 三組在 3、6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組間並無顯著差異。

(10)

二 二二

二、、、大腿股骨頸之骨質密度、大腿股骨頸之骨質密度大腿股骨頸之骨質密度:大腿股骨頸之骨質密度::

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測得之股骨頸骨質密度資料如下(見表 4-2-3),

其中有 1 位受試者因故未完成所有時段的檢測。

表4-2-3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股骨頸骨質密度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股骨頸骨質密度(g/cm2

EX1 17 0.7457 ± 0.0914 EX2 18 0.7782 ± 0.0960 C 18 0.7641 ± 0.0726 0

總和 53 0.7630 ± 0.0865 EX1 17 0.7349 ± 0.0969 EX2 18 0.7645 ± 0.0981 C 18 0.7795 ± 0.0734 3

總和 53 0.7601 ± 0.0902 EX1 17 0.7503 ± 0.1129 EX2 18 0.7643 ± 0.0894 C 18 0.7681 ± 0.0820 6

總和 53 0.7611 ± 0.0938 EX1 17 0.7263 ± 0.1119 EX2 18 0.7621 ± 0.1104 C 18 0.7692 ± 0.0709 9

總和 53 0.7530 ± 0.0992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 4-2-4)發現,交互效果 F(6,147)=1.51,

p=.18>.05,組間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而兩個自變項的主要效果分析發

現,受試者間設計的自變項(組別)未達顯著,F(2,147)=2.12, p=.13>.05,顯 示組別與不同時段之間並無關係。且受試者內設計四個時段平均數差異未 達顯著水準,組間效果 F(3,147)=1.54, p=.21>.05,表示不同時段各組組內受試

(11)

者的大腿股骨頸之 BMD 並未達顯著不同,不需進行事後比較。各組在不同 時段股骨頸 BMD 的調整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圖 4-2-2。

表 4-2-4 三組受試者股骨頸骨質密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0.0028 2 0.0014 2.12

不同時段 0.0040 3 0.0013 1.54 組別×時段 0.0078 6 0.0013 1.51 組內

受試者間 0.0321 49 0.0007 殘差 0.1272 147 0.0009 全體 3.8271 207 0.0056

* p<.05

0.00 0.25 0.50 0.75 1.00

0 3 6 9

時間(個月) 調

(g/cm2)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 4-2-2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大腿股骨頸調整後骨質密度變化圖

(12)

由此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EX1與EX2兩組在3、6個月與追蹤3個 月分別與基準值比較,股骨頸BMD皆未達顯著差異;組間比較方面,三組 在3、6個月與追蹤3個月對大腿股骨頸BMD之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1. 組內比較方面,EX1與EX2兩組在3、6個月與追蹤3個月分別與基準值比 較,腰椎與股骨頸之BMD皆未達顯著差異。

2. 組間比較方面,EX1、EX2與C三組在3、6個月與追蹤3個月對腰椎、股 骨頸之BMD組間無顯著差異。

(13)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體適能 體適能 體適能與 體適能 與 與 與身體活動量 身體活動量 身體活動量 身體活動量之分析比較 之分析比較 之分析比較 之分析比較

所有受試者在基準值、3、6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等四個時段,分別接受 體適能檢測與日常身體活動量問卷調查,以下分別將測得的結果分成體適 能與身體活動量兩部分加以描述。

一 一一

一、、、體適能、體適能體適能體適能::::檢測項目包括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全 身體脂肪)、由坐到站三十秒(下肢肌力)、八呎立走(動態平衡/敏捷性)

與六分鐘走(心肺耐力),所得結果描述如下。

((

(一一一)一))體重)體重體重體重:::

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測量所得之體重資料如下(見表 4-3-1)。

表4-3-1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體重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體重(kg)

EX1 17 57.04 ± 8.36 EX2 18 56.77 ± 8.65 C 19 56.24 ± 6.76 0

總和 54 56.67 ± 7.79 EX1 17 57.96 ± 8.51 EX2 18 57.29 ± 8.99 C 19 56.71 ± 6.96 3

總和 54 57.29 ± 8.03 EX1 17 58.42 ± 9.13 EX2 18 57.68 ± 9.23 C 19 56.44 ± 6.52 6

總和 54 57.48 ± 8.22 EX1 17 57.98 ± 8.54 EX2 18 57.58 ± 9.36 C 19 56.42 ± 6.49 9

總和 54 57.30 ± 8.05

(14)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4-3-2)發現,交互效果F(6,150)=0.66,

p=.69>.05,組間交互作用未達顯著,不需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而兩個

自變項的主要效果分析發現,受試者間設計的自變項(組別)未達顯著差

異,F(2,150)=0.81, p=.45>.05,顯示不同組別與不同時段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而受試者內四個時段平均數差異亦未達顯著水準,組間效果F(3,150)=0.22,

p=.88>.05,表示不同時段測量下,體重並無不同。共變數分析摘要表請參

見表4-3-2,各組在不同時段體重的調整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圖4-3-1。

表 4-3-2 三組受試者體重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3.23 2 1.62 0.81

不同時段 1.29 3 0.43 0.22 組別×時段 7.80 6 1.30 0.66 組內

受試者間 100.37 50 2.01 殘差 297.19 150 1.98 全體 409.88 211 7.34

* p<.05

(15)

0 20 40 60

0 3 6 9

時間(個月) 調

(kg)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4-3-1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體重變化圖

由以上結果得知,6 個月運動訓練並未改變停經後婦女之體重,追蹤 3 個月亦同。組內比較方面,三組在 3、6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基準值比 較,兩兩時段之體重皆未達顯著差異;組間比較方面,三組在 3、6 個月與 追蹤 3 個月之組間比較,體重皆無顯著差異。

(16)

((

(二二二)二))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測量所得之 BMI 資料描述如下(見表 4-3-3)。

表4-3-3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BMI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身體質量指數(kg/m2)

EX1 17 23.34 ± 2.96 EX2 18 24.01 ± 3.52 C 19 24.20 ± 2.65 0

總和 54 23.87 ± 3.02 EX1 17 23.77 ± 3.23 EX2 18 24.31 ± 3.73 C 19 24.50 ± 2.86 3

總和 54 24.21 ± 3.24 EX1 17 23.96 ± 3.37 EX2 18 24.62 ± 3.73 C 19 24.34 ± 2.63 6

總和 54 24.32 ± 3.21 EX1 17 23.77 ± 3.22 EX2 18 24.37 ± 3.74 C 19 24.42 ± 2.60 9

總和 54 24.20 ± 3.16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4-3-4)發現,交互效果F(6,150)=0.81,

p=.56>.05,組間交互作用未達顯著,不需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而兩個

自變項的主要效果分析發現,受試者間設計的自變項(組別)未達顯著差

異,F(2,150)=0.65, p=.53>.05,顯示組別與不同時段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而受

試者內四個時段平均數差異亦未達顯著水準,組間效果F(3,150)=0.24,

p=.87>.05,表示不同時段測量下,BMI並無不同。各組在不同時段BMI的調

整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圖4-3-2。

(17)

表 4-3-4 三組受試者 BMI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0.47 2 0.23 0.65 0.53 不同時段 0.26 3 0.09 0.24 0.87 組別×時段 1.81 6 0.30 0.81 0.56 組內

受試者間 17.92 50 0.36 殘差 55.70 150 0.37 全體 75.79 211 1.35

* p<.05

0 10 20

0 3 6 9

時間(個月) 調

(kg/m2)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4-3-2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BMI變化圖

以上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三組在 3、6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 基準值比較,兩兩時段之 BMI 皆未達顯著差異;組間比較方面,三組在 3、

6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之 BMI 皆無顯著差異。

(18)

((

(三三三)三))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腹部皮下脂肪厚度

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測得之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資料如下(見表 4-3-5)。

表4-3-5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mm)

EX1 17 32.59 ± 4.28 EX2 18 34.08 ± 7.78 C 19 36.32 ± 5.09 0

總和 54 34.40 ± 6.01 EX1 17 29.35 ± 4.08 EX2 18 30.11 ± 5.77 C 19 33.82 ± 6.77 3

總和 54 31.18 ± 5.94 EX1 17 25.62 ± 4.14 EX2 18 25.64 ± 5.97 C 19 35.00 ± 5.87 6

總和 54 28.93 ± 6.98 EX1 17 30.18 ± 4.81 EX2 18 30.97 ± 6.45 C 19 34.16 ± 4.94 9

總和 54 31.84 ± 5.63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4-3-6)發現,交互效果F(6,150)=7.61,

p=.00<.05,組間交互作用達顯著,繼續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請參見表4-3-6。

(19)

表4-3-6三組受試者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86.95 2 43.47 10.17*

不同時段 53.41 3 17.80 2.22 組別×時段 366.56 6 61.09 7.61* 組內

受試者間 213.71 50 4.27 殘差 1204.65 150 8.03 全體 1925.28 211 134.66

* p<.05

表 4-3-7 三組受試者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單純主要效果內容

SS

’’

df

’’

MS

’’

F

’’

不同運動介入

EX1 426.22 3 142.07 7.55* EX2 656.79 3 218.93 5.12* C 70.62 3 23.54 0.72 不同時段

0 個月 127.34 2 63.67 1.82 3 個月 209.31 2 104.66 3.22 6 個月 1081.54 2 540.77 18.38* 追蹤 3 個月 162.68 2 81.34 2.74

* p<.05

由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分析(表 4-3-7)可以看出,依照不同運動介入方 式組內比較發現,EX1 在不同時段達顯著差異(F’’=7.55,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基準值與 6 個月、6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兩兩時段達顯著差異

(平均差異 M=6.97 ± 1.49,p=.00;M=-4.56 ± 1.49,p=.03),其餘時段差異 皆未達顯著;EX2 在不同時段達顯著差異(F’’=5.12, p=.03),經 Scheffe 事後 比較發現,基準值與 6 個月兩時段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8.44 ± 2.18,

(20)

p=.00)

,其餘時段差異皆未達顯著;C 在不同時段組內皆未達顯著差異 (F’’=0.72, p=.54)。

依照不同時段組間比較方面,在基準值各組皆未達顯著差異(F’’=1.82,

p=.17);3個月時,各組皆未達顯著差異(F

’’=3.22, p=.05);6個月時,組間達 顯著差異(F’’=18.38, p=.00),經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EX1、EX2分別與C組 間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分別為M=-9.38 ± 1.81,p=.00,M=-9.36 ± 1.78,

p=.00)

;追蹤3個月時,各組皆未達顯著差異(F’’=2.74, p=.07)。各組在不同 時段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的調整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圖4-3-3。

0 10 20 30 40

0 3 6 9

時間(個月)

(mm)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 4-3-3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變化圖

* *

*

(21)

以上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EX1 與 EX2 兩組分別在 6 個月訓練後 與基準值比較,全身體脂肪達顯著降低;EX1 在 6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比較 達顯著差異,即全身體脂肪在訓練結束後又顯著回升;組間比較方面,6 個 月時 EX1、EX2 分別與 C 組間達顯著差異。

(22)

((

(四四四)四))由坐到站)由坐到站由坐到站由坐到站三十秒三十秒三十秒三十秒

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測量所得之由坐到站 30 秒資料如下(見表 4-3-8)。

表4-3-8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由坐到站三十秒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由坐到站三十秒次數(下)

EX1 17 17.47 ± 4.36 EX2 18 18.33 ± 6.55 C 19 26.29 ± 9.41 0

總和 54 20.86 ± 8.12 EX1 17 21.94 ± 3.70 EX2 18 22.67 ± 5.36 C 19 19.21 ± 3.47 3

總和 54 21.22 ± 4.45 EX1 17 21.18 ± 3.38 EX2 18 22.50 ± 5.83 C 19 19.00 ± 4.04 6

總和 54 20.85 ± 4.70 EX1 17 23.53 ± 5.54 EX2 18 24.06 ± 6.92 C 19 20.47 ± 4.35 9

總和 54 22.63 ± 5.80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4-3-9)發現,交互效果F(6,150)=2.26,

p=.04<.05,組間交互作用達顯著,繼續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請參見表4-3-9。

(23)

表4-3-9 三組受試者由坐到站三十秒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109.71 2 54.86 6.34*

不同時段 1380.03 3 460.01 41.54 組別×時段 149.83 6 24.97 2.26* 組內

受試者間 432.40 50 8.65 殘差 1661.29 150 11.08 全體 3733.26 211 559.57

* p<.05

表 4-3-10 三組受試者由坐到站三十秒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單純主要效果內容

SS

’’

df

’’

MS

’’

F

’’

不同運動介入

EX1 336.06 3 112.02 5.99* EX2 329.67 3 109.89 2.86* C 669.19 3 223.06 6.57* 不同時段

0 個月 870.32 2 435.16 8.45* 3 個月 123.23 2 61.62 3.40* 6 個月 115.84 2 57.92 2.80 追蹤 3 個月 138.68 2 69.34 2.15

* p<.05

由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分析(表 4-3-10)可以看出,依照不同運動介入方 式組內比較發現,EX1 在不同時段達顯著差異(F’’=5.99,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基準值分別與 3、追蹤 3 個月兩兩時段達顯著差異(平均差 異 M=-4.47 ± 1.48,p=.04;M=-6.06 ± 1.48,p=.00);EX2 在不同時段達顯 著差異(F’’=2.86, p=.04),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不同時段差異並未達顯

(24)

著;C 在不同時段組內達顯著差異(F’’=6.57,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 現,基準值分別與 3、6、追蹤 3 個月兩兩時段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7.08

± 1.89,p=.00;M=7.29 ± 1.89,p=.00;M=5.82 ± 1.89,p=.03)

依照不同時段組間比較方面,基準值組間達顯著差異(F’’=8.45, p=.00),

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EX1、EX2 分別與 C 兩兩組間達顯著差異(平均 差異 M=-8.82 ± 2.40,p=.00;M=-7.96 ± 2.36,p=.01);3 個月時,組間達顯 著差異(F’’=3.40, p=.04),經 Scheffe 事後比較,並未發現組間有顯著差異;6 個月時,組間未達顯著差異(F’’=2.80, p=.07);追蹤 3 個月時,組間未達顯著 差異(F’’=2.15, p=.13)。各組在不同時段由坐到站 30 秒的調整後平均數變化 圖,請參見圖 4-3-4。

(25)

0 10 20

0 3 6 9

時間(個月) 調

30 (下)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 4-3-4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由坐到站 30 秒變化圖

由以上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EX1 在 3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 基準值比較,兩兩時段組內下肢肌力有顯著進步;C 在 3、6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基準值比較,兩兩時段組內下肢肌力有顯著降低。組間比較方 面,基準值時,兩組運動訓練組分別與對照組之下肢肌力達顯著差異。

*

*

*

*

*

(26)

((

(五五五)五))八呎立走)八呎立走八呎立走八呎立走

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測量所得之八呎立走資料如下(見表 4-3-11)。

表4-3-11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八呎立走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八呎立走完成時間(秒)

EX1 17 6.35 ± 0.74 EX2 18 6.20 ± 0.78 C 19 6.27 ± 1.04 0

總和 54 6.27 ± 0.86 EX1 17 4.81 ± 0.49 EX2 18 5.06 ± 0.44 C 19 5.56 ± 0.77 3

總和 54 5.15 ± 0.66 EX1 17 4.25 ± 0.43 EX2 18 4.37 ± 0.54 C 19 5.51 ± 0.69 6

總和 54 4.73 ± 0.80 EX1 17 5.34 ± 0.79 EX2 18 5.55 ± 0.71 C 19 5.95 ± 0.90 9

總和 54 5.62 ± 0.83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4-3-12)發現,交互效果F(6,150)=7.16,

p=.00<.05,組間交互作用達顯著,繼續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請參見表4-3-12。

(27)

表4-3-12 三組受試者八呎立走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4.41 2 2.21 21.59*

不同時段 7.24 3 2.41 10.98* 組別×時段 9.44 6 1.57 7.16* 組內

受試者間 5.11 50 0.10 殘差 32.98 150 0.22 全體 82.23 211 6.52

* p<.05

表 4-3-13 三組受試者八呎立走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單純主要效果內容

SS

’’

df

’’

MS

’’

F

’’

不同運動介入

EX1 40.58 3 13.53 33.93* EX2 32.34 3 10.78 27.01* C 7.35 3 2.45 3.31* 不同時間

0 個月 0.19 2 0.10 0.13 3 個月 5.29 2 2.65 7.60* 6 個月 17.72 2 8.86 27.58* 追蹤 3 個月 3.48 2 1.74 2.67

* p<.05

由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分析(表 4-3-13)可以看出,依照不同運動介入方 式組內比較發現,EX1 在不同時段達顯著差異(F’’=33.93,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基準值分別與第 3、6、追蹤 3 個月,第 6 個月與追蹤 3 個 月等四個時段兩兩組內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1.542 ± 0.22,p=.00;

(28)

M=2.09 ± 0.22,p=.00;M=1.01 ± 0.22,p=.00;M=-1.08 ± 0.22,p=.00);EX2 在不同時段達顯著差異(F’’=27.01,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除第 3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未達顯著外(平均差異 M=-0.49 ± 0.21,p=.15),其餘兩 兩時段組內皆達顯著差異;C 在不同時段組內達顯著差異(F’’=3.31, p=.02),

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組內未有顯著差異。

依照不同時段組間比較方面,在基準值各組均未達顯著差異(F’’=0.13,

p=.88);3 個月時,組間達顯著差異(F

’’=7.60,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 現,EX1、EX2 分別與 C 兩兩組間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0.75 ± 0.20,

p=.00;M=-0.50 ± 0.19,p=.047)

;6 個月時,組間達顯著差異(F’’=27.58,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EX1、EX2 分別與 C 兩兩組間達顯著差

異(平均差異 M=-1.26 ± 0.19,p=.00;M=-1.14 ± 0.19,p=.00);追蹤 3 個 月時,組間未達顯著差異(F’’=2.67, p=.08)。各組在不同時段八呎立走的調整 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圖 4-3-5。

(29)

0.00 2.50 5.00

0 3 6 9

時間(個月) 調

(秒)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 4-3-5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八呎立走變化圖

由以上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EX1、EX2 兩組在 3、6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基準值比較,敏捷性/動態平衡的進步達顯著;追蹤 3 個月與 6 個月訓練比較,退步亦達顯著差異;EX2 在訓練 6 個月與 3 個月比較,亦 達顯著進步;C 組未有顯著差異。組間比較方面,兩組運動訓練組分別在第 3、6 個月等兩個時段分別與 C 達顯著差異。

*

*

*

*

*

*

(30)

((

(六六六)六))六分鐘走)六分鐘走六分鐘走六分鐘走

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測量所得之六分鐘走資料如下(見表 4-3-14)。

表4-3-14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六分鐘走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六分鐘走(公尺)

EX1 17 662.88 ± 48.83 EX2 18 651.94 ± 61.57 C 19 625.74 ± 46.39 0

總和 54 646.17 ± 54.01 EX1 17 685.94 ± 56.60 EX2 18 665.83 ± 54.85 C 19 621.79 ± 40.33 3

總和 54 656.67 ± 56.78 EX1 17 686.18 ± 57.48 EX2 18 672.11 ± 47.08 C 19 624.26 ± 50.68 6

總和 54 659.70 ± 57.51 EX1 17 680.18 ± 38.90 EX2 18 660.78 ± 53.41 C 19 623.00 ± 48.02 9

總和 54 653.59 ± 52.29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4-3-15)發現,交互效果F(6,150)=2.54,

p=.02<.05,組間交互作用達顯著,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請參見表4-3-15。

(31)

表4-3-15三組受試者六分鐘走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9822.43 2 4911.21 5.98*

不同時段 35007.81 3 11669.27 13.15* 組別×時段 13541.40 6 2256.90 2.54* 組內

受試者間 41095.67 50 821.91 殘差 133090.20 150 887.27 全體 232557.51 211 20546.56

* p<.05

表 4-3-16 三組受試者六分鐘走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單純主要效果內容

SS

’’

df

’’

MS

’’

F

’’

不同運動介入

EX1 22001.69 3 7333.90 4.07* EX2 7360.50 3 2453.50 0.86 C 9497.84 3 3165.95 1.65 不同時間

0 個月 3208.37 2 1604.18 0.54 3 個月 72924.98 2 36462.49 18.98* 6 個月 79010.87 2 39505.44 20.92* 追蹤 3 個月 43951.67 2 21975.84 11.09*

* p<.05

由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分析(表4-3-16)可以看出,依照不同運動介入方 式組內比較方面,EX1在不同時段達顯著差異(F’’=4.07, p=.01),經Scheffe事 後比較發現,基準值分別與3、6個月兩兩時段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43.41 ± 14.56,p=.04;M=-44.53 ± 14.56,p=.03);EX2在不同時段未達

(32)

顯著差異(F’’=0.86, p=.47);C在不同時段組內未達顯著差異(F’’=1.65, p=.18)。

依照不同時段組間比較方面,基準點各組均未達顯著差異(F’’=0.54,

p=.59);3 個月時,組間達顯著差異(F

’’=18.98,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 發現,EX1、EX2 分別與 C 兩兩組間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89.14 ±14.63,

p=.00;M=-53.76 ± 14.41,p=.00)

;6 個月時,組間達顯著差異(F’’=20.92,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EX1、EX2 與 C 三組兩兩組間達顯著差

異(平均差異 M=90.89 ± 14.51,p=.00;M=63.11 ± 14.29,p=.00);追蹤 3 個月時,組間達顯著差異(F’’=11.09,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 EX1、

EX2 分別與 C 兩兩組間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67.08 ± 14.86,p=.00;

M=-48.95 ± 14.64,p=.01)

(33)

0 200 400 600 800

0 3 6 9

時間(個月) 調

(公尺)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 4-3-6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六分鐘走變化圖

各組在不同時段六分鐘走的調整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圖 4-3-6。由 以上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EX1 在 3、6 個月訓練後分別與基準值比較,

心肺耐力有顯著提升;組間比較方面,兩組運動訓練組在 3、6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 C 之心肺耐力達顯著差異。

* *

(34)

二 二二

二、、、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量:::日常身體活動量問卷是調查受試者在最近三個月日常生 活的身體活動總量,包括居家身體活動量、運動休閒活動量與工作勞動量 等三部分。所有受試者四個時段之身體活動量資料如下(見表 4-3-17)。

表4-3-17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身體活動量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身體活動量(分數)

EX1 17 35.65 ± 9.35 EX2 18 38.61 ± 6.95 C 19 37.47 ± 8.76 0

總和 54 37.28 ± 8.33 EX1 17 38.18 ± 7.92 EX2 18 42.33 ± 6.11 C 19 36.47 ± 8.10 3

總和 54 38.96 ± 7.71 EX1 17 44.00 ± 6.24 EX2 18 42.28 ± 7.37 C 19 34.26 ± 10.22 6

總和 54 40.00 ± 9.13 EX1 17 38.06 ± 6.78 EX2 18 37.56 ± 8.45 C 19 35.63 ± 8.46 9

總和 54 37.04 ± 7.89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4-3-18)發現,交互效果F(6,150)=3.46,

p=.00<.05,組間交互作用達顯著,繼續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

(35)

表4-3-18 三組受試者身體活動量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176.13 2 88.06 4.74*

不同時段 1725.96 3 575.32 18.72* 組別×時段 637.94 6 106.32 3.46* 組內

受試者間 928.07 50 18.56 殘差 4609.11 150 30.73 全體 5740.24 211 819.00

* p<.05

表 4-3-19 三組受試者身體活動量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單純主要效果內容

SS

’’

df

’’

MS

’’

F

’’

不同運動介入

EX1 642.65 3 214.22 3.64* EX2 330.94 3 110.31 2.09 C 105.30 3 35.10 0.44 不同時段

0 個月 77.94 2 38.97 0.55 3 個月 332.72 2 166.36 3.01 6 個月 990.70 2 495.35 7.37* 追蹤 3 個月 60.12 2 30.06 0.47

* p<.05

由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分析(表 4-3-19)可以看出,依照不同運動介入方 式組內比較發現,EX1 在不同時段皆達顯著差異(F’’=3.64, p=.02),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基準值與 6 個月兩時段組內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8.35

± 2.63,p=.02);EX2 在不同時段未達顯著差異(F’’=2.09, p=.11);C 在不同 時段組間未達顯著差異(F’’=0.44, p=.72)。

依照不同時段組間比較方面,基準值各組均未達顯著差異(F’’=0.55,

(36)

p=.58);3 個月時各組均未達顯著差異(F

’’=3.01, p=0.06);6 個月時,組間達 顯著差異(F’’=7.37,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EX1、EX2 分別與 C 兩組組間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9.74 ± 2.74,p=.00;M=8.01 ± 2.70,

p=.02)

;追蹤 3 個月時,組間未達顯著差異(F’’=0.47, p=.63)。各組在不同時 段身體活動量的調整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圖 4-3-7。

0 10 20 30 40 50

0 3 6 9

時間(個月) 調

(分)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 4-3-7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身體活動量變化圖

以上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除了 EX1 在基準值與 6 個月兩時段之 身體活動量達顯著增加,其餘皆未達顯著差異。組間比較方面,6 個月時,

EX1、EX2 分別與 C 之身體活動量達顯著差異。

*†

(37)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1. 3個月之阻力訓練、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對停經後婦女的體重、身體質量指 數、體脂肪與身體活動量皆無顯著改變。

2. 3個月之阻力訓練、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對停經後婦女的敏捷性/動態平衡 有顯著效果;3、6個月之阻力訓練對停經後婦女的心肺耐力有顯著效果。

3. 3個月之阻力訓練對停經後婦女的下肢肌力有顯著效果,且有持續維持的 效果;對照組之下肢肌力則顯著降低。

4. 6 個月之阻力訓練、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對停經後婦女體脂肪有顯著減 少;敏捷性/動態平衡有顯著進步,但追蹤 3 個月與 6 個月訓練比較,退 步亦達顯著。6 個月階梯有氧運動訓練與 3 個月比較,對停經後婦女之敏 捷性/動態平衡達顯著進步。

5. 阻力訓練 6 個月對停經後婦女體脂肪有顯著改善效果,但追蹤 3 個月又 顯著回升。

6. 阻力訓練 6 個月對停經後婦女身體活動量有顯著增加。

7. 運動訓練組分別在 3、6 個月與對照組之敏捷性/動態平衡與心肺耐力組 間達顯著差異,運動訓練組分別在追蹤 3 個月與對照組之心肺耐力組間 達顯著差異

8. 運動訓練組在 6 個月分別與對照組體脂肪、身體活動量組間達顯著差 異。

(38)

第 第 第

第四 四 四節 四 節 節 性荷爾蒙之分析比較 節 性荷爾蒙之分析比較 性荷爾蒙之分析比較 性荷爾蒙之分析比較

所有受試者分別在基準值、3個月與追蹤3個月等三個時段的同一時 間,抽血檢驗血液中之雌二醇與睪固酮濃度等性荷爾蒙的變化,以下分別 將檢測分析結果描述如下。

一 一一

一、、、雌二醇、雌二醇雌二醇(Estradiol, E2) 雌二醇

受試者三個時段測得的雌二醇濃度資料如下(見表 4-4-1),其中有 6 位受試者因故未完成所有時段的檢測。

表4-4-1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雌二醇濃度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雌二醇濃度(pg/mL)

EX1 15 24.35 ± 4.88 EX2 16 24.34 ± 6.01 C 17 27.02 ± 10.65 0

總和 48 25.29 ± 7.67 EX1 15 29.47 ± 42.87 EX2 16 18.72 ± 7.39 C 17 21.08 ± 6.43 3

總和 48 22.92 ± 24.49 EX1 15 20.30 ± 5.14 EX2 16 19.90 ± 3.59 C 17 18.54 ± 6.66 9

總和 48 19.55 ± 5.26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 4-4-2)發現,交互效果 F(4,88)=0.80,

p=.53>.05,未達顯著,不需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而兩個自變項的主要

(39)

效果分析發現,受試者間設計的自變項(組別)未達顯著,F(2,88)=1.04,

p=.36>.05,顯示組別與不同時段之間沒有關係。但受試者內設計三個時段

平均數差異達顯著水準,組間效果 F(2,88)=1.19, p=.31>.05,表示測量不同時 段各組組內受試者之雌二醇濃度並無不同。共變數分析摘要表見表 4-4-2。

表 4-4-2 三組受試者雌二醇濃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150.86 2 75.43 1.04

不同時段 492.88 2 246.44 1.19 組別×時段 664.57 4 166.14 0.80 組內

受試者間 3202.29 44 72.78 殘差 18205.05 88 206.88 全體 21560.43 140 767.67

* p<.05

(40)

0 10 20 30 40

0 3 9

時間(個月) 調

(pg/mL)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4-4-1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雌二醇濃度變化圖

由此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三組在 3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基 準值比較,雌二醇濃度皆未達顯著差異。組間比較方面,EX1、EX2 與 C 三組在 3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對雌二醇濃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41)

二 二二

二、、、睪固酮、睪固酮睪固酮(testosterone) 睪固酮

受試者三個時段測量所得之睪固酮濃度資料如下(見表 4-4-3),其中有 2 位受試者因故未完成所有時段的檢測。

表4-4-3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睪固酮濃度描述性統計資料表 時段(個月) 組別 個數 睪固酮濃度(ng/dL)

EX1 16 44.50 ± 9.85 EX2 17 37.82 ± 11.26 C 19 38.53 ± 14.64 0

總和 52 40.13 ± 12.35 EX1 16 37.75 ± 12.97 EX2 17 37.47 ± 11.41 C 19 40.68 ± 13.20 3

總和 52 38.73 ± 12.41 EX1 16 34.31 ± 8.46 EX2 17 25.06 ± 8.90 C 19 28.95 ± 8.91 9

總和 52 29.33 ± 9.37

經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表4-4-4)發現,交互效果F(4,96)=2.56,

p=.04<.05,組間交互作用達顯著,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見表4-4-5。

(42)

表4-4-4 三組受試者睪固酮濃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 43.28 2 21.64 0.70

不同時段 968.64 2 484.32 9.81* 組別×時段 505.01 4 126.25 2.56* 組內

受試者間 1473.61 48 30.70 殘差 4740.56 96 49.38 全體 6267.96 152 712.29

* p<.05

表 4-4-5 三組受試者睪固酮濃度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單純主要效果內容

SS

’’

df

’’

MS

’’

F

’’

不同運動介入

EX1 678.58 2 339.29 2.85 EX2 1951.52 2 975.76 7.24* C 1483.05 2 741.53 4.75* 不同時段

0 個月 327.82 2 163.91 1.00 3 個月 102.68 2 51.34 0.33 追蹤 3 月 811.06 2 405.53 4.39*

* p<.05

由單純主要效果比較分析(表 4-4-5)可以看出,依照不同運動介入方 式組內比較發現,EX1 在不同時段皆未達顯著差異(F’’=2.85, p=.07);EX2 在不同時段達顯著差異(F’’=7.24, p=.00),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基準值、

3 個月分別與追蹤 3 個月兩兩時段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13.77 ± 3.82,

p=.00;M=11.19 ± 3.93,p=.02)

;C 在不同時段組間達顯著差異(F’’=4.75,

(43)

p=.01),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3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兩時段達顯著差異

(平 均差異 M=11.74 ± 4.05,p=.02)。

依照不同時段組間比較方面,基準值各組均未達顯著差異(F’’=1.00,

p=.38);3 個月時各組均未達顯著差異(F

’’=0.33, p=.72);追蹤 3 個月時,組 間達顯著差異(F’’=4.39, p=.02),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EX1 與 EX2 兩組 間達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M=9.37 ± 3.25,p=.02)。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 表見表 4-4-5,各組在不同時段睪固酮濃度的調整後平均數變化圖,請參見 圖 4-4-2。

0 10 20 30 40 50

0 3 9

時間(個月) 調

(ng/dL)

EX1 EX2 C

註:*代表組內比較達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比較達顯著差異。

圖4-4-2 三組受試者不同時段調整後睪固酮濃度變化圖

*†

*

*

(44)

由此結果得知,組內比較方面,EX2 在基準值、3 個月分別與追蹤 3 個月比較,睪固酮濃度有顯著降低;C 在 3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比較,睪固 酮濃度有顯著降低。組間比較方面,EX1 與 EX2 在追蹤 3 個月之睪固酮濃 度達顯著差異。

小結小結小結 小結::

1.

組內比較方面,三組在 3 個月、追蹤 3 個月分別與基準值比較,雌二醇 濃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2.

組內比較方面,EX2 在基準值、3 個月分別與追蹤 3 個月比較,睪固酮 濃度有顯著降低;C 在 3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比較,睪固酮濃度有顯著降 低。

3.

組間比較方面,EX1、EX2 與 C 三組在 3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對雌二醇濃 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4.

組間比較方面,EX1 與 EX2 在追蹤 3 個月之睪固酮濃度達顯著差異。

(45)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總結 總結 總結 總結

以下將所得結果列如下,並整理成摘要一覽表(請見表 4-5-1):

1. 阻力訓練、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在各時段分別與基準值比較,腰椎、股骨 頸骨質密度、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與雌二醇濃度組內皆未達顯著差異。

2. 3個月之阻力訓練、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對停經後婦女的敏捷性/動態平衡 有顯著效果;3、6個月之阻力訓練對停經後婦女的心肺耐力有顯著效果。

3. 6 個月之阻力訓練、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對停經後婦女體脂肪有顯著減 少、敏捷性/動態平衡有顯著進步,但追蹤 3 個月與 6 個月訓練比較,

退步亦達顯著。

4. 6 個月階梯有氧運動訓練與 3 個月比較,對停經後婦女之敏捷性/動態平 衡達顯著進步。

5. 3個月之阻力訓練對停經後婦女的下肢肌力有顯著效果,且有持續維持 的效果;對照組之下肢肌力則顯著降低。

6. 阻力訓練 6 個月對停經後婦女體脂肪有顯著改善效果,但追蹤 3 個月又 顯著回升。

7. 阻力訓練 6 個月對停經後婦女身體活動量有顯著增加。

8. 運動訓練組在3、6個月分別與對照組之敏捷性/動態平衡與心肺耐力組間 達顯著差異,運動訓練組在追蹤3個月分別與對照組之心肺耐力組間達 顯著差異,其餘在腰椎、股骨頸骨質密度、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與雌二

(46)

醇濃度之組間比較皆無顯著差異。

9. 運動訓練組分別在 6 個月與對照組之體脂肪、身體活動量達顯著差異。

10. 阻力訓練組分別在追蹤 3 個月與階梯有氧運動訓練組之睪固酮濃度組 間達顯著差異。

11. 階梯有氧運動訓練組在基準值、3 個月分別與追蹤 3 個月比較,睪固酮 濃度有顯著降低;對照組在 3 個月與追蹤 3 個月比較,睪固酮濃度有顯 著降低。

12. 兩組運動訓練組在追蹤 3 個月之睪固酮濃度組間達顯著差異。

13. 骨質密度與體重成正相關;體適能與體重成負相關;性荷爾蒙未與體 重、骨質密度或體適能相關。

(47)

表 4-5-1 結果摘要一覽表

組內比較 組間比較

依變項 組別 0-3 0-6 0-9 3-6 6-9 3 6 9 EX1

腰椎骨質密度

EX2

EX1 大腿骨質密度

EX2

EX1

體重 EX2

EX1 身體質量指數

EX2

EX1 *↓ *↑

腹部皮下脂肪

厚度 EX2 *↓ EX1C,

EX2C -

EX1 *↑ *↑ EX2 由坐到站 30

秒次數 C *↓ *↓ *↓

EX1C,

EX2C EX1C

EX1 *↓ *↓ *↓ *↑

EX2 *↓ *↓ *↓ *↓ *↑

八呎立走秒數

C

EX1C, EX2C

EX1C, EX2C

EX1 *↑ *↑ 六分鐘走距離

EX2

EX1C, EX2C

EX1C, EX2C

EX1C, EX2C

EX1 *↑ EX2 身體活動量

C

EX1C

EX2C

EX1

雌二醇濃度

EX2

EX1

EX2 *↓ 3-9*↓

睪固酮濃度

C 3-9*↓

EX1EX2

註:組內比較部分,*↑代表顯著增加,*↓代表顯著減少,-代表沒有顯著差異。

組間比較部分,EX1 C 代表阻力訓練組與對照組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EX2 C 代表 階梯有氧運動訓練組與對照組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EX1 EX2 代表阻力訓練組與 階梯有氧運動訓練組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代表組間沒有顯著差異;>代表大 於,<代表小於,例如:EX1>C 表示阻力訓練組之依變項大於對照組。

數據

表 4-1-1  受試者基本資料  (n=54) 組別
表 4-1-2  受試者 0~3 與 3~6 個月訓練期間運動強度一覽表  EX1  EX2 測量 時間  訓練期(月) 平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0~3    49.82 ± 2.52    47.66  54.21  60.78 ± 12.80  45.45  95.45  3~6  53.87 ± 6.00    45.54  65.42  55.89 ± 07.20  45.45  68.18 第 10 分鐘  總和  52.90 ± 5.61    45.54
表 4-3-4  三組受試者 BMI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 df ’ MS ’ F ’ P’  組別    0.47      2  0.23  0.65  0.53  不同時段    0.26      3  0.09  0.24  0.87  組別×時段    1.81      6  0.30  0.81  0.56  組內  受試者間  17.92    50  0.36    殘差  55.70    150  0.37    全體  75.79    211  1.35
表 4-5-1  結果摘要一覽表 組內比較  組間比較 依變項  組別  0-3  0-6  0-9  3-6  6-9  3  6  9  EX1  -  -  -  -  -  腰椎骨質密度  EX2  -  -  -  -  -  -  -  -  EX1  -  -  -  -  -  大腿骨質密度  EX2  -  -  -  -  -  -  -  -  EX1  -  -  -  -  -  體重  EX2  -  -  -  -  -  -  -  -  EX1  -  -  -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Step 4: : :模擬結果分析 : 模擬結果分析 模擬結果分析(脈寬為 模擬結果分析 脈寬為 脈寬為90%) 脈寬為.

教學流程 配合範疇 單元舉例 備註 第一步:你講我講大家講 讀、寫 水果圖片 字詞卡 字詞類別. 第二步:文章大電視 聽、讀

第四章: 中學報稅的設計 第五章: 初中諒程主建議 第六章: 高中諒我建議,..

(1)如果說有部是第二結集後由上座部所分出,則其戒條次第 應接近五分律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

決定隱藏層神經元數,對一層隱藏層觀察神經元數 1~10 個之測試 範例誤差均方根 RMS 最小者,結果取隱藏層觀察神經元數為 10

因此在表 5-4 評估次項目中,統計結果顯示政治穩定度、房產政 策、官僚政治以及景氣是接受度最高的,可以顯示政局安定以及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