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風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風貌"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風貌

一提到小學運動會,相信大家馬上就會聯想到賽跑、大隊接力、拔河、跳大 會舞等的運動遊戲,且在活動當日,學校就會變得與以往不同。舉例來說:父母 與社區居民會隨著擁擠的人潮湧入校園,來觀看兒童平時在校的學習成果。運動 場上充滿兒童歡愉笑聲,並且成為孩子們競爭表演的舞台。然而,若問到現今運 動會舉辦的目的與意義為何?其答案不外乎是展現兒童在體育運動方面的學習 成果、培養遵守道德的運動精神、養成具有團隊合作的意識等。而學校舉辦的運 動會,更成為檢視其體育教學是否正常的指標之一。

若將時光回轉至將近百年前的枋橋公學校舉辦運動會的光景中,彷彿透露出 日治初期運動會的樣貌。在遵守協同一致,與鍛鍊不服輸的精神中,刻畫出運動

明 治 四 十 三 年 農 曆 九 月 中 旬 我 校 數 百 的 快 男 子 盼 望 很 久 的 運 動 會 每 天 鍛 鍊 本 領 顯 示 各 自 的 本 事 與 時 常 遵 守 協 同 一 致 我 不 服 輸 與 勇 敢 向 前 老 師 與 學 子 都 一 同 祈 禱 的 效 果 下 有 無 雨 非 日 照 的 好 天 氣 高 興 快 樂 喜 悅 進 門 的 接 待 者 年 幼 的 男 孩 完 全 遵 守 事 前 的 教 導 接 待 的 方 式 很 可 愛 周 邊 圍 繞 著 很 多 市 役 所 的 職 員 與 農 民 為 了 看 我 兒 勇 敢 的 本 領 特 地 乘 轎 與 人 力 車 祈 禱 勝 利 的 親 心 為 勝 負 大 聲 加 油 推 來 推 去 的 樣 子 用 筆 墨 也 難 以 形 容 迅 雷 鳴 槍 的 槍 聲 著 紅 帽 的 孩 子 跑 在 最 前 頭 覆 蓋 在 胸 前 的 白 衣 服 專 心 往 前 跑 身 材 小 的 生 徒 跑 在 前 大 的 跑 在 後 不 要 大 意 不 要 輸 大 聲 勇 敢 的 怒 吼 廣 大 地 面 的 中 央 排 隊 站 立 的 學 子 隨 著 笛 聲 的 響 起 跑 來 跑 去 撞 在 一 起 一 起 舞 動 的 姿 勢 看 的 出 來 以 有 事 先 練 習 教 導 育 成 的 老 師 內 心 甚 感 欣 慰 晚 霞 早 落 的 秋 日 天 瞬 間 一 起 呼 吼 震 撼 天 空 的 聲 音 枋 橋 學 校 萬 萬 歲

田 中 生 〈 運 動 會 的 光 景 〉 《 臺 灣 教 育 會 雜 誌 》 八 六 筆 者 譯

(2)

會所要追求的身、心磨練過程。在運動會歡愉的氣氛中,老師、學生、家長以及 圍觀的群眾,無不為了爭取勝利而大聲的呼喊。學童認真的模樣,讓教導他們的 師長,感受到教育所帶來的成果。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重新讓我們對臺灣明治時 期的學校運動會有了認識的開端。

在日本明治時期,由藤山豊與福島楢二所共著的《小学校に於ける体育上の 実際的施設と運動会》 (中譯:小學校體育上的實際設施與運動會)中,明載了 對運動會的規定,規定如下:

運動會規定

第一條 運動會是以圖謀學校體育的進步發展為目的。

第二條 運動會分為四種,其趣旨及時期如左。

第一項 部落團體運動會

以圖謀部落團體體育的發達為目的,在星期日或其他休 假日適當之時機臨時舉行。

第二項 小運動會分為如左三種 1.學級小運動會

為複習平時之運動、兼為大運動會的準備為目的。在隔 週星期六放學後舉辦,僅只舉行體操或是遊技。

2.數學級小運動會

與學級小運動會同趣旨,其規模稍稍大一點,一個月舉 行一次。

3.全校小運動會

與前同趣旨,其規模又大一點,一學期舉行一次。

第一項 全校大運動會

一學年間的體育總複習,於每年秋季舉辦一次,運動會 的趣旨以無遺憾的發揮為要旨。

第二項 聯合運動會

聯合數學校同前項的趣旨舉行。

第三條 運動會舉辦過後必定選擇適當的日期開檢討會,整理成為 將來參考的資料。

第四條 為處理運動會,置會長一名、委員五名。會長以校長擔任 之,委員為職員互相選舉產生,其任期為一年。

第五條 運動會中舉辦的演技分為個人、團體,以正科的體操遊戲 和正科外的諸運動應用變化為運動。

第六條 運動會的日期、會場、演技種類以及其排列職務與預算等,

由委員會定之。但學級小運動會不在此限制。

第七條 運動會施行細則規定如左。

(3)

委員會規程 演技細則

審判規程 演技者心得規程 事務分擔規程 職員規約

批評會規程等。

1

從規定當中,讓我們瞭解到日本明治時期小學校的運動會,是具有一定的組 織化,而運動會所追求的目的,是以圖謀學校體育的進步發展。此外,運動會又 分為部落團體運動會、小運動會、全校大運動會以及聯合運動會。在運動會的舉 辦內容上,則是區分為個人、團體競技,以正科的體操遊戲和正科外的諸運動應 用變化為主要的運動項目。透過規定的呈現,不禁會有一股疑問,在運動會導入 施行於臺灣初等學校的同時,是否也有類似的規定?若沒有類似的規定,是否也 有一套規則可尋。而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初,為什麼又要將運動會導入在學校教育 中實施,其運動會的舉辦方法、形式以及內容為何?因此,究明臺灣明治時期初 等學校運動會的風貌,就成為本章所要探討的焦點所在。

以下首先將從運動會的舉行方法,試著究明運動會的目的、意義與舉辦時 間、地點。其次,再從運動會的舉行形式出發,探討運動會的整體流程。最後,

則透過整理運動會的舉行內容,呈現出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風貌。

第一節 運動會的舉行方法

第一項 運動會的目的與意義

為什麼日本人要將運動會導入在臺灣初等學校教育之中?其目的又為何?

以下將先就日本內地小學校舉行運動會的目的做一說明,接著再藉由當時在臺灣 報章雜誌上所刊載的內容,逐一加以釐清臺灣近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舉辦目的。

綜合日本明治時期專為舉辦運動會所出版的《模範運動会法》

2

、 《小学校運 動会要訣》

3

、 《小學校の運動會は如何にすべきか》

4

、 《小学校に於ける体育上 の実際的施設と運動会》

5

等專書,可以得知當時日本舉行運動會的主要目的是 為了增進兒童的體力。其目的的具體內容有:1.獎勵體育。2.展現平時的體育狀

1 藤山豊,福島楢二著,《小学校に於ける体育上の実際的施設と運動会》,東京:宝文館,1912 年,頁 253~256。

2 日本遊戯研究会編,《模範運動会法》,東京:博文館,1905 年,頁 1。

3 可德兒、石橋藏五郎、小野泉太郎、乙訓鯛助、津崎亥九生,《小学校運動会要訣》,東京:晩 成處,1908 年,頁 1~9。

4 小出末吉, 伴茂樹著,《小學校の運動會は如何にすべきか》,東京:良明堂書店,1908 年,頁 36~39。

5 藤山豊,福島楢二著,《小学校に於ける体育上の実際的施設と運動会》,東京:宝文館,1912 年,頁 172~175。

(4)

況及實際的訓練。3.自覺平時體育上的成績與有機會與他人比較。4.喚起全校共 同一致的興趣。5.鼓舞兒童身心上的健康精神。6.養成公德心。而間接的目的有:

1.給予家庭與學校接近的機會。2.讓家長實際的了解兒童的學習。

上述是日本內地小學校舉行運動會的目的,那麼實際上在臺灣的初等學校運 動會的目的又是為何?按筆者目前所查閱明治時期臺灣學校舉辦運動會的相關 史料來看,在學校方面或是相關文獻上,並無發現有任何對於運動會目的的記載。

但是,若從大正時期,由臺北師範學校宋登才在《榮光輝く三十年史》中,所提 到對於舉辦運動會的目的來瞭解,或許是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方向,讓我們可以瞭 解日治時期舉辦運動會的目的。其目的有四:

1.將平常體操課的實績,藉此機會加以發表。

2.對於運動予以獎勵,求得改良的進步。

3.有助於共同的、團體的訓練,增進期效果。

4.體會對於體育運動之興趣。

6

此外,據 1906(明治 39)年, 《臺灣教育會雜誌》47 號中轉載日本內地的 體操遊戲取調報告中所示, 「運動會是展示平常學生習得的運動成績,以獎勵體 育為目的。」

7

再者, 《臺灣教育會雜誌》也曾時常提到臺灣各學舉辦運動會的狀 況是以增進兒童體力的「鍛骨勞筋,以養體軀」

8

為主要目的。

因此,透過上述舉辦運動會的目的中,我們大致上可以整理出一個共同的結 論,就是舉辦運動會的主要目的為,展現平時上課的成果與獎勵體育運動。也就 是說,在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在舉辦運動會時,可能主要是依據此為基本目 的。

雖說,在明日治初期的相關文獻中,沒有直接提到有關運動會的舉辦目的,

不過,若是透過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與參與者的評論,或許也是瞭解日 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舉辦目的的途徑之一。以下將透過幾個例子來詳加討 論臺灣初等學校舉行運動會的目的。

第一個例子是 1898(明治 31)年,在觀察國語學校第一、二附屬學校過後,

刊載在臺灣日日新報的〈運動會解〉 。此篇中提及「有以固其筋骸、舒其體質,

謳吟以適其趣,馳騁以勵其精,心曠神怡。」

9

第二個例子,則需透過在日治時 期素有學校模範運動會之稱的國語學校運動會來說明,其在〈詠國語學校運動會〉

中記載內容如下: (底線為筆者所加,以下同)

6 有關於運動會舉辦目的的四點,是參考自宋豋才,《榮光輝く三十年史》,臺北師範學校,1925 年,筆者手稿並無註明頁碼。

7 〈體操遊戲取調報告〉,《臺灣教育會雜誌》47 號,1906 年 2 月,頁 1~2。

8 〈秋季運動〉,《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32 號,1904 年 11 月,頁 20。

9 〈運動會解〉,《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898 年 12 月 13 日。

(5)

智育還須體育兼,會開運動足觀瞻。爭衡誓得中原鹿,敏妙渾如食 葉蠶。拔幟十方誇捷足,超羣一等是奇男。畢身筋骨磨成健,此即 衛生第一談。

10

第三個例子是 1906(明治 39)年,在深坑廳下舉行各學校聯合運動會的記 述內容。其中更是明確地說到: 「實善獎勵各校之運動」

11

。第四個例子是 1911

(明治 44)年,在宜蘭秋季聯合大運動會的報導。內容提及: 「數千健兒,發揮 平常鍛鍊的結果是一大快事」 。

12

最後一個例子,則是由一位臺灣教師彭城晃對運 動會的觀察,其中亦有提及舉行運動會的目的,記載內容如下:

秋高馬肥天朗氣澄之際,各處大小學校少有不舉行運動者。此為何 故也,抑亦僅一嬉戲而已呼。非也,皆為鍛鍊兒童之身心也…(省 略)…身體健壯既必要,不得不講究衛生也。衛生之中衣食住此三 者當要注意,然此三者雖有注意,若運動有缺者,則難望其完璧。

蓋運動有缺,則血液之循還不適。飲食不消化,雖衣以錦襖貂裘,

居以華屋朱樓,且潔淨洒掃,食以山海珍味,且滋養易消化之物,

亦莫如之何也,學校之重運動蓋為此也。每時授業後置有休憩,時 間或五分或十五分,使之遊戲運動,令困倦之精神復活,得重修學 習業,易于曉悟。另設體操遊戲之時間,使之鍛鍊身心,一則使身 心強壯,一則於其間養成協力正直禮讓諸德。而運動會者乃將平素 運動之效果一一而再示現于外也。

13

綜觀上述各例後,約略可知,在當時臺灣初等學校舉行運動會的目的是:展 現平素的運動成果、獎勵運動、鍛鍊兒童的身心、強壯其體魄,還可以養成合作、

正直、禮讓等諸德,進一步可使學生提振精神,加強學習效果。亦即,作為體育 一環的運動會,並沒有捨棄對智育的要求。而且,就如同許佩賢的研究指出,運 動會是被賦予高度教育、教化目的的活動,可以說是「德智體」三位一體之外,

14

又附加了養成協力的群育教育價值。整體言之,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 的目的含括了德、智、體、群等四育。

不過,值得我們所注目的是,在臺灣初等學校舉行運動會的目的中,還多了 一項「講究衛生」。而此目的並沒有在宋登才所列舉的四點中出現,或許這是為 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中特有的目的。那麼為什麼會有「講究衛生」這項

10 魏絹□,〈詠國語學校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3 年 12 月 12 日。

11 〈深坑聯合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3 年 12 月 12 日。

12〈宜蘭通訊〉,《臺灣教育會雜誌》111 號,1911 年 6 月,頁 62。

13 彭城晃,〈就運動會而言〉,《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92 號,1909 年 11 月。

14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2005 年,頁 309。

(6)

的目的出現呢?首先,就必須先說明,在日本明治初期「衛生論」與「衛生思想」

是一非常流行的思想。當時衛生的意義是與現今有所不同,在那時期,一般普遍 都認為「體育是保持健康的首要方法」 。而且,日本人的體格是劣於西方人,故 為了改善健康,運動就開始成為必要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衛生論與 體育論為知識中心的理論就逐漸地盛行起來。因此,就獲得「為了健康而運動」

的新觀點。當然,這樣的觀念是一直賦予在明治時期的運動會中。

15

只是在日本 舉辦運動會時,可能早就將此觀念內化在運動會之中,故就不再需要強調此目 的。但在臺灣的狀況就與日本內地極不同,極需注重衛生,因為自日軍進入臺北 城後,對於城內的不潔與不乾淨等衛生狀況,早已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如此,

日後在日軍向南爭討時,更飽受衛生不潔與傳染疾病的威脅。

16

因此,對於在屬 於熱帶地方氣候成長的臺灣小學校兒童,就務必以體育為第一,常務健全身軀。

17

而且再透過木下邦昌的觀察顯示,臺灣人生活習慣不良、不潔靜、不注重衛生,

缺乏對健康、體育與衛生上的認知,極需教化。

18

由上可知,在臺灣舉行運動會 時對於衛生方面,是有一定的要求,且不分日本人或是臺灣人,都需要加強體能,

教育其對健康、體育、衛生上的認知,以適應或是改善生活上的衛生習慣。1911

(明治 44)年 11 月,據稻垣醫學博士參觀臺北市小學校聯合運動會後表示:

兒童之動作,比之數年前,微特非常機敏,且血氣亦良好,遂使兒 童之體格,與內地不其逕庭。是查臺北市街衛生設備之完整,與學 校設備之完全,體育方法,行得其當,使之然也。若能自茲以往,

更努力於衛生設備之完整,學校亦大為獎勵體育,則兒童之體格,

使得與內地媲美矣。

從稻垣醫學博士的感言中,不難發現,透過運動會的舉辦,不僅可檢視兒童 的體格,與展現平時所習得的體育之法外,更可知道殖民政府對殖民地臺灣衛生 上的重視,也對臺灣初等學校舉辦運動會的目的,附加上衛生的另一層目的。而 此目的,之後也隨著臺灣衛生習慣與設備的改善下,至大正時期時,消失在運動 會的舉辦目的中。

在運動會間接目的方面,學校會利用這時候表現平時之教育狀態,

19

讓家長 了解學童平時在學校受教育的狀況。特別是在公學校方面,更會利用此機會,拉 近學校與家長間的關係。

20

而且據第五回苗栗小公學校聯合運動會的報導提及:

15 坂井昭,《ああ!!明治の大運動會》,自行出版,2001 年,頁 52~55。

16 許佩賢譯,《攻台見聞》,臺北市:遠流,1995 年,頁 100~102。

17 〈開校紀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8 年 12 月 04 日。

18 木下昌邦,〈臺北縣及各支廳管下學事視察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6(明治 29)

年乙種永久保存。

19 〈深坑聯合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6 年 05 月 24 日。

20 〈大稻埕公學校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1904 年 10 月 19 日。

(7)

「運動會在教育上的價值比父兄會、談話會來的更深一層。」

21

或許透過讓家長 親自到學校觀覽學童平時在學校的表現過後,使得臺灣學童的家長可以比較,與 體會新教育與舊學之間的差異。而做為體育課外活動的運動會,本身就是新教育 中一項最明顯的特徵,也是展現新教育的最佳場所。再者,隨著一般人民對於運 動會的參觀興趣逐年增加之下,學校也開始利用舉辦運動會,來招攬學童之家長 來觀運動會,以期達到獎勵向學的目的。例如 1905(明治 38)年大稻埕公學校 在舉辦運動會時就被指出:

昨年大稻埕公學校開運動會以後,各地公學校相繼開會,而延生徒 父兄往觀,因以獎勵向學之心,誠好機會也,今年廳下各校,乃定 聯合開大運動會。

22

也就是說在其父兄在觀運動會之後,對學校觀念也喚然一新。

23

對公學校的 教育產生好感,藉此達到獎勵入學的目的。例如:大稻埕公學校校長言:運動會 是活生生的就學獎勵活動,如去年,會後就有十餘名就學者。

24

令人好奇的是臺 灣人當初對體操科是存有偏見與排斥,甚至採取罷學的態度來面對。但是,民眾 竟然還會在透過觀賞運動會之後,將學童送入公學校就讀,而運動會在舉辦的項 目上,其實包含了體操科的授課內容,也是展現平時體操授課的舞台。這樣得情 形是不是間接的說明了臺灣人已經不在對體操科存有偏見。若從校方的角度來觀 察,在公學校設立之初學校曾因害怕招收不到學生入學,因此不斷地對學生家長 說明體操科不是以徵兵為目的,而是以學童的身心健康來做考量,也都無法改變 家長的觀念。伊澤修二也認為討厭體操的人,任憑怎麼去解釋,日本人很多,軍 隊也很多人,決不會讓臺灣人去當兵,也沒有用。

25

甚至還將體操器具藏起來的 現象都有發生過。可是大約到了 1905(明治 38)年時,運動會的舉行就轉變成 活生生的就學獎勵活動,大有別於 1897、1898(明治 30、31)年的情形,可能 也意味著臺灣人已經接受了體操科,學校才會藉此活動宣揚新教育,不在畏懼民 眾對體操科的反感。而此目的,更是臺灣公學校運動會在舉辦上,與日本內地或 是臺灣小學校明顯不同之處。

整體觀之,筆者歸納出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目的有:1.獎勵體育運動。2.

展現平素的運動成果。3.鍛鍊兒童的身心。4. 養成合作、正直、禮讓等諸德。

5.講究衛生。在間接目的上有:1.拉近學校與家長間的關係。2.表現平時之教育 狀態。3.獎勵入學。再者,若與前述的日本小學校運動會的舉辦目的相比較下,

21 〈苗栗通訊〉,《臺灣教育會雜誌》96 號,1910 年 3 月,頁 56。

22 〈學事雜俎〉,《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6 年 3 月 6 日。

23 〈深坑聯合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6 年 05 月 24 日。

24 〈大稻呈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5 年 11 月 7 日。

25 轉引自,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國立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頁 107~108。

(8)

大致可發現,這些目的與日本內地小學校舉辦運動會的目的相差無幾,唯一不同 之處在於臺灣初等學校另外又強調「講究衛生」這一項。此外, 「獎勵入學」的 目的則是臺灣公學校運動會在此時期特有的另一項特徵。

第二項 運動會舉辦的時間與名稱 一、運動會的名稱

以運動會舉辦的名稱來說,每年諸學校通常會於春秋兩季舉行規模較大的運 動會,此稱為「大運動會」 。最近在大運動會以外,於學期末,或是學年末,會 舉行一年約 2、3 次的運動會。相較於前者,像這樣小規模的方式,則稱為「小 運動會」。而兩個學校以上,以同一目的、同一天、同一地點、同一方法共同舉 辦,即所謂的「聯合運動會」 。

26

當然,除上述三種名稱外,還會因為舉行季節的 關係,或者為了紀念校慶等,而冠上春季、秋季、週年紀念等名稱來舉行運動會。

有關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舉辦名稱與次數,可參照表 3-1 與 3-2。

表 3-1:日治初期臺灣小學校運動會的舉辦名稱與次數

名稱 運動會 大運動會 春季 運動會

秋季 運動會

聯合 運動會

週年紀念

運動會 合計

舉行

次數

18 3 1 10 15 4 51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二。

26 日本遊戯研究会編,《模範運動会法》,東京:博文館,1905 年,頁 1~3、藤山豊,福島楢二著,

《小学校に於ける体育上の実際的施設と運動会》,東京:宝文館,1912 年,頁 169。

(9)

表 3-2: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的舉辦名稱與次數

名稱 運動會 大運動會 小運動會 春季 運動會

秋季 運動會

聯合 運動會

演習 運動會

週年紀念

運動會 合計

舉行

次數

55 1 1 2 19 39 1 4 122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三。

由表 3-1 與 3-2 可知,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舉行名稱有: 「運動會」 、 「大 運動會」 、 「

小運動會

」 、 「春季運動會」 、 「秋季運動會」 、 「

聯合運動會

」 、 「

演習運動 會

」 、「

週年紀念運動會

」 。其中又以「運動會」 、「

聯合運動會

」與「秋季運動會」

為名稱的運動會舉行次數最多。在此時期中,公學校則比小學校多出以「

小運動 會

」與「

演習運動會

」為名稱所舉辦的運動會。其中,對於「小運動會」的舉辦,

大致上是可以理解。因為「小運動會」是屬於較小規模性的學校體育活動,故較 不可能刊載於當時的報章雜誌上,但可以推測其實施在小、公學校的可能性是有 的。另一方面,對於以「演習運動會」為名稱所舉辦的運動會,由於在缺乏相關 的例子與內容記載下,要去探究其性質,與為何會實施在公學校,就顯得相當的 困難。不過,透過日本相關文獻與資料的顯示,可以瞭解運動會本身的起源,就 是附有軍隊式的行軍,與演習等性格,是一種屬於兒童版的軍事演習活動。當然,

這也與 1880 年後半,日本明治期透過軍事和教育兩方面,來加速整備規律與訓 練國民的訓育制度有關。

27

也正因為如此,日本內地的學校有時候在舉辦運動會 時,也會直接以「演習運動會」稱之。但是,當我們重新將焦點拉回 1905(明 治 38)年,臺灣的枋橋公學校時,為什麼會以「演習運動會」為名稱來舉辦運 動會呢?

28

而且,特別又是在害怕被徵兵的臺灣人所就讀的公學校中舉辦,就顯 得非常的有趣。其中在運動遊戲項目上,又有「救火」一項的舉辦,難道這與時 局的日俄戰爭有關嗎?還是有其他的舉辦意涵存在呢?很可惜的,由於在缺乏相 關的文獻記載下,就不得而知以此為名的舉辦目的為何?

27 吉見俊哉,〈ネーションの儀礼としての運動会〉,《運動会と日本近代》,東京:青弓社,1999 年,頁 16~20。

28 〈枋橋公學校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5 年 11 月 19 日。

(10)

二、運動會舉辦的時間

1909(明治 42)年,文部省在討論體操遊戲取調報告時,也曾對學校舉行 運動會相關事項進行討論。其討論結果也透過《臺灣教育會雜誌》轉載,對學校 舉辦運動會,則提到「學校於春秋二季,選擇適當的日期,在校內或校外,盡量 舉行全校學生的運動會」 。

29

雖然,並無正式的教育法規,規定臺灣的初等學校必 須舉行運動會,但在受到日本新式教育的導入影響下,臺灣初等學校舉行運動會 也早已自日本殖民之初導入,慢慢的成為學校行事曆中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

接著,將先從記載於《小学校に於ける体育上の実際的施設と運動会》書中 有關明治時期,對於學校體育行事實施的參考範例,來瞭解學校舉行運動會的時 間。以下為此書所提供給小學校參考的體育行事: (底線為筆者所加,以下同)

體育行事

週行事

1.星期一:檢閱抽屜、學用品、小毛巾、飲水箱與掃除廁所、洗手台。

2.星期三:檢查身體與衣服。

3.星期五:大掃除。

4.星期六:小規模的學年遠足。小規模的學年小運動會。

月行事

1.第一個星期六:檢查眼疾,患有眼疾者(沙眼)予以治療。

2.第二個星期六:小運動會(合併數個年級) 3.第三個星期六:整理學校周圍與打掃廁所。

年中行事

月:身體檢查、衛生家長會。

月:畢業旅行。

月:夏季衛生家長會。21 日起至 9 月 30 日止,兒童著夏帽。

月:全校小運動會、身體檢查(身高體重) 10 日上課時間縮短(9 月 20 日止)。

31 日暑假中,衛生心得講話。

月:一般體育開始。身體虛弱兒童的補充體育開始。

29 〈體操遊戲取調報告〉,《台灣教育會雜誌》47 號,1906 年 2 月。

(11)

施行學校大清潔法。

月:身體檢查(身高體重) 月:大運動會。

十一月:冬季衛生家長會。遠足。

十二月:全校小運動會。寒假。特別體育開始。施行學校大清潔法。

月:身體檢查。

月:遠足會。

月:全校小運動會。

30

上述提供給日本內地小學校參考的體育行事中,很清楚地知道,學校舉行運 動會,在當時可能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而且可能還不只有舉行一次而已。雖說 這樣的情形,在目前由筆者所收集有關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史料中,

還尚未看到,不過,若從《新屋公學校沿革誌》中記載,有關該校於 1911(明 治 44)年至 1922(大正 11)年間,所舉辦運動會的情況來看,就可以發現該校 在一年之中,舉辦運動會的次數可能會有兩次以上,其名稱也包含上述所提及的

「小運動會」與「大運動會」兩種。或許這樣的現象,也有可能會出現在日治初 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之中,只不過有關學校舉行小運動會的記錄,可能不會刊 載於當時的報章雜誌之上,因此,仍須多加收集有關學校沿革誌之史料,才能清 楚學校舉行運動會的詳細實施狀況。此外,透過上述體育行事的參考範例,約略 可知,小學校舉辦運動會的時間,多半會選擇在秋季舉行大運動會,在學期末舉 行例行性的全校小運動會,且極有可能選擇在星期六舉行,以方便行政長官、地 方人士與家長蒞臨參觀。那麼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舉辦的時間又大多在何時舉 行?以下將從小學校與公學校舉辦運動會的時間與次數,來進行說明,與解釋臺 灣初等學校舉辦運動會的時間。

30 藤山豊,福島楢二著,《小学校に於ける体育上の実際的施設と運動会》,東京:宝文館,1912 年,165~168。

(12)

表 3-3:日治初期臺灣小學校運動會舉辦時間與次數 月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 計

1897 1 1

1898 1 1

1899 1 1

1900 1 1

1901 1 1 2

1902 1 1 2

1903 1 1 2

1904 1 1 2 1 1 6

1905 1 4 5

1906 1 3 4

1907 2 2

1908 1 1 1 3 6

1909 1 2 1 4

1910 1 1 2 2 6

1911 2 4 1 7

1912 0

合計 0 4 1 5 1 0 0 0 1 8 24 6 50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二

備 註:1.本表僅就目前筆者所見資料整理。

2.1909 年秋,有阿公店小公學校舉行秋季聯合運動會一例子,但因 沒有記載確切的時間,故無法將其分類。

3.本表的資料列至明治時代結束(明治天皇於 1912 年 7 月 30 日病

逝) 。

(13)

表 3-4: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舉辦時間與次數 月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 計

1897 2 2

1898 2 2 1 5

1899 1 1 2

1900 2 2

1901 3 2 1 6

1902 1 1 1 3

1903 1 2 1 4

1904 2 2 1 5

1905 6 6

1906 1 1 1 1 3 7 3 17

1907 1 1 4 1 1 8

1908 1 1 6 2 10

1909 1 2 10 2 15

1910 3 1 13 1 18

1911 1 1 4 10 16

1912 1 1

合計 0 3 2 12 5 0 0 0 4 20 63 11 120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三

備 註:1.本表僅就目前筆者所見資料整理。

2.1906 年,鳳山廳管下各公學校舉行聯合運動會一例,與 1909 年秋,

阿公店小公學校舉行秋季聯合運動會一例,都因沒有記載確切的時 間,故無法將其分類。

3.本表的資料列至明治時代結束(明治天皇於 1912 年 7 月 30 日病

逝) 。

(14)

歸納表 3-3 與 3-4 後,可得知小學校與公學校大多在 11 月、10 月、12 月、

4 月舉辦運動會,主要是集中在春、秋兩季。原因主要是基於氣候上的考量。若 在進一步檢視舉辦運動會的日子,更可以發現有不少的例子是選擇在星期六、

日,或者是國定假日舉行。像這樣利用假日舉行運動會,固然是有可能為了方便 地方長官、來賓與學童家長的參加。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是,此時期的學生 家長,大部分為從事農、商的工作,並無假日休息的習慣或是餘地。而透過這樣 的安排,當然也是希望藉著兒童的媒介,讓一般民眾漸漸地習慣這種新生活規 律。另一方面,將運動會與平日的上課區分開,也可以讓兒童感受到運動會節日 的氣氛。

31

誠如上述,臺灣初等學校舉辦運動會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春、秋兩季。首先,

先就春季舉行運動會的例子來做說明。據歸納表 3-3 與 3-4 春季舉辦運動會的例 子發現,在春季舉辦運動會的原因,除了與春天氣候適宜運動之外,也有不少的 例子是結合了國家祭典。舉例來說,在 2 月 11 日的紀元節(紀念神武天皇於公 元前 660 年 2 月 11 日統一日本,建立日本國。) 、

32

4 月 3 日的神武天皇祭日、

33

5 月 23 日的地久節(即紀念皇后的生日)等,

34

都是舉行運動會的好時機。不過,

若與秋季運動會舉辦的次數相較之下,臺灣初等學校在春季舉行運動會的事例,

就略顯得較少,其可能是由於臺灣位處亞熱帶、熱帶地區,大約至 4 月時,氣候 就顯得有些炎熱。若選擇在此時舉行運動會,就必須考慮到學童可能會中暑的問 題。舉例來說:1902(明治 35)年 4 月 21 日,當日天氣炎熱,就有小學校生徒,

在參與國語學校運動會返家後,因天氣炎熱而中暑病倒。之後,甚至有人建議,

在將來舉辦運動會時,是否能將雨天順延的方式,擴大至天氣炎熱時也能順延舉 行。以避免中暑,或是有任何遺憾情況發生。

35

從上述例子得知,教育者在決定 運動會舉辦日期時,將臺灣春季天氣炎熱,不適宜舉辦運動會的狀況,也列入考 慮的因素之一,故較傾向於在秋季舉行運動會。

31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國立臺灣大 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年,頁 229~230。

32 在紀元節舉行運動會的例子有:1898 年的雲林國語傳習所的北港分教場與臺北國語傳習所的 桃仔園分教場,都是在紀元節儀式後舉行運動會。請參考,〈雲林國語傳習所報告〉,《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1898(明治 31)年乙種永久保存。〈臺北國語傳習所報告〉,《臺灣總督府公 文類纂》,1898(明治 31)年乙種永久保存。

33 在神武天皇祭日舉行運動會的例子有:1901 年的大嵙崁公學校。〈大嵙崁公學校の運動會〉,

《臺灣日日新報》,1901 年 4 月 07 日。

34 在地久節舉行運動會的例子有:1909 年的基隆管內小、公學校聯合運動會。〈基隆の運動會〉,

《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 5 月 19 日。

35 賣藥小僧,〈國語學校運動會に就て〉,《臺灣日日新報》,1902 年 4 月 24 日。〈國語學校運動 會景況〉,《臺灣日日新報》,1902 年 4 月 22 日。

(15)

接著,將就秋季舉行運動會的例子來做說明。從表 3-3 與 3-4 中得知,臺灣 初等學校,在秋季舉行運動會的次數為最多,比例更是高達將近 80%。為什麼 當時的學校會偏愛在秋季舉辦運動會呢?筆者整理之原因可能有三。

1.秋高氣爽,適宜運動:

從刊載於當時的報章雜誌中略知其原因,當時的相關記載有: 「秋高 氣爽的今日是舉辦運動會的好時節」

36

、 「秋高氣冷,回體漸健,各學校皆 有謂運動會者,鍛骨勞筋,以養體軀」

37

、 「秋高氣爽,是藉以運動筋骨,

而擅長精神也」

38

、 「燠暖暮秋日,天晴似小春。黎元皆食力,節候亦宜人。

擊壤而歌快,及時行樂真」

39

等。綜合上述的報導,學校在秋季舉行運動 會的原因,不外乎是秋高氣爽,藉以運動身體,來達到鍛鍊身心的目標。

2.促進發育成長:

在彭城晃的〈就運動會而言〉中更是 直接提及: 「又問運動會何故多於秋季舉 行,蓋暑夏之時惟身長增進而已,不宜於 運動,涼秋之際體重增加,適宜運動故 也。」

40

亦即,利用秋季運動的時機,可 以促使尚在成長中的身體獲得健康。

3.配合國家祭典:

除了透過上述的報導外,我們還可以 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說明隱藏在秋季舉 行運動會的另一個意義及目的。從臺灣初 等學校舉行運動會的時間發現,在秋季適 宜運動的 10、11 月份中,有幾個特定假 日是經常舉辦運動會的日子,舉例來說 有:10 月 17 日的神嘗祭(天皇將當年新 穀供奉給皇大神宮的祭典) 、10 月 30 日的 教育敕語御下賜紀念日、11 月 3 日的天長 節(即紀念明治天皇的生日) 、11 月 23 日的新嘗祭(將當年新穀的初穗供奉給 神祇的宮中祭典) 。

41

在這幾個特殊的日

36 〈附屬學校運動會を観る〉,《臺灣日日新報》,1901 年 10 月 20 日。

37 〈秋季運動〉,《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32 號,1904 年 11 月,頁 20。

38 〈臺中公學校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1911 年 9 月 27 日。

39 〈又更新〉,《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11 年 12 月 12 日。

40 彭城晃,〈就運動會而言〉,《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92 號,1909 年 11 月。

41 除了會在秋季的特定假日舉行外,尚會在 2 月 11 日的紀元節、4 月 3 日的神武天皇祭日、5 月 23 日的地久節等,日子舉辦運動會。

圖 3-1:慶祝天長節運動會的商店廣告 資料來源:遠流視覺書編輯室,《台灣世紀回味:

文化流轉》,台北市:遠流,2002 年,

頁 126。

(16)

子中,結合國家祭典舉行運動會,是具有特定的意涵,當然這也可能是教 育者的特意安排,以期望透過這樣的結合,將國家祭典所象徵的天皇制國 家的觀念,與忠君愛國的志氣,在學校活動的場合中灌輸給學生,甚至是 地方民眾。

42

其中,又以在 11 月 3 日的天長節與 11 月 23 日的新嘗祭的時 候,舉行類似祝賀運動會的例子為最多,

43

而且還有許運動會是在天長節 祝賀式之後,才開始舉行運動會,例如有:阿猴公學校

44

、大甲公學校

45

、 蘇澳公學校

46

、新屋公學校

47

等。此外另有士林、北投、社仔、大龍等公學 校,在參拜臺灣神社過後,至明治橋舉行公學校聯合運動會的例子,這些 都是運動會結合國家祭典最好的例證。

48

綜合上述的事例,就大概可以知 道,在秋季舉行運動會,不僅能藉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鍛鍊身心、促進 健康,並且還可結合此時期幾個特定的國家祭典來舉辦運動會,將日本天 皇制的國家概念傳輸至新領土的臺灣臣民。更有甚者,有時候還會藉著運 動會的場合,安排吟唱節日的奉祝歌曲,

49

以期望藉著在充滿歡樂氣氛的 運動會中,與具有代表日本國家意義的節日相結合,以圖培養忠君愛國的 殖民地少國民。

50

或許這也是身為殖民教育者當初在規劃運動會舉辦時間 上,另一種考量下的結果。

此外,有時候學校也會將運動會與開校紀念日、畢業典禮、落成式做一結合,

以提升參觀者的人數。其原因,或許也是為了藉著這樣特殊的日子,讓學童、家 長與地方人士,能藉此機會一同參與學校的活動,使得學校能夠拉近與家庭或是 地方社會之間的距離,以展現學校辦學的成果與突顯新式教育的不同,讓原本單 純是屬於學校的活動,轉變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盛事。接著將透過刊載於《臺灣日 日新報》的〈大稻埕公學校創立紀念運動會會場作歌〉來說明,刊載內容如下:

42 吉見俊哉,〈ネーションの儀礼としての運動会〉,《運動会と日本近代》,東京:青弓社,1999 年,頁 28~29、39~49。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

~1911)〉,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年,頁 229~230。

43 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在天長節與新嘗祭舉行運動會的例子各有 18 次。請參考本論文之附錄 二、三。

44 〈阿猴祝典〉,《臺灣日日新報》,1902 年 11 月 11 日。

45 〈大甲天長節〉,《臺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1 月 09 日。

46 《(蘇澳公學校)沿革誌》

47 《新屋公學校沿革誌》

48 〈公學校聯合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0 月 24 日。

49 1908 年 11 月 03 日,在深坑公學校運動會中,就是在唱祝日歌後,才開始舉行運動會。〈深坑公 學校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1908 年 11 月 06 日。1909 年 5 月 25 日,在基隆管內小、公學 校聯合運動會中,就曾有舉行地久節唱歌的項目。〈基隆の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 5 月 19 日。

50「少國民」這個稱呼是普遍被使用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 1941 年之後。其意思是指,年少而且具有國 民觀念的人。而塑造少國民並不是戰爭時期特有的現象,而是整個日本統治其間的現象。有關 少國民的解釋,請參考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 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頁 1~2。

(17)

大稻埕公學校創立紀念運動會 會場作歌 綠堂

每年每月走在學校庭園的斜坡,今天好像是開校九年紀念。

空閒時在抽鴉片的父親們,今天有可能會到學校來鼓勵孩子們。

允許孩子們上學的母親們,會到學校看孩子們的學習笑容(成果) 聽到本島人女生們唱歌時,國人是無法分辦是由誰唱出。

一邊高喊一邊做體操的孩子們,不知父母親們看見會有如何的感受。

男孩們的勇氣,今日展現的雄心並非在這季節時常可見。

從什麼都不知道到會寫字的本島人,應該慰勞對他們教育的師長。

51

(原文為日文,中文為筆者譯)

上述的會場作歌,雖然僅能代表個人所見的觀感,不過就此歌中不難讓我們 瞭解到,學校選擇在此時舉行運動會的用意。學校藉著結合開校紀念日,與運動 會的場合,吸引了空閒時抽鴉片的父親,與平時不太出門的母親,到校參與觀摩 學校的活動,並且親自讓他們感受學童在校的學習成果。雖說作者所描述的內容 似乎有點誇張,但是這樣的記述內容卻是值得我們去注意。舉例來說:在當時的 大稻埕公學校,是有意想要藉著運動會的舉辦,來加深學校與家長間的關係,

52

以 達到獎勵入學的目的。

53

為了達到此目的,如何吸引更多的家長與地方人士來參 觀,就成為是否能達成此目的的前提。因此,大稻埕公學校為延攬更多的學生家 長參與當日的活動,故連續在 1905(明治 38)與 1906(明治 39)年,結合開校 紀念日與國家節日(天長節與神嘗祭) ,來舉行運動會。並且在舉行開校九週年 紀念時,來觀者更是前年的數倍,將近 5,000 人參觀,此次來觀的本島婦人,更 是著實的提升,當局更將此視為是運動會成功的一大指標。

54

在了解大稻埕公學 校的個案後,讓我們知道,舉辦運動會固然可以展現新教育的成果、達到獎勵入 學的目的與培養殖民地的少國民等諸多效果,而如何吸引與提升參觀者的人數,

則是左右此目的與效果的重要因素,故如何去安排與選定運動會的舉辦時間,就 成為殖民教育者必須考量的重點。

51 綠堂,〈大稻埕公學校創立紀念運動會會場作歌〉,《臺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0 月 26 日。

52 〈大稻埕公學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1904 年 10 月 19 日。

53 〈學事雜俎〉,《臺灣日日新報》(漢文),1906 年 3 月 6 日。

54 〈大稻埕公學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0 月 19 日。〈大稻埕公學運動會〉,《臺灣 日日新報》(漢文),1906 年 10 月 19 日。

(18)

第三項 運動會舉辦的地點與會場的配置 一、運動會舉辦的地點

在學校運動會普遍舉行的今日,只要一提到運動會的舉辦地點,馬上就會聯 想到一定是在學校運動場舉行。今日,或許我們會將在學校運動場舉行運動會視 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當我們將時空倒轉至 100 多年前的學校時,可能 就會發現,當時的學校很有可能都還尚未有設置運動場。因此,別說是要舉行運 動會,恐怕連上體育課都是一個問題。

55

所以,要在學校舉行一場運動會,恐怕 就不是一件簡單的是事情,舉例來說,光是要決定運動會舉辦的地點,可能就要 大傷腦筋,因為地點要適中、運動空間要足夠,以及是否能夠完全地容納參加與 參觀的人數等問題,就成為決定運動會舉辦成功與否的第一要件。故以下將先就 幾個導入初期運動會的例子來進行說明運動會舉辦的地點。

1897(明治 30)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附屬學校是在大龍峒廣場舉 行運動會。

56

1898(明治 31)年,桃園仔分教場在觀音亭;

57

臺南國語傳習在法 華寺;

58

第一附屬在大龍峒圓山公園。

59

1901(明治 34)年,大嵙崁公學校在溪 原地場;

60

基隆小公學校聯合運動會,在田港庄火藥庫上的舊練兵場;

61

恆春豬勞 束國語傳習所(生蕃學童)、恆春公學校、車城公學校在海邊。

62

1902(明治 35)

年,新竹管內小公學校在後布埔。

63

1903(明治 36)年,第一附屬在龍山寺;

64

彰 化管內十所公學校在員林之野。

65

1904(明治 37)年,基隆小學校在築港局填地;

66

大稻埕公學校在工兵隊兵營前廣場。

67

從上述的幾個例子發現,在運動會初導入 臺灣初等學校時,運動會舉辦的地點不外乎是在廣場、寺廟前、溪源地、練兵場、

海邊、郊外空地等地點舉行運動會。此外,除上述的例子外,在 1905 年至 1906 年間,也有不少以聯合運動會形式在校外舉辦的例子,例如有:1905(明治 38)

55 據加藤元右衛門的回憶指出:大稻埕公學校的運動場很窄狹,如果學生全部站在運動場的話,

甚至於連站的位置都沒有,因此體操科的時間,僅能讓學生圍成圓圈繞著跑之外,沒有其他 的辦法。請參考,加藤元右衛門,〈十年前の思ひ出〉,《臺灣教育會雜誌》79 號,1908 年 10 月,頁 31。

56 〈運動有法〉,《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897 年 11 月 25 日。

57 〈台北國傳〉,《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8(明治 31)年乙種永久保存。

58 〈臺南國傳報告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8(明治 31)年乙種永久保存。

59 〈國語學校報告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8(明治 31)年乙種永久保存。

60 〈崁校運動〉,《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01 年 4 月 7 日。

61 〈基隆各學校生徒の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1 年 4 月 27 日。

62 〈三校合併の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1 年 12 月 14日。

63 〈公學運動〉,《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02 年 3 月 25 日。

64 〈第一附屬學校生徒運動〉,《台灣日日新報》,1903 年 10 月 23 日。

65 〈彰化各公學校聯合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3 年 11 月 26 日。

66 〈基隆小學校の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4 年 4 月 30 日。

67 〈大稻埕公學校秋季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4 年 10 月 15 日。

(19)

年 11 月,基隆小公學校在築港局填地舉行秋季聯合運動會;

68

同月臺南廳下六公 學校,也在 21 日於停車場附近舉行聯合運動會。

69

1906(明治 39)年,宜蘭廳 於 9 月在宜蘭公園開始舉辦轄內小公學校聯合運動會;

70

11 月時,彰化廳於八卦 山下公園舉行轄內十三所公學校聯合運動會,

71

臺中廳管內十所公學校也於 11 月,在東大墩公園舉行聯合運動會; 12 月時,臺南廳下六公學校也在鹽埕原野 開聯合運動會。

72

表 3-5:日治初期臺灣小學校運動會舉辦地點

次數

舉辦地點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合計

廣場(公園) 0

寺廟前廣場 0

練兵場 0

海邊、河邊 0

築港局填地 2 1 3

自校運動場 1 1 2 1 2 3 1 4 3 18

他校運動場 1 1

其他 1 1

不明 1 1 1 1 1 2 7

合計 0 0 0 0 0 1 1 4 4 3 2 4 3 4 4 0 30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二。

備 註:本表不包含小、公學校聯合運動會的例子,且僅就目前筆者所見資料 整理。

68 〈基隆の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5 年 11 月 10 日。

69 〈學校生徒數及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05 年 11 月 19 日。

70 《(利澤簡公學校)學校沿革誌》。《(蘇澳公學校)沿革誌》。

71 〈兩廳學校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06 年 12 月 1 日。

72 〈臺南廳下公學校聯合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2 月 12 日。

(20)

表 3-6: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舉辦地點

次數

舉辦地點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合計

廣場(公園) 1 1 2

寺廟前廣場 2 1 1 1 5

練兵場 1 1 1 3

海邊、河邊 1 1

築港局填地 1 1

自校運動場 1 1 1 1 4 1 3 2 7 1 22

他校運動場 0

其他 1 1 1 2 3 8

不明 1 1 1 1 1 1 4 2 1 4 10 4 31

合計 1 4 1 1 2 2 2 3 3 7 7 3 10 13 12 1 75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三。

備 註:本表不包含小、公學校聯合運動會的例子,且僅就目前筆者所見資料 整理。

綜合上述運動會與聯合運動會的事例可瞭解到,藉著單一學校,或是由數校 聯合,到校外開運動會,似乎是一普遍的現象。當然,會選擇在校外舉行運動會,

固然與學校運動場尚未建設有極大的關連,但我們不可忽視,日本明治初期運動 會的起源上,是包含有行軍的目的。再者,直至約 1901 年時,臺灣初等學校運 動會與遠足運動仍尚未完全的區分開來,故從上述的幾個例子中,仍可端看出結 合遠足、行軍運動性質的目的還尚未完全地消失,或許在校外空曠場地舉行運動 會,也就成為運動會導入臺灣初等學校初期,選擇舉辦地點的一種考量模式。

在運動會初導入臺灣初等學校時,值得我們去注意的現象是,以聯合運動會 形式所舉辦的運動會是佔有很大的比例,大約到了 1901 年後,當時的報章雜誌 對於學校自行舉辦運動會的報導才開始漸漸地增加。若從目前可見的運動會舉辦 事例中來看,可發現臺灣初等學校第一次自行舉辦運動會的的時間,大約是出現 集中在 1901~1905 年之間。舉例來說:1901(明治 34)年,大嵙崁公學校、八 芝蘭公學校。1902(明治 35)年,臺北小校學校、阿猴公學校。1903(明治 36)

年,新竹公學校。1904(明治 37)年,臺北第二小學校、基隆小學校、利澤簡

公學校。1905(明治 38)年,枋橋公學校、臺中小學校、臺南小學校。不過,

(21)

在舉辦地點上仍是以在校外舉行為多數。那麼是要到了什麼時候,學校才開始轉 往在自校舉行運動會呢?以下將就小學校、公學校,以及聯合運動會轉至學校內 舉辦的事例、時間和原因進行分析考察。

首先,將透過幾個學校的個案,來說明運動會轉移至學校校庭舉辦的實例。

第一個事例為臺北第二小學校,具文獻顯示該校第一次舉辦運動會的時間為 1904

(明治 37)年 2 月 12 日,在自校舉行運動會。

73

不過,1905(明治 38)年 11 月 12 日,該校第二次舉辦運動會時,則是在國語學校構內開運動會。

74

到了 1906

(明治 39)年 10 月 20 日,第三次舉辦運動會時,才又轉往在學校後庭舉行。

75

第二個事例為臺南小學校,在 1906(明治 39)年 11 月 10 日時,該校在打狗港

(今高雄港)填築地開秋季運動會,當日與會的生徒以及家長乘坐火車皆有減 價。

76

隔年再開運動會時,就直接改在自校的大運動場舉行秋季大運動會。

77

第三 個事例為大稻埕公學校,該校在 1900(明治 33)年第一次自行舉辦運動會時,

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就已經在自校運動場舉行,

78

不過當第二次在 1904(明 治 37)年運動會舉辦消息再度被報導時,其會場不在自校運動場,而是在工兵 隊兵營廣場前,

79

而且,在 1905(明治 38) 、1906(明治 39)也都是在工兵隊處 開運動會。一直到 1908(明治 41)年時,才又轉移至自校內舉行。

80

此外,第一 附屬學校則在未改制前一直都在龍山寺前舉行運動會,直至改制為艋舺公學校 後,在 1910(明治 43)年舉辦運動會時,才轉往在自校舉行。

81

另外值得注意的 是,南部公學校在自校舉行的時間,似乎是比北部稍晚了 4 年左右。舉例來說,

臺南第一、第二公學校,自 1908(明治 41)年起,開始有舉辦運動會的消息被 報導後,大概就都分別在菜市埔與十八洞街舉行,直到 1911(明治 44)年時才 轉往到自校舉行。

82

緊接著,將針對臺灣初等學校第一次校內舉行運動會之事例來做說明,以下 為筆者從目前可見的運動會相關文獻史料中所整理出的事例:

73 〈第二小學校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4 年 2 月 9 日。

74 〈第二小學校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5 年 11 月 14 日。

75 〈第二小學校移轉式次第〉,《台灣日日新報》,1906 年 10 月 19 日。

76 〈臺南小學校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06 年 11 月 2 日。

77 〈臺南小學校運動會況〉,《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07 年 11 月 28 日。

78 〈公學校の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0 年 11 月 1 日。

79 〈大稻埕公學校秋季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1904 年 10 月 15 日。

80 〈稻學運動〉,《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08 年 11 月 15 日。

81 〈艋校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10 年 11 月 5 日。

82〈公校運動會〉,《台灣日日新報》(漢文),1911 年 11 月 14 日。〈臺南第一公學校運動會〉,《台 灣日日新報》,1911 年 11 月 27 日。

(22)

表 3-7:日治初期臺灣小學校第一次校內舉行運動會之事例

編號 學校名稱 舉行時間 舉辦地點

1 臺北第一小學校 1903(明治 36).10.10 於自校內舉行 2 臺北第二小學校 1904(明治 37).02.12 於自校內舉行 3 臺中小學校 1905(明治 38).11.17 於自校內舉行 4 臺南小學校 1907(明治 40).11.23 自校運動場 5 嘉義小學校 1911(明治 44).11.26 於自校內舉行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二。

備 註:本表僅就目前筆者所見資料整理。

表 3-8: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第一次校內舉行運動會之事例

編號 學校名稱 舉行時間 舉辦地點

1 大稻埕公學校 1900(明治 33).11.01 自校運動場 2 八芝蘭公學校 1902(明治 35).04.22 自校運動場 3 葫蘆墩公學校 1906(明治 39).12.09 學校建築處 4 枋橋公學校 1907(明治 40).10.20 未興建之校地 5 海墘厝公學校 1907(明治 40).10.25 於自校內舉行 6 興直公學校 1907(明治 40).11.17 自校運動場 7 蘇澳公學校 1909(明治 42).11.03 於自校內舉行 8 艋舺公學校 1910(明治 43).11.06 於自校內舉行 9 新屋公學校 1911(明治 44).11.03 於自校內舉行 10 大嵙崁公學校 1911(明治 44).11.03 於自校內舉行 11 臺南第二公學校 1911(明治 44).11.12 自校運動場 12 嘉義公學校 1911(明治 44).11.23 自校運動場 13 臺南第一公學校 1911(明治 44).11.23 自校運動場 14 新竹公學校 1912(明治 45).04.21 於自校內舉行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三。

備 註:本表僅就目前筆者所見資料整理。

(23)

表 3-9: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聯合運動會第一次在學校舉行之事例

編號 學校名稱 舉行時間 舉辦地點

1 第一、第二附屬學校 1899(明治 32).11.03 在校內舉行 2

新竹廳管內十二所小公學校

1904(明治 37).11.03 新竹小學校內 3

社頭、永靖、員林公學校

1905(明治 38).11.03 員林校體操場 4 深坑廳下各學校 1906(明治 39).05.19

深坑公學校運動場

5 宜蘭廳下小公學校 1908(明治 41).09.27

宜蘭本校構內廣場

6 基隆管內小公學校 1909(明治 42).05.23 基隆小學校 7 蔴豆、北門嶼、學甲、

蕭龍、六甲公學校 1911(明治 44).10.23

蔴豆公學校運動場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二、三。

備 註:本表僅就目前筆者所見資料整理。

綜合上述的學校個案說明,以及表 3-7、3-8 臺灣小、公學校第一次校內舉 行運動會之事例時間,約略可知臺灣初等學校在自校舉辦運動會的時間,大致上 是自 1904(明治 37)年起,在自校舉行運動會的例子才逐漸增加,且在 1907(明 治 40)年之後才漸漸普遍。若再加上表 3-9 臺灣初等學校聯合運動會第一次在 學校舉行之事例,就更可知道聯合運動會轉往在學校舉辦的時間,大約是與臺灣 初等學校在自校舉辦運動會的時間相一致。而且,若能夠在學校舉辦聯合運動 會,也就間接地說明,學校運動場的設備已具有一定的規模,與可以容納下約千 餘人的場地。

透過上面的例子說明後,值得我們去注意的是,自 1904 年起,臺灣初等學 校運動會轉趨於在自校校庭內舉行運動會的例子才逐漸增加。且至 1907(明治 40)年之後,才漸漸普遍。究竟是在什麼因素之下促使學校自行舉辦運動會會轉 往在自校舉行呢?以下將從運動場設置規定,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等,來進行分 析說明。

從日本內地學校運動會轉往自校舉辦的時間點來看,基本上是與臺灣初等學 校是相同,都是在 1907(明治 40)年之後,才漸漸普遍。首先,就運動場的設 置上來說。自小學校令公布,體操科正式成為學校教科後,對於體操場的設置在 1891(明治 24)年就有規範,其規定為在校舍旁設置。

83

至 1899(明治 32)年 時,據《小學校設備準則》改正後,才有對運動場的面積與形狀有明確地規定,

其規定如下:

83 杉本厚夫編,《体育教育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2001 年,頁 171。

(24)

第二條 體操場為方形或是類似的形狀,其面積規定如左:

一、尋常小學校生徒未滿百名時為百坪以上,生徒百名以上則應 有平均每人一坪的比率。

二、高等小學校生徒未滿百名時為百五十坪以上,生徒百名以上 則應有平均每人一坪半的比率。但若有特殊之情形時,則可 減為每一生徒一坪。

84

不過有了上述的規則後,學校也並不是馬上就有類似上述的運動場設備,一 直到了日俄戰爭後,像這樣的運動場才日漸地普設在日本內地。吉見俊哉認為,

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日俄戰爭後,對於國體的培養下,對體育有了高度的必 要認識。第二、中、小學校運動會自 1886(明治 19)年左右起,年年增加舉辦,

並且漸漸地在日本普及,特別是在甲午、日俄戰爭時為了發揚戰意下,運動會的 舉辦更是特別的盛行。此時的運動會大多是以聯合運動會形式,結合鄰近數校共 同舉行,其場所多是選擇在神社、寺廟內或是空地舉行。一般而言,在校外舉行 也大多兼有遠足的目的。不過,由於這樣的聯合運動會在地區過於競爭發展下與 過熱化。1907(明治 40)年,在全日本中學校長會議中就開始對「聯合競技運 動會的利害以及弊害的防止方法」進行討論。此後,在學校內獎勵舉辦運動會就 取代了弊害繁多的聯合運動會。而且,在為了確保各學校運動會的開辦下,寬廣 的運動場就在此時整備,且日漸地普設。

85

除上述有關運動場地的整備完成下,

對於運動會轉往在自校內舉辦有所助益外,另外在 1904(明治 37)年,隨著國 定教科書的定案與指導監督教員地方視學制度的確立,使得國家主義教育邁入確 立的時代。再者,1907(明治 40)年時,由於日本內地對義務教育年限延長至 六年,更使各小學校學童數急增。再加上日俄戰爭戰勝後,更是蒙上一層軍國主 義的色彩。因此,運動會也就可以說是在學校必須舉行的活動,也是學校確定行 事之一。基於上述的背景下,運動會的舉辦形式就從原本以聯合運動會為主流,

轉變成單獨在自校內舉辦。

86

由於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轉往在自校校庭舉辦的時間點,與日本內地大致相 同,其原因在於:日俄戰爭對臺灣初等運動會的舉辦也具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外,

對於聯合運動會的批評也在《台灣教育會雜誌》上曾轉載日本內地的評論下,

87

再 加上遠足性質的消失,與運動會舉辦項目的增多下,使得在自校舉辦運動會的事 例也開始在 1907(明治 40)年後,逐漸增加。當然,在臺灣小學校部分,其轉 往在自校舉辦的背景上,更是可能與日本內地趨於一致。不過,在公學校部分,

84 岸野雄三,《近代日本學校體育史》,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3 年,頁 51~52。

85 吉見俊哉,〈運動会と学校空間〉,《体育教育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2001 年,頁 172~173。

86 平田宗史,〈わが国の運動会の歷史〉,《運動会と日本近代》,東京:青弓社,1999 年,頁 104

~105。

87 中島半次郎,〈運動會の弊害〉,《台灣教育會雜誌》48 號,1906 年 3 月,頁 49~50。

(25)

雖說在時間上是趨於相似,但是在原因上卻有些許的不同,以下分二點來說明:

第一,1898(明治 31)年改制公學校後,其中公學校教育令第五條即規定,

「民眾須負擔校舍、校具、體操場之設備用。」

88

但是,在當時有體操場的學校 仍是佔少數,因此各個學校的體操科教授所受的阻礙是可想而知。況且,當時民 眾對體操仍還存有對徵兵的疑慮,再加上學童對體操科的不熟悉,要以一間學校 之力量自行舉行運動會,其困難處一定存在。在此時,遂有許多例子是,聯合附 近之小學校或是公學校一同舉辦運動會。不過,由於公學校為民眾所負擔建構,

因此,也造就了日後公學校舉辦運動會時與地區民眾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二,1901(明治 34)年公學校設備規程第二條規定, 「在校內應設適合體 操場之場所。土地之情形而無法設在校內時,應盡量設在學校之附近。」

89

體操 場的設立在當時的公學校因為還待建設中,因此,公學校以聯合運動會舉辦的形 式,及利用附近廣場舉行的方式是可以理解的。到了 1907(明治 40)年,在歷 經規定公佈的 6 年過後,隨著體操場的陸陸續續建設完成,加上民眾對徵兵疑慮 也歷經了日俄戰爭時間點的考驗之下,此時公學校體操科的教授,也可以說是開 始步入正常化。再者,運動會是展示學童平日所學習的運動成績,以獎勵體育為 目的。在舉行的項目上也是以平常有練習的團體項目為主。

90

因此,公學校是否 具有獨立舉辦運動會的能力,當然也與體操科的教學是否正常有著極大的關聯,

且透過觀察公學校從在校外舉行運動會,漸移自在校內舉行的過程中,也正說明 了學校體操場的建設完成,更使得體操科的教學逐漸邁入正軌。

誠如上述自 1901(明治 34)年公學校設備規程第二條規定後,公學校在歷 經了多年之後,體操場與運動場的設備應該已經陸陸續續的建造完成,而運動會 的舉辦形式,也開始由遠足運動,或聯合運動會的形式慢慢的轉趨於在各學校中 自行舉辦。但並不意味著遠足運動與聯合運動會就此結束,這必須端看各校的設 備而定,而且就算各校有了自己的運動會之後,還是會繼續的參與地區上的聯合 運動會。此外,1912(大正元)年公學校規則第八章設備的第六十八條,更明確 指示: 「校地內必須有屋外體操場的設備,其面積是兒童百人未滿時為一百五十 坪以上,百人以上應有平均每人一坪半的比率。」

91

從上述的條文來看,有關公 學校體操場設立的標準已有了準則,而這準則比日本內地小學校將近晚了 13 年 左右。不過據此準則,也就是說明各公學校應當有屬於自校學童的運動空間,而 且也有了在自校運動場舉辦運動會的能力。再者,透過條文與當時各校或報章雜 誌的記載相互檢視後,可發現在校內運動場舉行運動會的例子自 1900(明治 33)

年開始出現,在 1901(明治 34)年後,隨著各校運動場的設立完成,至 1907(明 治 40)年起,而逐漸趨於在自校獨立舉辦運動會,並且普遍化。

88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8(明治 31)年甲種永久保存 16。

89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1(明治 34)年甲種永久保存 12。

90 〈體操遊戲取調報告〉,《臺灣教育會雜誌》47 號,1906 年 2 月,頁 1~2。

91 文部省內教育史編纂會編,《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達史第十一卷》,東京:教育資造調查會,

1964 年,頁 305。

數據

表 3-2: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的舉辦名稱與次數 名稱 運動會 大運動會 小運動會 春季 運動會 秋季 運動會 聯合 運動會 演習 運動會 週年紀念運動會 合計 舉行 次數 55 1 1 2 19 39 1 4 122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三。 由表 3-1 與 3-2 可知,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舉行名稱有: 「運動會」 、 「大 運動會」 、 「 小運動會 」 、 「春季運動會」 、 「秋季運動會」 、 「 聯合運動會 」 、 「 演習運動 會 」 、「 週年紀念運動會 」 。其中又以「運動會」 、「
表 3-3:日治初期臺灣小學校運動會舉辦時間與次數 月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 計 1897 1 1 1898 1 1 1899 1 1 1900 1 1 1901 1 1 2 1902 1 1 2 1903 1 1 2 1904 1 1 2 1 1 6 1905 1 4 5 1906 1 3 4 1907 2 2 1908 1 1 1 3 6 1909 1 2 1 4 1910 1 1 2 2 6 1911 2 4 1 7 1912 0 合計 0 4 1 5 1 0
表 3-4: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舉辦時間與次數 月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計 1897 2 2 1898 2 2 1 5 1899 1 1 2 1900 2 2 1901 3 2 1 6 1902 1 1 1 3 1903 1 2 1 4 1904 2 2 1 5 1905 6 6 1906 1 1 1 1 3 7 3 17 1907 1 1 4 1 1 8 1908 1 1 6 2 10 1909 1 2 10 2 15 1910 3 1 13 1 18 1911
表 3-7:日治初期臺灣小學校第一次校內舉行運動會之事例 編號 學校名稱 舉行時間 舉辦地點 1 臺北第一小學校 1903(明治 36).10.10 於自校內舉行 2 臺北第二小學校 1904(明治 37).02.12 於自校內舉行 3 臺中小學校 1905(明治 38).11.17 於自校內舉行 4 臺南小學校 1907(明治 40).11.23 自校運動場 5 嘉義小學校 1911(明治 44).11.26 於自校內舉行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二。 備 註:本表僅就目前筆者所見資料整理。 表 3-8:日治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一、 教育部 108 年 1 月 10 日臺教師(三)字第 1070208352 號函辦理。4.

A Pioneer of the New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 Lin Te-lin: the “Martin Luther of Taiwanese Buddhis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03年1月27日勞動2字第1030130119號函訂定 勞動部105年 8月16日勞動條1字第1050131695號函修正 勞動部106年

六、參加本校專任運動教練甄選人員錄取後,具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 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與第 33

拾玖、本簡章經臺中市立外埔國民中學 106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委員會於 108 年 11 月 1 日公告「考試科目及測驗範 圍調整說明—111 學年度起適用」,本案業經教育部 108 年 10 月 29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