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識對眾生差別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心識對眾生差別的影響"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只要我們環顧四周的自然生態,一定會留意到動物界所展現的 形相,實在多得令人驚嘆。我們會發覺:大自然懷抱的芸芸眾生,

類別之多給人的震撼,也不遜於總數量。在我們眼前,是無數種類 的動物—昆蟲與爬蟲類動物、飛鳥海禽、家畜,以及野生的哺乳 類動物。牠們連天帶海地在大地上翻騰,創造出一個繁複又跳動著 生命脈膊的大都會。不過,一些肉眼看不見的界—那些被宇宙精 神論、民間信仰和先知們所確定過的—其實也不遑多讓,那些界 亦是同樣地擠逼和多元化。根據那些見證者所言,神、婆羅門、天 使和魔鬼,都是居住在肉眼看不見,但卻有生靈活動的地帶;其他 像神仙、鬼魂和小妖精等靈體,也活在同一地域,而且在當中無數 陌生的角落充斥著。

同樣地,人世間也絕對是多元不一的。單是人類就已經有多種 不同的類別—皮膚黑的、白的、褐的、黃的、赤的都有;又依著 個個的命運和先天條件,再分別有長壽或短命、健康或多病、成功 或失敗、天賦或缺憾的。有人聰明,有人笨拙;有人十分清高,有 些人的人格卻絕不高尚;有些人的心靈非常富足,有人的心靈卻是 貧乏的。人類相差的程度,可從勉強有能力照顧自己起居的智能障 礙人士,到可以洞悉宇宙奧秘,並且還有能力幫助別人提昇道德水 平至極高境界的大智聖者。

心識對眾生差別的影響

芸芸眾生樣貌多元,數量龐大,為什麼生命要顯現這麼多不同的形態模樣?

是神的意旨?還是物質本身在物理、化學與生理法則影響之下,所經歷的過程?

佛教認為:眾生種種差異,都是「業」使然,也就是心識所驅使的行為所致。

(2)

為何生命的樣貌如此多元?

那些不會單看表面,而會深入探究事物底層 的人,在審察思量的過程中必曾懷疑過:為什麼 生命要顯現這麼多不同的形態模樣?為了探討這 個問題,一大堆哲理和宗教的學說隨之誕生。而 每一種學說都認為自己的推論,就是解開這個萬 象謎團的鑰匙。在人類的思想史上,全部的學說 總是圍繞著兩個主題,即有神論和唯物論。由於 在許多方面,這兩套理論的內容都有對比作用,

因此,從古至今的思想家,便以不同的形式發表 而成為各項學說。

在 提 及 眾 生 的 多 元 化 時 , 包 括 在 人 世 間 命 運的好壞,有神論認為這全都是神的意旨。有神 論主義者認定:神是全能且無處不在的宇宙創造 者。神依著衪的喜好,創造出不同的樣貌,又分 配給所有眾生個別不同的快樂和痛苦,更將所有 的人分為高低貴賤、幸運與困厄。

剛好相反的是,唯物論對眾生的不同和其個 個能力的差異,絕不認為是由外界的力量所操縱 的。唯物主義整套理論,把所有的解釋都歸因於 物質世界的自然定律。唯物論者認為:一切的生 命體乃至它們不同的表達形式,都可以歸納為物 質本身在物理、化學與生理法則影響之下所經歷 的過程。對唯物主義者來說,即使意識本身,也 只是一種建立於物質上的附屬結構,根本就不具 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可言。

眾生有成長及改進的潛能

本文的目的並不是要詳細討論以上兩種對立 的論點。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兩種理論不約而

i

我的發想

(3)

同地,在打擊著「眾生精神靈性上是可以進化提昇」的理念,因為 它們都分別隱沒了這個理念的必要條件—意志,也就是當眾生依 循自主行動的法則時,驅使他們努力發揮各自潛能,以求成長和改 進的力量。

有神論隱沒了這個條件,因為他們相信有一個全能的神,從外 界操控整個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運作全是由神來指揮,那麼,每 個人的意志必然就像其他的生靈般受著天意主宰,這排除了個人意 志的自主性,以及個人對眾生的直接影響。那麼,有賴意志才可以 達到的靈性成長,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唯物論也同樣將「靈性演化成長的概念」摒諸門外,只不過 它更簡單直截地否定這種理念的基本設想。唯物論反對意志是自主 的,因為它認為:一個人的意向,基本上受著許許多多有決定性、

且無法違抗的因素所影響。意識是物質過程的副產物,一個人的生 命之流絕不會在死亡後延續,留下任何痕跡。不論是有意識的行為 動作,還是生命的進化,兩者都只是循著宇宙間不同力量的推動,

而繼續前行—一切的基本運作都是盲目、悍暴和無情的。

「業」決定眾生

佛教也對眾生多元化提供了解釋,而它的解釋正好能連繫意 志與眾生的差異性,讓我們能夠看到精神靈性長遠發展和提昇的出 路。依照佛教的解釋,眾生在類別、能力以及命運各方面的差異,

都是「業」使然,也就是意志所驅使的行為所致。佛陀曾經說過:

眾生是「個人業行的繼承者」。因為他們的存在,是過往積累的

「業」所致;眾生都是從「業」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中產生,承受著 多生多世以來,與他們造作相關相應的果報。在一期接一期的生命 流裡,「業」對每一個眾生的演進都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一旦意 志驅使的造作完成之後;它就會退回到原先讓其生起,但又已經繼 續往前走的意識之流,在那裡形成一種潛在的心理力量。對所謂

「個別眾生」那股經驗之流而言,成為它在未來繼續演變的領航 者。如同業行從意識之流生起般,具有播種能力的業,會再次令意

(4)
(5)

識之流往前邁進,就這樣把個個不同的期期生命串連起來。業力能 使意識之流,進入與其本身最投契的新存在模式,它更決定了:某 個生命體將以哪種形態重現;擁有哪些機能本領;甚至在生命中會 遭遇到多少快樂和痛苦。

因此,導致動物界生靈的千差萬別,佛教不認為是神的主宰 或機遇的偶然,而是意向所驅動的行為。跨越生生世世的洪流,造 作上的分別,一而再地,將眾生分成高與低、快活與坎坷、資優與 缺障。如佛所說:「眾生是業的擁有者,是業的承繼者;以業為母 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庇護;依業而分別眾生的優劣。」

實際上,既然命運是業所斷定,而業在實質上又是意志,那 麼創造未來的關鍵因素,必然就在於個別眾生的意向或意志了。從 佛教的角度來說,意志並非在自然運作中偶然產生,也非受到宇宙 間力量的逼使,才踏著某一軌道。從最深層的意義而言,它其實是 整個動物界眾生演變和進化過程背後的工匠,因此,意志是主要因 素,物質因素居次。憑著意向願力的塑造性,所有存藏的傾向,

都會具體地以不同的形態表達出來。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的一切異 別,只不過是意志的內在活動形於外的表現;而不同層次的生命形 態—那「龐然連鎖著的生有」—都只是時空伸延當中,個個意向 運行的整體作用而已。

所以,生理範疇上的差別,其實是由精神方面的變化先帶動,

繼而同步推進的。在一期一期生命的長流中,思想意志一直都是從 動物眾生的本性中找到渠道,去實現它的潛能。因此,通過意志的 運用,我們便替自己建立起各自的個別世界,逐漸為自己鑄造出無 論是喜或悲、受縛束或解脫的未來命運。

如何踐行精神的提昇

不過,對嚮往精神提昇的人來說,單是明白眾生各異的背後理 論並不足夠。對我們至為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實踐,才能在靈 性的演化上繼續進階?—在我們現世達到更高的層次,以確保來

(6)

世有更佳的條件,可以繼續提昇心靈;直到最終 能夠超越生死輪轉,達到至高無上、永不退轉的 解脫—涅槃。

善業與不善業

要知道如何實踐的答案,首先就要明白:從 道德素質的角度而言,業行分為兩方面—惡(或 不善,akusala)的和善的(kusala)。惡業是一切由貪

(lobha)、瞋(dosa)、癡(moha)所引生的造作,

包括身體、語言或意念上的。所有本自貪瞋癡的 造作,都是有損精神靈性、有違道德的。這類行 為破壞高尚的情操,導致苦惱,更會使我們墮入 低層次的境界;換言之,就是令我們在精神提昇 之道上倒退,讓我們墮入有為世間的深淵。相對 的,善業則是所有從不貪(alobha)、不瞋(adosa)、 不癡(amoha)等三善根所引發的造作,分別表現 為布施、慈悲和智慧等正面素質。善行與惡行所 產生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善行不但有利精神靈 性方面的發展,並且符合道德要求,更能促進高 層次能力的啟發,帶來現生及未來的樂果。如果 不斷守持善行,必有助於我們在演化的階次上進 展,讓我們在繼之而來的期期生命,都能進入更 高的境界,直至最後得證度脫。

如果對生命作出徹底的分析,就會發現:它 其實是一連串自動更新的刻刻經驗,有時在造作

(主動)的一方;有時則在接受(被動)的一方。

「行動作為」就是意向志願,而意向必定是經過 抉擇才產生的。—從一大堆的可能性中,作出最 適合目的的選擇;或在更高的層面時,直接選出 目的。因此,在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中,我們每

i

我的發想

(7)
(8)

一刻都須要面對抉擇。但要能選擇,就必然要有 一些不同的選項,讓我們從中自由揀選。這些選 項,在質素上的特色,固然可以有很大的分別,

但如果依其道德性而言,它們就只有兩類—善與 不善。一類導致上進;另一類導致下墮。

如 此 看 來 , 上 進 與 下 墮 , 全 在 於 自 己 的 選 擇,而不是任何外在的神靈或物質因素所斷定。

歷經長期的累積,每一刻的抉擇,就被我們雕塑 成各自的際遇,將未定形的前程,打造出未來會 降臨在我們身上的命運。每次當我們要作出決定 時,就仿如有一道梯階,一邊領往無盡的高處;

另一邊則向下伸延至無底深淵。而我們的每個決 定,就是那可以讓我們往上攀升或向下墮降的梯 級。我們又可以將每一刻的行動比作身處岔路,

一邊領往喜氣洋溢的市鎮;另一邊則導致愁雲慘 霧的沼域。這兩條路就在那兒默默地等著我們的 選擇,只有我們的抉擇,才能斷定我們最終將會 到達哪一個目的地。

總計來說,我們的命運來自我們的業行,是 業使得所有終要到達的目的地(gati),或有情世 間得以顯現。沿著善不善根器的不同道德屬性,

最終就是業編織出有情世間中那千奇百怪的面 貌。世尊以下的解說並不是猜想,是他直接透徹 每一道不同的親證:「從貪、瞋、癡引生的業行,

不會導致天人、人,及其他屬於樂道的眾生;貪、

瞋、癡所引生的業行,只會導致地獄、畜牲、餓鬼,

及任何其他悲苦的生存狀況。從不貪、不瞋、不癡引 生的業行,不會導致地獄、畜牲、餓鬼,及任何其他 悲苦的生存狀況;不貪、不瞋、不癡所引生的業行,

只會導致天人、人,及其他屬於樂道的眾生。」

i

我的發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說故事的技巧:故事可以取材於中國歷史故事、佛菩薩的 故事,而用現來版來詮釋,例如「嫦娥奔月」,可以談: 1.后羿的武 勇、鍛鍊身體。 2.嫦娥的美。 3.嫦娥對婚姻的抗議。

答:我們要知道,情緒是因為無明而有的,我們修空性、觀空的目的,就是要去

•帶有 性意味和性別有關的不當

密法就是心續。何謂心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正念連續,心不散亂。我們心

《大苦蘊經》的緣起是外道與佛 弟子討論的貪欲、諸色與諸受的遍 知,在這個主題上佛陀所述與他們的 論述有何差別?佛指出是要達到其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所有的經典、法門都教導我們:「諸受是苦」,我們有時就像小孩般因感

「不行!這真的是不行的!」「這是不對的」 、「這是不可以的」;因為 上面記載的就醫資料包括患者病歷號碼、身高體重、出生年月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