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先秦至漢代血液信仰、血氣觀於宗教祭祀、身體觀及性別
論述上的表現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9-2410-H-006-089-
執 行 期 間 : 99 年 08 月 01 日至 100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林素娟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榆惠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義彬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莊正沅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宋欣怡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0 月 12 日
血氣論述所開顯的身體觀及其在教化上的意義
本研究計劃以血液之禁忌與信仰所展現的生命觀為核心,探討其與原始宗 教、民俗禁忌、身體論述及性別觀上的呈現;並在此基礎上反省原始宗教觀的轉 化,及其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意義。有關血液的原始信仰部分,作者已撰作〈先秦 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成大中文學報》)、
以及〈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以先秦及禮書為論述核心〉,(《清華 學報》),二文涉及血液的原始信仰與祭儀等議題。故本文將焦點集中於血氣觀,
探討血氣觀所展現身心及自然之關係,以及展現的身體和教化課題。 並 在 此 基 礎 上 , 分 析 女 性 身 體 觀 中 血 氣 論 述 的 重 要 性 和 特 色 。
血氣的身體觀與氣的流動感通密切相關,而此氣的流動感通一方面形成了身 體的場所,另一方面又與宇宙之自然不斷進行交流共感;同時自然之山川亦可比 之於人而言其氣脈。在此背景下,經 脈 血 氣 的 變 化 與 四 時 氣 候 相 遷 移 , 身 體 與 九 野 相 應,並 又 透 過 分 野 之 觀 念 與 星 象 相 應,於 是 形 成 牽 一 髮 而 動 宇 宙 之 自 然 與 身 體 觀 。 故而本文先從身體與自然、時令的關係等角度著眼,
探討氣的流動感通與秦漢的身體觀的密切相關,而此氣的流動感通一方面形成了 身體的場所,另一方面又與宇宙之自然不斷進行互動。在對應宇宙論及陰陽五行 說盛行下,身體之小宇宙亦再現大宇宙之規律與圖式,從此角度所論的身體,充 滿了宇宙圖式及對宇宙節律的遵循,以及神秘數字、陰陽五行等符號的對應與應 用。此種身體觀與傳統儒家氣之感通與踐形說頗為不同。在陰陽五行說及對應宇 宙論的氛圍下,數術與方技的身體論述對於身體觀、觀人、審美諸議題的思考有 別於德性與威儀之角度1,而與醫療、養生、相術等層面密切相關。
一 、 與 氣 化 與 陰 陽 五 行 相 應 的 血 氣 身 體 及 數 術 觀 (一 )、 舉 度 必 應 天 數
在 秦 漢 氣 化 宇 宙 論 下 , 人 之 身 心 與 宇 宙 的 關 係 並 非 主 客 二 分 的 結
1 《漢書˙藝文志》中將數術的性質定義為「明堂羲和史卜之職」,其中包括天文、曆譜、五行、
蓍龜、雜占、形法等部份。數術類中往往與吉凶之占卜密切相關,如天文類透過二十八宿,五星 日月,以紀吉凶。歷譜類透過「探知五星日月之會」以觀察「凶阨之患,吉隆之喜」。五行類,
透過五常之形氣,以明瞭人事之行事,希望「進用五事以順五行」。蓍龜類透過卜筮吉凶。雜占 及形法類,則透過百事之象,以及「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推斷其貴賤吉凶。
方技略則為「生生之具」,其中包含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等四類。即有關經絡、草石醫療、
房中養生,以及「保性命之真」的神仙術。《後漢書˙方術傳》則將卜筮、陰陽推步之學與經方、
方藥之學合於一傳中,即將《漢書˙藝文志》中方技與數術合於一傳,顯示出當時視方技中醫方、
房中、神仙與數術中天文、卜筮、雜占……之學性質相通、相類。
構 , 而 是 相 互 滲 透 、 共 融 共 感 的 親 密 關 係 。 此 即 如 《 靈 樞 •歲 露 論 》 所 謂 :「 人 與 天 地 相 參 也 , 與 日 月 相 應 也 。 」 天 地 人 相 感 相 應 的 基 礎 在 於 人 體 與 宇 宙 皆 為 氣 之 所 化,此 種 觀 點 在 醫 書 中 有 許 多 著 墨,如《 素 問 ˙ 六 節 藏 象 論 》:
夫 自 古 通 天 者 , 生 之 本 , 本 於 陰 陽 , 其 氣 九 州 九 竅 , 皆 通 乎 天 氣 。2
《 素 問 •寶 命 全 形 論 》:
人 以 天 地 之 氣 生 , 四 時 之 法 成 … … 夫 人 生 於 地 , 懸 命 於 天 , 天 地 合 氣 , 氣 之 曰 人 。3
萬 物 均 為 氣 之 所 化 , 隨 著 氣 始 而 生 化 , 在 生 化 的 過 程 中 :「 血 氣 已 和 , 榮 衛 已 通 , 五 臟 已 成 , 神 氣 舍 心 , 魂 魄 畢 具 , 乃 成 為 人 」。4身 體 為 流 動 之 氣 所 賦 形,五 臟 亦 復 如 此,神 氣 藏 於 心,而 精 神 意 志、魂 魄 亦 因 氣 而 成。此 如《 馬 王 堆 醫 書 》所 謂 胚 胎 初 生 之 時 仍 呈 現 流 動 的 狀 態,而 後 才 逐 漸 凝 著,賦 形 為 有 形 之 身 體。此 有 形 之 身 體 又 為 氣 所 充 滿,為 氣 之 流 動 的 場 域 。5生 命 之 階 段 、 臟 腑 之 狀 態 以 及 相 應 之 作 息 均 與 血 氣 密 切 相 關 , 透 過 氣 之 聚 散 生 命 得 以 繁 育 、 變 化 。6血 氣 又 相 應 於 自 然 之 氣 , 並 以 陰 陽 二 氣 之 變 化 為 基 礎 。7二 氣 之 變 化 與 歲 時 節 令 密 切 相 關 , 而 人 之 稟 氣、五 臟 亦 與 之 相 應。於 是 陰 陽、四 時 之 氣 變 化 無 窮, 相 應 的 人 體 、 五 臟 之 氣 亦 隨 著 時 令 變 化 。《 素 問 ˙ 陰 陽 應 象 大 論 》:
2 山田業廣著,《素問次注集疏》(北京:學苑,2004,以下簡稱《素問》),卷三〈六節藏象論〉,
頁 249。
3 《素問》,卷八〈寶命全形論〉,頁 585、589。
4 河北醫學院校釋,《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以下簡稱《靈樞》),卷八〈天 年〉,頁 551。
5有 關 於 氣 與 流 動 的 身 體,胚 胎 如 何 賦 形,及 其 與 五 臟 和 經 脈 的 關 係,詳 參 石 田 秀 實 著 , 楊 宇 譯 ,《 氣 . 流 動 的 身 體 》( 臺 北 : 武 陵 出 版 公 司 , 1996)。《 淮 南 子 集 釋 》,
卷 七 〈 精 神 訓 〉, 頁 510, 視 「 血 氣 」 為 「 人 之 華 」,「 五 藏 」 為 「 人 之 精 」, 若 「 血 氣 能 專 於 五 藏 」, 則 精 氣 飽 滿 不 耗 損 , 達 到 耳 目 清 、 聽 視 達 的 理 想 狀 態 。
6宇 宙 之 氣 將 感 應 人 身 之 血 氣、臟 腑 之 氣 的 變 化,人 身 既 以 血 氣 為 其 基 礎,因 此 生 命 階 段 之 變 化,亦 以 血 氣 為 核 心,如《靈樞》,卷八〈天年〉,頁 553:「人生十歲,五臟始定,
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 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頽 落,髮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 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
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7 《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頁 122-123:「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 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如《素問》,卷八〈寶命全形論〉,頁 592:「人生有形,不 離陰陽。」
天 氣 通 於 肺 , 地 氣 通 於 嗌 , 風 氣 通 於 肝 , 雷 氣 通 於 心 , 穀 氣 通 於 脾 , 雨 氣 通 於 腎 。8
五 臟 之 氣 與 天 地 風 雷 谷 雨 等 自 然 之 氣 相 通,實 即 天 地 自 然 之 氣 所 聚。9又 如 日 月 之 氣 的 變 化 將 影 響 人 身 血 氣、衛 氣 等 運 行,如《 素 問 ˙ 八 正 神 明 論 》:
天 溫 日 明 , 則 人 血 淖 液 , 而 衛 氣 浮 , 故 血 易 瀉 , 氣 易 行 ; 天 寒 日 陰 , 則 人 血 凝 泣 , 而 衛 氣 沉 。
月 始 生 , 則 血 氣 始 精 , 衛 氣 始 行 ; 月 郭 滿 , 則 血 氣 實 , 肌 肉 堅 ; 月 郭 空 , 則 肌 肉 減 , 經 絡 虛 , 衛 氣 去 , 形 獨 居 。10
日 之 陰、 明, 天 之 溫、寒 直 接 影 響 血 氣 的 流 動 以 及 衛 氣 的 浮、沉。日 光 明 朗 而 溫 暖 時,血 氣 通 暢,衛 氣 亦 盛 行 而 浮 於 外,對 比 於 日 光 陰 暗 天 寒 時,血 氣 凝 滯 而 衛 氣 沈 於 裡,二 者 適 正 相 反。不 只 是 日 之 陰 晴 與 天 之 寒 熱 能 影 響 體 氣 之 運 行,月 之 圓 缺 亦 感 應 著 血 氣 的 充 滿 與 虧 缺。血 氣 亦 如 月 之 循 環, 月 生 時, 衛 氣 始 行, 月 滿 時, 血 氣 亦 得 其 飽 滿 之 氣 而 充 實 。 月 虧 時,血 氣 即 隨 之 虧 耗。月 氣 之 飽 滿 與 否 直 接 影 響 體 氣 之 充 盈 與 否 , 於 是 人 體 亦 如 月 一 般 , 一 同 經 歷 循 環 和 再 生 等 歷 程 。
經脈既為氣之所化,並與自然之氣、血氣、五臟之氣相通,同時受時令、日 月運行、陰陽之氣變化所影響11,風 土 、 食 物 不 同12, 營 氣 隨 之 充 盈 變 化 。
8 《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頁 182-184。
9人體以氣為基礎與人體天地相參,喜怒亦與天之風雨寒暑相對應,人死後身體之氣又散而歸諸 於自然,《莊子》中有關此種大化流行,遊乎天下一氣的文獻極多,不一一列舉。而儒家系統的 文獻,至漢代如《韓詩外傳》提及:「肉歸於土,血歸於水,脈歸於澤,聲歸於雷……骨歸於木,
筋歸於山,齒歸於石,膏歸於露,髮歸於草,呼吸之氣復歸於人。」亦傳達出身體為自然之氣所 聚,而死後氣則又散佚融入自然之氣。以上諸則引文,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此 處 所 顯 示 出 的 五 臟 及 時 令 、 五 行 等 配 合 的 系 統 , 所 反 映 的 身 體 觀 , 此 部 分 將 於 下 文 進 行 分 析 。
10 《素問》,卷八〈八正神明論〉,頁 604-605。又如《靈樞》卷十二,〈歲露〉,頁 802,提及滿 月時「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卻,烟垢著」,月之氣的運行與自 然及人體關係密切。此中還有陰陽觀之運用,如月為陰精,月盛時,海水「西」盛,「西」為陰 位,對比於「海水東盛」的陽盛之象又有不同。
11經絡運行之軌道亦與日月運行之規律性相應,古醫學與天官具有密切的關係,如李建民,《死 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頁 196,即指出:「周秦之 時脈發現以及之後體系化,是隨著這一時期天學突破而來的現象。」,此時期:「天上日月運行的 區域、軌道與度數的規律性被發現」,而脈在人體內的流注,其數目,循行的軌道與規律,亦循 此宇宙圖式,形成大小宇宙相互感應的結構。因此《周禮》〈醫師〉、〈食醫〉、〈疾醫〉、〈瘍醫〉、
〈獸醫〉……均置於〈天官〉下,醫與食物、疾病、國政大事置於一處議論之,並以自然、風土 之互滲、相感為背景。乃因自然與家國乃至一身均在氣之感通互滲下,故而療身之病與治國之疾、
宇宙規律之和諧皆同為一事。
12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強調五方之民由於風土、飲食不同,故而人民之相貌,形體、性情
在 不 同 的 風 土 下,身 體 感 亦 隨 之 不 同,天 之 陰 陽、寒 煖 透 過 氣 與 身 體 相 滲 。 風土體驗召喚強烈情感,此情感形成強烈的身體感知,於是氣、風土、氣 氛、形塑身體感知,召喚存在,並透過自然之隱喻以感知世界。13經 脈 之 流 動 因 四 時 之 氣 而 變 化 ,也 透 過 陰 陽 之 不 調 而 理 解 疾 病。 在 此 系 統 下 ,論致 病之由,被認為是外邪之氣所感染, 如 《 素 問 ˙ 離 合 真 邪 論 》:
夫 聖 人 之 起 度 數 , 必 應 于 天 地 , 故 天 有 宿 度 , 地 有 經 水 , 人 有 經 脈。天 地 溫 和,則 經 水 安 靜;天 寒 地 凍,則 經 水 凝 泣;天 暑 地 熱 , 則 經 水 沸 溢 。 卒 風 暴 起 , 則 經 水 波 涌 而 隴 起 。 夫 邪 之 入 于 脈 也 , 寒 則 血 凝 泣 , 暑 則 氣 淖 澤 , 虛 邪 因 而 入 客 , 亦 如 經 水 之 得 風 也 , 經 之 動 脈 , 其 至 也 亦 時 隴 起 , 其 行 于 脈 中 循 循 然 。14
外邪之氣往往透過皮毛而漸滲入於體內,漸入於經脈,再入於五臟: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 合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藏,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 藏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藏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15
亦皆不同。舉例來說,東方為魚鹽之地,魚使人「熱中」,鹽使人「勝血」,故居處其中者形貌「皆 黑色疏理」。又如南方為「陽之所盛處」、「其地下,水土弱」,故而人民嗜酸而食胕,因此體貌為
「緻理而赤色」。又如《靈樞》,卷十二〈歲露〉,頁 796-809,對於四時、風雨之變化與疾病的 密切關係進行細膩分析。
13 身體於風土下之感知,往往透過隱喻的語言以表達之,如以山林景物與時氣隱喻心情憂喜,
興發強烈情感。此種透過隱喻的方式以表達對自然之體認,往往於語言結構、形式中展現。如鄭 毓瑜透過《詩經》之重覆短語論述風土型塑下的身心體驗,形成某些特殊的隱喻的語法形式,成 為文學中不斷出現的形式。詳參鄭毓瑜,〈重複短語與風土譬喻-從詩經「山有……隰有……」、
「南有……」重複短語談起〉,《清華學報》,39.1(2009.3),頁 1-29。人於自然體驗及興發所湧 現之強烈情感,既是認識自然之方式,同時此強烈情感亦為德性情感的基礎,因為隱喻往往以身 體之感知為其基礎,在整體存在脈絡下進行體會與思考,同時以此來源域映射所欲傳達的目標 域,因此,身體所感知之自然即非外於身之不相干的客觀存在,而是感知的基礎,亦可成為認識 及興發、理解的背景。而以隱喻為基礎的理解,方才不是抽象的理解,具有德性強烈的情感動力,
能帶動意義和情感,並與宇宙自然建立非心物二元之存在關係。隱喻之來源域與目標域往往非只 一個,而彼此間又將形成複雜而牽一髮動全身的網絡,故而理解不只是認知行為,同時亦是文化 系統下的全生命參與和創造,隱喻的變異與新義,與文化脈絡及實存情境有複雜的融攝關係,此 種意義之網的無限連結,並透過整體的實存情境以影響當事者,甚至造成存在情意的轉化和行動 的改變。詳參鄧育仁,〈生活處境中的隱喻〉,《歐美研究》第 35 卷 1 期(2005.3),頁 97-140。卡 西勒認為隱喻與神話、魔法的世界觀有密切關係,隱喻實是充滿流動之力的宇宙中,存在的強烈 體驗與表達。透過隱喻,儀式的神秘功效,以及語言的魔力得以高度展現。此種語言不只是認知 性的語言,同時還與生命之創造與力量之聯結密切相關,此種體驗方式與原始思維正相映合。詳 參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2002),頁 1-96。
14 《 素 問 》, 卷 八 〈 離 合 真 邪 論 〉, 頁 602-603。
15 《素問》,卷十八〈繆刺論〉,頁 1246。
五臟之不和亦將呈現於經脈上,16亦可見身體雖有內外之別,但仍為一氣所化,
外在不和之氣將感染身體之經絡與五臟六腑,連帶影響人之精神、魂魄。
人 與 宇 宙 既 為 一 氣 之 所 化 , 其 結 構 亦 復 相 類 , 人 身 小 宇 宙 是 大 宇 宙 圖 式 的 再 現,而 自 然 宇 宙 亦 如 人 身 一 般,有 其 經 脈 及 生 命。此 思 想 在 先 秦 時 即 已 存 在 , 如 《 國 語 ˙ 周 語 上 》: 虢 文 公 論 籍 禮 時 提 及 籍 田 時 在 於 疏 通 地 脈,使 得 地 氣 能 夠 得 到 疏 通,否 則「 脈 其 滿 眚,穀 乃 不 殖 」。《 國 語 》〈 周 語 上 〉伯 陽 父 還 透 過 陰 陽 之 氣 的 不 流 通,「 陽 伏 而 不 能 出,陰 迫 而 不 能 蒸 」, 解 釋 天 地 失 序 與 地 震 。 河 川 則 類 於 人 體 經 脈 , 必 須 「 疏 為 川 谷 , 以 導 其 氣 」17。 除 了 宇 宙 之 氣 能 流 通 無 礙 , 不 失 其 序 , 以 使 得 宇 宙 平 和、身 心 健 康、得 其 天 年 外。醫 書 更 強 調 人 體 小 宇 宙 應 天 地 之 數 , 如 《 素 問 ˙ 六 節 藏 象 論 》:
三 部 者 , 各 有 天 , 各 有 地 , 各 有 人 。 三 而 成 天 , 三 而 成 地 , 三 而 成 人 , 三 而 三 之 , 合 則 為 九 。 九 分 為 九 野 , 九 野 為 九 藏 , 故 神 藏 五 , 形 藏 四 , 合 為 九 藏 。18
《 素 問 ˙ 陰 陽 別 論 》:
四 經 應 四 時 , 十 二 從 應 十 二 月 , 十 二 月 應 十 二 脈 。19
《 靈 樞 ˙ 經 別 》:
余 聞 人 之 合 於 天 道 也,內 有 五 藏,以 應 五 音、五 色、五 時、五 味 、 五 位 也 ; 外 有 六 腑 , 以 應 六 律 , 六 律 建 陰 陽 諸 經 而 合 之 十 二 月 、 十 二 辰 、 十 二 節 、 十 二 經 水 、 十 二 時 、 十 二 經 脈 者 , 此 五 藏 六 腑 之 所 以 應 天 道 也 。20
經 脈 、 臟 腑 應 合 天 地 、 五 行 、 干 支 之 數 , 而 成 四 經 、五 臟 、六 腑 、 十 二 經 脈。透 過 數 之 相 應, 而 遵 循、 再 現 宇 宙 運 行 之 律 則 。 五 臟 又 與 五 音 、 五 色 、 五 時、 五 味 、五 位 相 應 。 不 只 是 經 脈 、五 臟 、六 腑 要 應 天 數 ,甚
16 如《史記》,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頁 2797-2801 提及五臟之氣所引起的疾病,並引《脈 經》提及五臟之疾將呈現於脈象上。以脈之長短、沉浮等脈象斷定五臟之疾。如淳于意引《脈法》:
「脈長而弦,不得代四時者,其病主在於肝」、「脈來數疾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沉之而 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
17 《 國 語 》, 卷 一 〈 周 語 上 〉, 頁 15-16、 頁 26-27 。
18《 素 問 》, 卷 六 〈 三 部 九 侯 論 〉, 頁 482-483。
19 《 素 問 》, 卷 二 〈 陰 陽 別 論 〉, 頁 213。
20 《靈樞》,卷三〈經別〉,頁 225。
至 人 體 與 自 然 之 象 亦 相 類 相 感 , 為 自 然 之 象 的 複 製 ,《 黃 帝 內 經 》 中 此 類 例 子 比 比 皆 是 , 如 將 人 的 形 象 詮 釋 成 「 頭 圓 足 方 」 以 與 「 天 圓 地 方 」 相 應。又 如 將 人 之 雙 目 類 比 為 天 象 之 日 月。依 此 類 推,人 身 之 象 皆 細 密 的 與 自 然 天 地 之 象 相 應 。21也 正 因 為 人 身 與 宇 宙 皆 為 天 氣 所 化 , 人 身 之 運 行,實 就 是 宇 宙 之 運 行,故 而 不 只 是 數 與 象 之 相 應,連 同 人 之 行 事 , 亦 須 遵 循 宇 宙 運 行 之 規 律,才 能 相 互 感 應 成 全 大 小 宇 宙 秩 序 的 和 諧。季 節 之 時 氣 不 同,臟 氣 亦 相 應 有 別。《 素 問 ˙ 金 匱 真 言 論 》將:「 五 藏 應 四 時 」作 為 體 氣 運 行 的 基 礎。並 提 及 春 時「 藏 精 於 肝 」等 說 法。22又 如《 素 問 ˙ 四 氣 調 神 大 論 》:
春 三 月,此 謂 發 陳,天 地 俱 生,萬 物 以 榮,夜 臥 早 起,廣 步 于 庭 。 被 髮 緩 形 , 以 使 志 生 , 生 而 勿 殺 , 予 而 勿 奪 , 賞 而 勿 罰 。 此 春 氣 之 應 , 養 生 之 道 也 。 逆 之 則 傷 肝 , 夏 為 寒 變 , 奉 長 者 少 。23
春 時 則 遵 循 宇 宙 生 生 之 機,行 事、施 政 均 與 春 季 生 氣 相 應,如「 被 髮 緩 形 」使 生 機 長 養。施 政 上 重 視 賞 賜 和 施 與。由 於 春 屬 東 方 木,對 應 五 臟 為 肝,故 逆 春 氣 往 往 傷 肝。又 如《 呂 氏 春 秋 ˙ 開 春 》:「 開 春 始 雷 則 蟄 蟲 動 矣,時 雨 降 則 草 木 育 矣,飲 食 居 處 適 則 九 竅 百 節 千 脈 皆 通 利 矣。」24亦 是 遵 循 季 節 之 性,居 處 飲 食 均 與 之 配 合,則 經 脈 皆 能 通 暢 安 適。即 使 一 日 之 中, 亦 有「 平 旦 人 氣 生 」、「 日 中 而 陽 氣 隆 」、「 日 西 而 陽 氣 已 虛, 氣 門 乃 閉 」的 差 異 ,人 之 行 事 亦 當 與 之 配 合 ,如 日 暮 以 後 , 即 應「 收 拒 , 無 擾 筋 骨 」, 如 日 之 將 息 。 若 違 反 氣 之 運 行 的 韻 律 , 將 導 致 氣 之 失 序 、 淤 塞 , 導 致 種 種 疾 病 , 以 及 「 形 乃 困 薄 」 的 後 果 。25人 的 長 壽 必 須 必 須 全 真 守 氣 , 順 應 天 地 :「 適 中 于 四 時 生 長 收 藏 之 令 , 參 同 于 陰 陽 寒 暑 升 降 之 宜 」,在 循 四 時 節 氣 而 養 生 的 同 時,還 必 須 減 少 內 心 情 欲 的 造 作:「 去
21 此類例子極多,可詳參《靈樞˙邪客》、《靈樞˙陰陽繫日月》等篇。
22 《素問》,卷二〈金匱真言論〉,頁 102。雖提及五臟「其應四時」,然其論述卻與《呂氏春秋》、
《禮記˙月令》同採五方、五色等相應系統。故又有應五時之說,如《靈樞》,卷三〈經別〉,頁 225 謂:「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此 種 流 動 的 身 體 觀 受 到 戰 國 以 後 陰 陽 、 五 行 、 五 色 、 五 方 等 對 應 配 置 之 說 的 影 響 , 人 身 臟 腑 極 多 , 定 為 「 五 」 臟 之 數 , 應 與 五 行 系 統 的 流 傳 有 關 。 然 而 古代方技 之士觀察五臟是依照五行、方位,在漢代並非只有一套,因此在施行及配應上亦往往有所不同,
如《素問˙診要經終論》將 一 年 分 為 六 時, 所 對 應 則 在 五 臟 外 又 加 上「 頭 」, 與 五 臟 配 五 行 、 五 方 、 五 時 系 統 不 同 。 又 如 《 禮 記 ˙ 月 令 》、《 呂 氏 春 秋 》 十 二 紀 、《 淮 南 子 》 等 系 統 亦 有 所 差 異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頁 224 指出:「最少有二套系 統:一是《呂氏春秋》十二紀的方位配屬:春木東青脾,夏火南肺,秋金西白肝,冬水北黑腎,
季夏土中央黃心。另一是《淮南子˙地形》的方位配屬:春木東青肝,夏火南赤心,秋金西白肺,
冬水北黑腎,季夏土中央胃(脾)。」亦可為例。
23 《 素 問 》, 卷 二 〈 四 氣 調 神 大 論 〉, 頁 42。
24 《呂氏春秋校釋》,卷二十一〈開春〉,頁 1425。
25 《素問》,卷一〈生氣通天論〉,頁 76-77。
世 離 俗,積 精 全 神,游 行 天 地 之 間,視 聽 八 達 之 外 」,如 此 能 全 真 守 氣 , 得 其 天 年 。26
不 只 是 醫 書,人 之 經 脈 上 應 天 地 之 數,是 秦 漢 以 後 對 應 宇 宙 論 典 型 的 思 考 , 如 《 淮 南 子 ˙ 天 文 》:
天 地 以 設 , 分 而 為 陰 陽 。 陽 生 于 陰 , 陰 生 于 陽 。 陰 陽 相 錯 , 四 維 乃 通 。 或 死 或 生 , 萬 物 乃 成 。 蚑 行 喙 息 , 莫 貴 於 人 , 孔 竅 肢 體 , 皆 通 於 天 。 天 有 九 重 , 人 亦 有 九 竅 。 天 有 四 時 以 制 十 二 月 , 人 亦 有 四 肢 以 使 十 二 節 。 天 有 十 二 月 以 制 三 百 六 十 日 , 人 亦 有 十 二 肢 以 使 三 百 六 十 節 。 故 舉 事 而 不 順 天 者 , 逆 其 生 者 也 。27
〈 精 神 訓 〉:
天 有 風 雨 寒 暑 , 人 亦 有 取 與 喜 怒 。 故 膽 為 雲 , 肺 為 氣 、 肝 為 風 、 腎 為 雨 、 脾 為 雷 , 以 與 天 地 相 參 也 , 而 心 為 之 主 , 是 故 耳 目 者 日 月 也 , 血 氣 者 風 雨 也 。28
人 與 天 地 相 參,形 體 上 應 宇 宙 之 象,人 情 之 喜 怒 亦 如 天 氣 之 風 雨 變 化 , 舉 事 亦 應 順 天。將 人 與 天 地 相 參,發 展 至 極 為 細 密 者,要 屬《 春 秋 繁 露 》 的「 人 副 天 數 」,除 了 人 體 與 宇 宙 川 谷 之 象 相 副,而 有「 體 有 空 竅 理 脈 , 川 谷 之 象 也 」29之 說 外,並 認 為 天 地 陰 陽 之 徵 常 設 於 身,於 是 推 論 出「數 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30之說,通過數之相副,將天道律則彰顯於人身:
求天數之微,莫若於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三四十二,十二節 相持而形體立矣。天有四時,每一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歲 數終矣。31
26 《素問》,卷一〈上古天真論〉,頁 36。
27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卷三〈天文訓〉,頁 282。
28 《淮南子集釋》,卷七〈精神訓〉,頁 508。
29 《春秋繁露義證》,卷十三〈人副人數〉,頁 355。此說法在漢人頗為常見,如《 論 衡 校 釋 》,
卷 十 四 〈 寒 溫 〉, 頁 627:「 水 之 在 溝 , 氣 之 在 軀 , 其 實 一 也 。 」
30 《春秋繁露義證》,卷十三〈人副天數〉,頁 356。
31 《春秋繁露義證》,卷七〈官制象天〉,頁 218。
人體之賦形如四肢與宇宙周期之年、季、月相應,此類說法在《春秋繁露》中比 比皆是。《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更將施政種種層面與之配合,形成彌天蓋地的 系統:「天之數,人之形,官之制,相參相得也。」又如《孝經•援神契》所謂:
人頭圓象天,足方法地,五藏象五行,四肢法四時,九竅法九分。目法日 月,肝仁、肺義、腎志、心禮、膽斷、脾信、膀胱決難,髮法星辰,節法 日歲,腸法鈐。32
形體、五臟、六腑皆法天地自然,或法其數、或法其象。形成以氣為基礎,將時 間、方位、數字……等系統結合在一起的感應體系。
前 文 已 提 及 疾 病 往 往 被 視 為 陰 陽 之 氣 不 和 所 導 致 的 結 果 , 人 身 既 是 宇 宙 圖 式 的 再 現,因 此 疾 病 及 醫 治,亦 不 離 此 系 統 的 運 用,強 調 陰 陽、
五 行 之 調 和 。 如 《 左 傳 ˙ 昭 公 元 年 》, 記 載 晉 侯 有 疾 , 卜 人 認 為 是 「 實 沈 臺 駘 為 崇 」 所 導 致 , 此 較 從 鬼 神 致 病 的 原 始 思 維 角 度 進 行 理 解33。 但 子 產 認 為 山 川 之 神 與 日 月 星 辰 主 要 影 響 水 旱 災 疫 與 雪 霜 風 雨 之 不 時,此 種 氣 侯 之 災 變 能 夠 透 過 禜 祭 以 化 解,晉 侯 之 病 當 與 之 無 關。子 產 認 為 晉 侯 的 病 實 是「 飲 食 哀 樂 之 事 」不 調 所 引 起。於 是 提 出 君 子 之 作 息 必 須 合 於 宇 宙 韻 律 :「 四 時 朝 以 聽 政 , 晝 以 訪 問 , 夕 以 脩 令 , 夜 以 安 身 。 」 如 此 才 能 「 節 宣 其 氣 」, 使 氣 能 不 過 勞 , 亦 不 過 散 逸 , 不 會 發 生 「 壅 閉 湫 底 」的 現 象。氣 的 散 逸 與 淤 塞 不 通 正 是 疾 病 的 根 源。晉 侯 後 又 求 醫 於 秦,
秦 使 醫 和 視 之,醫 和 斷 定 其 為 近 女 色 所 引 起,由 此 發 表 了 一 則 有 關 疾 病 與 宇 宙 時 序 密 切 相 關 的 言 論 :
天 有 六 氣 , 降 生 五 味 , 發 為 五 色 , 徵 為 五 聲 , 淫 生 六 疾 。 六 氣 曰 陰 陽 風 雨 晦 明 也 , 分 為 四 時 , 序 為 五 節 。 過 則 為 菑 , 陰 淫 寒 疾 , 陽 淫 熱 疾 , 風 淫 末 疾 , 雨 淫 腹 疾 , 晦 淫 惑 疾 , 明 淫 心 疾 。34
32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卷三百六十三〈形體〉,頁 1671,引《孝經 援神契》。
33 先 秦 時 往 往 有 將 疾 病 歸 咎 於 鬼 神 之 說 , 至 漢時仍有專門視鬼之人,以為治病,如《漢 書》,卷五十二〈灌夫〉,頁 2393 記田蚡病重:「一身盡痛,若有擊者,謼服謝罪」,武帝於是「使 視鬼者瞻之」,視鬼者認為是:「魏其侯與灌夫共守,笞欲殺之」的緣故。又如《漢書》,卷四十 五〈江充〉,頁 2178 記武帝病重時,江充認為是巫蠱所致,於是「捕蠱及夜祠視鬼」者,師古 認為是:「捕夜祠及視鬼之人」。
34 《左傳》,卷四十一〈昭公元年〉,頁 709。
天 有 陰 陽 風 雨 晦 明 六 氣, 六 氣 而 生 五 味、 五 色 、五 聲。 五 味、五 色、 五 聲 能 夠 滋 養 同 為 天 氣 所 化 的 人 身 。35醫 和 先 由 不 具 形 色 的 五 味 說 起 , 杜 預 注 解 時 將 五 味 訓 解 為:「 金 味 辛、木 味 酸、 水 味 鹹、 火 味 苦、土 味 甘 」 認 為 其 皆 由 陰 陽 風 雨 六 氣 而 生。五 色 乃 由 辛、 酸、 鹹 、 苦 、 甘 而 生 白 、 青、黑、赤、黃。再 由 此 五 色 之 差 異 而 徵 驗 為 五 聲:「 白 聲 商、青 聲 角 、 黑 聲 羽、赤 聲 徵、黃 聲 宮 」。如 此 訓 解 透 露 出 許 多 可 以 深 入 思 考 的 訊 息 。 第 一 , 醫 和 將 重 於 女 色 所 生 之 疾 , 定 義 為 :「 女 , 陽 物 , 而 晦 時 淫 則 生 內 熱 , 惑 蠱 之 疾 」。 杜 預 訓 解 因 「 女 常 隨 男 」 因 此 將 之 屬 陽 , 陽 事 過 度 則 生 熱 疾,而 女 色 之 事 往 往 於 晦 夜 之 時,晦 夜 失 節 則 生 惑 疾,故 而 重 女 色 者 將 生「 內 熱 」、「 惑 蠱 」等 疾 病。 第 二 ,此 文 雖 不 為 觀 人 而 發, 然 而 人 亦 為 天 氣 所 生,因 此 亦 透 過 五 色、五 聲 之 表 現 可 作 為 觀 人 的 憑 藉。第 三, 五 味、五 色、五 聲 既 是 以 五 行 為 基 礎,其 已 具 備 相 生 相 剋 的 特 質 , 因 此 若 偏 於 某 一 色 味 聲 音 自 然 引 起 連 鎖 的 不 協 調 反 應,因 此 醫 和 強 調 嗜 欲 不 在 禁 絕 ,而 在 調 節, 調 節 五 色、 五 聲 、五 味 使 其 不 淫 。第 四, 醫 和 解 釋 疾 病 由 「 淫 」 著 眼 ,「 淫 」 訓 為「 過 」,陰 、 陽 、 風 、 雨 、 晦 、 明 之 過 節 將 導 致 種 種 疾 病。第 五、人 身 之 得 其 天 年 當 與 宇 宙 之 時 氣 相 調 和 。 如《 黃 帝 內 經 》將 疾 病 之 因 歸 咎 於 風、 寒 、 暑、 濕 、 燥 、 火 等 不 協 調 , 於 是 :「 天 之 邪 氣 感 , 則 害 人 五 藏 。 水 穀 之 寒 熱 , 感 則 害 於 六 府 。 地 之 濕 氣 , 感 則 害 皮 肉 筋 脈 。」36也 因 此 療 疾 養 生 主 要 透 過 :「 五 味 、 五 穀 、 五 藥 養 其 病 」。強 調 陰 陽 調 和,「 陰 平 陽 秘,精 神 乃 治。 陰 陽 離 決, 精 氣 乃 絕 」37。
由 於 人 身 與 陰 陽 之 氣 的 變 化 密 切 相 關 , 而 陰 陽 之 氣 的 變 化 往 往 反 映 在 節 令 上,因 此 將 人 身 之 各 部 位 比 附 於 不 同 之 節 令 亦 屬 自 然 之 事,如
《 靈 樞 ˙ 九 針 論 》:
黃 帝 曰 : 願 聞 身 形 應 九 野 奈 何 ? 岐 伯 曰 : 請 言 身 形 之 應 九 野 也 , 左 足 應 立 春 , 其 日 戊 寅 己 丑 ; 左 脇 應 春 分 , 其 日 乙 卯 ; 左 手 應 立 夏 , 其 日 戊 辰 己 巳 ; 膺 喉 首 頭 應 夏 至 , 其 日 丙 午 ; 右 手 應 立 秋 , 其 日 戊 申 己 未 ; 右 脇 應 秋 分 , 其 日 辛 酉 。 右 足 應 立 冬 , 其 日 戊 戍 己 亥 ; 腰 尻 下 竅 應 冬 至 , 其 日 壬 子 。 六 腑 及 膈 下 三 藏 應 中 州 , 其 大 禁 , 大 禁 太 一 所 在 之 日 , 及 諸 戊 己 。 凡 此 九 者 , 善 候 九 正 所 在
35此 說 法 在 先 秦 時 並 不 少 見 , 如 《 國 語 》〈 周 語 下 》, 頁 98 亦 提 及 :「 天 六 地 五 , 數 之 常 也。經 之 以 天,緯 之 以 地。經 緯 不 爽 ,文 之 象 也。」,韋 昭 即 認 為 所 謂 六 氣 指 :
「 陰 、 陽 、 風 、 雨 、 晦 、 明 」, 而「 地 有 五 行 , 金 、 木 、 水 、 火 、 土 也 。 」《 漢 書 》,
卷 二 十 一 〈 律 曆 志 〉, 頁 981:「 天 有 六 氣 , 降 生 五 味 。 夫 五 六 者 , 天 地 之 中 合 , 而 民 所 受 以 生 也 。 故 日 有 六 甲 , 辰 有 五 子 , 十 一 而 天 地 之 道 畢 , 言 終 而 復 始 。 」
36 《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頁 188-189。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及「夫百病之所 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37 《素問》,卷一〈生氣通天論〉,頁 82。
之 處 , 所 主 左 右 上 下 身 體 有 癰 腫 者 , 欲 治 之 , 無 以 其 所 直 之 日 漬 治 之 , 是 謂 天 忌 日 也 。38
於 是 身 體 與 九 野 相 應,並 與 節 氣 及 干 支 相 配 應,各 時 令 與 干 支 日 之 行 事 影 響 身 體 之 相 應 部 位 , 並 對 療 疾 之 時 日 造 成 影 響 。 或 如 《 素 問 •診 要 經 終 論 》 指 出 一 月 二 月 時 「 天 氣 始 方 , 地 氣 始 發 , 人 氣 在 肝 」、 三 月 四 月 時 「 天 氣 正 方 , 地 氣 定 發 , 人 氣 在 脾 」、 五 月 六 月 「 天 氣 盛 , 地 氣 高 , 人 氣 在 頭 」、七 月 八 月「 陰 氣 始 殺, 人 氣 在 肺 」、九 月 十 月「 陰 氣 始 冰 , 地 氣 始 閉,人 氣 在 心 」、十 一 月 十 二 月「 冰 複,地 氣 合,人 氣 在 腎 」。39又 有 將 十 二 月 應 十 二 脈 之 說,經 脈 血 氣 的 變 化 與 四 時 氣 候 相 遷 移。身 體 與 九 野 相 應 , 而 九 野 又 透 過 分 野 之 觀 念 與 星 象 相 應 ,40於 是 形 成 牽 一 髮 而 動 宇 宙。也 因 四 時 節 令 不 同,人 體 中 之 氣 血 亦 相 應 變 化,故 而 醫 療 及 診 治 亦 需 配 合 時 令 及 身 體 相 應 的 部 位 進 行 診 治,如《 素 問 ˙ 四 時 刺 逆 從 論 》 提 及 :「 春 氣 在 經 脉 , 夏 氣 在 孫 絡 , 長 夏 氣 在 肌 肉 , 秋 氣 在 皮 膚 , 冬 氣 在 骨 髓 中 」41,而 進 行 針 刺 時,則「 春 夏 秋 冬,各 有 所 刺 」、「 春 刺 散 俞 , 及 其 分 理, 血 出 而 止 」、「 夏 刺 絡 俞,見 血 而 止 」、「 秋 刺 皮 膚 循 理 」、「 冬 俞 竅 於 分 理 」, 依 循 氣 之 運 行 及 所 在 臟 腑 進 行 診 治 , 以 使 得 氣 能 順 利 運 行,若 違 反 此 原 則,則 會 造 成「 脈 亂 氣 微,入 淫 骨 髓 」、「 邪 氣 著 藏 」、「 病 不 愈 」 等 後 果 。42
不 只 是 醫 書 , 秦 漢 時 期 往 往 將 血 氣 之 不 和 視 為 致 病 為 重 要 原 因 。 如 《 周 禮 ˙ 疾 醫 》 謂 :
四 時 皆 有 癘 疾 : 春 時 有 痟 首 疾 , 夏 時 有 痒 疥 疾 , 秋 時 有 瘧 寒 疾 , 各 時 有 嗽 上 氣 疾 。43
疾 病 乃 是 氣 之 勝 負 而 生 。 又 如 《 史 記 》〈 扁 鵲 列 傳 〉 中 扁 鵲 以 「 血 氣 不
38 《靈樞》,卷十二〈九針〉,頁 784-785。
39 《 素 問 》, 卷 四 〈 診 要 經 終 論 〉, 頁 339-340。
40有關分野之說,如《周禮》,卷二十六〈春官‧保章氏〉,頁 405-406:「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 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鄭玄解釋:
「九州州中諸國中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為按十二次分配。另如《史記‧天官書》按二十八 宿及五星分配。《呂氏春秋‧有始覽》:「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將二十八宿分別配於九野對應人 間之九州。又如《淮南子‧天文訓》亦提及分野之說。詳參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頁 177-184、
陳久金,《中國星座神話》,頁 319-339。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分野體系的建立與發展〉,頁 76-80。陳建樑:〈《左傳》鄭、服分野說攷辨〉,《漢學研究》第 13 卷第 2 期(1995 年 12 月),頁 15-35。
41 《素問》,卷十八〈四時刺逆從論〉,頁 1279。
42 《素問》,卷四〈診要經終論〉,頁 341-345。
43 《 周 禮 》, 卷 五 〈 疾 醫 〉, 頁 73。
時 」、「 邪 氣 畜 積 而 不 得 泄 」 解 釋 虢 太 子 之 疾 。44賈 公 彥 疏 解 《 周 禮 ˙ 疾 醫 》 即 解 釋 疾 病 與 節 氣 的 密 切 關 係 :
春 是 四 時 之 首 , 陽 氣 將 盛 , 惟 金 沴 木 , 故 有 頭 首 之 疾 。 ……四 月 純 陽 用 事 , 五 月 巳 後 陰 氣 始 起 , 惟 水 沴 火 , 水 為 甲 , 疥 有 甲 , 故 有 疥 羍 之 疾 。 … … 秋 時 陽 氣 漸 銷 , 陰 氣 方 盛 , 惟 木 沴 金 , 兼 寒 兼 熱 , 故 有 瘧 寒 之 疾 。 … … 冬 時 陰 氣 盛 , 陽 氣 方 起 , 惟 火 沴 水 , 以 土 壅 水 , 其 氣 不 通 , 故 有 嗽 上 氣 之 疾 。45
解 釋 疾 病 主 要 以 陰 陽 之 氣 的 消 長 變 化 及 五 行 相 乖 來 理 解。透 過 五 氣、五 行 之 協 調,以 攻 其 贏 ,養 其 不 足 。《周禮˙瘍醫》:亦提及透過五氣、五藥、
五味養病,而藥之性質與療效透過五行生剋為之:「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 鹹養脉」、「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何以酸能養骨?鄭玄透過以 類相養的原則,將五味配合五行,再以形似者具備同質交感互滲的原理進行解釋:
以類相養也。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辛,金味,金之纏合異物似筋。
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脉。苦,火味,火出入無形似氣。甘,土味,
土含載四者似肉。滑,滑石也,凡諸滑物通利往來似竅。46
酸 在《 禮 記 ˙ 月 令 》及《 周 禮 》中 對 應 五 行 之 木, 而 木 與 骨 形 似, 在 原 始 思 維 中 , 相 似 之 物 亦 會 感 通 互 滲 相 類 特 質47, 故 而 食 酸 可 養 骨 , 依 此 類 推。其 根 源 仍 是 透 過 天 地 之 氣 之 運 行,及 五 行 交 感 生 剋 的 作 用 來 理 解。
自 然 宇 宙 既 然 與 身 體 同 構,因 此 治身與治國,乃是「一理之術也」,高 誘即認為:「身治則國治,故曰一理之術也」48。同樣的,施 政 之 種 種 將 影 響 脈 之 運 行 , 如 《 漢 書 ˙ 李 尋 傳 》 提 及 :「 王 道 公 正 修 明 , 則 百 川 理 , 落 脈 通 ;偏 黨 失 綱 ,則 踊 溢 為 敗。」顏 師 古 注:「 落 謂 經 絡 也 」。當 施 政 清 平 , 國 土 平 和 , 相 感 相 應 的 人 身 經 絡 亦 皆 通 暢 平 和 。
44 《 史 記 》, 卷 一 百 五 〈 扁 鵲 列 傳 〉, 頁 2788。
45 《周禮》,卷五〈天官˙冢宰˙疾醫〉,頁 73。除了《周禮》以外,《禮記》〈月令〉於季節變 化時有迎氣、送氣的儀式,並認為陰陽、寒暑之氣若未能協調,適將害人,成為疾病的重要原因。
46 《周禮》,卷五〈天官˙冢宰˙瘍醫〉,頁 75。
47模擬物將感應形似之物的特質,在交感巫術中,形式與接觸均可能感染滲透其質性。詳參弗雷 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2002), 頁 21-73。列維‧布留爾(Levy 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互滲律〉,頁 62-98。
47 《原始思維》,頁 97。
48 《呂氏春秋校釋》,卷十七〈審分〉,頁 1029。
二 、 五 臟 、 血 氣 與 五 官 、 形 色 的 密 切 關 係
前 章 在 論 及 形 體 為 內 在 德 性 彰 顯 時 , 已 觸 及 五 官 為 內 在 情 志 的 呈 現, 事 實 上, 五 官 不 只 是 內 在 情 志 的 展 現 ,五 臟、 六 腑 、 血 氣 的 狀 態 , 亦 往 往 在 五 官 、 九 竅 中 呈 現 。《 管 子 ˙ 水 地 》 篇 透 過 嬰 兒 之 賦 形 而 論 五 臟 與 五 官 、 九 竅 的 密 切 關 係 :
三 月 如 咀 , 咀 者 何 ?曰 五 味 , 五 味 者 何 ? 曰 五 藏 , 酸 主 脾 , 鹹 主 肺 , 辛 主 腎 , 苦 主 肝 , 甘 主 心 。 五 臟 已 具 而 後 生 肉 , 脾 生 隔 , 肺 生 骨 , 腎 生 腦 , 肝 生 革 , 心 生 肉 。 五 肉 已 具 而 後 發 為 九 竅 , 脾 發 為 鼻 , 肝 發 為 目 , 腎 發 為 耳 , 肺 發 為 竅 。 五 月 而 成 , 十 月 而 生 。
49
胎 兒 於 出 生 之 前,胚 胎 時 期 五 臟 已 逐 漸 生 成,而 外 顯 的 身 體 骨、肉、皮 膚、耳、目 之 竅 亦 由 五 臟 而 逐 漸 衍 生 成 形,因 此 五 臟 於 身 體 中 具 有 重 要 的 基 礎 意 義。五 臟 之 變 亦 將 呈 現 於 形 體 上,且 於 五 官 上 連 動 呈 現。戰 國 至 漢 代 許 多 文 獻 均 論 及 五 臟 與 五 官 的 關 係 , 如 《 文 子 》〈 九 守 〉:
形 骸 已 成 , 五 藏 乃 分 , 肝 主 目 , 腎 主 耳 , 脾 主 舌 , 肺 主 鼻 , 膽 主 口 。50
五 臟 與 五 官 密 切 相 關,為 五 官 運 作 之 基 礎。此 處 將 五 臟 定 義 為 肝 、腎 、 脾 、 肺 、 膽 , 與 《 管 子 ˙ 水 地 》 之 脾 、 肺 、 腎 、 肝 、 心 不 同 , 又 與《 淮 南 子 ˙ 精 神 》:「 肺 主 目, 腎 主 鼻 ,膽 主 口 ,肝 主 耳 」五 臟 之 稱 相 同 ,但 在 對 應 之 五 官 上,腎 與 肝 二 者 對 應 相 反。亦 可 見 出 五 臟 之 說,及 其 與 五 官 之 對 應 並 不 只 一 套 。
五 臟、五 官、五 色 等 呈 現 連 動 的 關 係,五 臟 之 狀 態,往 往 呈 現 於 形 體 上,同 時 又 與 內 在 血 氣、 情 緒 息 息 相 關。形 體 的 健 康、 明 朗 與 否, 與 五 臟 之 氣 的 運 行,以 及 內 外 之 氣 相 互 的 影 響 密 切 相 關。此 如《 素 問 ˙ 五 臟 生 成 論 》 所 謂 :
心 之 合 脈 也 , 其 榮 色 也 , 其 主 腎 也 。 肺 之 合 皮 也 , 其 榮 毛 也 , 其 主 心 也 。 肝 之 合 筋 也 , 其 榮 爪 也 , 其 主 肺 也 。 脾 之 合 肉 也 , 其 榮
49 《管子》,卷十四〈水地〉,頁 815-816。
50李定生、徐慧君校釋,《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頁 102。
脣 也 , 其 主 肝 也 。 腎 之 合 骨 也 , 其 榮 髮 也 , 其 主 脾 也 。51
顏 色、毛、髮、指 爪、脣 可 反 映 五 臟 的 狀 態。五 臟 之 質 性 分 以 五 行 屬 之 , 而 彼 此 以 相 剋 者 為 主 , 如 心 、 肺 、 肝 、脾 、 腎 , 分 屬 火 、 金 、 木 、 土 、 水。屬 火 之 心 所 主 者 與 屬 水 之 腎 相 剋,其 他 依 次 類 推。52 影 響 五 臟 者 有 飲 食 、情 緒 等 生 命 狀 態。 飲 食 中 將 五 味 鹹 、苦、 辛、 酸、 甘 之 質 性 亦 分 屬 五 行,以 此 而 有 生 剋 的 情 形,從 剋 的 角 度 來 說,過 分 食 鹹 則「 變 色 」,
過 分 食 苦 則「 皮 槁 而 毛 拔 」,過 分 食 辛 則「 筋 急 而 爪 枯 」、過 分 食 酸 則「 肉 胝 脇 而 脣 揭 」、過 分 食 甘,則「 骨 痛 而 髮 落 」。五 臟 各 有 所 傷 之 味,也 各 有 所 成 之 味,而 此 之 所 成,彼 之 所 傷,彼 此 形 成 互 相 影 響 的 網 絡。如 此 於 飲 食 上 亦 須 強 調 協 調 中 節,以 成 就 五 臟 的 和 諧。也 由 於 五 臟 之 和 諧 將 呈 現 於 容 色、毛 髮、指 爪、口 脣 的 豐 澤 和 榮 色 上,因 此 由 觀 容 色 即 可 知 人 作 息 以 及 臟 腑 的 狀 態 , 若 「 氣 足 於 中 」, 自 然 會 「 色 榮 於 外 」。53《 黃 帝 內 經 ˙ 六 節 藏 象 論 篇 》 於 此 有 更 細 密 的 論 述 :
帝 曰:藏 象 何 如 ?歧 伯 曰:「 心 者,生 之 本,神 之 變 也。其 華 在 面 , 其 充 在 血 脉 , 為 陽 中 之 太 陽 , 通 於 夏 氣 。 肺 者 , 氣 之 本 , 魂 之 處 也 , 其 華 在 毛 , 其 充 在 皮 , 為 陽 中 之 太 陰 , 通 於 秋 氣 。 腎 者 , 主 蟄 封 藏 之 本 , 精 之 處 也 , 其 華 在 髮 , 其 充 在 骨 , 為 陰 中 之 少 陰 , 通 于 冬 氣 。 肝 者 , 罷 極 之 本 , 魂 之 居 也 , 其 華 在 爪 , 其 充 在 筋 , 以 生 血 氣 , 其 味 酸 , 其 色 蒼 , 此 為 陽 中 之 少 陽 , 通 於 春 氣 。 脾 胃 大 腸 小 腸 三 焦 膀 胱 者,倉 廩 之 本,營 之 居 也,名 曰 器,能 化 糟 粕 , 轉 味 而 入 出 者 也 , 其 華 在 唇 白 , 其 充 在 肌 , 其 味 甘 , 其 色 黃 , 此 至 陰 之 類 , 通 於 土 氣 。54
五 臟 各 有 臟 氣, 五 臟 之 氣 而 生「 喜 怒 悲 憂 恐 」五 志。五 志 之 震 動, 將 牽 連 相 應 之 臟 腑,並 透 過 五 行 之 生 剋,而 影 響 五 臟。55五 臟 為 神、魂、精 、 營 安 居 之 場 所 ,《 素 問 ˙ 宣 明 五 氣 》 又 強 調 心 藏 神 、 肺 藏 魄 、 肝 藏 魂 、 脾 藏 意 、 腎 藏 志 ; 五 臟 又 各 主 脈 、 皮 、 筋 、 肉 、 骨56, 五 臟 同 時 影 響 精 神、 魂 魄 、志 意, 身 心 、血 氣 的 密 切 關 係 ,於 此 可 以 看 出 。由 於 所 藏 之
51 《素問》,卷三〈五藏生成論〉,頁 268-270。
52《素問》,卷三〈五藏生成論〉,頁 269。根 據 馬 氏 所 注 :「 心 屬 火 , 腎 屬 水 , 火 之 所 畏 者 惟 水 , 則 心 之 所 主 者 惟 腎 也 。 」
53 《素問》,卷三〈五藏生成論〉,頁 275:「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 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縞者為素練,以縞裹朱,
喻面白而朱色由內而發。
54 《素問》,卷三〈六節藏象論〉,頁 260-265。
55 《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頁 139。
56 《素問》,卷七〈宣明五氣〉,頁 569-572。又如《靈樞》,卷七〈本藏〉,頁 490 所謂:「五藏 者,所以藏精血氣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者也。」,五臟為精神、血氣、魂魄之 奧府,流動的身體之氣與精神的密切關係亦於焉可見。
氣 不 同,對 應 出 五 音、五 味、五 色 亦 不 相 同。分 別 影 響 脈、皮、骨、筋 、 肌 而 彰 顯 於 面、毛、髮、爪、唇 等 形 體 上57。五 臟 之 氣 分 別 對 應 於 五 行 , 而 五 行 之 氣 又 與 四 時 相 關,於 是 天 地 四 時 之 氣 深 深 影 響 五 臟 之 運 行,內 在 意 念 的 造 作 、 人 事 之 行 止 與 天 地 之 氣 的 互 動 亦 深 深 影 響 體 內 氣 之 運 行,並 彰 顯 於 形 體 之 上。也 正 因 此 形 體 的 榮 枯、氣 色,一 方 面 是 身 體 是 否 與 宇 宙 之 氣 有 和 諧 關 係 的 彰 顯,另 一 方 面 又 是 情 緒、意 念、行 止、出 處 能 否 協 調 參 贊 於 宇 宙 之 氣 化 的 表 現。如 能 符 應 宇 宙 之 氣 化,則 顯 現 為 神 清 氣 爽、 身 體 健 康、氣 色 豐 潤 、行 止 合 度、 心 念 單 純。 反 之, 則 可 透 過 骨 肉 皮 膚,得 知 其 狀 況58。於 是 由 體 貌 可 以 預 知 生 死 與 壽 夭,《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 五 臟 生 成 篇 》:
凡 相 五 色 之 奇 脈,面 黃 目 青,面 黃 目 赤,面 黃 目 白,面 黃 目 黑 , 皆 不 死 也 ; 面 青 目 赤 , 面 赤 目 白 , 面 青 目 黑 , 面 黑 目 白 , 面 赤 目 青 , 皆 死 也 。59
此 種 說 法 成 為 觀 相 、 觀 壽 夭 的 基 礎 。
漢 代 時 如 《 淮 南 子 ˙ 精 神 》 亦 提 及 人 之 精 神 與 形 體 的 密 切 關 係 : 夫 孔 竅 者 , 精 神 之 戶 牖 也 。 而 氣 志 者 , 五 藏 之 使 候 也 。 耳 目 淫 於 聲 色 之 樂 , 則 五 藏 搖 動 而 不 定 矣 ; 五 藏 搖 動 而 不 定 , 則 血 氣 滔 蕩 而 不 休 矣 ; 血 氣 滔 蕩 而 不 休 , 則 精 神 馳 騁 於 外 而 不 守 矣 。60
由 於 人 為 精 氣 之 所 化,心 氣 之 狀 態 將 影 響 五 臟,當 受 到 官 能 的 牽 引 時 , 血 氣 動 搖、五 臟 之 氣 不 定、精 神 外 馳 而 耗 損,在 此 狀 況 下,為 精 神 戶 牖 之 孔 竅 自 然 受 其 影 響 。 又 如 《韓詩外傳》:
惟天命本人情,人有五藏六府,何謂五藏?情藏於腎,神藏於心,魂藏於 肝,魄藏於肺,志藏於脾。何謂六府?咽喉量入之府,胃者五穀之府,大 腸轉輸之府。小腸受成之府,膽積精之府,膀胱,精液之府。61
57 此說法影響頗深遠,沈括,《夢溪筆談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十八〈技藝〉,頁 613 提及醫家以鬚髮眉分稟五臟之氣,以髮屬心,稟火氣,故上生;鬚屬腎,稟水氣,故下生;
眉屬肝,故側生。即為五臟之氣於五官面目上之呈現。
58 《 素 問 》, 卷 七 〈 經 脈 別 論 〉, 頁 505。
59 《 素 問 》, 卷 三 〈 五 臟 生 成 篇 〉, 頁 293。
60 《淮南子集釋》,卷七〈精神訓〉,頁 512。
61 《太平御覽》,卷二百六十三〈人事•形體〉,引《韓詩外傳》,頁 1671。《後漢書》,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頁 1955,注引《韓詩外傳》則作:「精藏於腎,神藏於心,魂藏於肝,魄藏於肺,
志藏於脾」五臟為精、神、魂、魄、志之奧府。藏於腎者為精,略有不同。
五 臟 與 情、 神、 魂、 魄、 志 密 切 相 關, 六 腑 則 與 生 命 之 氣 的 由 來 與 轉 化 密 切 相 關62。由 於 五 臟 與 魂 魄、情 神、志 意 密 切 相 關,故 而 往 往 配 五 行 、 五 常 之 德。 至《 禮 記 ˙ 樂 記 》、《 禮 記 ˙ 月 令 》及《 史 記 ˙ 樂 書 》又 將 五 音 宮 商 角 徵 羽 與 脾、肺、肝、心、腎,以 及 聖、義、仁、禮、智 相 配 合 , 是 將 五 音 、 五 臟 、 五 行 乃 至 於 五 味 … … 等 系 統 均 納 入 其 中 。63
也 正 因 五 臟 與 情、 神、魂 、魄 、志 密 切 相 關, 甚 至 為 其 奧 藏 之 所 , 因 此 五 臟 不 僅 與 五 官 聯 動,而 且 也 必 然 在 人 的 整 體 形 貌 上 顯 現,其 中 又 以 眸 子 特 別 為 人 所 關 注 。 目 之 神 氣 反 映 了 內 在 之 氣 的 狀 態 , 秦 漢 時 觀 人,對 於 精 神 戶 牖 的 眸 子 特 別 注 意,漢 初 賈 誼《 新 書 》中 對 於 形 神 關 係 亦 有 所 著 墨 , 同 時 亦 將 關 注 點 集 中 於 「 目 」。 在 醫 書 中 透 過 五 臟 及 經 脈 的 系 統 亦 對 此 提 出 了 說 明 。 如 《 黃 帝 內 經 ˙ 五 藏 生 成 篇 》 指 出 :「 諸 脈 者 皆 屬 於 目 」,張 氏 注 引《 大 惑 論 》指 出:「 五 藏 六 府 之 精 氣,皆 上 注 於 目 而 為 之 精 」。而《 脈 要 精 微 論 》又 指 脈 為「 血 之 府 」,由 於 諸 脈 皆 總 屬 於 目 , 也 正 因 此《 宣 明 五 氣 篇 》指 出 :「 久 視 傷 血 」64。由 目 之 精 氣 神 采 可 以 觀 察 整 體 精 神、氣 血 之 狀 態。不 只 如 此,目 與 五 臟 關 係 密 切,透 過
「 目 」亦 可 得 知 五 臟 之 狀 態,如《 黃 帝 內 經 ˙ 素 問 ˙ 金 匱 真 言 論 》指 出 : 帝 曰 :「 五 藏 應 四 時 , 各 有 收 受 乎 ? 歧 伯 曰 :「 有 , 東 方 青 色 , 入 通 於 肝,開 竅 于 目,藏 精 于 肝。其 病 發 驚 駭。其 味 酸,其 類 草 木 , 其 畜 雞 , 其 穀 麥 , 其 應 四 時 , 上 為 歲 星 。 是 以 春 氣 在 頭 也 , 其 音 角 , 其 數 八 。 是 以 知 病 在 筋 也 , 其 臭 臊 。 」65
根 據 五 行 對 應 五 方、五 色、五 季 等 圖 式,東 方 為 木 之 方,其 所 對 應 五 臟 為 肝,肝 之 竅 為 目, 目 與 肝 關 係 密 切。 而 肝 在 五 臟 中 為「 魂 之 居 」是 血 氣 所 生 之 本,在 五 臟 中 居 於 關 鍵 的 地 位。因 此 與 肝 相 對 應 的 目 亦 在 五 官
62 此如《靈樞》,卷七〈本藏〉,頁 490 所謂:「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又如《靈樞》,
卷六〈陰陽清濁〉,頁 447 謂:「受穀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于 咽,清而濁者則下行。」,即人身之氣有清氣、濁氣之別,濁氣來自於穀氣,清氣來自於天氣也。
天氣主於五臟,穀氣則注入六腑。六腑將飲食穀實轉化為氣,並與五臟相通,由此透過飲食而增 益五臟、六腑之氣。
63馬 王 堆 漢 墓 帛 書 《 五 行 》 強 調 仁 義 禮 智 聖 行 於 內 , 對 於 德 行 之 定 義 , 強 調 在 心 為 德 , 誠 發 於 中 , 有 了 內 在 的 根 據 方 可 謂 之 德 ,「 不 刑 於 內 謂 之 行 」。 有 關 仁 義 禮 智 聖 五 行 之 說,詳 參 馬王堆漢墓研究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北京:文物,1974),頁 17。
《漢書》,卷七十〈翼奉傳〉,顏師古注引晉灼說,頁 3170,認為翼奉所謂「五性」乃指:「肝,
靜行仁;心性躁,躁行禮;脾性力,力行信;肺性堅,堅行義;腎性智,智行敬」,《白虎通》卷 三下〈情性〉亦將五臟與五行相配,得出:「肝仁,肺義,心禮,腎智、脾信」的結果。再如《太 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形體〉,頁 1671,引《孝經援神契》提 及 :「 肝仁、肺義、腎志、心 禮、膽斷、脾信」,則多了膽而臟器有六,與前引又有差距。
64 以上引文分別見於《素問》,卷三〈五藏生成論〉,頁 276-277、卷五〈脈要精微論〉,頁 359、
卷七〈宣明五氣〉,頁 572。
65 《素問》,〈金匱真言論〉,頁 102-106。
中 居 於 主 導 地 位 。66目 與 肝 的 相 連 , 在 漢 代 解 釋 身 體 及 情 性 問 題 時 亦 不 時 被 提 及 , 如 東 漢 《 白 虎 通 》 亦 承 續 醫 書 對 應 系 統 :
肝 所 以 仁 者 何 ? 肝 , 木 之 精 也 。 仁 者 好 生 , 東 方 者 , 陽 也 , 萬 物 始 生 , 故 肝 象 木 色 青 而 有 枝 葉 。 目 為 之 候 何 ? 目 能 出 淚 , 而 不 能 內 物 , 木 亦 能 出 枝 葉 , 不 能 有 所 內 也 。67
《 白 虎 通 》亦 承《 黃 帝 內 經 》對 應 系 統, 將 目 與 肝 相 類 比。 目 與 肝 的 密 切 關 係,在 東 漢 時 應 不 少 見,如《 春 秋 元 命 包 》亦 提 及:「 目 者 肝 之 使 , 肝 者 木 之 精 , 蒼 龍 之 位 也 」68, 即 為 其 例 。
五臟分屬一時,各主一方,其中關係並非等量,五 臟 中 以 肝 為 主 的 說 法,
亦 並 非 唯 一 。 其 他 尚 有 以 心 為 主 等 說 法 , 如 前 引 〈六節藏象論〉即以脾胃 色屬黃,通於土氣,乃為居中之象徵。以「心」為五臟之主、身之主,此說法頗 為流傳,於儒家之身體觀及工夫論中亦頗為重要,如《孟子》以「心之官則思」,
強調「持其志無暴其氣」,《荀子》強調心為「天君」、「形之君」,以治五官。《逸 周書˙武順》強調:「心有四佐,不和曰廢」,所謂「四佐」,孔晁注認為指:「脾、
腎、肺、肝」,即以心為其他四臟之主。又如《淮南子˙原道》:提及「心」為五 臟之主,透過心來「制使四支,流行血氣,馳騁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門 戶者也」69。又如《呂氏春秋》十二紀中以季夏屬中,色黃,其中五臟所配為心,
故以心為中、為主。再如《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強調:「耳目鼻口手足六者,
心之役也。」70,例子極多,不一一列舉。
若從五臟配屬五行,並以中之臟器為主,則《呂氏春秋》十二紀以心居中,
《淮南子˙墜形》五行方位系統中以胃居中,前引《黃帝內經˙五藏生成論》以 脾屬土居中。71醫 書 及 論 養 生 之 書 亦 多 從 此 二 系 統 , 分 別 言 心 與 脾 胃 為
66《素問》,卷二十四〈陰陽類論〉,頁 1357 提及:「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
臣以其藏最貴。」亦以肝為五臟中之最貴者。《 素 問 》,卷 二〈 陰 陽 應 象 大 論 〉,頁 147:「 肝 主 目 」。 肝 之 徵 侯 可 以 「 目 」 中 顯 現 , 前 引 《 素 問 ˙ 六 節 藏 象 論 》 中 肝 能 生 血 氣 , 故 血 氣 、 身 心 之 狀 態 以 肝 為 樞 紐 而 呈 現 於「 目 」。 劉 成 紀 ,《 形 而 下 的 不 朽 : 漢 代 身 體 美 學 》(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07),頁 65:「 肝 在 五 臟 中 的 先 導 性、生 血 功 能 以 及 它 生 發 的 生 之 氣 的 外 射 性 行 為 (肝 氣 盛 則 夢 怒 ), 決 定 了 與 之 對 應 的 睛 必 然 最 能 傳 達 人 內 在 的 心 志 。 」
67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卷八〈性情〉,頁 384。然而此說法實不只一 套,如《淮南子集釋》,卷七〈精神訓〉,頁 506 提及十月而生後,五藏成形,於是:「肺主目,
腎主鼻,膽主口,肝主耳。」即為其例。
68 《春秋元命包》,頁 626。
69 《淮南鴻烈集解》,卷一〈原道訓〉,頁 35。
70 馬王堆漢墓研究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北京:文物,1974),頁 18。
71但若依《淮南鴻烈集解》,卷四〈墜形訓〉,頁 145-146,提及:「蒼色主肝」、「赤色主心」、「白 色主肺」、「黑色主」、「黃色主胃」,若依五色配五方,則屬中者為胃。又 如《禮記》,卷十四〈月 令〉,頁 284 孔疏引鄭玄說:「醫疾之法,以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則有瘳
主 。 如 《素問》以心為:「君主之官也」,將其視為「五臟六府之主也」、「心動 則五六皆搖」。由於心為「神明出焉」,因此「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 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72。至於以脾胃 為五臟之主,則從飲食所獲得的食物之氣來說,如《 素 問 ˙ 經 脈 別 論 》 以 飲 食 穀 氣 作 為 生 命 能 量 的 來 源 :
食 氣 入 胃 , 散 精 于 肝 , 淫 氣 於 筋 。 食 氣 入 胃 , 濁 氣 歸 心 , 淫 精 於 脈。脈 氣 流 經,經 氣 歸 於 肺,肺 朝 百 脈,輸 精 於 皮 毛。毛 脈 合 精 , 行 氣 於 府 。 府 精 神 明 , 留 於 四 藏 , 氣 歸 于 權 衡 。 權 衡 以 平 , 氣 口 成 寸 , 以 決 死 生 。73
《 靈 樞 ˙ 動 輸 》;
胃 為 五 藏 六 府 之 海 , 其 清 氣 上 注 於 肺 , 肺 氣 從 太 陰 而 行 之 , 其 行 也 , 以 息 往 來 , 故 人 一 呼 脈 再 動 , 一 吸 脈 亦 再 動 , 呼 吸 不 已 , 故 動 而 不 止 。74
《素問˙平人氣象論》更認為「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之大絡視為「脈宗氣也」。 王冰注云:「宗,尊也,主也, 十二經脈之尊主也。」75又如《春秋元命包》提 及:「脾者土之精,上為北斗,主變化者也。」76則以脾居中屬土,主於變化。
除 了 以 心、 肝、 脾、 胃 為 主 外, 又 有 透 過 天 一 生 水 之 說, 而 認 為 腎 在 五 臟 、 五 行 的 排 列 屬 水 , 故 為 五 臟 之 本77。 不論是符應宇宙圖式,透過天一生
也,若反其術,不死為劇。」屬中者為脾。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 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頁 225 亦提及:「五臟之中,與經脈學說相關的臟器主要有二:一 是心,一是脾胃。在《呂氏春秋》、《淮南子》五行方位系統,兩者皆位於中央土。」
72 《素問》,卷三〈靈蘭秘典論〉,頁 237、241。
73 《素問》,卷七〈經脈別論〉,頁 507-509。
74 《靈樞》,卷九〈動輸〉,頁 600。
75 《素問》,卷五〈平人氣象論〉,頁 405、412。注引吳鶴皐說:「胃為中土,得天地中和之氣,
五藏得胃氣則和。」張景岳:「土為萬物之母,故上文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主。」亦皆以胃屬 土、居中,而為五藏之主。
76 《春秋元命包》,頁 626。
77如《 禮 記 》,卷 十 七〈 月 令 〉,頁 341,冬 季 時 祭 五 臟 中 之 腎,此 時 所 對 應 方 位 為 北 , 五 行 為 水 。 卷 十 四 〈 月 令 〉, 頁 284 , 孔 疏 引 鄭 玄 之 說 :「 今 醫 疾 之 法 , 以 肝 為 木 , 心 為 火 , 脾 為 土 , 肺 為 金 , 腎 為 水 , 則 有 瘳 也 。 若 反 其 術 , 不 死 為 劇 」 亦 為 其 例 。 根 據《 尚 書 》,卷 十 二〈 周 書 ˙ 洪 範 〉, 頁 169, 其 五 行 排 列 次 序 是 :「 一 曰 水 , 二 曰 火 , 三 曰 木 , 四 曰 金 , 五 曰 土 」, 正 義 引 《 易 ˙ 繫 辭 》 而 指 出 :「 天 一 生 水 , 地 二 生 火 , 天 三 生 木 , 地 四 生 金 , 天 五 生 土 」天 一 即 大 一 , 大 一 生 水 之 說 , 在 先 秦 時 即 已 流 傳。(可 詳 參《 郭 店 楚 簡 》〈 大 一 生 水 〉及 相 關 學 者 研 究 )。《 管 子 》,卷 十 四〈 水 地 〉,
頁 815:「 人 ,水 也 。男 女 精 氣 合 而 水 流 形 」將 人 之 生 成 階 段 與「 水 」密 切 相 關 。而
《 素 問 ˙ 陰 陽 應 象 大 論 篇 》以 及《 靈 樞 ˙ 經 脈 》 中 亦 強 調 腎 生 骨 髓 , 亦 可 見 出 腎 藏 為 五 臟 之 主,同 時 腎 藏 在 身 體 觀 中 具 有 重 要 地 位 ,透 過 太 一 生 水 及 五 行 之 說 又 與 宇 宙 論 息 息 相 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