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教師教學意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教師教學意象"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所以文獻探討分 為三節,第一節探討教師教學意象意涵及其相關研究,第二節闡述幼兒美術 表現活動之意涵、目的、以及近代美術教育思潮之啟示,第三節則分析美術 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教師教學意象

Elbaz(1983)在其研究中首次運用「意象」二字,為教師實際知識 認知結構中的最高後設層次(Clandinin,1986)。所以在探討教學意象前,

必須先就實際知識意涵進行瞭解,再深入探討教師教學意象意涵及相關 研究,最後並思考上述文獻對本研究的啟示。

壹、教師實際知識的意涵

教師實際知識的研究源自於 1970 年代教學研究的新趨勢,當時認為 教師的行為受其思考過程的影響,進而從單純辨別教師的外顯行為如:

「教師應該是什麼」(教師特質研究),到「教師應該做什麼」(教師效能 研究),逐漸轉向「教師在教學前、中、後如何思考、決定」(教師思考 研究),乃至「教師應具備那些教學的知識基礎」(教師知識)、「教師應 具有什麼知識,且如何在教學中運用其知識」(教師實際知識)。由此可 以看出教學研究從表面化、單純化(教師外顯行為)、單一化(教師為學 生學習的唯一影響因素),轉向複雜化(教師思考歷程與教學實施中運用 個人實際知識的情形)。研究愈能接近複雜的教學情境,愈能與教學產生 實際的關聯(林育瑋,1999)。

教師憑藉著怎樣的知識,去面對教室中繁雜教學事務和瞬息多變的 教學情境?幼兒教育課程相當強調統整性及以幼兒為中心,並且沒有固定

(2)

的教學內容及方法,如何運作?教師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和決定自主權,但 也因此常面臨艱鉅的挑戰(谷瑞勉,2001)。教師面臨選擇、判斷、或做決 定時,所憑依的知識,究竟為何?是在師資培育及教師進修過程所受的 理論知識?還是個人過去的生活經驗?許多有關教師知識的研究指出,

當教師在教學時,其所運用的知識的確不完全相同於理論知識,而是一 種融合其個人過去生活經驗、專業理論知識、價值與信念的統整性知識

(谷瑞勉,2001;林育瑋,1999;黃美瑛,1995;黃瑞琴、張翠娥,1991;

Clandinin,1985;Elbaz,1983)。換句話說,幼兒教師在園所中的教學活 動,通常是憑藉著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既不是純理論性的(如課 程與教學的理論),也不純然是實際的(如生活經驗的常識),而是結合 理 論與實際 兩方面的 知識,且 依個人的 目標與價 值而選定 的知識, 即 Elbaz(1983)所稱的「實際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或 Clandinin(1985)

所稱的「個人實際知識」(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Elbaz(1983)認為教師的實際知識是教師以其個人的價值、信念,

統整他所有的專業理論知能而形成的知識,此種知識將會引導教師實際 教學工作。她除了將實際知識歸納為自我知識、教學環境知識、學科內 容知識、課程發展知識、教學法知識等五大類知識外,也發現教師實際 知 識 有 三 種 不 同 層 次 的 內 在 認 知 結 構 , 從 抽 象 到 具 體 分 別 為 : 意 象

(image)、實際原則(practical principle)、實施規則(rule of practice)。

其中,「意象」是教師實際知識結構中的最高層次,全盤地掌握教師的知 識和目的,不僅導引個人全部的行為表現,也提供教師一個與教學情境 相關的內在圖象,使教師據此內在架構將教學行為概念化。

Elbaz 不僅開啟教師實際知識研究的殿堂,並提出「意象」此用語以 及對實際知識的作用,而後續諸多探討教師實際知識的研究,都不約而 同地提到,「意象」是影響教師實際知識運作的後設因素,此舉不僅為日 後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亦成為許多研究引用的重要參考文獻(林 育瑋,1994;黃美瑛,1995;Calderhead & Robson, 1991;Clandinin, 1986;

Johnston, 1992

)。後續,將接著探討教師教學意象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3)

貳、教學意象的意涵

「意象」(image),《大辭典》的解釋是「人因想像或記憶而生起的概念 或印象」。《國語活用辭典》則解釋為「為傳喻一種表示印象或心境感覺的象 徵語言之具體形象」。《張氏心理學辭典》指意象是「記憶中以往感覺經驗的 重線,例如想到蘋果就記起蘋果的樣子;或指對人、團體或政府機關帶有價 值性的判斷或觀感」(張春興,1989)。Image 在英文辭典的解釋為「a picture in the mind;a mental conception;a symbol make picture of something in the mind」意指為心中的印象、心智的概念或是心中某種事物的象徵性圖象(引 自黃文俊,2002)。綜合上述解釋,可將「意象」解釋為個人對人、事、物 所形成的心理影像,可用簡單的譬喻或具體的圖象來表示。

「意象」的概念接近隱喻,在藝術、文學界普遍運用。我們常說「繪畫 是無聲的歌;雕塑是凝固的詩」這句話詮釋了繪畫、雕塑、音樂、文學之間,

原本潛伏著可以互通的意象。也就是說,繪畫和雕塑是作家意象的視覺符號 表現;音樂是作家意象的聽覺符號表現;詩是作家意象的感情化文字表現(蘇 振明,2000b),那麼,教學實務則是教師教學意象的具體行動表現。

教師在上課前,心中會存有一種「上課應該像怎樣」的想法,並希 望以這種想法來進行教學。「應該像怎樣」的這種想法,實際上所指的即 為「教學意象」(teaching image)的概念。Elbaz(1983)認為意象是一種 簡約、描述性、有時是譬喻的說法,是一個可以組織與變換知覺訊息,

不斷變化的象徵系統(dynamic symbolic system),且被視為一種不斷動 態的過程(dynamic process),而非被動地記錄經驗。意象是個人與不同 環境互動時,用來解釋思想流動的一個主要概念,成為人的意識與無意 識層次的中介。經由個人的意象,可以在其思想與行動中,表達潛意識 層次之所知,因此,意象被視為靈感、想法、洞見與意義的來源(黃美 瑛,1995;Clandinin, 1986)。

Clandinin(1986)認為意象結合了一個人生活和專業的經驗,意象是個 人實際知識中,一種個人的、後設層次的組織概念。意象在個人經驗中形成,

不僅呈現在教師的教學實施,它與教師個人生活也是一致的,相當具有整體 性,不只是認知的,也富有情感性質及道德性質。

(4)

Calderhead & Robson(1991)則認為意象是一種知識的基礎,而且 含有情感的成份──往往是與特殊的情感或態度有關。因此,「教學意象」

是 一種教學 知識的表 徵,並在 日常教學 活動中化 為實際的 教學行為 。 Johnston(1992)也呼應這樣的看法,認為研究教師的教學意象,可以看 出外顯教學行為的內在認知結構,以及教學意象如何導引教師的教學行 為;「意象」通常是不被教師所知覺的,但事實上,它們是構成教師教學 理念的潛意識之基本假定,且是教學實務之基礎。

羅明華(1997)認為教學意象是教師統整個人特質、生活經驗、過去 所受教育經驗、理論性知識所形成的內隱性知識,是教師對教學的心像圖

(mental scripts)或隱喻(metaphors),反映出教師個人對教學的看法及對 教學情境的觀點,內含教師個人情感、價值、需求及信念。

此外,「譬喻」(metaphor)的概念與意象接近。Munby(1987)假設 教 師在談論 自己工作 時所用的 譬喻,代 表教師建 構自己工 作世界的 方 式,他的研究顯示,「譬喻式語言」使我們對教師如何從他們所關心的角 度,敘述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看法,提供許多精闢的洞見。Connelly and Clandinin(1988)則認為譬喻是個人實際知識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談 論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教師可以藉著譬喻的機會,去回顧自己的教學 意象、原則和習慣,以便從中釐清自己的教育觀點,發展自身的教育哲 學來建構其教學知識,進而達到教學實務改進的目標(王莉玲,2001;

林育瑋,1996)。

總之,意象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獨特的,教師結合了他的感覺、價 值、需要與信念,而形成他應當如何教學的意象。這也集合了教師的經 驗、理論知識和學校的習慣做法,而成為教學意象的實質內容。瞭解教 師教學意象的運作情形,將有助於探尋教師種種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觀 點及個人價值觀。

參、教學意象的相關研究

教師教學意象是教師實際知識研究的一個方向,教師實際知識的相關文 獻及實徵研究,如同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雖然採用的詞彙不同,但彼

(5)

此的意涵卻十分接近,所用的辭彙包括:實際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

(Elbaz, 1983)、教學內容知識(pedagogical context knowledge)(Shulman, 1987)、個人實際知識(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Clandinin, 1985, 1986)、行動中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in-action)(Schon, 1983)、

意象(image)(Clandinin, 1986)、隱喻(metaphor)(Bullough, 1992a, 1992b;

Munby, 1981)、個人哲學(personal philosophy)(Connelly & Clandinin, 1988)、潛在理論(implicit theory)(Spodek, 1988)、觀點(perspective)、

信念(belief)、教育理念(educational principles)等這一類名詞去概念化

(conceptualize)教師的實際知識,或詮釋教師在教室中的言行舉動。研 究者也多以質的、詮釋性的研究法,長期密集觀察小樣本的教師參與者。

這些研究的最大通點在於:研究者都嘗試進入教師內心,去了解教師的 知識、態度、信念與價值(林育瑋,1999;黃美瑛,1995;謝瑩慧,1995)。

以下節錄國內、外教師教學意象主題的相關研究,彙整於表 2-1 中。

表 2-1:國內、外教師教學意象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Elbaz (1983) 瞭解教 師所持 有與

使用的實際知識

一 位 高 中 英 文 教 師 / 個案研究

1.實際知識的內容:可分為學科、課程發展、教 學、自我、學校環境的五大類知識。

2.持有與使用實際知識的取向:情況的、理論 的、社會的、個人的、經驗的

3.三種不同層次的組織方式,從具體到抽象 分:實施規則、實際原則、意象。

4.意象全盤地掌握教師的知識與目的,引導 其全部的行為表現。

Clandinin(1986) 將教師 經驗概 念化 該經驗 具體化 為意 象的形 式而能 清楚 被看見

一位幼稚園教師和一位 國小教師 / 個案研究,

採取教師的觀點和教師 進 行 協 同 研 究

(collaborative research)

1.意象結合了一個人生活和專業的經驗。

2.意象是個人實際知識中,一種個人的、後設層 次的組織概念。

3.意象在個人經驗中形成,表現於教學實施中,

是新經驗將會採取的觀點。

(6)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Calderhecd &

Robson (1991)

新生進 入師資 培育 機構時 對教學 和課 程之起始瞭解、這些 瞭解與 他們對 系上 課程、教學實施之詮 釋的關係

7 名(原為 12 名)師資 生 / 訪談、評論教學錄 影帶

1.學生持有很特殊的教學意象,大部分來自自己 過去當學生的經驗,有時會高度影響學生對 課程及班級實務的解釋。

Jonhston (1990) 引導教 師作課 程決 定的意象

六位中學教師 / 訪談 1.個案 Eva 教師能清楚描述,他的意象如何使他 在下意識中尋找有助於學生的各種經驗和行 為,其意象能解釋其發展新學程的內容及做 法,也幫助他在教授新學程時適度地調整原 定的計畫。

Jonhston(1992) 實習教 師的意 象結 構,以及意象與教學 實務的關係、教學中

(think-in-action)的 複雜歷程

二位實習教師 / 教室觀 察、訪談

1.兩位在同一幼稚園班級實習的教師,雖在同一 教室情境,但兩人卻持有不同的意象。

2.兩人的教學意象均影響其教學行為。

3.兩人的意象,部分源自他們的個人價值觀點、

過去經驗,部分則來自專業課程的學習。

Cole & Gary Knowles (1993)

師資生 在實習 期間 進行教學過程的「意 象 破 滅 」( shattered images)現象

師資生 / 質的研究法,

日誌、反省便條、傳記、

訪談

1.檢視職前教師的期望和經驗之間的矛盾處,研 究發現大多數師資生懷有希望、意象和期 望,但一旦面臨教學的實際狀況就經常被粉 碎。

Hawkey (1996) 因實習 教學過 程的 影響,教學意象會是 否會產生改變、是否 受情境脈絡的影響

二名實習教師 / 個案研

1.經過一年的實習課程訓練,發現意象模糊的一 名實習教師非常順從新學校的規範;另一名 有清晰意象的實習教師因為強而有力的脈絡 因素而意象幻滅。

2.意象是動態的、經常是暫時性的建構,在個人 意象與脈絡影響之互動當中繼續產出。

黃瑞琴(1991) 探討兩 位幼稚 園園 長個人 所秉持 的內

兩位幼稚園園長 / 採用 焦點式生活史訪談、觀

1.兩位園長因不同的生活經驗,發展出不同的課 室觀點。

(7)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在觀點 與幼稚 園教

室實況的脈絡關係

察、文件蒐集分析 2.園長個人所持有的內在觀點在其所主持的幼 稚園之實務運作,呈現相當大的差異。

林育瑋(1994) 兩位幼 教實習 教師 的 教 學 意 象 及 信 念、教學意象與課室 實地教學的關係、影 響教學 意象的 可能 因素

兩位幼教實習教師 / 個 案研究,觀察、訪談、

錄影、書面活動計畫、

個人的教學日誌及省思 報告等文件蒐集分析。

1.兩位實習教師持有個人特有的教學意象及信 念,且影響著其課室教學活動。

2.實習教師的教學意象,源自於個人的成長背 景、求學及專業學習歷程,以及個人特質。

3.實習期間,實習教師保存大多數原有之教學意 象,但實習場所會影響實習教師的教學意象。

黃美瑛(1995) 有經驗 幼兒教 師的 實際知識、引導教師 實際知 識運作 的教 學意象、教學意象的 來源及影響因素

三位有經驗的幼兒教師 / 敘說研究法或敘說研 究法,訪談、觀察、文 件蒐集分析

1.三位教師持有個人的實際知識,且以意象為強 而有力的組織運作方式,瀰漫教師的整體實 施,形成其教學的特色。

2.三位教師教學意象之來源,與兒時經驗、個人 特質、人生經驗及教學經驗等有密切關係。

謝瑩慧(1995) 資深幼 兒教師 的教 育理念 與課程 決定 的關係、影響教育理 念的傳記上的因素

二位資深幼兒教師 / 質 的及詮釋法

1.二位教師的教育理念受到過去個人及專業的 經驗、信念、價值觀及對幼兒教師角色詮釋 的影響。

2.影響二位教師教育理念的信念,大部分是根據 於他們對幼兒發展與學習的看法。

羅明華(1996) 國小初 任教師 實務 知 識 的 內 涵 與 發 展、影響因素、對影 響實務 知識發 展因 素所採 取的因 應策 略及結果

兩位國小初任教師 / 質 的研究法,深度訪談、

觀察、文件蒐集分析

1.任教初期所形成教學心像,會影響教學想法與 教學策略。

2.大部分的教學想法或心像會持續保持,僅少部 分會隨著實際教學情境的需要而調適。

3.對個人教學的反省有助於實務知識的成長。

何秋蘭(1997) 師院生 於集中 實習 期間實 際知識 運用 情形

一名四年級的師院學生 / 質的研究法,個人成長 史(自傳)、教學日誌、

觀察、訪談

1.個案擁有個人的實際知識及教學意象 2.個案的教學意象來源與小學、中學的求學經

驗、義工經驗及人格特質有密切的相關。

3.個案在呈現教學意象時,體會意象與現實的衝 突,經歷教學意象發展的過程。

(8)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4.個案認為透過寫反省日誌、訪談、寫自傳,有 助於檢討自己的教學得失及瞭解自身教育理 念的形成背景。

郭玉霞(1997) 國小初 任教師 實務 知識的內涵、結構、

來源、發展過程、特

一位國小初任教師 / 個 案研究,訪談、參與觀 察、文件蒐集分析

1.初任教師實務知識的內容可分為六大類,其中 以教學方面的實際知識最多。實際知識結構 可分為意象、實際原則、實施規則三層次。

2.初任教師實務知識的來源,可分為當時教學的 情境、初任教師的個人因素及其他因素。這 些知識必須經過初任教師的實際應用、調 適,且能發揮功能者才能成為其實務知識,

而這些知識會隨著教學變動、發展。

陳國泰(2000) 國小初 任教師 實際 知識的內容、發展歷 程、影響實際知識發 展的因素

三位合格國小初任教師 / 訪談、觀察、文件分析

1.實際知識的發展在其自我知識主導下形成,展 現個人風格。受早年經驗影響而形成的教學 意象根深蒂固,影響實際知識發展甚鉅。

2.影響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發展的因素中,以個人 的人格特質、早期的生活經驗、受教經驗影 響層面最廣;實際教學經驗是影響實際知識 發展的關鍵因素。

連麗菁(2001) 國小資 深教師 實務 知識的內涵、使用新 教材時的應變、影響 實務知 識形成 的因

一位國小資深教師 / 觀 察、訪談、文件蒐集分

1.個案教師實務知識的內涵包括外在的教學表 現、內隱的教學心像、使用的教學理論,分 為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自我知識、

情境知識、學生知識。

2.個案教師於新教材的教學中,舊教學經驗一再 干擾,更難適應新課程,原有的教學心像更 加穩固。

4.影響研究參與教師實務知識形成的因素中,個 人的成長因素與成功的學習經驗最重要。

黃文俊(2002) 初任教 師教學 意象 的內涵、歸納並比較

二位初任教師 /質性研 究,訪談、觀察、文件

1.兩位初任教師各自持有不同的教學意象。其一 教師的教學意象之形成與其家庭背景、求學

(9)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個別初 任教師 的教

學意象

分析 經驗的影響並不明顯,主要受正式擔任級任 導師的實務經驗的現實震撼影響所建構。另 一位教師教學意象則受家庭背景、求學經 驗、初任教師的實務經驗之影響而建立。

2.師資培育機構的養成教育對教師教學意象沒 有必然的影響,其形成和個人主觀感受有關。

3.教學情境現實震撼的強度是影響教學意象呈 現與轉變的重要因素。

賴秀芬(2003) 國中英 語專家 教師 的實務知識內容、特 質、認知結構、形成 因素。

一位國中英語專家教師 / 質的研究法,參與觀 察、深度訪談、文件分

1.個案教師實務知識可能的認知結構包括了教 學意象、實務原則,以及實務規則。其中教 學意象是以隱喻方式存在,並為其實務知識 的最高引導。

2.可能影響個案教師實務知識形成的因素,對教 學經驗隨時的省思與調整是其成為英語專家 教師的關鍵因素。可能的影響因素尚包括:

過去教學經驗的啟發,個人的成長歷程、求 學經驗、宗教信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編製。

綜觀表 2-1 所列之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發現及啟示:

一、研究主題

除了直接以教學意象為名的研究外,相關的研究,多為探討教師實際知 識內涵、特質、影響因素,並兼論影響實際知識運作的教學意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多以質的、詮釋性的研究法,長期密集觀察小樣本的教師參 與者,運用多元的資料蒐集方式,包括觀察、訪談、各種文件蒐集、分析(諸 如:教學日誌、省思報告、自傳、個人文章)等方式來進行研究。

(10)

三、研究發現

上述研究可歸納出以下幾點重要發現:

(一)使用的詞彙不同,但以探究教師的內隱想法、理念、觀點為主要目的。

雖然各家學者所運用的辭彙不同,例如:意象(何秋蘭,1997;林育瑋,

1994;黃美瑛,1995;Calderhecd & Robson, 1991;Clandinin, 1986;Elbaz, 1983; Jonhston, 1990, 1992)、教育理念(謝瑩慧,1995)或是內在觀點(黃 瑞琴,1991)。研究者都嘗試進入教師內心,去了解教師進行課室教學時,

背後所持有的知識、態度、信念與價值觀點。

(二)意象為實際知識認知結構的最高層次,會影響教師的全面性課室教學。

Elbaz(1983)、Clandinin(1986)將意象視為「教師知識要素」,並將 意象概念化成為個人實際知識後設層次的最高機制,在反省過程中接受挑 戰、辨證或調適。上述研究多認同 Elbaz 看法,並認為意象代表教師內心理 想的教學圖象,會引導教師的教學行為表現(何秋蘭,1997;林育瑋,1994;

陳國泰,2000;連麗菁,2001;郭玉霞,1997;黃文俊,2002;黃美瑛,1995;

賴秀芬,2003;羅明華,1996;Calderhecd & Robson, 1991;Cole & Gary Knowles, 1993;Hawkey, 1996;Jonhston, 1990, 1992)。

而國內陳國泰(2000)則提出不同的見解,他雖然認同意象是由個體獨 特的先前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對個體本身的意義演化而來,但他認為在教師 的實際知識認知結構中,自我知識才是居於實際知識中最高後設機制,教學 意象是在自我知識的運作下生成。但我個人並不贊同他的看法,且認為自我 知識仍應屬實際知識內容之一,不應獨立於實際知識之上,而教學意象亦不 應只是受自我知識影響的後設認知機制中的一個環節,而是實際知識最高層 的內在認知結構,也就是統整全面實際知識的核心概念。

(三)影響教師教學意象的相關因素

歸納各家學者研究發現,教師的教學意象並非在師資養成教育後才形 成,而是受到個人的人格特質、早年生活經驗及求學經驗,以及實際教學經 驗交互影響所形成(何秋蘭,1997;林育瑋,1994;陳國泰,2000;連麗菁,

2001;黃文俊,2002;黃美瑛,1995;賴秀芬,2003;羅明華,1996;Calderhecd

(11)

& Robson, 1991;Clandinin, 1986;Jonhston, 1992)。許多研究亦指出,形成 教師意象的源頭,大多來自過去孩童時代的生活經驗或求學經驗,相形之 下,師資教育的專業訓練之影響力就顯得薄弱許多(陳國泰,2000;黃文俊,

2002;黃美瑛,1995;Jonhston, 1992)。

四、值得再深入探討的議題

從上述研究彙整中,也發現幾個可以再深入探討的議題:

(一)有經驗的教師是否也會面臨意象幻滅?

Cole and Gary Knowles(1993)研究發現大多數實習教師實習前懷有希 望、意象和期望,但一旦面臨教學的實際狀況就經常被粉碎,發生「意象破 滅」(shattered images)現象。而 Hawkey(1996)則發現實習教師經過一年 的實習課程訓練,意象模糊的實習教師非常順從新學校的規範;另一名有清 晰意象的實習教師因為強而有力的脈絡因素而意象幻滅。黃文俊(2002)則 發現教學情境現實震撼的強度,是影響初任教師教學意象呈現與轉變的重要 因素。這些研究發現,引發我進一步去思考有經驗教師當面臨教學實務重大 困境、衝突時,其教學意象是否也會如同實習教師、初任教師產生意象轉變、

破滅等變化?或是產生不同的反應方式?相當值得再深入探究。

(二)教師各自擁有不同特色的教學意象,合班教學時如何協調不同教學意 象所形成的教學實務?

Jonhston(1992)研究發現兩位在同一幼稚園班級實習的教師,雖在同 一教室情境,但兩人卻持有不同的意象,兩人的教學意象均影響其教學行 為。目前幼稚園採合班教學,兩位人格特質、早年生活經驗、求學經驗、實 務教學經驗不同的搭檔教師,兩人的教學意象是否相同?當意象不同,所形 成不同的教學實務又該如何協調、溝通,這也是相當值得深入探究的焦點!

(三)教學意象與教學省思的關係

有研究發現,教師對個人教學的省思有助於實際知識的成長(賴秀芬,

2003;羅明華,1996)。教師透過省思,可以察覺自己的教學意象,及其和 實際教學之間的關係,藉以發展出有系統理論知識,並覺知各種有用的教學

(12)

方式(羅明華,1997)。至於意象會經由省思而改變嗎?抑或因更澄清自己 意象與現場實務的脈絡關係,而讓自己的意象更加穩固?這也是相當值得再 深入探究的焦點!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外教師思考的相關研究,已從教師實際知 識的廣泛探討,走向引領教師實際知識運作的後設因素─「意象」的探尋。

而在研究法上,則可看見一種尋求更貼近真實的方式,來探討教學現場的智 慧。此種以經驗為知識來源,以故事為敘述方式,以意象為表達語言的探究,

不但比理論更易於讓教師來描繪其所處的環境及其教學行為,也讓吾人對教 育現象有著多角度的洞察和脈絡性的省思(黃美瑛,1995)。上述相關研究 的發現,也引發研究者進入幼稚園一個班級中,實地觀察兩位有經驗的合班 幼兒教師,以期瞭解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的內涵、可能的影響 因素,以及探討教師教學意象運作時面臨問題的調適過程。

第二節 幼兒美術表現活動

本節將探討幼兒美術表現活動的意涵、功能,以及近代美術教育思潮對 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之啟示。

壹、幼兒美術表現活動的意涵

「美術」亦可稱為「美勞」或「造型藝術」,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

在平面(two-dimensional forms)或立體(three-dimensional forms)空間內進 行審美、創造的視覺藝術(雄獅中國美術辭典,1989;Hutinger, et al., 2002)。

幼稚園課程標準(教育部,1987)中則以「工作」一詞來稱呼,範圍包括:

繪畫、紙工、雕塑及工藝等四類活動,活動目標為:

1. 滿足幼兒對工作的自然需求。

2. 培養幼兒良好工作習慣與態度。

(13)

3. 促使幼兒認識工作材料與工具的使用方法。

4. 擴充幼兒的生活經驗並培養工作的興趣。

5. 增進幼兒欣賞、審美、發表及創造的能力。

在實施通則中闡明:課程應以「幼兒」為主體,符合幼教目標,應採「活 動課程」設計,設計為合乎幼兒遊戲的型態,並須注意到與各領域之間的相 關性和統整性(教育部,1987)。

我們先就「工作」一詞之名稱、意涵進行探討。幼稚園課程標準於民國 十八年頒布,其後經過五次修訂,課程範圍皆包含「工作」領域,但在最後 一次修訂過程中,修訂委員對「工作」一詞有所爭議,因幼稚園的造型活動,

在課程領域上以「工作」稱之;小學則稱為「美勞」;國、高中乃至大學則 稱為「美術」、「視覺藝術」,名稱雖然不同,實質上均屬於平面與立體之造 型活動而言。幼稚園以「工作」一詞為造型課程領域名稱,與實際課程內容 並不相吻合(盧素碧,1990)。

國小之美術教育發源亦早,且自民國以來歷經多次更迭,課程目標及內 涵亦有所差異。民國 64 年公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將工作、勞作及美 術三科合併為「美勞科」延用至今,於 82 年所修定公佈的「國民小學新課 程標準」中,將美勞界定在「視覺藝術」的廣義範疇上(蘇振明等,1999)。

現因國中、小於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於民國 89 年 所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將「視覺藝術」、「音樂」、

「表演藝術」三科目融合成為七大學習領域之一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教育部,2001)。

從上述說明,可以了解到有美術、視覺藝術、美勞、勞作、工作、造型 等詞,運用在各級美術學習階段。就詞義來看,如果說「美術」、「造型」及

「視覺藝術」較重視色彩、線條、造型及材質表現,對審美和創作的要求,

就高於實用價值的要求;反之,「勞作」及「工作」重視生活經驗的實際操 作,以及這種操作對個體認知、意志訓練的價值,那麼,在實用價值上的要 求,便重於於藝術價值的要求(何清吟,1980)。

蘇振明等(2000)認為以「工作」來稱呼幼兒進行繪畫、雕塑等造型及 欣賞活動,其立意在於強調學習活動不只是一種認知或思考,而是讓幼兒透

(14)

過手腦並用、實際操作,運用媒材、工具完成具有形狀、色彩、可感覺的造 型作品。但以全球藝術教育思潮來思考,「工作」一詞將無法概括透過視覺 觀察、獨立思考的鑑賞活動;再者,以 3 至 6 歲幼兒為對象,「工作」易有 強調操作學習而忽略情感表達、心靈審美之疑慮。幼稚園課程標準中「工作」

領域之不周全的名稱,實有重新探討之必要。

日本在 1989 年修訂公佈的「幼稚園教育要領」(幼稚園課程標準),首 次以「表現」領域來涵蓋「繪畫造型」及「音樂律動」等活動,並以「培育 豐富的感性,對所感、所想之事物具有表達的意念,養成豐富的創造性」為 目標(引自盧素碧,1990,頁 25)。從此舉可以看出,其所強調的並非止於 用成人所規範出來的音樂、美術去「教導」幼兒,而是讓幼兒更自由、更充 沛地表現自我,這也是新設定「表現」領域的主要原因(翁麗芳譯,1997)。

如同多位學者所指出,幼兒時期的美術表現,是進行「自我表現」的過程,

不論是運用身邊週遭的材料進行實驗,或是運用材料來解釋或記錄他們所領 悟、感受的事物,都可以說是幼兒內心深處感受、想法的延伸,在這個極具 表現性的行為中,幼兒會隨著領悟力,去感受感情的釋放、學習掌握工具、

控制身體以及處理表徵性符號。幼兒的美術表現將成為自身與外界溝通感 受 、 想 法 、 情 感 的 溝 通 媒 介 ( 楊 文 貴 等 譯 , 2003 ; 蘇 振 明 , 2000b ; Danko-Mcghee & Slutsky, 2003;Pitri, 2003)。因此,為區別成人規範、以製 作成品為導向的才藝式學習,並強調「幼兒是美術教育的核心」(Children at the center of art education)(Olson, 2003, p. 33)本研究將以「幼兒美術表現 活動」(children’s expressive art activities)一詞來擴充「工作」領域之意涵,

並將其釋義為:幼兒運用造型材料、工具及表現方式,在平面或立體空間進 行審美或創作,成為幼兒用以表達個人內在想法、思考、情感和想像的一種 表現活動。

貳、幼兒美術表現活動的功能

Lowenfeld & Brittain (1987)指出,幼兒的美術表現乃是各種發展特 徵的反映,從幼兒的自我表現中,可以瞭解其情緒、智能、生理、知覺、社 會性、審美與創造性的成長。綜合文獻(張佩玉,2002;潘元石,1989;蘇

(15)

振明,2000b;Alvino, 2000;Danko-Mcghee & Slutsky, 2003;Fox, 2000;

Hutinger et al., 2002;Nikoltsos, 2000)歸納出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之重要功能:

一、可透過美術表現促進對幼兒各領域──認知發展、溝通及語言發展、社 會發展、粗動作及精細動作發展、自我認識、自尊以及創造力等發展,

並提供成人運用卷宗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評量幼兒發展的機會。

二、協助幼兒發展將內心感受、想法、概念、思考轉換成視覺符號形式的能 力,也就是藉由多元的美術表現形式來表徵幼兒自身的想法、感受及思 考歷程。

三、促進幼兒以美感的形式去接觸與體驗週遭的事物,藉以發展並強化知覺 能力(perceptual ability)及美感意識(aesthetic sensitivity)。

四、經由動手經驗幫助幼兒對周遭的事物進行探索、發現及學習。

五、促進幼兒瞭解週遭環境,發展觀察、自我指導、做決定及問題解決等能 力。

六、提供幼兒探索美術材料、工具特性以及各種表現方式的機會。

七、提供幼兒學習美術史、美術欣賞的機會,並藉此接觸各種文化。

綜觀上述幼兒美術表現活動的功能,可以看出幼兒時期的美術表現是個 人表現心智與情感的視覺符號、心靈語言,亦是幼兒各領域發展狀況的「體 檢報告書」,其重要性就等同於「健康教育」(席慕容,2001;蘇振明,2001)。 在美術表現活動中,鼓勵幼兒嘗試各式各樣符合其發展的美術媒材及工具,

進行日常生活經驗的探索表現及美感體驗,進而促進幼兒身心各領域健全發 展,應為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之首要目標。

參、近代美術教育思潮演變對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之啟示

在面對幼兒說:「教師我不會畫,你教我畫!」時,身為一位幼教教師,

常因美術要不要「教」而深感困惑!若能從美術教育思潮發展來作整體脈絡 的認識,應可瞭解到美術教育的基本觀念,釐清我們追求的方向與目標。

當今美術教育學者多認為美術教育思潮有兩大主流,一是 Lowenfeld 為 代表的「創造取向」的美術教育(亦稱為「工具論」美術教育)(王德育譯,

(16)

1990;Lowenfeld & Brittain, 1987);另一流派則是由 Eisner、Getty 藝術教育 中心所倡導的「品質美感取向」及「學科本位取向」的美術教育(亦稱為「本 質論」美術教育)(Eisner, 1984;Greer, 1984),兩派學說對當今美術教育思 想影響深遠。1990 年之後,美術教育思潮進入後現代的美術教育,除受多 元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引領外,也以認知發展理論做為基礎,隨著認知發展研 究的演變、建構論的興起,強調兒童的創作已由先前的自由表現,轉而要求 更具意涵的意念表達與視覺溝通(林維佳,2002;鄭明憲,2003;Efland, 2002);此外,Gardner(1983)所提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人的智慧是多元、

變動性的,認為人們歷經深度藝術經驗,將有助於其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

並主張藝術和其他領域形成統整性教學(李平譯,2003),更顯示出當代美 術教育理論發展的多元性。

綜觀上述的美術教育思潮演變,對幼兒美術表現活動有兩點啟示:

一、深入瞭解「創造取向」的美術教育及「學科本位取向」美術教育的基本 精神及內涵,以宏觀的視野來看美術教育的目的,進而引發幼兒表現及 欣賞能力,使其潛能發揮盡致。

兩種美術取向的最大差異在於來自不同的典範,是一種哲學上的差異。

創造性取向美術教育重視自我表達的目標,將美術視為促進兒童創造性與心 智發展的媒介,教師是一位輔導者;學科本位取向則把藝術當成一門學科,

重視藉由接觸大量的美術作品,訓練幼兒的在美感上的敏銳度,幫助幼兒建 立對美術及美的鑑賞能力,教師是一位指導者(Jeffers, 1990)。居於教學的 立場,實無必要堅持某一派的論點,誠如 Dunnahoo(1993)、王秀雄(1998)

所建議的:一位好的教師,除了要熟知 Lowenfeld 的兒童繪畫發展理論外,

還要深入瞭解美術表現(美術創作)與美術鑑賞(美學、美術史、美術批評)

之定位及互動關係。

二、因建構論的興起,讓我們重新審視幼兒在美術表現活動中主動建構的特 性,應提供多樣的美術材料,持續地滿足幼兒實驗自己想法、探索不同 材質的需要,並能自在地將自己的想法、感覺轉換成文字、圖象等表現。

(17)

從建構論的觀點來看,幼兒的學習是透過主動操作、與人和材料的互 動,經歷一連串的假設、實驗、測試、修正等心智活動方能完成(李連珠,

1996;黃瑞琴,1995,2001),但幼教現場卻仍普遍存在許多臨摹、寫練習 本、或是組合現成材料包等活動,認為這樣的動手即是「主動操作」,但實 際上,臨摹是用別人的想法取代幼兒內心的觀念形象,削弱了他們自身的感 受或用自己方式表達的能力;使用現成的材料包,會誤導幼兒以為自己的作 品沒有價值,永遠不及範本圖樣來得整齊寫實(郭妙芳譯,2003;楊文貴等 譯,2003;Clemens, 1991)!總之,不應將幼兒美術學習的目標侷限在低層 次知識技能的獲得,乃應提供幼兒豐富的探索環境,引發更高層的學習,如:

推論、歸納、綜合、應用等,以及屬於態度、情緒、與人溝通等心靈層面的 表現與學習(李連珠,1996)。

綜上所述,本節從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之意涵、功能,以及近代美術教育 思潮的啟示等方面加以探討,以期能對幼稚園中的幼兒美術表現活動有更深 層的認識。在重視統整性課程的幼兒教育階段,「美術」並非被單獨設立的 一個學科或領域,而是可以在教室中廣泛地探索、表現及學習,透過多樣的 美術媒材運用以及藝術語言的互動,美術表現不但成為幼兒自我表達或溝通 其想法、概念、思考的重要媒介,在此同時,也是在培養幼兒美術創作、審 美、鑑賞的能力。

第三節 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之相關研究

透過廣泛檢索,發現國內、外有關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之 相關研究並不多見,相關研究中多以探究美勞教師教學信念、美勞教師所需 具備的學科專門知識,或是教師美術學科教學知識對其教學行為的影響為其 主題。以下將相關研究彙整於表 2-2 中。

(18)

表 2-2:國內、外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Bresler(林麗卿

譯,1998;蔡敏 玲譯,1988;謝 瑩慧譯,1998)

探 討 幼 稚 園 至 國 小 三 年 級 非 藝 術 專 業 教 師 任 教 的 美 術 課 所 呈 現 美 術課程取向、課堂 教 師 如 何 理 解 美 術、如何教學

三 所 國 小 進 行 為 期 三 年,以幼稚園至國小三年 級非藝術專業教師任教 的美術課為焦點 / 民族 誌研究,美術課密集觀 察、教師及校長半結構式 的晤談、分析教材及作品

1.小學低年級及幼稚園實際教學現場中,呈現出 三種美術課程取向:

(1)模仿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取向

(2)開放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取向

(3)高層次的認知取向

2.三種美術課程取向是因教師對學校角色、美術 及美術教育本質、對教學及學習本質持不同的 觀點及假設所致。這些假設、價值觀和目標可 追溯到歷史潮流上不同的意識形態外,也顯示 學校的價值觀及目標、教師的美術教學信念對 美術課程的實際運作,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力。

魏炎順(1992) 探 討 國 小 美 勞 教 師 所 需 具 備 的 學 科專門知識

332 名國小美勞教師及普 查 70 名台灣地區國小美 勞科輔導團輔導員 / 專 家座談、訪談及問卷調查

1.國小美勞科教師所應具備的學科能力為:瞭解 學童學習心理的發展;強調藝術知能的生活實 踐能力;注重綜合美術、勞作課程的能力;重 視繪畫的培養與發展能力;具有運用身邊的素 材、廢物指導創作的能力;熟悉有關科技產品 如電腦繪圖、攝影在美勞教育上的應用等六項。

王桂甚(2000) 教 師 美 術 學 科 知 識 對 其 教 學 行 為 的影響

一位美術系畢業的資深 美術教師與一位初任幼 兒教師 / 質性研究,錄 影、觀察記錄、訪談

1.從一般教學知識層面來看,發現美術教師的一 般教學知識較幼教教師豐富,這樣的差異也對 兩位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所影響。

2.從美術學科知識層面來看,兩位教師素材知識 的不同,所提供素材種類也不同,美術教師所 提供的創作素材種類較多樣化。

3.從學生知識層面來看,幼教教師的學生知識較 不完整,教學時會有不知如何引導的困擾;美 術教師則有較完整的學生知識,教學時同時會 考慮到孩子的造形發展、個別差異的問題。

4.從情境脈絡知識層面來看,成果展與家長的期

(19)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望影響著幼教教師的教學行為;美術教師認為 成果展代表學校形象,所以他會過濾參展作品。

5.兩位教師由於教育背景、教學經驗、學習動機 的差異,使其美術學科學知識與教學行為呈現 不同的風貌。

劉曜源(2001) 國 小 美 勞 科 教 師 教 學 信 念 的 內 涵,以及影響其教 學信念的因素

一位國小美勞科教師 / 質性研究,參與觀察、訪 談、及文件蒐集

1.個案教師教學信念的內涵:欣賞與接納孩子的 信念、教育目標的信念、教學方法的信念、師 生關係的信念、教室常規管理的信念、教學評 量的信念等六個層面的信念

2.個案教師的教學信念會導引其教學行為 3.影響個案教師教學信念的因素:教師的求學經

驗、教師個人因素、教師的專業知能與進修、

學生的個人因素、學校行政因素、教育制度因 素等六項。

劉欣茹(2003) 國 小 美 勞 教 師 教 學 信 念 的 形 塑 歷 程、教學信念與實 際 行 為 的 相 符 情 形、影響因素、教 學 實 踐 的 反 思 歷

一名國小美勞教師 /個 案研究,教室觀察、訪 談、文件蒐集

1.個案教師教學信念的形塑受生命歷程中教師典 範、基督教、重要教學事件與研習進修課程等 因素影響,其中與教學信念一致之成功教學實 務的回饋俾使教師教學信念系統更趨穩固。

2.實踐歷程中個案教師受基督教信仰、專業成長 信念、專業知能與教學經驗、科任教學工作、

美勞教學特質等因素的支持,俾使其教學信念 與實踐間呈現高度一致性。

3.個案教師在面臨教學時數縮減、生師比例過 高、教學與行政事務交相雜以及孤立教學文化 等因素,挑戰教師教學信念的實踐。

4.不同論點、教學事件的刺激引發教師對教學信 念、實踐的反思,進而有所轉變、調整與行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編製。

(20)

綜觀表 2-2 所列之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發現及啟示:

壹、以幼兒教師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其美術教學觀點、信念乃至意象的相關 研究十分匱乏。

目前研究偏重在國小階段美勞科教師所需具備的學科專門知識(魏炎 順,1992)、教學信念(劉欣茹,2003;劉曜源,2001)等研究。而以幼教 教師為研究參與者的研究,目前僅有王桂甚進行的美術學科教學知識與教學 行為的研究。

王桂甚(2000)是以一位美術系畢業的資深美術教師與一位初任幼教教 師為研究參與者,來探究教師美術學科知識對其教學行為的影響。但個人認 為,以背景、經歷大為不同的兩位教師,比較教師美術學科知識對其教學行 為的影響,在研究參與者的選取上,實有爭議之處,以譬喻來說,就好比以 一個澀柿子(初任幼兒教師)要與熟蘋果(資深美術教師)來比誰的蘋果味

(美術學科知識)重,若以如此的研究設計,做為兩位教師之美術學科教學 知識的比較與結論,確實有失公正。此外,從文獻研讀中也理解到,若要探 討教師的美術教學行為,美術學科知識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應全面性探究 教師的個人實際知識(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乃至探尋引導教師個 人實際知識運作的教學意象(teaching images)(Clandinin, 1986;Elbaz, 1983),才能較清楚、完整地詮釋幼兒教師在課室中的教學實施,當然,這 也包括教師的美術領域教學。

貳、應深入探究幼兒教師進行美術表現活動時所持有的教學意象

Bresler(林麗卿譯,1998;蔡敏玲譯,1988;謝瑩慧譯,1998)在其研 究中發現,因教師對學校角色、美術及美術教育本質、對教學及學習本質持 不同的觀點及假設不同,會形成不同取向的美術課程。教師的美術教學信念 對美術課程的實際運作,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力。許多美術學者在幼教現場進 行觀察後(陳武鎮譯,1992;Danko-Mcghee, & Slutsky, 2003;Kindler, 1995、

1996;Olson, 2003),亦呼應 Bresler 的論點,認為幼兒教師缺乏美術專業知

(21)

能,無法提供幼兒有意義的美術表現指導。Kindler(1996)更是提出嚴厲的 批判,認為幼兒教師深受 Lowenfeld 學說所影響,相信「創造力及天賦自然 開展」、「過程重於結果」等迷失,再加上缺乏足夠的美術專業知能,更促使 他們刻意不涉入兒童的創作表現,反而剝奪了兒童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機會,

導致其無法達到原先所預期:促進兒童心智發展、自我表現及創造性等教學 目標,突顯出宣稱的信念(declared beliefs)及實際教學行為之間的矛盾點。

反觀國內,因幼兒教師美術教學信念、觀點、意象之相關研究付之闕如,

無法瞭解國內幼兒教師引領其美術教學實務的教學意象,亦無法探討其意象 與實際教學行為之關係。

綜合上述所論,本章依序探討教師教學意象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幼兒 美術表現活動之意涵、功能,以及近代美術教育思潮的啟示,最後並分析國 內、外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的相關研究。發現以幼兒教師為研 究參與者,進行幼兒美術表現中教師教學意象之探究,誠屬有其必要性,進 而引發研究者進入幼稚園一個班級中,實地觀察兩位有經驗的合班幼兒教 師,以期瞭解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的內涵、可能的影響因素,

以及探討教師教學意象運作時面臨問題的調適過程。

數據

表 2-2:國內、外幼兒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Bresler(林麗卿 譯,1998;蔡敏 玲譯,1988;謝 瑩慧譯,1998)  探 討 幼 稚 園 至 國小 三 年 級 非 藝 術專 業 教 師 任 教 的美 術 課 所 呈 現 美 術課程取向、課堂 教 師 如 何 理 解 美 術、如何教學  三 所 國 小 進 行 為 期 三年,以幼稚園至國小三年級非藝術專業教師任教的美術課為焦點 / 民族誌研究,美術課密集觀察、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哈佛大學教授夏爾(Jeanne Chall)1983 年曾以六個階段描述兒童學習 閱讀的歷程,這六個階段又可分成兩大部份,分別是: 「學習如何讀」(learn to read ),「透過閱讀學習知識」(read to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

文化溯尋(知識基礎) 九龍城 歷史淵源 4課節 文化稽考(知識基礎) 九龍城 地文誌、地域考 4課節 文化內韻(知識基礎) 九龍城 特色意義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

教育局將於2015/16年度透過校本支援計劃,讓語文教師能 應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