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妙用坐標參數化法以解圓錐 曲線諸弦中點圖形之描述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妙用坐標參數化法以解圓錐 曲線諸弦中點圖形之描述問題"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妙用坐標參數化法以解圓錐 曲線諸弦中點圖形之描述問題

張國男

弁 言

近日審核大陸某學者投寄 「數學傳播季刊」 之稿件, 其中探討 「二次曲線的弦的中點軌跡」

約四、 五百字, 所得結論 「於是, 二次曲線的弦的中點軌跡方程為

2Ax cos α + B(x sin α + y cos α) + 2Cy sin α + D cos α + E sin α = 0 (4) (其中 α 為弦的傾斜角)

根據各種弦的具體條件 (例如已知弦所在直線的斜率或過已知點或弦長為定值等), 設法消 去 (4) 中的 cos α 、 sin α, 即可得到所要求的二次曲線的弦的中點軌跡方程。」 既不符實情, 且 失之空泛。 筆者深覺, 棄此專題誠可惜也, 故不揣譾陋, 特循其法, 作嚴謹、 詳盡之推導, 而完成 本篇, 以匡謬補闕, 並提供原作者及數學同好參考焉。

本文前三節針對圓錐曲線 (拋物線、 橢圓、 圓、 雙曲線), 就 (i) 諸弦平行、 (ii) 諸弦所在 之直線共點及 (iii) 諸弦定長三款, 研究如何藉方程式, 或方程式及不等式, 以描述 (或謂刻畫、

界定) 諸弦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計九則主題]; 第四節處理相交二直線之對應問題 [共三則副題]。

此四節巧妙運用坐標參數化法, 俾削減繁瑣, 而附錄則簡介傳統解法, 並舉三例示範, 且略作評 比。

在討論過程中, 為方便計, 常將直角坐標平面上之點與其坐標 (實數對) 認同以互通, 有時 方程式 (不等式) 與其圖形 (區域) 亦不予區分而混用。 再者, 於本篇中, Φ 恆表空集, O 必指 原點, a, b 及 p 俱係固定之正數, x0 與 y0 均為固定之實數。 併此聲明, 敬請亮鑒。

28

(2)

第一節 平行諸弦中點圖形之描述

為免重複多次類似之推導, 先作如下之一般性論述。

在直角坐標平面上, 設有圓錐曲線 Γ, 其方程式為

Ax2+ Bxy + Cy2+ Dx + Ey + F = 0, (1) 其中 A, B, C, D, E 與 F 俱係固定之實數 (A, B, C 三數不全為零)。 若 M(¯x,y) 為此平面上¯ 一定點, α 為固定之實數, Λ(M, α) 為過點 M 且平行於單位向量 hcos α, sin αi 之直線, 則可 將 Λ(M, α) 上點 P 之坐標參數化, 而表為

(x, y) = (¯x+ s cos α, ¯y+ s sin α), (2) 其中參數 s ∈ R (R 為所有實數所構成之集合)。 注意: 當 s = 0 時, P = M; 當 s 6= 0 時, s 係由 M 至 P 之有向距離 (以 hcos α, sin αi 之方向為正向)。

形式上, 以 (2) 代入 (1), 可得

(A cos2α+ B sin α cos α + C sin2α)s2+[2A¯xcos α + B(¯xsin α + ¯ycos α) +2C ¯ysin α + D cos α + E sin α]s+A¯x2+B ¯x¯y+C ¯y2+D¯x+E ¯y+F

= 0. (3)

據是, 遂知 Γ ∩ Λ(M, α) 乃由相異二點 P1 與 P2 所構成之充要條件係 (3) 為 s 之二次方程 式且有相異二實根 s = s1 (對應於 P1) 及 s = s2 (對應於P2), 即下列之 (4) 與 (5):

Acos2α+ B sin α cos α + C sin2α6= 0, (4)

[2A¯xcos α + B(¯xsin α + ¯ycos α) + 2C ¯ysin α + D cos α + E sin α]2

−4(A cos2α+ B sin α cos α + C sin2α)(A¯x2+ B ¯xy¯+ C ¯y2+ D¯x+ E ¯y+ F )

>0; (5)

又因 M 對應於 s = 0, 故 Γ ∩ Λ(M, α) 乃由相異二點 P1 與 P2 所構成, 且線段 P1P2 中點 為 M 之充要條件係上列之 (4), (5) 及 s1 + s2 = 0, 即 (4), (5) 及由根與係數之關係可得之 2A¯xcos α + B(¯xsin α + ¯ycos α) + 2C ¯ysin α + D cos α + E sin α = 0. (6) 顯然, 此結果可改述如下:

(3)

Γ∩Λ(M, α) 乃由相異二點 P1與 P2所構成, 且線段 P1P2中點為 M(¯x,y¯) ⇔ 2A¯xcos α+

B(¯xsin α + ¯ycos α) + 2C ¯ysin α + D cos α + E sin α = 0,

(A cos2α+ B sin α cos α + C sin2α)(A¯x2+ B ¯xy¯+ C ¯y2+ D¯x+ E ¯y+ F ) < 0. (7) 事實上, 前示 (7) 之推導亦可濃縮如次: 以 (2) 代入 (1), 可得 (3), 遂知 Γ ∩ Λ(M, α) 乃由相異二點 P1 (對應於 s = s1) 與 P2 (對應於 s = s2) 所構成, 且線段 P1P2 中點為 M(¯x,y) (對應於 s = 0) 之充要條件, 係 (3) 為 s 之二次方程式, 且有絕對值相等、 符號相反¯ 之實根 s1 及 s2 (s1+ s2 = 0, s1s2 <0)。 據此及根與係數之關係, 即得 (7) 矣。

本節將探究圓錐曲線之所有平行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因平面圖像之形狀與直角坐標系 之選取無關, 為方便計, 不妨假設所予圓錐曲線 Γ 之方程式為 x2 = 4py, xa22 + yb22 = 1 或

x2

a2yb22 = 1。 [其中, a, b 與 p 皆為固定之正數, 已於弁言末段聲明矣。 下俱同此, 不再贅述。]

上示三式可稱為圓錐曲線之範式。

備註: 任一圓錐曲線與任一直線之交點個數必屬於 {0, 1, 2}。 [可設圓錐曲線之方程式為 範式, 直線之方程式為 y = mx + k 或 x = c, 以驗證此項基本事實。]

[I] Γ 為拋物線之情況

設 Γ 為拋物線 x2 = 4py, Ωα 為平行於向量 hcos α, sin αi 之所有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 形。

於 (7) 中, 置 A = 1, E = −4p, B = C = D = F = 0, 可知 (¯x, ¯y) ∈ Ωα

¯

xcos α = 2p sin α 且 (¯x2− 4p¯y) cos2α <0, 亦即

(¯x,y¯) ∈ Ωα ⇔ ¯x cos α = 2p sin α, x¯2 <4p¯y. (7.I) 若 cos α = 0, 則據 (7.I) 知 Ωα = Φ, 無圖形 (即無縱向弦)。

若 cos α 6= 0, 則據 (7.I) 知 Ωα 即直線 x = 2p tan α 在 Γ 內部之部份。

[II] Γ 為橢圓或圓之情況

設 Γ 為橢圓或圓 xa22 + yb22 = 1, Ωα 為平行於向量 hcos α, sin αi 之所有弦之中點所構成 之圖形。

於 (7) 中, 置 A = a12, C = b12, F = −1, B = D = E = 0, 並注意 cosa22α +sinb22α >

0 ∀ α ∈ R, 可知

(¯x,y¯) ∈ Ωα ⇔ cos α

a2 x¯+sin α

b2 y¯= 0, x¯2 a2 + y¯2

b2 <1. (7.II)

(4)

因此, Ωα 即直線 cos αa2 x+sin αb2 y= 0 在 Γ 內部之部份。

[III] Γ 為雙曲線之情況

設 Γ 為雙曲線 xa22yb22 = 1, Ωα 為平行於向量 hcos α, sin αi 之所有弦之中點所構成之 圖形。

於 (7) 中, 置 A = a12, C = −b12, F = −1, B = D = E = 0, 可知 (¯x,y¯) ∈ Ωα ⇔ cos α

a2 x¯− sin α

b2 y¯= 0, (cos2α

a2 − sin2α b2 )(x¯2

a2 −y¯2

b2 − 1) < 0. (7.III) 若 cosa22α = sinb22α, 則據 (7.III) 知 Ωα = Φ, 無圖形 (即無斜率為 tan α = ±ab 之弦)。

cos2α

a2 < sinb22α, 則據 (7.III) 知 (¯x,y¯) ∈ Ωαcos αa2 x¯−sin αb2 y¯= 0 , xa¯22yb¯22 >1。

將方程式 cos α

a2 x− sin αb2 y= 0 與不等式 xa22yb22 >1 聯立, 實際求解集合, 即可推得此時 Ωα

為直線 cos α

a2 x−sin αb2 y= 0 除去其與 Γ 二交點間之線段。 [此二交點為 (x, y) 與 (−x,−y), 其中 x = √ a2sin α

a2sin2α−b2cos2α, y = √ b2cos α

a2sin2α−b2cos2α。 ] 若 cos2α

a2 > sinb22α, 則據 (7.III) 知 (¯x,y¯) ∈ Ωαcos αa2 x¯− sin αb2 y¯= 0, xa¯22y¯b22 <1。

仿上處理, 即可推得此時 Ωα 為直線 cos α

a2 x−sin αb2 y= 0 (全部)。

第二節 所在直線共點諸弦中點圖形之描述

若 P0 為圓錐曲線 Γ 所在平面上之一定點, 則可考慮過 P0 且與 Γ 有相異二交點之所有 直線。 本節將描述如是直線對應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I] Γ 為拋物線之情況

設Γ 為拋物線 x2 = 4py, P0 = (x0, y0), Ω 為過 P0 且與 Γ 有相異二交點之所有直線所 對應之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其中 x0 與 y0 均為固定之實數, 已於弁言末段聲明矣。 下俱同 此, 不再贅述。]

由 (7.I), 可知 (x0, y0) ∈ Ω ⇔ 有 α ∈ R 能使 x0cos α − 2p sin α = 0, 且 x20 < 4py0。 但 hx0,−2pi 非零向量, 必有單位向量 hcos α, sin αi 與之垂直, 故二者之內積 x0cos α − 2p sin α = 0 。 [詳言之: 因 hx0,−2pi 非零向量, 必有 β ∈ R 能使 hx0,−2pi =

|hx0,−2pi|hcos β, sin βi。 令 α = β + π2, 則 hx0,−2pi 與 hcos α, sin αi 垂直, 其內積 x0cos α − 2p sin α = 0。] 因此, (x0, y0) ∈ Ω ⇔ x20 <4py0。

由 (7.I), 又知 (¯x,y¯) ∈ Ω\{P0} ⇔ (¯x−x0)¯x= 2p(¯y−y0), ¯x2<4p¯y, (¯x,y¯) 6= (x0, y0)。

(5)

綜上, 推得 (¯x,y¯) ∈ Ω ⇔ (¯x − x0)¯x= 2p(¯y− y0) 且 ¯x2 <4p¯y。 是故, Ω 可由方程式 (x−x0)x = 2p(y −y0) 與不等式 x2 <4py 聯合界定之, Ω 即方程式 (x−x0)x = 2p(y −y0) 之圖形 Ψ [為拋物線] 在 Γ 內部之部份。

由上, 有 (x, y) ∈Ω⇔y =(x−x02p)x+2py0且 2[(x−x0)x+2py0]−x2= x2−2x0x+4py0>0。

當 P0 在 Γ 之外部時, x2 − 2x0x + 4py0 ≤ 0 ⇔ x0

q

x20− 4py0 ≤ x ≤ x0 +

q

x20− 4py0, 據上遂知 Ω 即 Ψ 除去其弧 Q1P0Q2, 其中 Q1 及 Q2 為 Ψ 與 Γ 之交點 [交點 之 x 坐標為 x0 ±

q

x20 − 4py0。]

當 P0 在 Γ 上時, x2 − 2x0x+ 4py0 >0 ⇔ x 6= x0, 據上遂知 Ω 即 Ψ 除去 P0。 當 P0 在 Γ 之內部時, x2− 2x0x+ 4py0 >0 ∀x ∈ R, 據上遂知 Ω = Ψ。

[II] Γ 為橢圓或圓之情況

設 Γ 為橢圓或圓 xa22 + yb22 = 1, P0 = (x0, y0), Ω 為過 P0 且與 Γ 有相異二交點之所有 直線所對應之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由 (7.II), 可知 (x0, y0) ∈ Ω ⇔ 有 α ∈ R 能使 cos αa2 x0+sin αb2 y0 = 0, 且 xa202 +yb202 <1。

顯然, 當 (x0, y0) = (0, 0) 時, cos αa2 x0 +sin αb2 y0 = 0 ∀α ∈ R; 再者, 當 (x0, y0) 6= (0, 0) 時, hxa20,yb20i 非零向量, 確有 hcos α, sin αi 與之垂直, 故二者之內積 cos αa2 x0 +sin αb2 y0 = 0。 因此, (x0, y0) ∈ Ω ⇔ xa220 +yb022 <1。

由 (7.II), 又知 (¯x,y¯) ∈ Ω\{P0} ⇔ x−xa20x+y−yb20y= 0, xa¯22+¯yb22<1, (¯x,y¯) 6=(x0, y0)。

綜上, 推得 (¯x,y¯) ∈ Ω⇔x−xa20x + y−yb20y = 0 且 x¯a22 + y¯b22 < 1。 是故, Ω 可由方程式

(x−x0)x

a2 +(y−yb20)y = 0 與不等式 xa22 +yb22 <1 聯合界定之, Ω 即方程式 (x−xa20)x+(y−yb20)y = 0 之圖形 Ψ 在 Γ 內部之部份。

若 P0 6= O, 則 Ψ 為橢圓 (a 6= b) 或圓 (a = b)。 此時, 設 Υ 為直線 xa02x + yb02y = 1, 則 Υ 分割坐標平面為 Υ+ 與 Υ 二半平面 (Υ 之二側), 其中

Υ+= {(x, y)|xa02x + yb02y >1}, Υ= {(x, y)|xa02x + yb02y <1}.

注意 Ψ ∩ Υ = Γ ∩ Υ(= Ψ ∩ Γ) 及 O ∈ Ω = Ψ ∩ Υ−, 實際試解方程組 xa22 +yb22 = 1 與

x0x

a2 + yb02y = 1 (分 y0 6= 0 及 y0 = 0 二種情形處理之), 可知: P0 在 Γ 之外部時, Ψ 與 Υ 有相異二交點 Q1 及 Q2 [交點之 x 坐標為 a2bb22xx02±a2y0r

0+a2y02 , y 坐標為 a2bb22yx02∓b2x0r

0+a2y02 , 其中 r = b2x20+ a2y02− a2b2。 (Q1, Q2 亦為 Ψ 與 Γ 之交點)], Ω 即 Ψ 除去其弧 Q1P0Q2; P0

在 Γ 上時, P0 為 Ψ 與 Υ 之唯一交點, Υ 切 Ψ 於 P0, Ω 即 Ψ 除去 P0; P0 在 Γ 之內部且 P06=O 時, Ψ 與 Υ 不相交, Ω=Ψ。 此外, P0= O 時, Ψ 之方程式為 xa22 +yb22= 0, Ω 即原點。

(6)

[III] Γ 為雙曲線之情況

設 Γ 為雙曲線 xa22yb22= 1, P0= (x0, y0), Ω 為過 P0 且與 Γ 有相異二交點之所有直線 所對應之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Ωα 為平行於 hcos α, sin αi 之所有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為便引用, 特將 (7.III) 更改編號, 而重述於下:

(¯x,y¯) ∈ Ωα⇔ cos α

a2 x¯−sin α

b2 y¯= 0, (cos2α

a2 − sin2α b2 )(x¯2

a2 − y¯2

b2 − 1) < 0. (H.1) 據 (H.1), 可推得

(¯x,y¯) ∈ Ωα\ {O} ⇔ cos α

a2 x¯− sin α

b2 y¯= 0, (x¯2 a2 − y¯2

b2)(x¯2 a2 − y¯2

b2 − 1) > 0. (H.2) 茲證如次:

(i) 設 (¯x,y¯) ∈ Ωα\ {O}。 據此與 (H.1), 有 cos αa2 x¯−sin αb2 y¯= 0, (cosa22αsinb22α)(¯xa22

¯ y2

b2 − 1) < 0 及 (¯x, ¯y) 6= (0, 0)。 若 ¯x 6= 0, 則 ¯xa22(cosa22αsinb22α) = sinb24α2sina22b2α2

= sinb22α(y¯b22xa¯22), 故 sinb22α(y¯b22xa¯22)(¯xa22y¯b22 − 1)= xa¯22(cosa22αsinb22α)(¯xa22y¯b22 − 1) < 0, 遂知 (¯xa22y¯b22)(xa¯22y¯b22 − 1) > 0; 若 ¯y 6= 0, 仿此 (同理) 可證 (¯xa22y¯b22)(x¯a22yb¯22 − 1) > 0。

(ii) 設 cos αa2 x¯− sin αb2 y¯= 0, 且 (¯xa22y¯b22)(x¯a22y¯b22 − 1) > 0, 則必 (¯x, ¯y) 6= (0, 0), 故

¯

x 6= 0 與 ¯y 6= 0 至少有一為真。 若 ¯x 6= 0, 必 sin α 6= 0 (否則 sin α = 0, sin αb2 y¯ = 0, cos α = ±1, cos αa2 x¯6= 0, 矛盾!), 而 ¯xa22(cosa22αsinb22α)= sinb24α2sina22b2α2= sinb22α(y¯b22¯xa22), 故 ¯x2

a2(cosaa2αsinb22α)(¯xa22y¯b22 − 1)= sinb22α(y¯b22xa¯22)(¯xa22y¯b22 − 1) < 0, 遂知 (cosa22α

sin2α

b2 )(xa¯22yb¯22 − 1) < 0; 若 ¯y 6= 0, 仿此 (同理) 可證 (cosa22αsinb22α)(¯xa22y¯b22 − 1) < 0。 據 (H.1), 得 (¯x,y¯) ∈ Ωα

設 Γ1 為直線 xayb = 0, Γ2 為直線 xa + yb = 0, 並設 R1, R2 與 R3 分別為由不等 式 x2

a2yb22 < 0, (xa22yb22)(xa22yb22 − 1) ≤ 0 (即 0 ≤ xa22yb22 ≤ 1) 與 xa22yb22 > 1 所 界定之平面區域。 當然, Γ0 = Γ1 ∪ Γ2 即 Γ 之二條漸近線 (xa22yb22 = 0), R1 為 y = ab|x|

之上部與 y = −ab|x| 之下部二者之聯集, R3 係 Γ 之內部, R4 = R1 ∪ R3 可由不等式 (xa22yb22)(xa22yb22 − 1) > 0 界定之。

h1i 當 P0 = O 時

於 (H.1) 中, 置 α = 0, 可知 (0, 0) ∈ Ω。 據此與 (H.2), 又知 (¯x, ¯y) ∈ Ω \ {O} ⇔

¯ x2

a2y¯b22 = 0 且 (xa¯22y¯b22)(x¯a22yb¯22 − 1) > 0。 合之, 推得 Ω 即原點。 [亦可不用 (H.1) 與 (H.2) 而推導如次: 考慮過原點之所有直線。 易證其中斜率絕對值小於 ab 者, 均與 Γ 有對稱於 原點之相異二交點, 其餘俱與 Γ 不相交。 由是, 遂知 Ω 為原點。]

(7)

以下, 假設 P0 6= O, 繼續探討之。

因 (¯x,y) = (0, 0) 時,¯ cos αa2 x¯− sin αb2 y¯= 0 ∀α ∈ R, 故據 (H.1) 推得 O ∈ Ω \ {P0} ⇔ x20

a2−y20

b2 >0. (H.3) 由 (H.2), 可知 P0 ∈ Ω \ {O} ⇔ 有 α ∈ R 能使 cos αa2 x0sin αb2 y0 = 0, 且 (xa220

y20

b2)(xa202yb022 − 1) > 0。 但 hxa02,−yb02i 非零向量, 必有 hcos α, sin αi 與之垂直, 故二者之內積

cos α

a2 x0sin αb2 y0 = 0。 因此, P0 ∈ Ω \ {O} ⇔ (xa202yb202) (xa202yb202 − 1) > 0。

由 (H.2), 又知 (¯x,y¯) ∈ Ω\{O, P0} ⇔ x−xa20xy−yb20y = 0, (xα¯22y¯b22)(x¯a22y¯b22−1) >

0, (¯x,y¯) 6= (x0, y0)。

綜上二段論述, 推得 (¯x,y¯) ∈ Ω\{O} ⇔ x−xa20xy−yb20y = 0 且 (¯xa22yb¯22)(xa¯22y¯b22 − 1) > 0。 是故, Ω\{O} 可由方程式 (x−xa20)x(y−yb20)y = 0 與不等式 (xa22yb22)(xa22yb22−1) > 0 聯合界定之。 易言之:

Ω \ {O} 為方程式 (x − x0)x

a2 − (y − y0)y

b2 = 0 之圖形 Ψ 在 R4 之部份。 (H.4) 若 Υ0 及 Υ 分別表直線 xa02xyb02y = 0 及 xa02xyb02y = 1, 則顯然可知 Ψ ∩Γ0 = Ψ ∩Υ0, Ψ ∩ Γ = Ψ ∩ Υ, 且

Ψ ∩ R4 即 Ψ 除去其在平行二直線 Υ0 與 Υ 間之部份。 (H.5)

h2i 當 P0 ∈ Γ0\ {O} 時

據 (H.3), 知 O 6∈ Ω。 合此與 (H.4), 推得 Ω 即 Ψ [為相交二直線 2x−xa 02y−yb 0 = 0 及 2x−x0

a +2y−yb 0 = 0] 在 R4 之部份。

設 Q0 = (x20,y20), 而 Ψ+ 及 Ψ 分別為直線 2x−x0

a +2y−yb 0 = 0 及 2x−xa 02y−yb 0 = 0。

(i) 若 P0 ∈ Γ1\ {O}, 則 Ψ−= Υ0, 據首段所得及 (H.5) 知 Ω = Ψ ∩ R4 即 Ψ+ 除去 線段 Q0Q+, 其中 Q+ 為 Ψ+ 與 Υ 之交點。

(ii) 同理, 若 P0 ∈ Γ2\ {O}, 則 Ψ+ = Υ0, Ω = Ψ ∩ R4 即 Ψ 除去線段 Q0Q, 其 中 Q 為 Ψ 與 Υ 之交點。

h3i 當 P0 ∈ R1

據 (H.3), 知 O 6∈ Ω。 合此與 (H.4), 推得 Ω 即 Ψ [為雙曲線] 在 R4 之部份。

設 Ψ 過 O 之一支為 Ψ1, 其過 P0 之一支為 Ψ2

(8)

(i) 顯然, 由 Ψ 之漸近線 2x−xa 02y−yb 0 = 0 與 2x−xa 0 + 2y−yb 0 = 0 可構成上、 下、 左、

右四角, 其公共角頂為 (x20,y20), 其邊分別平行於 Γ1 與 Γ2。若 y0 > 0, 則 Ψ2 在前述上角之 上方 (即內部), 且此上角在 y = ab|x| 之上部, 故 Ψ2 在 y = ab|x| 之上部; 若 y0 <0, 則由對 稱性即知 Ψ2 在 y = −ba|x| 之下部。 總之, Ψ2 必在 R1 內。

(ii) 將 xa22yb22 = 1 與 (x−xa20)x(y−yb20)y = 0 二式相減, 可求得 y = b2(xa02x−ay0 2)。 以此代 入首式, 並整理之, 則所獲二次方程式 (a2y02− b2x20)x2+ 2a2b2x0x− a4(y02+ b2) = 0 有相 異二實根 [其判別式 4a4y20(a2y02− b2x20 + a2b2) > 0], 故 Γ 與 Ψ (Υ 與 Ψ) 有相異二交點 Q1 及 Q2。 據此與 (i), 即知 Q1, Q2 ∈ Ψ1

(iii) 利用切線公式, 易證 Υ0 切 Ψ1 於 O。

綜上論述及 (H.5), 推得 Ω 為 Ψ 除去其弧 Q1OQ2。 h4i 當 P0 ∈ R2\ Γ0 時

據 (H.3), 知 O ∈ Ω。 合此與 (H.4), 推得 Ω 即 Ψ [為雙曲線] 在 R4 之部份添上原點。

設 Ψ 過 O 之一支為 Ψ1, 其過 P0 之一支為 Ψ2

(i) 實際解方程組 xa22yb22 = 0 與 (x−xa20)x(y−yb20)y = 0, 易知 O 為 Γ0 與 Ψ 之唯一 交點。 若 y0 = 0, 則 Ψ1 在 O 有縱向切線 Υ0; 若 y0 6= 0, 則 Ψ1 在 O 之切線 Υ0 之斜率為

b2x0

a2y0, 而 xa220 > y

2 0

b2, 故此斜率之絕對值必大於 Γ1 與 Γ2 斜率之絕對值 ba。 合之, 推得 Ψ1\ {O}

必在 R1 內。

(ii) 當 P0 ∈ R2\ (Γ0∪ Γ) [即 0 < xa202yb022 < 1] 時, 將 xa22yb22 = 1 與 (x−xa20)x

(y−y0)y

b2 = 0 二式相減, 可求得 x = a2(yb02y+bx0 2)。 以此代入首式, 並整理之, 則所獲二次方程式 (b2x20 − a2y20)y2− 2a2b2y0y+ b4(x20 − a2) = 0 有相異二實根 [其判別式 4b4x20(−b2x20 + a2y02+ a2b2) > 0], 故 Γ 與 Ψ (Υ 與 Ψ) 有相異二交點 Q1 及 Q2。 據此與 (i), 即得 Q1, Q2 ∈ Ψ2

(iii) 當 P0 ∈ Γ 時, Υ 切 Ψ2 於 P0

綜上論述及 (H.5), 遂知: P0 ∈ R2\ (Γ0∪ Γ) 時, Ω 為 Ψ 除去其弧 Q1P0Q2; P0 ∈ Γ 時, Ω 為 Ψ 除去 P0

h5i 當 P0 ∈ R3

據 (H.3), 知 O ∈ Ω。 合此與 (H.4), 推得 Ω 即 Ψ [為雙曲線] 在 R4 之部份添上原點。

設 Ψ 過 O 之一支為 Ψ1, 其過 P0 之一支為 Ψ2。 仿 h4i (i) 推導, 可知 Ψ1\ {O} 必在 R1

內。 仿 h4i (ii) 推導, 可證此時 Ψ ∩ Γ = Φ; 據是, 注意 Ψ2 上有點 P0 在 R3 內 (R3 為 Γ 之 內部), 即知 R3 必含 Ψ2。綜之, 遂有 Ω = Ψ。 [另解: 由 Υ0 切 Ψ1 於 O, 與 Ψ ∩ Υ = Φ, 可

(9)

知平行二直線 Υ0 與 Υ 必在 Ψ1 與 Ψ2 之間, 即 Υ0 與 Υ 之間必無 Ψ \ {O} 之點, 據 (H.5) 遂得 Ψ ∩ R4 = Ψ \ {O}, 故 Ω = Ψ。]

備註: (一) [I]亦可探討如次:

h1i 當 P0 在 Γ 之外部或在 Γ 上時, 由 (7.I) 即知 (1) P0 6∈ Ω, (2) (¯x, ¯y) ∈ Ω ⇔ (¯x− x0)¯x = 2p(¯y− y0) 且 ¯x2 <4p¯y, 故 Ω 即方程式 (x − x0)x = 2p(y − y0) 之圖形 Ψ [為拋物線] 在 Γ 內部之部份。 進一步, 可證: P0 在 Γ 之外部時, Ω 即 Ψ 除去其弧 Q1P0Q2, 其中 Q1 及 Q2 為 Ψ 與 Γ 之相異二交點; P0 在 Γ 上時, Ω 即 Ψ 除去 P0

h2i 當 P0 在 Γ 之內部時, 由 (7.I) 知 P0 ∈ Ω ⇔ 有 α ∈ R 能使 x0cos α − 2p sin α = 0。 易證確有如是之 α, 故 P0 ∈ Ω。 據 (7.I), 仿 h1i 推導之, 可知 Ω \ {P0} 即方程式 (x − x0)x = 2p(y − y0) 之圖形 Ψ [為拋物線] 在 Γ 內部之部份除去 P0。 又因 P0 ∈ Ω (見 上), 且 P0 在 Ψ 上, 故 Ω 為 Ψ 在Γ 內部之部份。 進一步, 可推得 Ω = Ψ。

(二) 當然, [II] 亦可據 (7.II) 仿 (一) 分 h1i P0 在 Γ 之外部或在 Γ 上及 h2i P0 在 Γ 之內部二款處理之。

(三) [III] h2i ∼ h5i 之推導亦可不用 (H.3) 及 (H.4), 茲以 h4i 為例示範如次: 此 時, 注意 P0 6= O 且 P0 6∈ R4, 由 (H.2) 即知 (1) P0 6∈ Ω, (2) (¯x, ¯y) ∈ Ω \ {O}

x−xa20xy−yb20y = 0 且 (¯x,y¯) ∈ R4。 再者, 據 P0 6= O 與 (H.1) 知 O ∈ Ω ⇔

x20

a2y

2 0

b2 >0, 而由 P0 ∈ R2\ Γ0 則有 0 < xa220y

2 0

b2 ≤ 1, 故 O ∈ Ω。 合之, 推得 Ω 即方程式

(x−x0)x

a2(y−yb20)y = 0 之圖形 Ψ [為雙曲線] 在 R4 之部份添上原點。 下接原示第二至末段之 論述。

第三節 定長諸弦中點圖形之描述

本節將設法描述圓錐曲線定長諸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沿用第一節一般性論述中之符號, 易知: 若 l 為固定之正數, 則 Γ ∩ Λ(M, α) 乃由 P1 與 P2 二點所構成, |P1P2| = 2l, 且線段 P1P2 中點為 M 之充要條件係 (3) 為 s 之二次方程式, 且其二根 s1 與 s2 恰為 l 與 −l(s1+ s2 = 0, s1s2 = −l2)。 據此及根與係數之關係, 即得下 述結果:

Γ ∩ Λ(M, α) 乃由 P1 與 P2 二點所構成, |P1P2| = 2l, 且線段 P1P2 中點為 M(x, y) ⇔ 2Ax cos α + B(x sin α + y cos α) + 2Cy sin α + D cos α + E sin α = 0,

Ax2+ Bx y + Cy2 + Dx + Ey + F

Acos2α+ B sin α cos α + C sin2α = −l2. (8) 以下假設所予圓錐曲線 Γ 之方程式為第一節所示之範式, 俾便推導。

(10)

[I] Γ 為拋物線之情況

設 Γ 為拋物線 x2 = 4py, l 為固定之正數, Ω 係長度為 2l 之所有弦之中點所構成之圖 形。

於 (8) 中, 置 A = 1, E = −4p, B = C = D = F = 0, 可知 (x, y) ∈ Ω ⇔ 有 α ∈ R 能使

xcos α − 2p sin α = 0, (I.1) l2cos2α= 4py − x2. (I.2)

 

 

 

 

(8.I)

據 (8.I), 於 (I.1) 及 (I.2) 中, 置 α = 0, 可知 (0,4pl2) ∈ Ω, 故 Ω 6= Φ。 [先此驗明 Ω 6= Φ, 以示下段之論述並非空談。]

若 (x, y) ∈ Ω, 則據 (8.I) 知必有 α ∈ R 能使上列之 (I.2) 及下列之 (I.3) 俱成立:

x2cos2α− 4p2sin2α= 0. (I.3) 由 (I.2) 與 (I.3), 顯然可得

cos2α= 4py− x2

l2 , sin2α= x2(4py − x2) 4l2p2 , 故 (x2+ 4p2)(4py − x2) = 4l2p2, 遂知 (x, y) 在方程式

(x2+ 4p2)(4py − x2) = 4l2p2 (I.4) 之圖形 Ψ 上。

[據上 (或實際代入), 可知 (0,4pl2) ∈ Ψ, 故 Ψ 6= Φ。]

反之, 若 (x, y) ∈ Ψ, 則必有 α ∈ R 能使

cos α =

q

4py − x2

l , sin α = x

q

4py − x2 2lp , 因而 (I.1) 與 (I.2) 俱成立, 據 (8.I) 遂知 (x, y) ∈ Ω。

合上, 推得 Ω 即方程式 (I.4) 之圖形。

[II] Γ 為橢圓或圓之情況

設 Γ 為橢圖或圓 xa22 + yb22 = 1, l 為固定之正數, Ω 係長度為 2l 之所有弦之中點所構成 之圖形。

(11)

於 (8) 中, 置 A = a12, C = b12, F = −1, B = D = E = 0, 並注意 cosa22α +sinb22α >

0 ∀ α ∈ R, 可知

(x, y)∈ Ω ⇔ 有 α ∈ R 能使

cos α

a2 x+sin αb2 y= 0, (II.1)



cos2α

a2 +sinb22α



l2 = 1 − xa22yb22. (II.2)

 

 

 

 

(8.II)

為便討論, 不訪假設 a ≥ b。

若 (x, y) ∈ Ω, 則由 (8.II) 知有 α ∈ R 能使 (II.2) 成立, 故 1 ≥ 1 − xa22yb22 = (cosa22α +sinb22α)l2 ≥ (cosa22α +sina22α)l2 = (al)2。 因此, 若 Ω 6= Φ, 必 a ≥ l。

若 (0, 0) ∈ Ω, 則由 (8.II) 知 (cosa22α + sinb22α)l2 = 1 有解 α ∈ R [見 (II.2)]。 據此與 a≥ b > 0, 即得 a ≥ l ≥ b。 反之, 若 a ≥ l ≥ b 且 a 6= b, 則必有 α ∈ R 能使

cos2α= a2(l2− b2)

l2(a2− b2), sin2α= b2(a2− l2) l2(a2− b2),

據此與 (8.II), 即知 (0, 0) ∈ Ω; 又若 a = l = b, 則由 (8.II) 顯然可知 (0, 0) ∈ Ω。

若 (x, y) ∈ Ω \ {O}, 則據 (8.II) 知方程組 (II.1) 與 (II.2) 有解 α ∈ R, 又由 (II.1) 有 cos2α

a4 x2− sin2α

b4 y2 = 0, (II.3)

而以 Cramer 法則求方程組 (II.2) 與 (II.3) 中之 cos2α 及sin2α, 可得 cos2α=a2y2

b2l2 1 − x2 a2 − y2

b2

! ,

x2 a2 + y2

b2

!

,

sin2α=b2x2

a2l2 1 −x2 a2 − y2

b2

! ,

x2 a2 +y2

b2

!

, 故 a2l2b2(xa42 +yb42)(1 − xa22yb22) = xa22 +yb22, 遂知 (x, y) 在方程式

a2b2 l2

x2 a4 + y2

b4

!

1 − x2 a2 − y2

b2

!

= x2 a2 +y2

b2 (II.4)

之圖形 Ψ 上。

顯然, (0, 0) ∈ Ψ。 再者, 若 l = a, 易證 Ψ 為原點。

若 l < a, 則 (0, ±baa2−l2) ∈ Ψ, 故 Ψ \ {O} 6= Φ。 此時, 若任取 (x, y) ∈ Ψ \ {O}, 則 必有 α ∈ R 能使

cos α = ay bl

s

1 − x2 a2 −y2

b2

, s

x2 a2 +y2

b2, sin α = −bx

al

s

1 − x2 a2 −y2

b2

, s

x2 a2 +y2

b2,

(12)

因而 (II.1) 與 (II.2) 俱成立, 據 (8.II) 遂知 (x, y) ∈ Ω。

綜上論述 (假設 a ≥ b), 可得下列結果:

h1i 若 l > a, 則 Ω = Φ, 無圖形 [即無長度大於橢圓之長軸 (圓之直徑) 之弦]。

h2i 若 l = a, 則 Ω 為原點。

h3i 若 a > l ≥ b, 則 Ω 即方程式 (II.4) 之圖形。

h4i 若 b > l, 則 Ω 為方程式 (II.4) 之圖形除去原點。 [特別當 a = b > l (Γ 為圓) 時, Ω 即圓 x2+ y2 = a2− l2。]

[III] Γ為雙曲線之情況

設 Γ 為雙曲線 xa22yb22 = 1 , l 為固定之正數, Ω 係長度為 2l 之所有弦之中點所構成之 圖形。

於 (8) 中, 置 A = a12, C = −b12, F = −1, B = D = E = 0, 可知 (x, y) ∈ Ω ⇔ 有 α ∈ R 能使

cos α

a2 x− sin αb2 y= 0, (III.1)

1−xa22+y

2 b2 cos2α

a2sin2b2α

= l2. (III.2)

 

 

 

 

 

 

(8.III)

據 (8.III), 於 (III.1) 及 (III.2) 中, 置α = π2, y = 0以求x, 可知



± abb2+l2,0



∈ Ω, 故 Ω 6= Φ。

若 (x, y) ∈ Ω, 則據 (8.III) 知有 α ∈ R 能使下列之 (III.3) 與 (III.4) 俱成立:

cos2α

a4 x2− sin2α

b4 y2 = 0, (III.3)



cos2α

a2 −sin2α b2



l2 = 1 − x2 a2 +y2

b2. (III.4) 不妨將上列二式中之 cos2α 及sin2α 視為未知數, 注意其係數行列式之值為 a2l2b2



y2 b2xa22



。 (i) 若 xa22 = yb22, 則由 (III.3) 與 (III.4) 易知 (x, y) = (0, 0), 且 l ≥ a [據 (III.4)]。 反之, 若 l ≥ a, 則必有 α ∈ R 能使

cos2α= a2(l2+ b2)

l2(a2+ b2), sin2α = b2(l2− a2) l2(a2+ b2),

據此與 (8.III), 即知 (0, 0) ∈ Ω。 (ii) 若 xa22 6= yb22 [當然 (x, y) 6= (0, 0)], 則據 Cramer 法則, 由 (III.3) 與 (III.4) 可得

cos2α=a2y2 b2l2



x2 a2 − y2

b2 − 1



x2 a2 − y2

b2



,

(13)

sin2α=b2x2 a2l2



x2 a2 − y2

b2 − 1



x2 a2 − y2

b2



, 故有

a2b2 l2



x2 a4 +y2

b4



(x2 a2 −y2

b2 − 1) = x2 a2 − y2

b2, (III.5) 遂知(x, y)在方程式

a2b2 l2



x2 a4 +y2

b4



x2 a2 − y2

b2 − 1



= x2 a2 − y2

b2 (III.6)

之圖形Ψ上。

顯然, (0, 0) ∈ Ψ。 再者, (±abb2+l2,0) ∈ Ψ, 故 Ψ\{O} 6= Φ。

若 (x, y) ∈ Ψ\{O}, 則必 xa22yb22 6= 0, 1 [由 (III.5) 易知], 且有 α ∈ R 能使 cos α = ay

bl

√r, sin α = bx al

√r,

其中 r =



x2

a2yb22 − 1



x2 a2yb22



, 因而 (III.1) 與 (III.2) 俱成立, 據 (8.III) 遂知 (x, y) ∈ Ω。

綜上論述, 可得下列結果:

h1i 若 l ≥ a, 則 Ω 即方程式 (III.6) 之圖形。

h2i 若 a > l, 則Ω 即方程式 (III.6) 之圖形除去原點。

第四節 相交二直線之對應問題

設 Γ1 與 Γ2 均為直線, Γ1∩ Γ2 僅含一點, Γ = Γ1∪ Γ2。 顯然, 若某直線與 Γ 之交點個 數為二, 則其一交點必在 Γ1 上且不在 Γ2 上, 另一交點必在 Γ2 上且不在 Γ1 上。 以此兩交點 為端點之線段, 稱為截線段。 本節將探求諸截線段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顯然, 第一、 三節所作之一般性論述於 Γ 為相交二直線時亦俱正確, 故可逕用其中所得之 結果。 再者, 因平面圖像之形狀與直角坐標系之選取無關, 不妨假設 Γ 之方程式為 xa22yb22 = 0, 以便處理。

[I] 平行諸截線段中點之圖形

設 Γ 之方程式為 xa22yb22 = 0, α 為固定之實數, Ωα 為平行於 hcos α, sin αi 之所有截 線段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於 (7) 中, 置 A = a12, C = −b12, B = D = E = F = 0, 可知 (x, y) ∈ Ωα ⇔ cos α

a2 x− sin α b2 y= 0,



cos2α

a2 − sin2α b2



x2 a2 − y2

b2



<0. (∗)

(14)

cos2α

a2 = sinb22α, 則據 (∗) 知 Ωα = Φ, 無圖形 (即斜率為 tan α = ±ba 之截線段)。

cos2α

a2 < sinb22α, 則據 (∗) 知 (x, y) ∈ Ωαcos αa2 x− sin αb2 y = 0, xa22yb22 > 0。

將方程式 cos α

a2 x − sin αb2 y = 0 與不等式 xa22yb22 > 0 聯立, 實際求解集合, 即可推得此 時 Ωα 為直線 cos α

a2 x − sin αb2 y = 0 除去原點。 [由前式, 得 y = ba22cos αsin αx; 代入後式, 知

x2

a2yb22 = a2sina24α−bsin22αcos2αx2 >0 ⇔ x 6= 0。]

cos2α

a2 > sinb22α, 則據 (∗) 知 (x, y) ∈ Ωαcos αa2 x− sin αb2 y= 0, xa22yb22 <0。 仿上處 理 [以 x = ab22cos αsin αy 代入 xa22yb22], 即可推得此時 Ωα 為直線 cos α

a2 x− sin αb2 y= 0 除去原點。

[其實, 逕據初等平面幾何之基本常識 (不用以上之推導), 易知: 過原點及平行於 hcos α, sin αi 之任一截線段之中點作直線, 並除去原點, 即得所求之圖形 Ωα。]

[II] 所在直線共點諸截線段中點之圖形

設 Γ 之方程式為 xa22yb22 = 0, P0 = (x0, y0), Ω 為過 P0 且與 Γ 有相異二交點之所有 直線所對應之截線段之中點所構成之圖形, Ωα 為平行於 hcos α, sin αi 之所有截線段之中點所 構成之圖形。

注意 cos α

a2 x− sin αb2 y = 0 且



cosa22αsinb22α

 

xa22yb22



< 0 ⇔ cos αa2 x− sin αb2 y = 0 且 x2

a2yb22 6= 0, 其中由前至後之蘊涵關係顯然成立, 而由後至前之蘊涵關係則可仿第二節 [III](H.2) 證 (ii) 推得之。 據此與 (∗), 即知

(x, y) ∈ Ωα ⇔ cos α

a2 x−sin α

b2 y= 0, x2 a2 − y2

b2 6= 0.





h1 i 當 P 0 ∈ Γ 時





知 (i) P0 6∈ Ω, (ii) (x, y) ∈ Ω ⇔ (x−xa20)x(y−yb20)y = 0 且 xa22yb22 6= 0, 故 Ω 即方程式 (x−x0)x

a2(y−yb20)y = 0 之圖形 Ψ 除去 Γ 上之點。

以下, 設 Γ1, Γ2, Ψ1, Ψ2 與 Q0 分別為直線 x

a−yb = 0, xa+yb = 0, 2x−xa 02y−yb 0 = 0,

2x−x0

a +2y−yb 0 = 0 與點 (x20,y20)。 當然, Γ = Γ1∪ Γ2, Ψ = Ψ1∪ Ψ2, Ψ1∩ Ψ2 = {Q0}, Q0 為線段 OP0 之中點 (若 P0 6= O)。

若P0 = O, 則Ψ1 = Γ1, Ψ2 = Γ2, Ω = Ψ\Γ = Φ, 無圖形 (即過原點之直線無截線段)。

若 P0 ∈ Γ1\{O}, 則 Q0 ∈ Γ1, Ψ1 = Γ1, Ψ2kΓ2, Ω = Ψ2\{Q0}。 [其實, 逕據初等平 面幾何之基本常識 (不用以上之推導), 易知: 當 P0 ∈ Γ1\{O} 時, 過線段 OP0 之中點 Q0 作 Γ2 之平行線 (Ψ2), 並除去其與 Γ1 之交點Q0, 即得所求之圖形 Ω。]

若 P0 ∈ Γ2\{O}, 則 Q0 ∈ Γ2, Ψ2 = Γ2, Ψ1kΓ1, Ω = Ψ1\{Q0}。

(15)

h2 i 當 P 0 6∈ Γ 時





知 P0 ∈ Ω ⇔ 有 α ∈ R 能使 cos αa2 x0sin αb2 y0 = 0。 但仿第二節 [I]推導, 易證 確有如是之 α, 故 P0 ∈ Ω。 由是與





, 又知 Ω\{P0} 即方程式 (x−xa20)x(y−yb20)y = 0 之圖 形 Ψ [為雙曲線]除去 P0 及 Γ 上之點。 合之, 遂得 Ω = Ψ\Γ = Ψ\(Ψ ∩ Γ)。 實際求交點, 易 知 Ψ ∩ Γ = {O}, 故 Ω 為雙曲線 (x−xa20)x(y−yb20)y = 0 除去原點。

[III] 定長諸截線段中點之圖形

設 Γ 之方程式為 xa22yb22 = 0, l 為固定之正數, Ω 係長度為 2l 之所有截線段之中點所 構成之圖形。

於 (8) 中, 置 A = a12, C = −b12, B = D = E = F = 0, 可知 (x, y) ∈ Ω ⇔ 有 α ∈ R 能使

cos α

a2 x− sin αb2 y= 0, (i)

xa22+y2

b2 cos2α

a2sin2b2α

= l2. (ii)

 

 

 

 

 

 



∗∗





∗∗



, 於 (i) 與 (ii) 中, 置 α = π2, y = 0 以求 x, 可知



±alb,0



∈ Ω, 故 Ω 6= Φ。

若 (x, y) ∈ Ω, 則由



∗∗



知必 x2

a2yb22 6= 0 [據 (ii)], 即 (x, y) 6∈ Γ, 且有 α ∈ R 能使 下列之 (iii) 與 (iv) 俱成立:

cos2α

a4 x2− sin2α

b4 y2 = 0, (iii)



cos2α

a2 − sin2α b2



l2 = −x2 a2 + y2

b2. (iv)

將上列二式中之 cos2α 與 sin2α 視為未知數, 因其係數行列式之值 a2l2b2



yb22xa22



6= 0, 由 Cramer 法則, 可得 cos2α = ab22yl22, sin2α = ba22xl22, 故有 b4x2 + a4y2 = a2b2l2, 遂知 (x, y) 在方程式

b4x2+ a4y2 = a2b2l2 (v) 之圖形 Ψ [為橢圓 (若 a 6= b) 或圓 (若 a = b)]上。

反之, 若(x, y) ∈ Ψ\Γ, 則必有 α ∈ R 能使 cos α = aybl, sin α = bxal, 因而 (i) 與 (ii) 俱 成立, 據



∗∗



遂知 (x, y) ∈ Ω。

合上, 推得 Ω 即方程式 (v) 之圖形 Ψ 除去其與 Γ 之交點。 [交點有四, 其 x 坐標為

±aal2+b2, y 坐標為 ±abl2+b2。]

(16)

[其實, 逕據初等平面幾何之基本常識 (不用以上之推導), 易知: 若 Γ 為正交二直線 (a = b), 則以其交點為中心、 以 l 為半徑作圓, 並除去其與 Γ 之交點, 即得所求之圖形 Ω。]

備註: 因平行二直線之對應問題, 俱可逕據初等平面幾何之基本常識, 而以尺規作圖快速 求解, 故本文不予論列。

附錄 一般傳統解法及評比

眾所周知, 吾人常依不同之已知條件, 而將直線之方程式, 以不同之形式表之。 例如斜率為 m 且 y 截距為 k 之直線方程式可表為 y = mx + k, 謂之斜截式; 縱向直線之方程式可表為 x= c, 不妨稱為鉛垂式; 過點 (x0, y0) 且斜率為 m 之直線方程式可表為 y = m(x −x0) + y0, 謂之點斜式; 又如本文第一節之 (2) 式, 亦可書為

(

x= x + s cos α y= y + s sin α

或 x = x + s cos α, y = y + s sin α, 係將過點 (x, y) 且方向為 hcos α, sin αi (即與單位向 量 hcos α, sin αi 平行) 之直線上之點之 x 坐標及 y 坐標俱表為 s 之函數 (即參數化, 以有向 距離 s 為參數), 稱為坐標參數式。

對於本文第一節至第三節所論圓錐曲線 (含拋物線、 橢圓、 圓、 雙曲線) 諸弦中點圖形之描 述問題, 一般傳統解法 (即數學課本、 參考書常用之解法) 係藉斜截式及鉛垂式, 點斜式及鉛垂 式, 或坐標參數式

(

x= x0 + t cos α y= y0+ t sin α

以處理之。 下舉第一節至第三節中三題為例示範之, 並與此三節所介紹之解法略做評比。

例一: 若 l 為固定之正數, Γ 為拋物線 x2 = 4py, 試求長度為 2l 之所有弦之中點所成圖 形 Ω 之方程式。

解答: 已予拋物線 Γ 之方程式為

x2 = 4py. (1.1)

考慮橫向弦, 易知 (0,4pl2) ∈ Ω, 故 Ω 6= Φ。 [先此驗明 Ω 6= Φ, 以示下段之論述並非空 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組曲線 F 的垂直軌跡 (orthogonal trajectory) ,是指一條 曲線在與 F 中的曲線相交時,在交點相交的角度為直角。如

相對應的,由於這些函數可以跟雙曲線上的點做對應,所以 稱為雙曲函數,其中主要的奇組合稱為 hyperbolic sine 雙曲 正弦函數,偶組合稱為

〔備註 1:小學數學科修訂課題有關圓形圖的學習重點雖然只要求學生闡釋 涉及簡單計算的圓形圖,例如每個扇形的圓心角須為 30º 或

8.1 Plane Curves and Parametric Equations 8.2 Parametric Equations and Calculus 8.3 Polar Coordinates and Polar Graphs 8.4 Area and Arc Length in Polar Coordinates.. Hung-Yuan

檢查圖形上的每一點在對稱軸之兩側等距離位置是否都有對稱點,若 有,則此圖形是線對稱圖形。. ( 若圖形可以拿起來對折,可以沿著對稱軸對折,檢查圖形是否會完全

理解並欣賞幾何的性質可以透過坐標而轉化成數與式的 關係,而數與式的代數操作也可以透過坐標產生對應的

 學生能圍繞主題說話,能運用連接詞略述 事情的經過,高年級學生可以用較多形容

進行 18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口算 學生須透過口算解主要以圖像闡述的應用 題,並以橫式作記錄。.. 加法和減法的直式在學習單位 1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