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市儈性、頹廢性、墮落性、偽善性促成人們真正個性的沈淪,把人眨 抑為生產的機器,把人化做為社會生產的奴隸。
在 1918 年的出版的《烏托邦的精神》一書中,卜氏一反馬、恩對烏 托邦的貶抑之義,認為烏托邦是人群對未來美好的夢想,是眼前一時無 法實現,但最終卻要落實的希望。這本著作為他後期重要的作品《希望 原則》舖路,可以說是卜洛赫一生思想的大要都隱藏於此書之中。儘管 他後期少談烏托邦,卻鼓吹烏托邦的思想,因為在烏托邦中包含了人類 尚未實現的可能性。作為烏托邦主體的人類,尤其是哲學家,應當把人 類落實烏托邦的可能性從人的內心中喚醒。哲學的首要職責為實踐的理 性,哲學不在描繪已完成的世界,而是搖醒尚在昏睡中的世界。而使世 界清醒需要人類的精神和人群的創意。人尚未發展其本質,世界尚未符 合人的要求,未認同人的解放。人的本質之喚醒不是靠嚴格經驗科學的 助力,而是靠人所擁有的想像力去把世界驅向烏托邦的境界(Kolakowski 1978, III:461)。
顯示更多
35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