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教學方面

孔子的偉大之處,除了人格智識的高超、理論學說的精深外,再者就是他 對「教育」方面的貢獻。自漢朝之後,歷代統治者都竭力尊崇孔子,西元一五 三0年,明世宗稱孔子為「至聖先師」443。孔服農認為:「孔子自從二十餘歲設 館授徒以後,終其一生,幾乎有五十年之久,都致力於教育工作。444」而黃聰 榮更指出:「從孔子周遊列國以後,學生才大量增加的,這一點是可以考證的。

也許孔子已發現往政治一途發展已絕望,退而聚徒講學,把自己研究的心得和 抱負傳授給學生,由學生來繼續實行他的理想。445

筆者在第五章第二節裡,曾敘說孔子從齊回魯後從事教育工作。其實孔子 對於教育工作的執著,正是其學說的體現:孔子立志向學,從習禮開始,旁及 其他相關學術,並以人文自覺開擴其學說,以「義」為自覺意識之標準,自我 要求「達己」,進而「達人」,因而以從政為方,進退有則,做到「修己以安人、

安百姓」的「仁、聖」的境界。但自從周遊列國皆不得用而回魯後,其國內政 治局勢亦不得仕,孔子遂將其「達人」的方向,全轉移在「教育」上。而其「教

442 錢穆:《孔子傳》,頁 82。

443 劉根報在其《孔子》一書中,將歷代封建統治者對孔子的尊崇整理的很完整。(參閱劉根報:

《孔子》,頁 140~141。)

444 孔服農、陳飛龍合著:《孔子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 年 2 月,頁 8。

445 黃聰榮:《孔子的影像與思想》,台北:三民書局,1981 年 4 月,頁 297。

育」的方向正是教導學生朝向「達己」進而「達人」,整體而言,這就是孔子所 謂的「仁」。所以孔子的教育,即是在教授「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 也已。」446

因此孔服農說:「『學為君子』和『施為善政』,其實就是孔子的一貫思想—仁—

所發展出來兩個層次的結果。從教育方面講,一個人能富於仁德,進入社會後 就必定會輔佐當政者推行善政,所以歸結說來,孔子的教育目標,其實就只是 止於至善的一個「仁」字罷了。447」以下就「達己」與「達人」來說明孔子的 教育:

(一)「達己」方面

孔子教導弟子是以自己的學習經驗為依據448,先啟發其內心自覺,使其內 心有動力向善,然後再進德修業,努力實踐。所以《論語》上記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449

筆者以為其四者施教的順序應為:忠,信,行,文。因為「忠」之意,視其小 篆的寫法為一「中」一「心」,二字會意,表「內心」450之意,可引申為內心之 自覺。「信」者,《說文》曰:「誠也」451,即信守心之誠。「行」是指努力實踐 心之所得,進而使本質更為充實,而後為「文」452,即再藉由學識的輔助,而

446 《論語•雍也》

447 孔服農、陳飛龍合著:《孔子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頁 9。

448 請參閱第四章第二節。

449 《論語•述而》

450 「中」字,《說文解字注》:「中,內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頁 20。)

451 同上注,頁 92。

452 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能成為「文質彬彬」453的君子。

463

孔子之學是以「禮」為出發點472,「禮」不僅是個人立身處事的準則,也是 人我群分的規範。所以在修養好自己後,必會去影響他人,而且發揮的是「同 理心」,同理心就是能近取譬473,以己心度人的意思,消極而言是「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474」;積極而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475」,因此孔子之學說,

絕不僅限於「達己」,而是注重人我關係,因此要求「達人」。「達人」即是「愛 人476」的展現,據此「愛人」之心,表現於行的就是從教育著手,進而經世濟 民,至此教育與政治結合為一。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 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 其猶病諸。」477

從充實自己做「脩己以敬」的君子,進展到做「脩己以安人、安百姓」的聖人,

因此李雄揮說:「孔子的哲學事實上就是一套完美的教育哲學,而其政治哲學,

就是這套教育哲學的職業教育目的。478」所以孔子達人之道即是展現在政治上,

故對弟子「達人」方面的教導,多以從政之道授之,而以「達己」——進德修 業為始基,此可從孔門四科中窺知: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

季路。文學:子游、子夏。479

472 請參閱第四章第二節。

473 《論語•雍也》

474 《論語•顏淵》

475 《論語•雍也》

476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477 《論語•憲問》

478 李雄揮:《孔子哲學之研究》,頁 147。

479 《論語•先進》

德行、文學二科偏向於「達己」,言語、政事二科偏向於「達人」,合在一起,

就是充實自己後而去服務人群,即是「推己及人」。關於孔子教導弟子從政的理 論頗多,皆符合此理,舉例說明如下: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480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481

從本身之正做起,再推己及人,並且任賢為輔。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 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482

至此,孔子之「用世」與「傳道」相連結,「達己」與「達人」合而為一,「實 際經驗」與「理論學說」相輔相成,而成為了不起的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

因此張蔭麟說:「教育是孔子心愛的職業,政治是他的抱負,淑世是他的理想。

483」可見孔子的學說是落實在現實生活上的,其目標理想是遠大的,並以政教 結合的方式去推己及人,而突顯出其偉大。所以錢穆語說:「孔子之教,心與事 相融,內與外相洽,內心外事合成一體,而人道於此始盡。484」最後以梁啟超 語總結此小節:

儒家。謂社會由人類同情心所結合,而同情心以各人本身最近之環圈為 出發點。順等差以漸推及遠,故欲建設倫理的政治。以各人分內的互讓 及協作,使同情心於可能的範團內盡量發展。求相對的自由與相對的平 等之實現及調和。又以為良好的政治,須建設於良好的民眾基礎之上,

480 《論語•子路》

481 《論語•顏淵》

482 《論語•子路》

483 張蔭麟:《中國史綱上古篇》,頁 85。

484 錢穆:《孔子傳》,頁 100。

而民眾之本質,要從物質、精神兩方面不斷的保育,方能向上。故結果 殆將政治與教育同視,而於經濟上之分配亦甚注意。吾名之曰「人治主 義」,或「德治主義」,或「禮治主義」。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