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政治理論

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歲,孔子回歸魯國,魯人以國老尊之,可是並不 委以實際的政治工作,只是扮演諮詢政務的角色,然而孔子亦知現實的政治環 境無法實踐他的政治理想,因此也不求仕。不過我們可以從孔子回答執政者與 其學生的政事對答中,窺見孔子的政治主張。其政治理論雖經過多年周遊列國 後,仍有其一貫性而更見精闢,今分為二方面敘說:

(一)答哀公方面

孔子為大司寇時,曾經其政治理念付諸實踐,最重要者是「以禮治國」,因 此再答詢哀公之問時,重申此理念: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曰:「丘

424 《論語•季氏》

425 《論語•先進》

426 《孔子家語》魏王肅注,楊家駱主編著,頁 31~32。

也小人,不足以知禮。」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聞之,

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 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 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有成事,

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筭,備其鼎、俎,

設其豕、腊,脩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節醜其 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 君子之行禮者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孔子曰:「今 之君子,好實無厭,淫德不倦,荒怠敖慢,固民是盡,午其眾以伐有道,

求得當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今之君子莫 為禮也。」427

「以禮治國」的實行必須由下,因此君王必先以身作則,從「正己」做起,

此是「為君之道」,也就是孔子所謂的「為政以德」428。由上貫徹至下,然後 依禮建立制度,使得官員、人民等各能依禮而進德修業,而後各有所成。所 以孔子答魯哀公為政之道時,特別強調此一問題:

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

「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公曰:

「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

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公曰:「敢問為政如 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 矣。」429

427 孫希旦:《禮記集解》,頁 1258~1259。

428 《論語•為政》

429 孫希旦:《禮記集解》,頁 1260。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

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 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 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430

除了「以禮治國」、「為君之道」外,孔子還為魯哀公指出一條為政之捷徑,

就是「任賢」來輔助自己的不足,拔擢優秀正直的治國人才,人民必受其領導 而心悅誠服: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 諸直,則民不服。」431

最後孔子再為「正名」做了努力。齊國的陳成子弒其君簡公,孔子因此請求魯 哀公出兵: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 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432

齊陳恆弒其君壬於舒州,孔丘三日齊而請伐齊三。公曰:「魯為齊弱久矣,

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恆殺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

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孫。」孔子辭,退而告人曰:「吾 以從大夫之後也,故不敢不言。」433(左傳哀公十四年)

430 宋朱熹:《四書集注•中庸》,頁 28。

431 《論語•為政》

432 《論語•憲問》

43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頁 1689。

孔子對於征伐之事是很謹慎的434,為何會為鄰近的齊國出兵,其實是有深意的,

因為孔子觀察「三桓」漸有不臣之心,若坐視齊國臣下弒君而不做出反對之意 見或行為,那麼「三桓」可能就更會蠢蠢欲動了。果不其然,日後哀公因受不 了「三桓」的跋扈而欲壓制剷除,結果竟遭出奔身死之途435,恐怕哀公至死皆 不明孔子「正名」的深意吧。

(二)答季氏之問

孔子之能重歸魯國,因其弟子在魯國表現傑出,使得執政者季康子想起其 父之遺言,而請孔子回魯,因此孔子重回魯,其決定權是在季康子。然而孔子 仍是「直道而行」,並未因此逢迎季氏,反而對其執政多所針砭。季氏不明孔子 愛深責切之用意,在忠言逆耳下,只做一些政務上的諮詢,而未對孔子加以重 用。孔子雖未仕,但本著對魯國人民之愛護,仍提出其意見,說出其政治理念,

主要是「為政以德」,從「正己」做起,然後舉用賢才,施以教化,一以貫之,

何愁國家不治。以下為其見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436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 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437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438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

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

434 《論語•述而》:「子之所慎:齋、戰、疾。」

435 參閱《史記•魯周公世家》(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頁 564)

436 《論語•為政》

437 《論語•為政》

438 《論語•顏淵》

必偃。」439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 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 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440

最後將《中庸》記載孔子治國的九種大道引述如下,作為此節之結: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 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脩身,則道立;尊 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 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 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 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 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

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 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 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441

第二節 教育方面

孔子在歸魯後,深知當時的政治環境已無法實踐其政治理想,因此也就不 做出仕的打算,而將其全部精力放在教育方面,此時期的政治生涯對孔子的影

439 《論語•顏淵》

440 《論語•雍也》

441 宋朱熹:《四書集注》,頁 28~30。

響,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影響,以錢穆的觀點為依據:「孔予晚年反魯,政治方 面已非其主要意義所在,其最所屬意者應為其繼續對於教育事業之進行。……

孔子早年講學,其意偏重用世。晚年講學,其意更偏於明道。來學者受其薰染,

故先進弟子更富用世精神,後進弟子更富傳道精神。442」以下著重在此時期孔 子的教學及述作二方面,敘說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