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循環共有兩個單元,教學活動流程大致依照「準備活動、暖身活動、主 題活動、綜合與延伸活動」的步驟來進行。以下分別就教學時間、教學流程、教 學內容三個部分所產生的問題與因應策略做說明。

1.教學時間上的問題

在教學時間上的規劃上,主要安排每周進行一堂課 45 分鐘的教學活動,每 一單元以四堂課為主,進行第一循環八周的教學活動課程後,產生了下列之問 題並提出因應策略。

(1) 教學初期對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不熟悉,給予時間使師生進行磨合 第一次進行學習共同體的閱讀活動,學生完全沒有聽說過這個概念,因此 必須花一些時間在說明與學習其理念與相關的事宜。在介紹整個流程時,包含 討論、紀錄與發表的方式,學生看似明白了解,但在正式的活動過程中,學生 依然產生一些問題,或不太能依相關的概念進行活動,因此耽誤了不少時間,

甚至還延誤下課而耽誤了放學。第二堂課進行活動的過程中,研究者放慢了腳 步,學生們也較能熟習教學的流程,但還是在討論上還是花費許多的時間,有時 甚至耽誤下課時間,但在不斷的討論與學習的過程中,看到了學生的成長。

一開始進行閱讀課時,同學對於整體活動流程皆不是很清楚,討論過程中總是出現 許多問題,例如:對核心概念的不瞭解、對題目的不明白、對小組成員的發言有意 見、討論的聲音十分吵雜等。研究者一邊要記錄討論的情況,一邊又必須忙於小組 間的解答,似乎感到力不從心,在教學開始時也常常忘了學習共同體的精神:尊重 每一位孩子的發言與能力,忽略共同體當中的細節。 (札 1213-0105) (2)教學時間緊迫,增加彈性時間補其不足

第一循環的時間原定於 12 月初開始,但適逢學校校慶與運動會,且 1 月中 即為期末考的時間。雖依然按原定計畫安排閱讀課程,但學生因相關學校活動 的舉辦容易分心或顯疲憊;學校考試的來臨,也使研究者在國文教學與閱讀教 學中的時間安排更顯急迫與不足。在必須兼顧學生的國文課業,又期望閱讀課 能給學生更多的學習中而顯得兩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決定預留彈性時間,

並盡量與學校活動或考試錯開,或於學校活動密集或考試前一周,留給學生進 行活動的演練或考試的複習,使學生於閱讀活動課時能專心地投入其中。

T:今天早上是學校園遊會,同學中午要好好休息,下午最後一節要進行閱讀課。

86

S4:老師,今天早上參加活動後很累,不能讓我們休息,看看書就好了。

S19:老師,考試快到了,可以讓我們自己溫書一下嗎?或寫功課? (札 1217-0102) (3)文本內容難易程度不同,彈性增加課堂閱讀活動的節數

第二單元的書目為《人生不設限》,書本內容本來就比較多,其所探究的問 題亦較深刻。由學生一開始的讀書筆記中得知,在閱讀理解上有其困難度。進 入小組討論時,明顯感受學生的提問與發表的情形較不踴躍;問答的過程中,

學生較不易抓到重點,需要教師多一點的提點及鼓勵,並給予學生多一點的線 索與思考空間,因此面對不同的書目彈性調整所需閱讀活動的時間。

T:如果機會沒來,就自己創造機會。這句話小組討論的結果如何呢?

(沉默 30 秒)

T:老師再提示一下,在生活周遭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你,讓你創造機會?而你也 可以主動出擊的呢?

S15:透過朋友與共事同事來尋找,及利用管道來認識朋友,都是自己創造機會。

T:那老師再問你們,如果找不到向你敞開的機會之門,你該怎麼辦?

S13:機會沒來找你,那你就去找一個他們能找到你的地方。

T:似乎有更好的答案,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集思廣益一下喔!

S14:要儲備自己的實力,才能像作者一樣有機會成就自己的人生。

T:非常好,解釋得很好,也就是要同學儲備好自己的軟實力 (觀研 0103-0306) (4)學生發表機會不平均,調整成小組成員輪流發言,更掌握學習討論的時間 研究者在過程中為使較弱勢的孩子都能設法討論並提出意見,研究者對於發 表上做了簡單的修正,要求各組將每位成員編號為 1~4 號,每一次都要求小組依 號碼輪流擔任小組發言人,務必使每位同學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加以參與,人人都 要有「貢獻」。

S12:老師我覺得輪流發言很好,每次我們這組都要我發表,我覺得由其他人來說也 不錯,不然他們也太輕鬆了。

T:老師希望每個人都能積極、熱烈的參與,不是要工作分配公平而是每位同學都能 體認到自己是很重要的一員。 (觀研 1231-0201) 在第二單元時討論要稍作調整,為讓每一組的成員都能有機會發表,也是強迫同學 能更積極加入閱讀課,按座位位置依序編為 1~4 號。待會小組討論時就直接抽籤,

讓代表同學來發表該組的意見,希望較害怕口頭發表的同學,能多有機會訓練。

(札 1231-0103)

87

由上可知,學習共同體概念的運用,則時間上的累積與運用是很重要的。教 學初期,學生對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不熟悉,給予時間使師生進行磨合;而研究者 教學過程中感到時間的緊迫,則多增加彈性時間-如:早修與自習的使用,才能 更完整的呈現教學內容。

而學生在小組學習時,不能完全掌握討論的時間,在發表的過程中也常忽視 較為弱勢的學生。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做了簡單的修正,調整小組成員,使 其能夠輪流擔任小組發言人,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其中。

2、小組協同學習的問題

(1)小組討論成熟度不足,教師直接關注不擅發表的小組以提升學習品質 學習共同體是為了學習的品質與平等,因此藉由小組討論才能顯現學習的 狀況。有時討論時間結束了,但部分組別並不能在時間內完成,雖然多花了一 些時間等待,但依然沒有辦法激盪出討論的火花,甚至其他已完成的組別已開 始閒聊或蠢蠢欲動起來。同儕老師也發現到部分組別在剛開始討論時,幾乎沒 有人願意開頭或提出意見,導致浪費了許多時間在營造小組互動。與同儕老師 討論後,研究者即多關注這些小組,並於討論過程提醒各個小組遇到不明白的 部分,一定要立即提出疑惑。若尚未完成,也可以請小組先說說他們討論到哪 裡,再由其他組給予補充,最後再由老師統整與結論。

T1:這幾堂課下來,很明顯的第一、二組幾乎都沒怎麼討論或發表。而相反的,第 三、四組則討論氣氛佳,但容易就喧鬧了起來。

T:這樣的情況我也有發現,當我關注第一、二組時,其他組討論完後容易進入閒 聊與放空,反而使班上討論的氛圍較為混亂與喧鬧。 (觀同一 0103-0208) (2)學生協同學習未真正落實,由平時的學習活動培養傾聽與專注的態度 研究者的對象為自己導師班學生,故在帶領學習共同體的開端對於討論時 傾聽、專注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完成。但隨著活動的進行與彼此的熟稔,有時 討論的過程依然容易出現「閒話家常」的情景,除了研究者隨時提醒與注意以 外,並與其他學科結合,尤其是經常運用分組活動的學科,如:輔導、童軍、健 體課程,請其他學科老師在分組教學能多提醒學生這些習慣的養成,才能漸漸 落實在學習上。佐藤學教授曾說台灣的學校太吵,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常 規及生活習慣落實於平時的教育情境,學生才有辦法真正學會專注以及聆聽,

才能進行討論並產生火花。

88

(3)小組討論、發言機會不均等,故加強加關注小組中的弱勢成員

剛開始在四人小組的討論過程中,很明顯的看到主要討論與發言者皆是班級 學業成績較為突出或班級中的領導幹部,其對自己的表達與能力皆自信滿滿,呈 現出的口語發表亦較為突出。而相對於這些表現較為突出的同學,更容易看出較 為弱勢或對學習興趣低落的學生,問題的跳躍思考中較為不足,或呈現怯懦的態 度。研究者在批閱這些同學讀書筆記、學習單與心智圖的書寫上,都尚能具體表 達想法,但在口頭發表上,則顯得薄弱許多。因此在每一堂課中,研究者在參與 小組討論進行中,特別注意這些較為弱勢或對學習興趣低落的學生互動情形,並 多給予時間加以鼓勵,也提醒小組其他成員能尊重每一位參與活動的組員。

國中階段為常態分班,在隨機分組的模式之下,更是會出現成員程度相差 太大或是小組成員間所擦出火花大小的不同。有些組別因成員熱愛閱讀,相對 於討論過程則非常熱絡;而有些組別則因學生較為害羞或彼此閱讀量皆不足的 情況下,討論的程度則明顯低落許多。真正的閱讀該是潛移默化而深植於學生 的心中,基於此原則,教學過程中的提問發表皆採自由制,不刻意安排同學或 組別回答。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會發表的學生或組別,總是集中在固定的某幾 位或某幾組。因此在每節上課前,研究者會再次提醒學生了解學習共同體的精 神,並激勵所有學生看重自我的才能並願意展現出來。有時研究者紀錄某組學 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成長感到開心,卻也看到部分學生心不在焉或不予理會的模 樣,這讓研究者憂心,閱讀的學習也可能只發生在這些特定的學生身上,而無 法產生閱讀上的共鳴。因此設計小組作答白板,鼓勵小組先行在組內進行協同

國中階段為常態分班,在隨機分組的模式之下,更是會出現成員程度相差 太大或是小組成員間所擦出火花大小的不同。有些組別因成員熱愛閱讀,相對 於討論過程則非常熱絡;而有些組別則因學生較為害羞或彼此閱讀量皆不足的 情況下,討論的程度則明顯低落許多。真正的閱讀該是潛移默化而深植於學生 的心中,基於此原則,教學過程中的提問發表皆採自由制,不刻意安排同學或 組別回答。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會發表的學生或組別,總是集中在固定的某幾 位或某幾組。因此在每節上課前,研究者會再次提醒學生了解學習共同體的精 神,並激勵所有學生看重自我的才能並願意展現出來。有時研究者紀錄某組學 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成長感到開心,卻也看到部分學生心不在焉或不予理會的模 樣,這讓研究者憂心,閱讀的學習也可能只發生在這些特定的學生身上,而無 法產生閱讀上的共鳴。因此設計小組作答白板,鼓勵小組先行在組內進行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