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施行的困境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82-88)

九年一貫語文領域的課程理念立意良好,但理想與實務難免會有落差,在實 際教學中有一些問題出現,例如:謝金美認為國小國語文教育的缺失為重視智育

,忽略德育、美育;重視課本而忽略課外閱讀;重視整體而忽略個別差異;重視 記憶而忽略批判思考;重視灌輸而忽略自學輔導7。潘麗珠從國中國文教材編選 的問題角度切入,認為現行國中國語文教育存在如單元主題與各課文內容不相 符、各單元主題間的銜接缺乏聯繫與統整性、教材內容更新緩慢,舊課文比例偏 高、選文內容的適當性與難易度編排順序的認知不同、評量重視「讀、寫」,輕 忽「聽、說」、各階段「縱向」與「横向」的銜接問題、基本能力指標的硬套、

實際教學未落實課程綱要的規定等問題8,文中探討的雖是現行國中語文教育中 的問題,但在國小的語文教育也有類似的狀況存在,現將國小語文教學面臨的困 境略述如下:

(一)課程方面

1.語文領域內部課程組織結構不一致

為了使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能融於教學中,養成學生的 各項基本能力,各領域的課程綱要分別擬出幾個主題軸,以這些主題軸為核 心架構,再列出具體的能力指標,作為設計課程和評量的參考依據。例如:

社會學習領域主要分為人與空間;人與時間;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值;自 我、人際與群已;權力、規則與人權;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與社 會;全球關聯九大主題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分為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 解、實踐與應用三大主題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分為生展發展、人與食物、

運動技能、運動參與、安全生活、健康心理、群體健康七大主題軸。主題軸 的功能主要有三:第一,將各類更細微的概念、事實、原理原則、價值與技 能加以組織;第二,進一步構造更寬廣的學習領域內涵;第三,能使各學習 階段的學習內涵得以統整和連貫9。但在語文學習領域內,只有英語有主題 軸的概念,國語文、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則缺乏主題軸的概念。在英 語方面,分為語言能力(再分為聽、說、讀、寫與聽說讀寫綜合應用能力五 項)、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文化與習俗三大主題軸。國語文方面分為注

7 謝金美(1999),〈以推展「圖書館利用」改進國小「國語文教育」的缺失〉《語文教育文粹》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進修部編),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進修部,頁 30-36。

8 潘麗珠(2004),〈從「課程綱要」論國文教材編選的問題〉《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下)

(高新建主編),臺北:臺灣師大,頁 403-417。

9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心理,頁 14。

75

音符號應用能力、聆聽能力、說話能力、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 能力六大部分,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的課程結構規畫和國語文相似,

與英語相比,本國語文課程缺乏主題軸的設計,內部結構的統整性較弱,課 程目標較重視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與工具性的應用10

2.學習節數

國語文的上課時數不足,是許多國小教師共同的心聲。現行的課程綱要 將上課總時數分為「領域學習節數」與「彈性學習節數」,學校課程發展委 員會要依規定的比例分配各學習領域的上課時數。語文領域佔領域學習節數 20% -30%,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數學、綜 合活動等六個領域,各佔領域學習節數的 10% -15%,換算起來,國小一、

二年級的語文領域上課時數約四至六節,三至六年級約五到八節,況且在國 小一、二年級須加入鄉土語言的教學,五、六年級除了鄉土語言外,還要加 上英語教學,國語文實際的上課節數就更少。與先前的課程標準相比,光國 語文一科,一、二年級有十節課,三至六年級有九節課,顯見上課時數大幅 縮水。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是國民教育階段長久以來一直為各界所詬病的 一項嚴重問題,此次課程改革就刻意減少上課時數,減輕老師與學生上課的 負擔,學生有較多的時間可以安排有益的課外活動,教師可以利用新增加的 時間,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教材及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方式、設計評量 方式及內容、參加專業成長或校外進修活動。但語文是基礎學科,國語文根 基紮實,研讀其他學科也將輕鬆而易收成效,國小學童是接受正式語文教育 的開始,有許多基本的語文知識與概念須學習,例如、注音符號的認識;字 音、字形、字義、詞句與語法的學習、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等,減少 上課時數,是否會影響其學習,令人質疑。有某位教師說:「學生的能力變 差了。……最明顯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小朋友注音符號的能力明顯的變差了許 多,這或許是因為教學時數縮短所造成的。另外,現在的學生閱讀能力也降 低了許多,不愛看書,整個拼音能力下降。」11這可能是許多教師共同的心 聲。國語課程教學時間的減少,造成學生的基本工具能力不夠精熟,亦會影 響學生其他領域的學習。

此外,臺灣的語言教育政策受政治力的影響很大,早期國民政府剛從中 國大陸播遷來臺,積極推展國語,在學校中嚴禁使用其他母語。直到解嚴之 後,隨著政治民主化,本土意識逐漸抬頭,在民間團體與各級民意代表的要 求,臺灣的語言教育政策有了重大改變。現行九年一貫課程將閩南語、客家

10 同上,頁 43。

11 吳麗君(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首演-改革理念與實務面向的落差〉《新世紀教育工程:九 年一貫課程再造》(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臺北:揚智,頁 38。

76

語、原住民語等母語納入本國語文的教學範疇,並加入英語的教學。納入母 語教學的目的之一或許是要改善長期因獨尊國語、壓制母語,而造成母語流 失的問題;其次,資訊全球化已成趨勢,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頻繁,

英語成為國際交流重要的溝通工具,為了提昇昇國民與國家的競爭力,英語 教學由國中提早至國小五年級實施。目前大部分學校在上課節數的安排,通 常是英語每週二節課,母語每週一節課,我們不禁要懷疑:這樣的教學時數 能把該語言學好嗎?能達到挽救母語的流失與提昇英語能力的目的嗎?有 研究指出,學校的母語教育並非挽救母語流失的萬靈丹,因為學校的母語教 育太晚也太少,亦缺乏溝通外的功能(如情感的寄托、認同的記號、文化的 表徵和社會的聯繫等),家庭和社區才是母語保存的根本12。英語也有類似的 問題存在,如果學生只在課堂上練習說母語與英語,離開學校後卻無法應用 在生活中,這樣的學習成效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應於哪一個發展階段實施 雙語教學最好?該如何實施?不同語言同時學習,是否會互相干擾?也都是 值得探討的問題。

3.閱讀量普遍不足,忽視寫作能力的培養

雖然在課程綱要裡對於閱讀與寫作方面,均訂出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與 能力指標的培養,但因為上課時數減少,再加上教師除了教學之外,還要兼 任其他的行政工作,配合學校辦理相關活動,例如:國語文競賽的指導、科 學活動展覽、校慶或運動會、母親節等特殊節日的表演……等,教師上課時 間主要用來上教科書的內容,教學內容大都偏重在注音符號應用能力、識字 與寫字能力、課文大意的理解等知識結構强、易於評量的部分,少有多餘的 時間與精力作課外閱讀或作文指導。大部分兒童主要的閱讀來源就是國語 文教科書,教科書裡的文章大都是經由編輯者自編或改寫名家作品而來,內 容普遍過於淺顯簡短,這樣的閱讀量顯然是不足的。況且範文的內容受到編 寫者個人意識、單元主題等因素的影響,題材、文體風格的豐富性不足。在 寫作能力方面,以往課程標準對於國語文的上課內容有明確規定。每週上課 時數說話占四十分鐘,讀書占二百分鐘,作文占八十分鐘,寫字占四十分鐘。

作文每學期以十次為原則,中年級至少七篇,高年級至少八篇,其餘的次數 可作共同討論訂正、欣賞等有關作文的活動13。雖說這樣明確的規定易使教 學時間的運用缺乏彈性,但卻能使作文教學保有一定的質與量。作文能力是 靠多讀、多寫磨練出來的,若習作次數太少,很難提昇學生的寫作能力。課 程綱要只在能力指標訂出應培養學生具備哪些基本寫作能力,並沒有明確規 定每學期作文學應有的教學時數或篇數,所以有不少教師在作文教學的作法

12 張學謙(2003)《回歸語言保存的基礎:以家庭、社區為主的母語復振》,臺東師院學報第十 四期(上),頁 210-227。

13 教育部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頁 58。

77

是:有時間就寫,沒時間就不寫,使得作文教學的量與質嚴重不足。尤其之 前國中基本能力測驗不考作文,使得很多學生根本就不寫作文,造成學生作 文能力低落,錯字連篇、用詞不當、文不達意的情形十分普遍,引起各界批 評。

4.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是為達成課程目標與養成十大基本能力的具體方針,能力指標 所敘述的內容即為各領域課程學習的重點,亦是課程設計、教學與評量的重 要參考依據。因此能力指標的設計是否完善,對教學的成效影響頗大,但在

能力指標是為達成課程目標與養成十大基本能力的具體方針,能力指標 所敘述的內容即為各領域課程學習的重點,亦是課程設計、教學與評量的重 要參考依據。因此能力指標的設計是否完善,對教學的成效影響頗大,但在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