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神話的傳播與演變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23-27)

神話起源於民間,具有民間文學的特徵,即集體性、口頭性、匿名性、流傳 性、變異性、傳統性、民族性、和合性、鄉土性31。在神話流傳過程中,影響最

29 傅錫壬(2005),《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頁 14-16。

30 同註 26,229-237。

31 同註 6,頁 13-37。

16

大的是變異性,變異性是造成神話演化的最大原因。神話的傳播,最初以口傳的 方式,代代相傳,之後才被有心人以文字記錄下來;口傳的方式,極易造成神話 內容的改變,因傳播者可能為了迎合聽眾的須求、個人記憶的遺忘或錯置、誇耀 某些特別的事物等原因,而增添或刪改神話內容。王孝廉指出促成神話產生流變 的原因有四:

(一)宗教觀念及表象的發達變化,使神話中有關巫術、原始崇拜等宗教因 素逐漸淡化,文學性卻越趨濃厚。

(二)文化環境由原始社會進入人文社會,生產和經濟方式由漁獵時代進入 農耕時代,使神話的主角從動物改為穀物精靈或掌管穀物的人態神,大 量的人文英雄因此誕生。

(三)共通意識的變化(指集團中民眾因道德觀念的深化、階級意識的鮮明化、

統一整序的興起等意識的變化)以及個人意識的强大化亦造成神話的重 大變化。

(四)異族文化的接觸,造成神話發生吸納、置換與妥協的變化32。 鍾宗憲認為中國神話傳播有下列七種可能的情況:

(一)弱勢文化族類向强勢文化族類抄襲,如周民族之於夏、商民族,因而 會在不同民族中,出現結構或人物相仿的神話。

(二)民族的遷移與融合,會使自己或其他民族的神話內容產生改變。

(三)政治力的强行灌輸或有計畫的宣導,結果會使弱勢文化族群的固有神 話傳說被壓制或被迫改變,强勢文化族展現統治者的優越地位。

(四)學術上的爭執或學派的融合與交流,促成國際性的活動與交換,如稷 下學宮所產生的情況。隨著學術的傳播,使神話傳說也因此而傳播,

並促使單一民族神話變為多民族神話。

(五)文人的參與和創作,如屈原之於《楚辭》,但文人個人的主觀意志會 改變神話的原始意義及其形象。

(六)歷史溯源上的須要與記載,如《史記》,其結果會使神話的隱晦作用 消失,神話被歷史化,神話人物的始祖性格被突顯出來。

(七)神話被宗教所借或流入民間傳說並隨之流傳,結果使得神話被宗教體 系收編而失其原貌,如神話與仙話結合33

以上幾種因素,皆可能造成神話在傳播的過程中產生質變,促成神話的演化

。隨著社會文化不斷發展,神話在質或量上的演變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從神話的 演化過程,可以看出社會思想或制度的發展。中國神話的發展過程,大概經歷如

譚達先(1992)《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頁 29-61。

朱介凡、婁子匡(1987)《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頁 1-5。

32 王孝廉(1992)《中國的神話世界: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下編)》,臺北:洪葉,頁 36-40。

33 同註 7,頁 145-146。

17

下幾個階段34

(一)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指的是一種認為自然物和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及偉大能力的信 念。原始人的自然崇拜有二種:第一種是人尚依賴天然環境而生存,人把自己 和自然視為一體,自然對象在人身上所引起的感覺,被人看成是對象本身的形 態,自然便成了與人相似的東西,具有意志,這一種信仰的特徵是把自然人格 化。第二種是在人類生產技術提高後,產生想控制自然的想法,這使人把自然 當成是一種異己的力量看待,從對自然的祈求中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意識,其 特徵是明確了人對自然的崇拜關係。從將自然人格化到自然崇拜的過程演化,

便有了自然神的產生。自然崇拜的表現形式有山和石的崇拜、水和火的崇拜、

土地崇拜及天體崇拜35

(二)圖騰崇拜

原始人類相信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與同族有特殊的親緣關係,因而 產生崇拜的心理,被崇拜物便是該氏族的圖騰。圖騰神話是圖騰觀念的反應,

在氏族社會早期,生產力極度低下,人們經常受到和種兇禽猛獸與自然災害的 威脅,誤以為它們有靈魂,有神在起作用。他們相信本氏族與某物有一種特殊 的親緣關係,圖騰的子孫都會受到圖騰的庇護而不被加害,為了說明圖騰與圖 騰成員的關係,各部族世代流傳有關本族的神話傳說36。例如:黃帝號有熊氏,

其圖騰可能就是熊;《史記.五帝本紀》提到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 為前驅,以雕、鶡、鷹、鳶為旗幟,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這些動物可能就是 各個部族的圖騰37。圖騰成為維繫氏族內部團結的無形力量。後來由於部族間 的兼併情況嚴重,逐漸發展出新的圖騰,這種圖騰以兼併者的圖騰為主體,融 化被兼併者的各種圖騰而形成新的綜合體,例如:龍是以夏的圖騰為主體的虛 擬想像物,鳳是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龍鳳成為日後中華文化的象徵,對凝 聚民族向心力產生極大的作用38

(三)祖先信仰

隨著歷史的演進,人類的生產力逐漸提高,人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强,圖騰 的影響力逐漸減小,人類開始崇拜自己,因此,在宗教領域,由圖騰崇拜轉化

34 潛明茲(1993),《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臺北:商務。

35 同註 11,頁 32-47。

36 同註 34,頁 16-17。

37 同註 3,頁 13。

38 同註 34,頁 27-31。

18

為祖先信仰;同時,在神話傳說的領域出現了一批祖先神。發展的過程是由半 神半人到完全的人格化;由女祖神到男祖神。上古時代為母系社會,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因而出現許多感生神話;社會形態不斷的演進,男性逐漸在經濟、

政治上取得優勢,便由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男性祖先取代了女性祖先的 地位39

(四)英雄崇拜

每個民族都經過英雄崇拜的時期,英雄通常都有一個不凡的出身,能力為 凡人所不及,他能鎮妖伏魔,保護族人。英雄崇拜主要是盛行於氏族林立,部 族紛爭頻仍的時代,此時大家都希望本族有强而有力的英雄出現,來護衞族 人,誰能作到這一點,就能被擁戴,並神化而崇拜之。最著明的英雄莫過於黃 帝,傳說他曾與炎帝、蚩尤大戰而勝,成為天下的共主40。另一種英雄為文化 英雄,在神話學上他們被認為是在古代文明創建過程中有傑出貢獻者,即神話 傳說中的發明創造者。他們集中體現了上古人民的智彗和才能,推動了人類文 化的進程,如漁獵之神教人結網捕魚,炎帝教人用火煮食,神農嚐百草為人治 病,因此被大家紀念和歌頌41

(五)傳說

傳說起源於上古時代,是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地方古蹟、自然 風物、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現代常見的傳說,多是以人物為中心,以事件為 線索,以風物為標誌的複合形態,有明顯的歷史性、民族性和地區性。傳說比 神話更貼近生活,即使那些從神話演變而來的傳說,亦比神話更有通俗氣息42。 古代傳說的種類很多,從傳說中可以窺見古代人民的世俗人性、生活情趣、道 德倫理和對美的自覺的追求。

神話在經過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信仰、英雄崇拜、傳說等演化過程後,

神話中的神秘性與原始性越來越淡化,人文氣息則越來越濃,顯示人類的思維逐 漸朝理性思維發展;社會經濟從狩獵為主,逐漸發展至以農耕、商業活動為主;

社會制度原本以母系社會為主,發展至以父系社會為主,社會體系越來越複雜。

神話在受到民族的遷移與融合、政治力的强行灌輸或有計畫的宣導、學術上的爭 執或學派的融合與交流、文人的參與和創作、受宗教與民間傳說的影響、文明的 自然演進等因素影響,使神話的內容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但不論其形式與內容 如何變化,有些重要的內涵在歷經數千年的承傳後,仍然存在神話之中,不會改

39 同上,頁 34-41。

40 同上,頁 97-106。

41 同上,頁 81。

42 同上,頁 5。

19

變,那就是各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信仰是一個民族集團所共有的思想、人 生觀、世界觀的整體反映,民族信仰並不是從理性的自覺產生,是一個民族累積 長時間的經驗與傳統而形成的共同觀念,這些民族信仰並不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 或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消失,反而是不分過去、現在、以至未來,長期地像化石一 樣與科學文明及理性思維,並存於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思想之中。神話原非出於個 人的創作,而是一個民族集團心理和觀念的呈現,民族集體所信以為真的諸多神 話內容,也是構成民族信仰的一個重要因素43。 民族信仰換成另一種說法,即 所謂的「終極信仰」。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