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審美教育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68-71)

愛美是人的天性,喜歡欣賞美的事物,讓自己與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是一 般人共通的願望。審美教育可以激發我們對美的觀察力、認知力、感受力與鑑賞 力,陶冶性情,豐富生活經驗,提昇生活品質,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一)審美教育的範疇與目的

什麼是美?美的定義是什麼?美的範圍是什麼?這些問題自古以來就有 許多的思想家加以探討,從不同的觀點切入,就有不同的答案,很難有一個統 一標準答案。在西方國家,光是研究美學的學派就不勝枚舉,每個學派各自提 出一套對美學理論43。根據《大辭典》對美的解釋之一:「泛指一切美好的事 物。」這美好的事物包含味(美酒、美食)、色(美人、美眷、美麗、美觀、

美豔)、聲(美名、美言、美文、美稱、美談、美德)、態(美姿)、意(美意、

美祥、美善、美滿)的好44。總結來看,凡是能讓人在精神、心理與生理上產 生愉悅感受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審美的教育,就是要透過教育,啟發兒童 對美的興趣,教導他們如何欣賞美的方法,並陶冶美的感情,培養美的情操,

以美化人生的教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凡是與美有關的事物,舉凡繪畫、建 築、雕塑、音樂、舞蹈、戲劇、書法等精緻藝術,或是陶土、捏麵、花燈、民

43 尤煌傑、潘小雪(1998),《美學》,臺北:空大,頁 22-53。

例如: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辯士學派、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 德的美學;希臘化時期的伊比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懷疑主義、折衷主義與柏羅丁的美學;

中世紀時期奧古斯丁與多瑪斯的美學;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的布瓦洛的新古典主義、休 謨與包姆加登的美學;德國古典美學中康德、黑格爾的美學;十九至二十世紀克羅采的美學、

立普斯的移情說、托爾斯的傳達論、科靈鳥的表現論、桑他耶那的美感論、貝爾的形式主義、

卡西勒與朗格的符號論、馬里旦的新士林哲學美學、安海姆的完形學派美學、柏格森與懷德 海的審美直覺理論、杜威的經驗美學、蓋格的現象學美學、海德格的存在主義美學。

44 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中)》,臺北:三民,頁 3757-3761。

61

俗舞蹈、民俗音樂、民俗戲曲等民俗藝術;或是廣告、招牌、電影、電視劇、

舞臺劇等大眾藝術中具有美感的事物或事態,都屬審美教育討論的範疇。審美 教育是涵養美感的教育,是施教者以各種材料、應用教育的方法,對受教者進 行陶冶,以開展美感相關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心境,形成健全人格的活動45

(二)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人們看待一件事物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看法: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 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 高目的。在實用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重在於事物對人的利害關係,心理 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重在事物間的相互關係,心 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注在事物本身的形 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46。過於重視實用的態度,會讓人變得唯利是圖;過於 重視科學的態度,會讓生活變得嚴肅,索然無味,唯有真、善、美三者協調並 重的生活,才是完美無缺的生活。有許多研究顯示審美的藝術教育可以激發學 生的創造力、訓練獨立性、提昇自信及自我表達能力,不僅可陶冶人格、抒發 情感,也可以開發腦力,平衡左右腦的發展,成為高 EQ 及 IQ 的人47,由此可 知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三)審美教育的內涵

審美教育主要包含藝術的鑑賞與創作兩部分。藝術的鑑賞主要在培養學生 的審美能力,能欣賞生活週遭美的事物,獲得心靈的滿足,提昇生活品質。藝 術的創作則是讓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材質與技巧,親自動手操作,創造有特色 的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情發他們的想像力,表達內心的思想與 情感。

1.藝術鑑賞

藝術鑑賞主要是透過審美態度、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三種因素交互運作 的結果。所謂的審美態度,意指在審美情境中,個體以一種超越功利的態度,

去觀照一個對象(大自然或藝術品)48。換句話說,沒有審美主體賞就沒有 審美對象。有研究證明,審美態度並非天生具有,是審美教育的結果。4-7 歲的兒童,一般都尚未形成審美態度,他們往往以實用而不是審美態度來看 待事物;7-9 歲的兒童,尚處於「寫實階段」,對於藝術品的審美態度都以像

45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的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臺北:五南,頁 4。

46 朱光潛(1991),《談美》,臺北縣:漢藝色研,頁 12-19。

47 胡邦欣(2002),〈自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輕鬆上手》,高雄:復文。

48 周憲(2002),《美學是什麼》,臺北:揚智,頁 215-218。

62

和不像的標準來評價。到了 9-13 歲,兒童才能逐步學會以審美的態度來看 待藝術作品,並形成對風格、表現性等審美特性的知覺的敏感性49。因此兒 童在閱讀神話作品時,最初只會注意到故事的情節與人物的性格,面對藝術 作品時,通常是以直觀的感覺來反應;在面對結構對稱與裝飾華麗的建築、

畫得與實物相像的繪畫、唯妙唯肖的雕塑品,會認為它們「好漂亮」、「很好 看」;在看到面目猙獰的圖騰、面具、神話中的怪獸與現代的抽象畫,直覺 就認為它們「很醜」。

審美能力包括審美知覺、審美想像力和領悟力等多種能力,也就是對美 的敏感性。審美知覺就是對美的形式(例如:線條與顏色的屬性、運用的材 料、結構……等)的感知能力。審美的領悟力意指審美主體可當下深切體驗 審美對象所傳達的含義,甚至體悟到更深層、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審美趣味 意指在審美過程中,個體對審美對象進行評斷的標準;而審美趣味主要受到 審美偏愛、社會文化思想與藝術修養的影響50。不同的個體、民族、或時代 各有不同的審美偏愛,有人喜歡欣賞繪畫,有人喜歡看電影;唐朝人普遍欣 賞胖美女,現代人則欣賞瘦美人。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也有不 同的審美標準,在繪畫方面,西方講究透視、用色等技法的運用,中國人講 究氣韻,畫中常見留白;中國文化欣賞富含意境的文人畫,而民間則喜歡貼 近生活、具吉祥意義的年畫及廟宇壁畫。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學生 上述諸項能力,使之能欣賞各種類型的藝術和自然,不只欣賞「優美」,也 能欣賞「悲劇」、「崇高」、「荒誕」、「醜」、「滑稽」等不同類型的美,豐富自 己的生命體驗。因此,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就不只停留在直覺的感受,

進而有較深層的領略。在閱讀神話,除了知道故事情節發展與角色特徵外,

應引導兒童領略其中文字的韻律、節奏、詞藻的修飾變化之美,想像故事中 所描繪的情境,理解故事主角的心境與主要傳達的思想、概念。例如:在女 媧補天的神話中,當天空破一個大洞後,到處是火山烈焰、洪水橫流、猛獸 肆虐,想想看,那是什麼樣的世界?人們如何生活?女媧是基於什麼心情去 補天?在刑天在與黃帝的戰鬥中,刑天最後被黃帝斷首,即使如此,他卻以 乳頭當眼睛,以肚臍當嘴巴,以身體當頭,繼續揮舞武器作戰。想想看,是 怎樣悲痛憤恨的心情,足以讓人在忍受斷首的巨痛之後,仍能屹立不倒,繼 續作戰?刑天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哪!?女娃在溺水死後,化為精衛鳥,銜石 填海,她是基於何種想法與心情作這件事?我們該為刑天與女娃的悲劇性命 運惋惜?亦或是為他們堅持理想的精神讚嘆?

2.藝術的應用與創作

審美教育除了藝術的鑑賞之外,也應提供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這種實

49 葉朗主編(1993)《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頁 352-353。

50 同上,頁 353-357。

63

際創作的課程,並不是以培養專業的藝術家為目的,而是讓學生在創作過程 ,了解、掌握材料性質,通過練習,覺察到一種材料與某種技術間的巧妙結 合,因而得到一種美感,並學會協調運用腦、手、眼等身體的功能,啟發創 造力與想像力,不但使自己有表現的信心與能力,凡自習作中得到的經驗,

可以幫助他了解、體會他人的表現力與想像力,進而尊重他人的個性與人格

,這是藝術鑑賞一種理想境界51。藝術源自生活,兼具實用性,在日常生活 的用具上,加入一些創意的巧思,即可增添不少的藝術氣息,並為生活創造 更多的便利與樂趣,若能與傳統文化結合,則更受歡迎。例如:日前臺中大 甲媽祖遶境活動中,有服裝設計師把媽祖的形象與概念運用在服裝設計上,

設計出有現代樣式,又具古典韻味的服裝,深受女性喜愛,並推出真人服裝 走秀與電腦摹擬走秀,滿足愛美女性想當模特兒的夢想,深受好評。最近的 電視新聞報導,臺灣有人把傳統神話內容作成西式的嵌鑲式壁飾,深受外國 人喜愛;大陸推出新款汽車,其概念是源自哪吒的風火輪。更進一步,用追 求「美」的精神來觀照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各方面內涵,讓你的眼睛,

看到美的東西;讓你的耳朵,聽到美的東西;讓你的舌頭能品嚐到美的滋味,

這種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使美與生活、心靈密切結合的 美,就是「生活美學」52。生活美學講求體會生活的品質,重視心境上的悠 閒。悠閒,是先把自己心靈上急躁感與焦慮感,轉換成比較緩慢的節奏。慌 亂造成不美,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個速度不斷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

這種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使美與生活、心靈密切結合的 美,就是「生活美學」52。生活美學講求體會生活的品質,重視心境上的悠 閒。悠閒,是先把自己心靈上急躁感與焦慮感,轉換成比較緩慢的節奏。慌 亂造成不美,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個速度不斷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