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生命教育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71-79)

因青少年發生偏差行為(自殺、自殘、傷人、暴力、逃學、離家、吸毒、販 毒、侮辱師長、恐嚇同學等)的事件頻傳,引起教育主管單位的關注,為解決此 類問題,於民國八十六年,便已著手提倡並推動生命教育,開始中等學校的生命 教育計畫的實施。民國八十七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訂定「臺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 命教育實施計畫」,同年暑期令請全省各國民中小學推動生命教育課程,歷年來 教育單位都很重視生命教育的推行成果。在民國九十年,教育部宣布該年為「生 命教育年」,將生命教育的理念逐步納入由小學至大學十六年學校教育系中,使 生命教育的成效能獲得一貫化、完整化、全程化的體現54

51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臺北:典藏藝術家庭,頁 147。

52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臺北:遠流。

53 同上,頁 256-277。

54 黃培鈺(2002),《生命教育通論》,臺北:新文京開發,頁 5。

64

(一)生命教育的意義

生命教育的意義可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積極的意義是從認識生命的角度 去探討生存的多元發展性;消極的意義,則是從殘缺與死亡的層面去探討死亡 的歷程與生死的意義。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的意義界定如下:

表 3

學者 對生命教育的界定

楊慕慈 建構生命的價值、分析生命的本質、釐清生命的理想、體證生 命的真理55

錢永鎮 幫助學生建立適切的人生觀,指導學生認真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引導學生活在當下,掌握此時此刻56

孫效智 「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行動力」的一種有關人之所 以為人的意義、理想與實踐的教育57

李錫津 教人活得自在,活得舒坦,過得安祥快樂的教育,也是教我們 找出生命中的各種元素,同時將這些元素挑出合理的順位,並 為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生命定位的教育58

吳瓊如 探討整個生命的歷程,以促發個體思考生命的本質,並實際運 用於人類生活中,以解決各種生命的課題與培養對生命的積極 態度59

吳武雄 引導學生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進而珍愛生命、尊重自己、

他人、環境及自然,並使自我潛能充分發展,貢獻人群以過積 極而有意義的人生60

張光甫 從生存、生活與生命等三個層次加以說明。生存層次就是生物 我與生理我的須求;生活的層次,就是道德我與社會我的發展

;而生命的層次則是哲學我與宗教我的心靈提昇61

曾文忠 生命教育的範疇,涵蓋了人文教育、生活教育、發展教育和生 涯輔導的教育等62

林吉斯 透過具有生命內涵課程的教學與體驗的歷程,讓學生認識生命 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最後學習包容、接

55 楊慕慈編著(2003)《生命教育》,臺北:禾楓,頁 1-3~1-4。

56 同上。

57 同上。

58 同上。

59 同上。

60 同上。

61 同上。

62 同上。

65

納、尊重他人的生命,營造出一個往上超越、天人合一的生命

63。

陳英豪 讓每個人體會,別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64。 黃培鈺 對學校教育而言,生命教育是教導及協助學生們的生命價值觀

、生活幸福觀、學業積極觀和校園文化觀的通識教育。對社會 人群而言,生命教育是宣導和助益群眾們的生命價值論、社會 福祉論、志業成就論和倫理道德論的良化教育65

綜合以上所說,生命教育是透過課程的設計,教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 與價值,進而欣賞生命、珍惜生命,並學習包容、接納、尊重自己與他人的 生命,創造幸福快樂的生活。

(二)生命教育的重要

現今社會亂象頻生,家庭與社會暴力、吸毒、販毒、詐騙事件頻傳與詐騙 手法不斷翻新、自殺、性泛濫、虐待兒童、搶劫、戰爭、藥物濫用等犯罪事件 叢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唯有從教育著手。從小學開始實施生命教育,教導學生 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正確的認知,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進而影響他人,

把這些觀念帶給家人、朋友,以增進生活的福祉。

(三)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活是生命的整體表現,生命的內涵無所不包,舉凡認知自我意識、宗教 信仰、人際關係、危機與安全意識、兩性關係、道德觀念、休閒生活、生涯規 劃課題,都可包涵在生命教育之中。雖說生命教育的內涵無所不包,但主要環 繞在三個面向的課題: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今生應作何事。在生命教育範疇 中,最應關注的焦點在於「今生應作何事」。這些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哲學家、

神學家、教育思想家等人關注與討論的焦點。思索生之前與死之後的價值,是 為了找到今生生命存在的意義,使生活有明確的方向,獲致今生幸福的生活。

可以利用神話來探討相關問題,以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為例,引導學生思考:

「盤古為何要開闢天地?」「在盤古開闢天地前,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盤 古給我們一個怎樣的世界?」「盤古為我們付出什麼代價?」「你認為盤古對我 們有什麼期待?」現代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對於別人的付出

,常認為是理所當然,而習焉不察。從這些問題的思考,讓學生認真思索,別 人曾為我們作了哪些付出?我因此而得到什麼?別人會希望我應該有何表現

63 同上。

64 陳佳禧(2001),《生命教育之體認》,臺北:水牛,頁 4。

65 同註 54 ,頁 8。

66

?提昇學生人際關係的敏感度。進一步思考:「我生了誰?」「我的子女是誰?」

「為何生育子女?」「我給我的子女一個怎樣世界?」「我對他們有什麼期待?

」「生他們之前,我已生了誰?他們怎麼了?」「生育子女之後,他們面臨的是 一個怎樣的家?怎樣的世界?」「他們出生之後,人類的世界為何?已有了哪 些知識?哪些歷史?哪些史跡?哪樣子的文明」66由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我 能為別人作些什麼?別人或這個世界會因為我作的事而有什麼改變?我期望 別人對我有什麼評價?希望在這些問題的反思中,讓學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 向、意義與目標。

人生的意義取決於自己,而非他人。生命教育的重點在於尊重每一個人的生 命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都具有無比的重要性與存在的價值,人人都應互 相幫助,而不是互相競爭,不是藉由貶抑他人來彰顯自己,不須把自己和別人相 比,不須爭得你死我活;成功,也快樂;失敗,也無憂,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就像傳統文人,環境許可,就出來作官,造福更多的人,不被重用,就隱居山林,

耕讀渡日,或著書傳世,自得其樂,

真、善、美是人類生命中重要的價值,三者構成不同的生活面向,共同建構 完整而美好的人生。真對應於求知的科學態度,善對應於道德情操,美對應於審 美的態度與能力;知識教育、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共同擔負培養兒童完善人格、

追尋生命意義、建構理想人生的責任。三者並非互相對立、絶對分離,而是互相 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個哲學家對於他自己所見到的一點真理(無論它 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覺得有趣味,拋開實用、功利等心態,用一般的熱忱去欣賞 它,此時真理已成為美感的對象,科學的活動亦是一種藝術活動67。人類最初認 識的美就是善,依儒家的看法,合於道德的行為就是善行,實踐道德的人生,就 是美好的人生,所以道德又稱為「美德」。美是各種複雜因素的和諧構成,從主 觀方面看,它是真與善的和諧統一;從客觀方面看,它是理智與意志的和諧統一。

古代和諧美的理想滲透和體現著古代社會對人的理想、道德倫理與社會政治的理 想68。由此可知,唯有實踐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理想,方能尋得生命的真義,

道德教育、審美教育與生命教育共同建構完滿的人生。

「天人合一」是中國特有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皆深受此思 想的影響,它主要來源於中國人「氣化觀」的思想。早期原始圖騰崇拜就已顯現 出此一思想,「天人合一」觀念的原初形態就是人神之間緊密的往來關係。重、

黎絶地天通的神話足以說明人神原本相通,天地之間不是隔離懸絶的。《山海經》

中也出現不少天人往來的資料,高山、巨木通常是人上天的媒介,人通過祭祀、

66 林昆輝編著(2006)《生命教育:哲學、教案與班級經營技巧》,臺中:華格那,頁 3-8。

67 同註 46,頁 147。

68 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臺北:文津,頁 27-56。

67

卜筮、樂舞,乃至禮儀等,皆可以達到與神溝通的目的69。在道德層面,「天人 合一」思想體現在儒家的道德實踐。儒家思想重視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與群體生 活的安頓,孔子透過文化與教育的手段,激發存在於每個人內心的「仁」(也就 是人與人、與萬物、與天的「感通」-既有所感,又能溝通的能力),「由仁生義,

由義生禮」,藉以超克周文疲弊的危機,建構和諧的大同世界,進一步達到「贊 天地之化育」的境界70。在道家來說,「道」是最高的真理,為宇宙萬物的本源。

講究無為、虛靜、自然,讓萬物順任自然,自化自成而不加干涉,對於這一道體 的體證工夫也就是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大宗師》裡的真人,亦即天人合一之人。

道家這種境界近於藝術境界,所以在致虛守靜的人生修為外,也成為中國美學的 泉源71

早期的原始社會裡,包括音樂、舞蹈、神話、文學、紋身、陶器、雕塑等藝 術形式,是混沌不分的,政治、經濟、哲學、科學、藝術、都還沒有獨立開來,

全都統攝於宗教儀式之下,此時的藝術帶有明顯的集體無意識的特徵72。在施行 圖騰巫術儀式的過程,包含詩(咒語)、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舞(具有假形或

全都統攝於宗教儀式之下,此時的藝術帶有明顯的集體無意識的特徵72。在施行 圖騰巫術儀式的過程,包含詩(咒語)、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舞(具有假形或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