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神話的特色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29-33)

二、神話的終極信仰

第三節 中國神話的特色

一、 神話歷史化與歷史神話化

古代的中國神話缺乏有序的系統,零散不完整,造成如此結果的原因之一是

52 周慶華(2004),《語文研究法》,臺北:洪葉,頁 127-131。

53 朱侃如(1997)〈英雄歷險的當代意義與啟示〉《千面英雄》(坎伯著,朱侃如譯),臺北:立 緒,頁 29。

54 周慶華(1999),《語言文化學》,臺北:生智,頁 80-81。

22

神話的歷史化,使原始神話被刪改,這是廣為接受的說法。造成神話歷史化的原 因,一小部分可能是不自覺的行為,因為在神話廣為流傳之時,人們對神話的態 度是「信以為真」,就把它當成歷史般的真實而記錄下來。但有一大部分神話歷 史化是人為造成的,西周時代理性主義抬頭,為了使神話內容符合社會規範,便 將神話內容予以合理化而成為歷史,其中著名的例子有「黃帝四面」、「黃帝三百 年」與「夔一足」的神話。《太平御覽》卷七九引《尸子》:「子貢問孔子曰:『古 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於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

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也。』原本指黃帝有四張臉的神話,被合理化為黃帝派遺 志同道合的四個人,治理四方。《大戴記.五帝德》:「宰我問孔子曰:『昔者予聞 諸榮令尹,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於三百年乎?』

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 百年。』」原來指黃帝有三百歲,被合理化為推行黃帝的教化三百年55。《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 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 一,足。非一足也。』」夔是神話中的人物,據說它「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 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後來黃帝得到了它,還用它的皮做鼓,能夠聲聞五百里。

孔子利用語言中的歧義特性,將只有一隻腳的夔解釋成上古時的賢良樂官,不但 使神話中的怪誕的色彩盡失,還富於教諭的意義56

神話的歷史化是將神話合理化為歷史,而歷史的神話化剛好相反,是把歷史 神化為神話。中國許多史書對帝王的描述,都是歷史神話化,例如:《史記》裡 面記載各帝王的感生神話,其中描述的人物雖然都是人間帝王,但其作為都非常 人所能及,其目的是為了烘托帝王的神聖性。《史記.五帝本紀》提到黃帝:「教 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史記.殷本紀》:「殷契母 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堕其卵,簡狄取吞之,因 孕生契。」《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 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 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牛馬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 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 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 女脩,女脩織,玄鳥墜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史記.漢高祖本紀》:「其 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司馬遷對神話的態度是模稜兩可、選擇性的使用神話,

他一方面記錄有關古聖先王神聖化的神話,以歷史觀之;另一方面,對某些神話 的態度則是認為「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而摒棄不用。例如:《史記.

55 同註 29,頁 188。

56 鍾敬文、楊利慧(1996)〈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史上的合理主義〉《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 35。

23

大宛列傳》,他就用張騫「使大夏」、「窮河源」的實際見聞,反駁〈禹本記〉有 關神話中崑崙山的記述,並認為〈禹本記〉、《山海經》多言怪物,「余不敢言之 也」57。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或史家,對神話的態度與司馬遷類似,有時引用神 話以記錄歷史,有時又視神話為迷信。

造成神話歷史化的原因有三,一是在上古社會,人們普遍以神話思維來思考 一切的事物,神話對人的思想產生極大的影響,雖然在西周人文理性主義興起,

但仍難完全脫離神話思維的影響,對某些神話仍會「信以為真」而當成史實記錄 下來。二是隨著社會文明的演變,人民意識產生變化。如道德觀念深化,因此使 神話中的主角逐漸具有人性,成為高貴化的道德王,如堯在神話中本為太陽神、

舜為農神,卻變成了修平治天下的仁君。社會組織、政治組織的統一觀念的興起,

使神話也有了整齊化的系統,如舜成為堯的臣子,禹成為舜的臣子,使神話成為 統一的歷史傳承系統58。三是神話記錄者基於個人的目的,有意選擇性的記錄神 話,合於己意的神話加以引用,不合己意的神話則予以刪改。另一方面造成歷史 神話化的原因有三:一是由於文明的演進,原始時期的某些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 長期湮沒無聞,久而久之不為人們所理解,因此被當作神話。二是由於語言的謬 誤所造成,例如:「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其中「十日」可能指的是「十干」,此 一神話有可能是反映羲和發明十干記時法的歷史事實,但因傳抄時的語誤,使後 人把此一歷史事實誤解為另一則神話。三是出於人類誇張的本性,表現的方式有 二種,一是誇大,例如:禹可能只是領導部落人民渡過洪水災害,卻被誇大為疏 通與開闢九州等非人力所及的功業。二是疊加,把許多人的事蹟疊加到一個人的 身上,例如:黃帝成為帝王後,各種器物的發明都歸之於他及他的臣子59

二、 神話道德化

中國是一個泛道德主義的社會,任何行動或言論都很容易受到道德價值的影 響,如社會上的尊老敬賢,文學上的文以載道,表現在政治上則為德治教化。主 政者通常會利用人民對神聖事物崇拜的心理,將一些道德標準融入神話之中,以 達到教化民心與鞏固政權的目的。例如:《墨子.明鬼》云:「昔秦穆公有明德,

上帝使句芒賜之壽十有九年。」苟芒是秦民族的圖騰神,圖騰神是一個民族的始 祖神兼保護神,苟芒本應保佑他的子民,那是他的天職,但在這裡,是因為秦穆 公有「明德」,所以才會被賜壽。另外,《山海經.海內經》云:「鯀竊帝之息壤,

以淹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被帝殺的原因,不是治水失敗,

而是盜息壤,冒犯了上帝的尊嚴。禹繼承鯀治水的責任,數過家門而不入,並且 賞罰分明,嚴懲懈怠者,因而治水成功。其行為隱含著努力不懈、對自己的行為

57 同上,頁 36。

58 同註 32,頁 38-39。

59 同註 25,頁 68-69。

24

負責的道德觀念60

古代的皇帝稱為天子,君權神授,他有著至高無上的威權,誰若反對皇帝,

必然會受到嚴厲的制裁。蚩尤據傳是炎帝的後裔,炎帝曾與黃帝戰於阪泉,結果 炎帝敗,蚩尤為報此仇,與黃帝戰於涿鹿,結果黃帝大勝。據說黃帝曾想用仁義 道德去感化蚩尤,但蚩尤不為所動。因蚩尤太勇猛,黃帝在蚩尤身上加了層層的 桎梏,黃帝命應龍殺蚩尤,應龍不敢解掉蚩尤身上的腳鐐手銬,所以「械而殺之」, 從此蚩尤被冠上惡神之名。黃帝是戰勝的一方,其後人對於先祖自然會刻意美 化,對於戰敗的蚩尤則予以醜化。蚩尤生性殘暴,唆使山林中的魅魑魍魎等鬼怪,

用多種刑罰逼迫苗民與他聯合發動戰爭,黃帝是為保衞人民而戰的仁義之師,曾 想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不為所動,以戰止戰實出於不得以之策;基於邪不勝 正的道理,黃帝的仁義之師必勝,蚩尤暴軍必敗。關於蚩尤最終的結局有幾種不 同的說法:在涿鹿戰敗後立刻被殺,是其一。另一種說法是蚩尤打了敗仗後,且 戰且退,一直到冀州的中部,才被黃帝捉住,砍下腦袋,使他身首異處,分解為 二,所以那地方叫作「解」,即現在的山西解縣。還有一種說法,殷周時代鼎彝 上所繪的怪獸「饕餮」,就是蚩尤,因為他貪得無厭,所以最後只剩下一個被砍 下好吃人的頭。後代帝王把想像中頭的形狀刻繪在鼎彝上,用來警戒一些野心勃 勃、有非份之想的臣僚和諸侯61;這對一般民眾也有著嚇阻作用,凡是不忠於國 君者,難有善終。日後儒家所建立的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以 君臣之關係為首要,忠於國君是第一個要遵守的道德。

三、 利他主義與永恆理想的追求

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農村社會的人際關係重視家族關係、

地方關係、親屬關係,簡言之,即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中國人是一種「同」的 社會關係網絡:同姓、同宗、同鄉……,在這種關係網絡中,個人扮演的特殊角 色不是從個人,而是從團體、同族或同鄉的社會價值上表現出來,如參加科舉高 中,個人的榮耀尚在其次,而「光宗耀祖」、「榮歸故里」才是大家所重視的62。 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中國人強調捨己為人的利他主義,而這種利他主義發展到 極致,即是永恆理想的追求,而這種永恆理想在人世主要以立德、立功、立言的 方式呈現,最終達於天人合一的境界。

據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記載,宇宙最初是黑暗混沌的一團,好像一個大雞 蛋,盤古就睡在裡面一萬八千年,醒後手拿巨斧用力一劈,大雞蛋破裂而形成天

60 趙沛霖(1998),《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頁 75-81

61 同註 3,頁 281-283。

62 文崇一(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臺北:東大,頁 13。

25

地。盤古用自己的身體撐住天地,又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倒地而死。他死後,

身上各部分化成世上的萬物。《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記》:「首生盤古,垂死 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

身上各部分化成世上的萬物。《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記》:「首生盤古,垂死 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