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道德教育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63-68)

在上古部落社會中,神話具有神聖性,普通的場合不能講述神話,因為神話 揭示的是神聖的知識,只能在儀式化的場合說,這樣的行為使神話和平凡的日常 經驗區隔開來,社會中的成員往往在接受啟蒙儀式(例如:成年禮)時,初次聽 到部落裡最神聖的神話,因此,神話肩負某些特殊的教育功能29,即使在現代的 社會,神話仍保有其教育的功能。成人在教導孩子某些價值觀(尤其是道德觀念)

時,為了使孩子容易理解,常會透過說故事的方式進行,神話就成了可以利用的 題材。例如:有研究者作田野調查,記錄一則由某位卑南族老太太口述的洪水神 話,那是她小時候,父母說給她聽的故事。就情節而言,那是一個十分簡略的洪 水神話,不具任何教育意義。但卑南族父母對小孩講述時加了一點解釋:那個女 孩所以能活命,因為她是聽話的乖孩子。老太太小時候在聽過這個故事後,便以 故事中主角為榜樣,這個經過解釋的洪水神話,就具有很高的教育效果30。中國 神話在現今教育上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道德教育、審美教育與生命教育之中。

一、道德教育

道德是維繫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石,唯有人人都遵守道德規範,才有良好的治 安,人人才能在免於恐懼的社會環境中,各安其職,社會文明才能不斷發展。反 之,一個人民道德普遍低落的社會,人人自危,最後必會走向毁滅。因此,中國 歷代皆很重視道德教化。

(一)道德教育的意義

廣義的道德教育是隨時隨地,透過各種活動以及環境、制度對學生進行正 面陶冶和教導。狹義的道德教育是指課程表明訂「道德」科目的教學,它是定 時的、有計畫的、有目標、有內容、有方法和必須評量的正式課程之一31。現 行的九年一貫課程,已取消特定「道德」的科目,其目的就是要將道德教育融 入各領域教學,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使學生接受社會認

可的價值規範,以維持社會生活的進行。

29 阿姆斯壯(2005)《神話簡史》(賴盈滿譯),臺北:大塊文化,頁 49-57。

30 金榮華(1997),《民間故事論集》,臺北:三民,頁 56。

故事內容如下:當我們小時候,父母常說:「你們一定要聽話,否則老天爺會不高興。」

並且還告訴我們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她懷孕時遇著了大洪水,大家都淹死 了,只有她抓著蘆茵草得以活命。她為什麼能活下來呢?因為她是個聽話的乖女孩。人類就是 靠她所生下的孩子才綿延不絶的。」我們父母常用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要聽話。我聽了這個故事 後,也一直以那個女孩為榜樣,提示自己要聽父母的教導。

31 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頁 4。

56

(二)道德教育的重要

在全球化的現今世界裡,每個國家莫不以促進自身現代化發展、提昇競爭 力為、增進人民福祉為主要目標,而現代化發展應涵蓋有形與無形兩類建設,

有形建設在於藉著改善人民物質生活環境,使人民在生活上不虞匱乏;無形 建設在於提昇人民道德、社會風氣、文化素養等精神層面的涵養、完善法令 與管理制度,兩者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重視精神生活,會使經濟與科技 無法發展,民生基本生活較為艱困;只注重經濟發展與改善物質生活,會使人 民成為唯利是圖、短視近利、富而無德之人,這樣發展起來的經濟基礎不穩,

很容易形成泡沫化經濟,就像十幾年前臺灣股市大崩盤;也會造成許多社會問 題,例如:販毒、走私、偷竊、搶劫、詐騙……等,並引發其他新的問題,例 如:環保問題。要解決上述諸多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重視道德教育。

(三)道德教學的內涵

道德教學的內涵應包含下列三個層面32: 1. 規範的學習

這是道德教學最簡單的方式,目的在使學生受到正確道德規範的指引,

這種道德規範不涉及高深學理的解析。

2. 技能學習

目的在技能的獲得,也就是道德的實踐,應與道德事實的教學配合,較 具成效。

3. 事實的學習

目的在事實或理論的獲得,也就是讓學生確實了解在何時、何地、應表 現哪些行為,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符合道德的行為就是「善」的行為,善意謂著「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 實現。」例如:兒子對待父母,適當關係為「孝」,實現孝的行為即為善的表 現,也是具有道德的行為33。在什麼時候要表現道德的行為,在於個體的自由 選擇能力,知道在何時、何地、應表現哪些道德行為,這是停留在認知(事實 的學習)的階段,只是道德行為的起始點,必須付諸行動,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是否要採取行動,端視個體的選擇。道德教育重在實踐(技能的學習),而不

32 歐陽教(1987),《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臺北:文景,頁 86-94。

33 傅佩榮(1993)〈人性向善論的理據與效應〉《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沈清松主編),

臺北:桂冠,頁 156。

57

僅止於認知(事實的學習)。若道德的學習只停留在認知階段,那將會使道德 淪為僵化的口號,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因此,在實施道德教學時,應注重如何 使學生願意「擇善固執」地將道德落實於生活中。

(四)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因應之道 1. 道德教育的困境

全球化已成為一股風行世界的潮流,世界各國很難逃離這股趨勢而置身 事外。全現化主要指自 1970 年代以西方資本主義為主的區域經濟,隨著科 技與網路的發達,逐漸擴展到其他邊陲國家,形成一個全球資本市場。全球 化呈現的趨同性、科技性,屬於「現代性」;另一方面,它又呈現各地多樣 性與多元的世界觀,這與「後現代」性相關,全球化將這兩個看似衝突的趨 勢巧妙結合起來,不僅影響各國的經濟,連帶政治、社會、教育、環境、文 化都深受影響。全球化帶來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但也帶來某些問題,例如:

經濟上的不平等、國家主體性的崩解、文化認同的錯亂、道德規範意識的弱 化、種族與移民間的人際衝突、教育制度與內容的西化、文化商品化、傳統 校園文化的解構、環境的污染……等34。全球化與科技化在道德教育方面產 生不小的衝擊,在經濟方面,大型跨國企業利用他國廉價的勞工與物資,賺 取高額利潤,卻讓他國人民承受環境污染、經濟剝削、社會犯罪等問題引發 的痛苦,有違社會公平正義原則,也助長虛擬性、泡沫經濟與人們投機心態 的發展。文化全球化與跨國企業結合,帶動具文化特色的流行的風潮,如近 幾年日劇與韓劇在臺灣頗受歡迎,引發一股「哈日風」與「哈韓風」,連帶 使與之相關的產品熱賣(音樂、服飾、飲食、海報、觀光旅遊……),造成 人們對流行文化、品牌的崇拜與追求,增長人們的虛榮心,也加深青少年與 父母之間的代溝。網路的發達,使人即使不出門,也可以辦妥日常瑣事:購 物、找資料、金融往來、與人聊天、交朋友……,雖然帶來許多便利,但也 造成實際生活中人際關係的疏離;網路的隱密性,讓很多人上網跟陌生人聊 天,抱著遊戲人間的態度,把說謊視為理所當然,不會有歉疚感,並養成多 面化的性格;網路詐欺、援交、販毒等犯罪事件更是猖獗,成為社會問題35。 後現代主義中的反權威、反價值中心體系思想,對於傳統的道德規範提出質 疑與批判,現代人普遍認為道德規範是一種落伍、迂腐、阻礙社會發展的觀 念,不重視道德教育的涵養,對道德規範產生極大的衝擊。

後現代主義中的反權威、反價值中心體系思想,注重多元化發展的特

34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學富,頁 325-332。

瓦尼那(2003)《文化全球化》(吳德錫譯),臺北:麥田。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臺北:心理,頁 4-30;170-188。

35 同上。

58

質,使人們掙脫了傳統的束縛,但卻無法建構出一套普遍被認可的新價值體 系,易使人們陷入無所適從的窘境;再加上在全球化風潮中,世界各國為了 能從中獲取利潤並佔有一席之地,莫不盡力加强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造成人 們習慣從功利的角度衡量事物,重視物質生活的追求,而忽略心靈的涵養。

其結果除了使理想性消失殆盡之外,更將一切數量化、庸俗化、功利實用化、

甚至物化,並導致終極目標的失落。而終極目標的失落,將助長虛無主義的 蔓延與意義的淪喪,使人們失去生存的價值,而一個缺少意義與價值的生活 顯然是不值得羨慕的生活36

2.因應之道

個體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社會提供個體一個和諧、適合成長與發展的環 境,個體在不斷的修養自我、發展自我與實現我的過程中,同時也促進了社 會文化的進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社會必須有一套眾人都接受的價值體 系,才有生活行為規範,使生活持續不斷的發展而不流於混亂,這一套價值 體系就是道德規範。道德規範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累積,也是個人藉來使自己 能生活下去及生活順當圓滿的重要管道,它包含了對是非善惡之分、人生目 的、與生命意義的認識。任何社會與文化如無道德將面臨崩潰危機。教育的 目的除了培育人才之外,傳遞社會的重要價值體系(道德)亦是教育的任務 之一37

道德具有優先性與普遍性的特質,優先性意指在發生價值選擇衝突的情 形,應以符合道德標準為優先,例如:面對「義」與「利」的衝突,應選擇

「義」。普遍性含有三層的含義:第一,行善是每一個人自己作主去實踐的,

「義」。普遍性含有三層的含義:第一,行善是每一個人自己作主去實踐的,

在文檔中 神話在語文教育上的運用 (頁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