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到前述 Mikulincer 和 Shaver(2005)對成人依附理論整理後的看法,

在兒童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人際行為中,仍以「提供者-尋求者」的互動行 為最為重要,也就是說,若欲探討伴侶間人際行為對愛情依附特質的影 響,伴侶互動中,對方的提供行為與個體如何回應的尋求行為,兩者是影 響個人在愛情關係中展現依附特質的重要因素。另外依據人際預測原則的 觀點,對方的提供行為與自己的尋求行為會組合出一種關係層變項—即

「互補性」,而此互補性應該也會影響依附特質的展現。

然而從前述可知,在測量「對方」的提供行為時,還分成個體自陳對 方的人際行為,以及實際對方的人際行為兩種,故本研究欲探討伴侶間人 際行為對依附特質(依據 ECR 的測量,分別可測出逃避與焦慮兩種依附特 質)影響的五種路徑,包括 1.個體自陳對方的提供行為、2.實際對方的提 供行為、3.個體自陳自己的尋求行為、4.個體自陳對方的提供行為與自己 的尋求行為配對後的互補性、5.以及實際對方的提供行為與自己的尋求行 為組合後的互補性等五種伴侶間的人際行為對依附特質的影響。個體自陳 對方的提供行為與實際對方的提供行為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效果,若依附 特質是一種個體主觀對自己、對世界、對他人的一種看法,依據 Sullivan(1953) 的看法,個體其實是在跟一個「不可置疑的真實外在他人」做互動,故個 體主觀覺得對方的提供行為對依附特質的影響,可能更勝於實際上對方提 供的人際行為。

然而所有的人際行為都會對依附特質有影響嗎?Sullivan(1953)的人際 動力理論與 Pincus et. al.(1999)的研究指出,應該只有「親和性」人際行為 對依附特質有影響。Pincus 等人的研究可說是成功地整合了 SASB 模式與成 人依附理論,該研究依據 SASB 模式的人際動力理論,認為童年親子關係 中三個層面的人際行為,會影響到現在與另一半愛情依附對象的依附特 質,其採取回溯研究的方式,邀請大學生回想過去與主要照顧者之間主 動、被動、自我內射等人際行為,以比較現在在愛情關係中,不同依附風

人際行為,分成滋潤性親和(Best Affiliation)與破壞性親和(Worst Affiliation) 等兩個指標,將 Y 軸-互依性向度的人際行為分成自主性(autonomy)與控制 性(control)等兩個指標(如圖 2-4),例如在主動層面,前者以加權計算方式,

將主動關愛、肯定、與保護等人際行為分數組合成一個「滋潤性親和」的 分數,後者同樣將攻擊、忽視、責備等人際行為分數組成一個「破壞性親 和」的分數。並以同樣的方式計算 Y 軸-互依性的兩個指標,包括自主性與 操控等,例如在主動層面,自主性分數乃由自由解脫、肯定、忽視以加權 方式組成,操控分數乃由操縱控制、保護、責備等加權組成。而該研究結 果發現,親子關係中主要以「親和性」的人際行為會對成人依附有影響,

事實上「互依性」的影響並不大。在該研究以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 對成人依附的分類法,更進一步指出害怕型(fearful)與矛盾型(preoccupied) 依附風格者,比安全依附者有更高的破壞性親和分數,顯示個體回憶過去 親子關係的破壞性親和,會直接影響到日後親密關係中的依附品質。

可知依附特質的展現可能也會受到親和性人際行為的影響,欲具破壞 性的親和性人際行為,欲能促成日後不安全依附的產生,而互依性並沒有 此種效果。但為何是親和性人際行為具有影響力呢?Pincus et. al.(1999)在 研究中指出,此種想法乃是依據 Benjamin(1993, 1996)的想法,依附特質乃 依據個人天生具有情緒接近的需求,當需求可以被適當滿足時,則可使個 體形成安全依附,而若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沒法得到此種滿足,則容易形成 不安全依附,而親和性人際行為即是提供或破壞情緒接近最佳的互動方 式,其滿足了人類需要依靠的特性。然而互依性的人際行為動力旨在於對 於自我界限的維持,故 Sullivan 用「權力 power」動力來形容此一指標,而

「依附」是關於個體對於這個世界的愛與關懷的整體感受,與強調自我張 的互依性並無相關,本研究以為,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是透過愛與 被愛而形成的,而非透過對自我界限的維持而形成。

然而可惜的是,Pincus et. al.(1999)的研究為回溯研究,乃是邀請個體

回想過去親子關係的樣貌,來預測對目前親密關係的影響,事實上在因果 推論上稍顯薄弱,且該研究乃是以親子關係的人際行為對目前親密關係中 的依附風格作預測,並非以現在的人際行為作預測。故本研究假設,目前 親密關係中的人際行為,即是從過去親子關係中轉移而來,所以在目前的 約會關係中的人際行為,亦會影響愛情依附特質或風格的展現,且主要與 親和性人際行為的影響有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