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個體在愛情關係中依附風格與依附特質的改變

從依附理論本身其實就可以找到依附行為在約會關係中改變的說 法。依據 IWM 的看法,IWM 是一種個體主觀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說個體 如何預期了親密關係的互動樣貌,自然就會運作出該型態的關係,例如前 述 Morrison et. al. (1997)的研究指出,不安全依附者傾向於災難化他們的親 密關係,較容易認為伴侶對他們有較多的攻擊與不喜歡,而安全依附者似 乎對關係存有較高的熱情與期望,他們較容易看到對方給予的關懷與正向 行為,而較忽略對方的攻擊行為,而成人依附理論指出,這種個人主觀看 待世界的方式—IWM,也是從小個體與「重要他人」互動出來的,而在成 人階段,一旦個體將某個伴侶視為重要他人,在維持了一段時間的關係運 作下,個體即有可能會形成新的 IWM,故在成人依附測量上,必須以情境、

對象為主的測量方式,因為能改變的部分,指的是在「同儕/親密伴侶」

間的依附行為。

此時再檢視前述 SASB 理論的觀點,伴侶間的相互影響乃透過個體在 關係中所展現的人際行為為「主要機制」,而其互動關係所形成的隱喻—

人際預測原則亦是影響彼此的重要機制,故若個體在約會關係中,經過一 段時間的相處而能夠影響對方的依附行為、或是被對方影響了自己的依附 行為,必是透過此個體在關係中所展現的人際行為之「主要機制」而形成。

故本研究以為,若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其中主要互動機制—人際行為、

人際預測原則若有所改變,則可能會促使依附行為的改變。故本研究在目 的二的部分乃欲採取「追蹤研究(panel research)」的方式,測量兩個時間點 的依附行為與同一個約會伴侶的互動人際行為與人際預測原則,而某些人 際行為與人際預測原則的改變,應與依附風格或依附特質的改變有關連。

而 Feeney(1999)亦認為,當關係運作結果之關係滿意度達到一種穩定 程度,個體可能會重新修正其 IWM,而從不安全依附轉換成安全依附;也

就是說,個體可能因為關係運作結果良好,例如對關係感到滿意、無使用 暴力衝突、個人身心健康狀況變佳等,而進一步影響個人對於親密關係的 主觀知覺—而較有可能採取安全依附的 IWM,故本研究以為,除了前述人 際行為外,關係運作結果的影響會受在一起的時間增長,而增加其關係運 作結果對個人依附特質的影響力。

故本研究乃採取 ECR 所測量到的愛情依附風格作研究探討,可定義出 四種依附風格變化的可能,包括「變安全」、「變不安全」「維持安全」、「維 持不安全」等四種。「變安全」是指從不安全依附風格(包括逃避型、焦慮 矛盾型、錯亂型)變成安全依附風格,而逃避或焦慮特質也會在第二個時間 點變得減輕;「變不安全」是指從安全依附風格變成不安全依附風格,而 逃避或焦慮特質也會在第二個時間點變得更加劇烈;「維持安全」是指在 兩個時間點上均維持安全依附風格的歸類,「維持不安全」是指在兩個時 間點上均維持不安全依附風格的歸類。

本研究以為,若伴侶間親和性人際行為也會影響依附特質的展現,那 從依附改變的角度來看,此四組依附風格改變的分組中,兩個時間點的親 和性人際行為應有所變化。本研究假設,變安全與維持安全的依附風格改 變組中,滋潤性親和應在兩個時間點的測量上保持高分,甚至愈變愈高,

破壞性親和應在兩個時間點的測量上保持低分,甚至愈變愈少;而變不安 全與維持不安全的分組中,滋潤性親和應在兩個時間點的測量上保持低 分,甚至愈變愈少,破壞性親和應在兩個時間點的測量上保持高分,甚至 愈變愈多。而此兩方面伴侶間的人際行為,包括了對方的提供行為(自陳 與實際)、自己回應的尋求行為、以及提供與尋求配對組合後的互補性(自 陳與實際)。

相同的,依據研究目的一的論述,兩個時間點的伴侶間人際行為改 變,應該也與兩個時間點依附特質的改變有關連,故本研究假設自陳對方 提供親和性人際行為、實際對方提供親和性人際行為、自陳尋求親和性人

際行為、自陳伴侶間提供與尋求之親和性互補性人際行為、自陳伴侶間提 供與尋求之親和性互補性人際行為等伴侶間人際行為的改變量,可能也可 預測焦慮或逃避依附特質的改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