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前述可知,即使是個體一生的發展,其依附行為從小到大都可能改 變,而在成人階段,若採「同儕/親密伴侶」研究傳統—以自陳式量表為 成人依附的測量,則成人依附在理論上是可能依據情境、親密對象的不 同、甚至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造成改變的。事實上,綜合許多採自陳式 量表進行兩個時間點以上重複測量(test-retest)的成人依附研究發現,大致 而言,成人依附的歸類在兩個時間點上會有約 30%左右的變動機率 (Cozzarelli et.al., 2003),甚至在某些族群上會更高。

例如以 Bartholomew 和 Horowizt(1991)所編製的 RQ 量表(其乃以四句 短文將成人依附風格分類之)的相關研究中發現:Lopez 和 Gormaley(2002) 以大學一年級新生為研究對象,重複測量的時間間隔為五個半月,發現其 RQ 所 分 類 出 的 成 人 依 附 風 格 , 僅 有 67 % 的 穩 定 性 。 Scharfe 和 Bartholomew(1994)亦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八個月的間隔時間後,男 女生在成人依附風格 RQ 分類上的穩定度分別為 63%與 56%,即使邀請 其約會伴侶作他評式評量,男女生亦各有 66%、73%的分類穩定性。Ruvolo, Fabin, 和 Ruvolo(200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間隔時間僅為五個月,也發 現男女生在依附風格的穩定性上僅分別有 57%與 69%。Cozzarelli et. al.

(2003)的研究則以剛經歷過流產事件的婦女作研究對象,並進行兩年追蹤 研究,其發現在兩年後有 46%的婦女改變了其成人依附風格 RQ 上的分類。

而若以 Hazan 和 Shaver(1987)的三句描述短文作依附分類的研究中則 發現如下:Baldwin 和 Fehr(1995)亦以大學生作研究對象而間隔 4-5 個月 之後發現,有 28%的受試者填答出與第一個時間點不一樣的依附風格,尤 其 原 先 屬 於 焦 慮 矛 盾 型 依 附 者 , 其 可 變 性 更 高 。 Davila, Burge, 和 Hammen(1997)針對一群即將畢業的高中女生作三個時間點的追蹤研究(分 別在六個月後、兩年後進行測量),其發現從第一個時間點到第二個時間 點,約有 28%的人改變其依附風格,而到了兩年後的第三個時間點,則有 34%的受試者填答出與第一個時間點不一樣的依附風格。Kirkpatrick 和 Hazan(1994)乃以平均年齡為 39.1 歲的成人作四年的追蹤研究,其發現有 30%的受試者改變了其依附風格。

而以上皆是採取直接描述短文分類的依附風格研究,可發現其成人依 附風格的穩定度大致幅合 Cozzarelli et. al. (2003)的斷定,維持在 30%的族 群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甚至在遇到重大事件,例如流產墮胎時,依附 風格改變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但以上皆是以單題短文描述的方式進行測 量,其工具較不具內部一致性信度,故許多學者建議(Collins & Read, 1990;

Baldwin & Fehr, 1995; Brennan et. al., 1998),成人依附的測量應該採多題項 的方式,如此一來即可看出該題目的在信度上的品質,而依附特質為主的 測量工具—例如 ECR—則屬之。

而若以依附特質為主的「同儕/親密伴侶」研究傳統之測量工具,也 可以看到以上依附行為的改變情況嗎?例如在 Sibley 和 Liu(2004)、Sibley, Fischer, 和 Liu(2005)針對測量焦慮與逃避兩種依附特質的 ECR-R 信、效度 的研究中,其採取間隔六週與三週追蹤測量發現,ECR-R 具有 85%-86%

的穩定性,顯示似乎即使採「同儕/親密伴侶」取向的測量仍可得到依附 特質的穩定現象,但仍有約二成的改變可能。且此兩個研究中並未指定個 體所回答的親密伴侶對象,顯示這兩個時間點可能是測得不同的親密伴

取向的依附風格結果,故本研究以為,成人依附的追蹤研究應以同一個依 附對象為宜,以便瞭解配對伴侶對其依附行為的影響。而 Simpson et.

al.(2003) 的 研 究 中 採 取 AAQ 的 成 人 依 附 特 質 自 陳 式 量 表 ( 分 成 逃 避 avoidance 與矛盾 ambivalence 特質兩種),160 對已婚夫妻中,妻子在生產前 到生產後六個月進行兩個時間點的追蹤研究發現,逃避特質的在兩個時間 點的相關係數平方約 42%(男性)與 45%(女性),而的在兩個時間點的 相關係數平方約 48%(男性)、38%(女性)。Lopez 和 Gormley(2002)的 研究測量了 ECR 之焦慮、逃避依附特質,以輔助 RQ 的分類,其發現 ECR 量表在大學生間隔五個半月後的再測信度(test-retest)中並不高,僅分別 為 .71 與 .68。從以上研究可知,採多題項的依附特質測量,仍會在不同 時間點上看到依附行為的改變,甚至展現出比描述短文之依附分類工具更 低的穩定性(依據 Cozzarelli et. al. (2003)的評論,其依附特質的再測重複率 大約為 50%),而有更高的可變性,這是否也說明,採取「同儕/親密伴侶」

研究傳統的成人依附研究,個體的依附特質或風格,很有可能在經過一段 時間後,因遭逢不同的情境、互動方式、或是對象的不同,而改變其成人 依附風格的展現。且不僅在時間較長(兩年以上)的追蹤研究中看到成人 依附改變的可能,即使在較短的時間內(三到六週),也可以看到類似的 改變模式。

而本研究認為,愛情依附風格配對之伴侶間的人際行為與互動層面之 人際預測原則,是影響其約會關係運作結果的重要變項,而此是否說明,

若伴侶間學習了不同的人際行為與互動出不同的人際預測原則,則可改變 其約會關係運作結果,甚至會促成個體在愛情關係裡依附風格的改變呢?

而個體之所以會在約會關係中維持其依附風格,也是透過重複的人際行為 與互動出重複的人際預測原則而維持之。Cozzarelli et. al. (2003)與 Lope 和 Gormley(2002)的研究乃將此依附改變的歷程分成可變性(stability)與穩定性 (stability)兩方面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