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傳統油車間榨油設備之探討

此一時期傳統油車間的榨油設備,可藉由現在沙鹿鎮上仍在製油、營 業的「茂成蔴油廠」的各項製油設備來瞭解。

「茂成蔴油廠」約成立於民國 55 年(1966 年),當初成立時的製油設 備,現在仍在使用,而這些設備即為當時多數油車間所使用的設備,因此 我們可藉由這些設備來瞭解此一時期油車間的製油情形。

圖 4-5 為炒燒油脂原料的灶,紅線圈起處為放柴火之口,由於是使用 木材燃燒,火候的控制十分不易,而現在的油車間設備有更新者,多為使 用鍋爐油及電子儀器控制來燒炒油脂原料,省時省力許多,火候好控制,

較不易炒焦或不熟,但要將油脂原料炒熟至何種程度,讓壓榨出來的油品 香醇,就得靠經驗的累積了。圖 4-6~圖 4-8 為碾碎油脂原料的粉碎機,

圖 4-6 主要在碾碎花生原料,而圖 4-7 的碾輪較大(照片紅線圈起處),

先初步碾碎燒炒好的芝麻、油菜子等不帶殼的油脂原料,再用碾輪較小的 圖 4-8 之粉碎機(照片紅線圈起處)將油脂原料碾細,以利壓模、榨油。

接下來就是將碾碎的油脂原料加以壓模(見圖 4-9),然後送到油壓式 榨油機榨油,即俗稱的油車(見圖 4-10),運用油壓(見圖 4-11)拉榨 油機擠壓豆箍,利用機械榨油,不再使用木械式撞擊榨油,圖 4-10 和圖 4

-11 合稱「油壓坪」,台語俗稱「油磅」。而榨完油後的油脂原料殘渣即為

油粕,可做為飼料或肥料的販售,其中花生油粕適合做為牲畜、魚類的飼 料,亦可做為肥料,而芝麻油粕則適合用來做植物的肥料。122

圖 4-5 炒燒油脂原料的灶 照片來源:筆者自攝於茂成蔴油廠

(拍攝日期:2009 年 12 月 5 日)

圖 4-6 粉碎機

照片來源:筆者自攝於茂成蔴油廠

(拍攝日期:2009 年 12 月 5 日)

圖 4-7 粗粉碎機

照片來源:筆者自攝於茂成蔴油廠

(拍攝日期:2009 年 12 月 5 日)

圖 4-8 細粉碎機

照片來源:筆者自攝於茂成蔴油廠

(拍攝日期:2009 年 12 月 5 日)

122 沙鹿鎮洽和油廠第一代負責人之孫女林瓊華口述,筆者整理。

圖 4-9 壓模機

照片來源:筆者自攝於茂成蔴油廠

(拍攝日期:2009 年 12 月 5 日)

圖 4-10 油壓式榨油機(油車台)

照片來源:筆者自攝於茂成蔴油廠

(拍攝日期:2009 年 12 月 5 日)

圖 4-11 油壓機

照片來源:筆者自攝於茂成蔴油廠

(拍攝日期:2009 年 12 月 5 日)

此一時期各油車間之榨油設備多已脫離木械式榨油設備,進入機械化 製油,製油效率比人工撞擊製油高出許多,加上油脂作物栽種面積的增加,

促使油車間紛紛設立,沙鹿鎮街上也在此時成立多家油車間,是傳統榨油 業最為蓬勃興盛之時期。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1980 1980 1980 年代 1980 年代 年代以 年代 以 以後沙鹿鎮油車間之發展 以 後沙鹿鎮油車間之發展 後沙鹿鎮油車間之發展 後沙鹿鎮油車間之發展

台灣傳統榨油業在 1960、1970 年代達到高峰,沙鹿鎮的情形亦是如此,

約在 1976 年後逐漸沒落、凋零,只剩零星數家小型榨油工廠。傳統榨油業 由盛轉衰,甚至瀕臨被淘汰的命運,其原因之一在新式製油工廠的競爭。

本章首先探討新式製油工廠的發展概況,包括全台灣以及沙鹿鎮的情形,

接著研究沙鹿鎮傳統油車間的發展情形,探討尚存之油車間的生存之道,

藉此試以謀求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1980 1980 1980 年代 1980 年代 年代以 年代 以 以後台灣榨油工業之發展 以 後台灣榨油工業之發展 後台灣榨油工業之發展 後台灣榨油工業之發展

自 1960 年代,以黃豆為主要原料,使用溶劑提油之黃豆油的精緻油─

─沙拉油的崛起,打著油質清澈、價格低廉、營養豐富和不含膽固醇的優 勢,迅速取代所有植物油,成為國人烹調之主要食用油後,主導整個食用 油之市場,對傳統製油工廠造成衝擊,由於不敵大型溶劑提油工廠的競爭,

在 1970 年代中期之後,紛紛縮小其生產規模,甚至停工歇業。

現今油品市場趨向多元,多數植物性油脂原料因受限於氣候及地理環 境,除了花生油的油脂原料因有進口管制而由台灣本土生產供應外,其他 均需仰賴進口。由於油脂原料多為進口,導致其生產成本受國際原料價格 及匯率變動的影響頗大,尤其加上加工費及運輸費用之後的油脂成品,其 成本通常高於國外油脂原料生產國,因此國產的油脂缺乏外銷競爭力,因 而多以內銷為主,屬於內需型產業。123而沙拉油(黃豆油)仍佔有最大比 例的使用,其發展歷程如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