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一一一)一))沙鹿的先住民)沙鹿的先住民沙鹿的先住民沙鹿的先住民

沙鹿舊名沙轆,譯自平埔族語。荷鄭以前,沙轆社為中部西海岸拍瀑

64 王仲孚,《沙鹿鎮志》(台中縣沙鹿鎮:中縣沙鹿鎮公所,1994 年),頁 66~69。

65 李榮鈞,《油車心榨油情》(台中縣沙鹿鎮:中縣沙轆文化協會,2005 年),頁 32。

66 王仲孚,《沙鹿鎮志》(台中縣沙鹿鎮:中縣沙鹿鎮公所,1994 年),頁 421。

拉族(Papora),是荷鄭時期台灣中部地區族勢極盛的部落。67連橫《台灣

圖 2-10 普善寺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拍攝日期:2008 年 8 月 20 日)

圖 2-11 遷善社祠堂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拍攝日期:2008 年 8 月 20 日)

(((

(二二二)二))漢人的入墾)漢人的入墾漢人的入墾漢人的入墾

1697 年(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由台灣南部往北部採收硫礦,路經沙 轆社域,景觀仍甚蕭條,在其所著《裨海記遊》就有一段記載:「十二日,

過啞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以林 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線以下如各天。至溪澗之多,尤不勝記。……十 三日,渡大溪,過沙轆社,至牛罵頭社,社屋隘甚,值雨過,殊溼。」74雍 正年間,晉江阮情等人入墾本鎮;乾隆初年,客籍吳瓊華入墾大肚台地山 頂的公館;75陸陸續續有同安蔡諒、安溪王杉才、南安李士瑞及梁銳、梁返 等人入墾本鎮,漸漸形成漢人的聚落「沙轆新庄」。余文儀於乾隆二十九年

(1764 年)所編之《續修台灣府志》有段記載:「大肚街:在大肚溪堡,距 縣北十五里。更北為沙轆社,有沙轆街。」76可知乾隆年間已形成「沙轆街」, 足見當時漢人已大規模入墾本鎮,與沙轆社民接觸日漸頻繁。而鎮內的第 一座廟宇「朝興宮」(圖 2-12)創建於雍正十年(1732 年),此乃沙鹿先民 為了感謝媽祖顯靈庇佑而興建,77由此可知,漢人入墾沙鹿時間甚早,至今 也近三百年。

74 郁永河,《裨海記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年),頁 19。

75 洪麗完,〈清代台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沙轆社史研究》(台中:沙鹿鎮公所,2001 年),頁 177。

76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頁 89。

77 王仲孚,《沙鹿鎮志》(台中縣沙鹿鎮:中縣沙鹿鎮公所,1994 年),頁 861。

圖 2-12 朝興宮(媽祖廟)

圖片來源:王仲孚,《沙鹿鎮志》(台中縣沙鹿鎮:中縣沙鹿鎮公所,1994 年),頁 860。

說明:此為朝興宮之舊貌,現在此廟正重建中,廟裡之神明則暫時移至對面供民眾膜拜。

圖 2-13 沙鹿鎮老街(四平街)上廟宇位置圖

圖片來源:Yahoo 地圖,網址:http://tw.maps.yahoo.com/(搜尋日期:2010 年 7 月 15 日)

圖片說明:「保安宮」主祀三山國王,創建於乾隆 10 年(1745 年),原屬客家廟,證明 客家人曾移墾沙鹿;「玉皇殿」主祀玉皇大帝,創建於嘉慶 10 年(1805 年),

是台灣具有歷史性三間半的「天公廟」其中之一間。由這三間具歷史性之廟 宇所在位置,可推知沙鹿市街的最早起源地。

清領時期,本鎮位在「北路要地,邊疆重吏,接踵蒞至」,78像是郁永

78 李榮鈞,《油車心榨油情》(台中縣沙鹿鎮:中縣沙轆文化協會,2005 年),頁 41。

朝興宮

保安宮

玉皇殿

河、黃叔璥等人都曾至本鎮;嘉慶年間,本鎮更是南北交通必經之地,並 設有沙轆塘(兵房三間,戰守兵五名),79顯見本鎮的地理位置日趨重要。

本鎮於日治初期為「沙轆支廳」所轄,至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民 國九年),沿用三百餘年的「沙轆」改稱「沙鹿庄」;至昭和十三年(西元 1938 年,民國二十七年),商街雲集,店鋪林立,人口已超過兩萬人,因而 升格為「沙鹿街」;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後(西元 1945 年),始稱沙鹿鎮至今。

早期漢人入墾本鎮,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稻作農業發展不易,為謀 求生路,又因本鎮位處交通要地,於是轉向工商業發展,在平原上的聚落 發展形成市集及傳統手工業集中地,促使本鎮傳統工商業比鄰近鄉鎮來得 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