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三年級數學科教材分析

通、討論、講道理和批判事物」的教學目標,更容易達成。

而透過擬題教學,兒童可以讓所學的知識或技能、統合 性、發展性運用的機會更多(坪田耕三,1987),當兒童透過 擬題的活動,養成分析問題、批判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 後,兒童也就能「養成在生活中善用各種工具從事學習及解決 問題的習慣」。所以擬題對於數學課程目標的達成,的確是有 助益的。

2. 認識四位數的位值。

3. 2000 以內數的說、讀、聽、寫、

做。

4. 2000 以內各數的化聚。

5. 用>、=、<的符號,表示兩數大 小的關係。

二 時間 1.認識時、日、月、年間的關係。

2.認識時、日、月、年間的化聚。

三 除法(一) 1.認識除法的意義。

2. 利用乘法記錄除法問題的解題過 程。

3. 使用除法算式,摘要記錄除法問 題。

四 長度 1.長度的實測。

2. 認識 1 毫尺。

3. 認識以毫尺為刻度單位的長度。

4. 能用毫尺為單位實測長度。

5. 透過實測,進行估測。

五 三位數的加減 1.記錄三位數的加減的解題活動。

2. 解決三位數的合成、分解問題,並 記錄解題過程。

3. 用直式記錄三位數加減的解題活 動。

4. 經驗加減法的可逆性。

六 角與圖形 1.認識角。

2. 認識直角。

3. 認識三角形 4. 認識四邊形 七 重量 1.使用天平稱重。

2. 使用 50 克、100 克為刻度單位。

3. 實測物品重量。

4. 估測物品重量。

5. 察覺物品重量具有不變性。

八 乘法 1.認識 0 和 1 的乘法。

2. 複習乘式意義,並察覺乘法運算的 交換律。

3. 會解決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問題。

4. 瞭解乘數未知的算式填充題。

5. 認識乘法直式記錄。

6. 認識被乘數、乘數、基等名詞。

九 分數 1.等分具體物後,用分數表示其中的部 份量。

2. 等分具體物後,用分數表示部份量 是全體量的多少。

3. 認識分母為 20 以內的真分數。

4. 認識分數、分子、分母等術語。

5. 認識分母為 10 的真分數。

十 面積與周長 1.間接比較面積的大小。

2. 測量面積。

3.認識周界與周長。

十一 除法(二) 1. 解決有餘數的除法問題。

2. 用除法算式填充題記錄問題。

3. 認識被除數、除數、商和餘數。

4. 能使用直式記錄除法問題

十二 長條圖 1.用畫記法將資料統整成統計圖表 2. 繪製長條圖。

3. 報讀簡易長條圖。

瞭解各單元的教學目標之後,接下來我們就數與計算、量 與實測、圖形與空間、統計與圖表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數與計算

在第五冊課本中,數與計算的部份包括:一、2000 以內 的數;三、除法(一);五、三位數加減;八、乘法;九、分 數;十一、除法(二)。我們以分數單元為例,分數概念起源 於「分」,是用來解決不滿一個單位量的數值的問題,透過將 原單位量(例如:一公尺的繩子)加以分割(例如分成四等分)

得到單位分量的重複量(例如:四個三分之一公尺)等價的量,

以分割的份數(例如:四份)和重複的次數(例如:三次)的 並置(例如(四分之三)作為被測量量的指標(呂玉琴,民 84)。

一般來說,分數的教學都是從分數的「部份-整體」意義開始,

我們可以讓學生透過測量和切分的活動瞭解分數的意義。教師 若是以圖 2-5 為素材讓學生來擬題,學生可能會根據圖案擬出 關於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類似於本單元中,關於真分數的題 目,或是利用媽媽切水果等題材擬出故事題,如此一來,可以 讓學生重新整理分數的概念,學生透過擬題的過程,思考部份 與全體的意義,讓學生更熟悉分數的使用。

(蘋果的圖片)

圖 2-5 分數的擬題素材

在除法單元的部份,第五冊總共有兩個單元,前一個單元 是屬於整除的部份,後一個單元是屬於有餘數的除法問題,在 這個單元中,我們可以利用前面所述 Reitman (1965) 所提出的 第二種與第四種的問題情境來作為擬題的素材。第二種問題情 境是「已知」定義清楚,「目標」未定義清楚,如課本 87 頁中 的算式填充題:52÷9=( )...( ),這樣的題目可以用來 當擬題的素材。又例如利用生活中的東西,如汽水六罐裝成一 袋、中秋月餅四個裝一盒等等題材,來進行擬題的活動,而這 樣的活動可以在單元的教學中進行,剛好可以配合課本的活動 一--餘數,或者是活動三--算式填充題。至於第四種問題情 境,也就是「已知」和「目標」都未定義清楚,教師可以請學 生利用「除法」來出一道題目,此時「已知」和「目標」都不 清楚,學生擬出來的題目,剛好可以成為教師上課的佈題,這

樣的方式,可以在單元教學前來進行,又是另一種擬題活動的 方式。

二、量與實測

量與實測的部份包括:二、時間;四、長度;七、重量;

十、面積與周長。接下來我們以長度單元為例來作分析。

在小學數學課程裏,屬於量與實測領域中,最具代表性 的,而且要涵蓋一至六年級的,非長度莫屬了(朱建正,民 82)。在第五冊的長度單元中,是以毫尺為單位,在課本第 30 頁,在認識毫尺以及進行累加長度的活動之後,開始進行實測 長度的活動,課本的題目是「量量看,七本數學課本疊在一起 有多厚?」,這時候老師可以請學生來擬題,由學生出題目,

讓全班動手來量一量,讓擬題很自然的融入教學中,也可以聯 合實測與估測的活動,讓學生擬題,先進行估測的活動,然後 再實際測量長度,這樣的活動,會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與活 潑。

三、圖形與空間

第五冊圖形與空間的部份只有第六單元「角與圖形」。兒 童對於角概念的認知,有其發展的順序性,先由具體的經驗、

察覺,漸進發展至抽象概念的理解(劉好,民 84)所以數學課 程的設計首先由圖形角、張開角到旋轉角概念的建立方式,再 由建立直角概念,察覺長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在本單 元活動三活動四學生認識了三角形以及四邊形,因此教師可以 配合這兩個活動,以擬題的方式,讓兒童對這兩種圖形的區分 能夠更熟悉。如圖 2-6,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擬題素材時,學生

擬出的題目可能有很多種,有些題目會問幾號是三角形(四邊 形)?有些學生則發現奇數都為三角形,偶數都是四邊形,而 擬出不一樣的題目來。

(三角形與四邊行組合的圖形)

圖 2-6 角與圖形的擬題素材

四、統計與圖表

最後一個單元長條圖是屬於統計與圖表的單元,所謂統計 資料泛指物理世界中的某一類被人意圖加以考察的事物的某些 屬性,被人有意地接觸而記錄下來,這些記錄是有意義的(朱 建正,民 84)。在生活周遭有許多統計的資料,最常見的如民 意調查或是統計圖表等,而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 能力,在現代社會中也越來越重要。在本單元中學生學會製作 統計圖表,在課本 94、95 頁中,要求各小組自行尋找主題,

進行調查並畫成圖表,這樣的方式與 Borba(1994)所做的研 究類似,都是由小組進行擬題的工作,並且解決他們所擬出來

的題目。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現行的教材中,其實已經 有部份擬題的教材融入其中。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就教學方面而言瞭解不論 在單元教學前,或是單元進行中,甚至單元教學後,擬題都可 以融入三年級的教材中。另一方面,以 Reitman (1965) 的題型 來看,三種問題情境的擬題素材,都可以應用在三年級的教材 中,所以就文獻探討的部份,擬題是可以融入三年級上學期的 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