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採取行動研究法的理由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的理由為:

1. 研究者本身是一位教學實務者,基於本身的教育熱誠 與信念,願意投注心力追求改變,期望透過行動研究 來改進教學、落實教學革新的理想。

2. 實際工作的教師與學術研究者間的溝通一向很少,行 動研究是改善這種關係的工具(歐用生,民 83),因 此,行動研究就是將教育的理論與實際之間接關係加 以結合或協調的中介工作(陳伯璋,民 79)。所以,研 究者希望透過實際的行動,瞭解理論與實際的落差,

並且找到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平衡點,也就是希望透過

行動方案,將擬題的理論放進實際的教學中,試著找 出擬題的理論與教學實際之間的平衡點。

3. 行動研究可以提供進行研究與發展實務的一些簡要的 策略與方法(夏林清等譯,1998,p.8)。因此,本研究 目的不在預測或推論,而是想瞭解擬題活動在教學實 際中所遭遇到的困難,讓擬題活動能融入三年級數學 科教學中,故採取行動研究作為落實理論、進行教學 的途徑。

4. 進行過行動研究的教師們,不僅在他們的學校中執行 了發展成長性的工作,他們也擴展了個人的專業知 識、提昇了專業效能(夏林清等譯,1998,p.6)。因 此,行動研究法除了可以呈現教學實際,用以改善教 學之外,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有相當的影響。所 以,本研究希望透過行動研究法,發展研究者反省思 考的能力,以促進研究者本身的專業成長。

第二節 實地工作策略

壹、研究場所與樣本

一、研究場所環境背景

研究者所任教的國小位於彰化縣溪湖鎮,地處溪湖鎮與二 林鎮的交接,周圍為農田與新興的住宅區,學生多半為農家子 弟或工人的子弟,民風純樸,生活單純。

全校共有十七個班級,教職員工共二十九位,相處融洽,

少有爭執,下課時間老師們會聚集在辦公室或是教師休息室內 泡茶聊天,氣氛和諧為鄰近學校所稱羨。校內的教室規畫完 善,包括有電腦教室、視聽教室、圖書館、各科專科教室以及 班級教室,但經費不若都市學校充裕,政府的補助也不如偏遠 學校,部份教學設備仍須充實。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研究樣本是研究者擔任導師所任教的全體學生 (化名三年 A 班),男生 18 人,女生 22 人,共 40 位學生。教室 平面圖如圖(一)所示,一共分為四排,此為平時教學的座位 圖,當教學需要分組時,則利用下課時間搬動位子,成教室平 面圖(二)。

學生在升上三年級時曾重新編班過,編班時,學校按照二 年級的成績由高排至低,然後平均分配至二個班級,所以本班 學生程度大致與三年 B 班相等。

雖然本班學生為接觸新課程標準教材的學生,但是低年級 時的老師由於教學理念以及家長的壓力,所以採行的教學方式 仍偏向傳統的教學方式,少有師生間的互動,對於小組合作教 學的模式也較為陌生。

班上學生並無特殊兒童,家長職業多為農或公,雖然大多 數都很關心孩子,但由於工作忙碌,有時無法兼顧孩子的教 育。學校位處郊區,學生所接受的文化刺激較少,對於新知接 受的機會不若都市的學生,但是天性善良質樸,無憂無慮。

布 告 欄

櫃 子

桌 子

講桌

門 黑 板 電 視 櫃

教室平面圖(一)

布 告 欄

櫃 子

桌 子

第四組 第五組 第六組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講 桌

門 電 視 櫃

黑 板

教室平面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