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擬題的特徵之一是具有「粗糙性」(梁淑坤,民 82)。兒童做 出來的題目是多樣化的(坪田耕三,1987),對於擬題者所擬

出來的題目,教師必須加以處理,坪田耕三(1987)提供以下 六種方式處理小孩子擬出來的題目:

1.討論擬出的問題和原題之間的差異。

2.分類那些擬出來的問題。

3.考慮有無解答。

4.修改不完備的問題。

5.讓先前的問題一般化。

6.舉出相反的問題,使問題的結構更清楚。

除了上述六種處理的方式,Cudmore 和 English(1998)也提 出擬題的階段和評鑑活動的流程圖,如圖 2-2 所示:

1.產生資料

2a.全班資料調查

2b.討論和形成擬 題的過程

3.個人/小組資料 調查

4.個人/小組擬題 對問題 a.獲得初稿的題目 對現存問題 主要的

次要的改變 改變/

5.試著解題 新的調 b.解題 /調查路線 查路線

6.寫下「初稿」 c.寫出評鑑的意見 的題目

d.回報老師

7.接受同儕的回饋 和回饋作者

8.寫下「完成」的 題目

學生為擬題者 學生為評鑑者

圖 2-3 擬題階段和評鑑活動

由圖 2-3 我們可以看到 Cudmore 和 English 提倡學生扮演兩 種角色:一為擬題者,一為評鑑者。學生擔任擬題者角色的時 候,首先經歷步驟 1 及步驟 2a、2b 來決定擬題的教材與過程,

再決定由個人來擬題或是小組擬題(步驟 3),接下來正式進 入擬題的階段,由擬題者擬出題目(步驟 4),然後試著解題

(步驟 5),由於擬出來的題目是粗糙的,所以經過解題過程 後,擬題者可能會回到前面的步驟來修改題目,如果沒有,則 將初步擬出來的題目寫下來,然後教給同儕來評鑑,接受同儕 所給與的回饋(步驟 7),如果需要修改,再回到前面的步驟,

再經過前述的過程,修改之後完成題目。

在前述的步驟 6,學生寫下初步的題目時,將題目交給評鑑

者,此時我們可以看到另一個流程,也就是學生為評鑑者的流 程,評鑑者首先獲得別人初步擬出來的題目(步驟 a),然後 解題(步驟 b),再將自己評鑑後的意見寫下來(步驟 c),然 後回報給老師以及擬題者(步驟 c),當回饋給擬題者後,也 就是「學生為擬題者」流程中的步驟 7,然後讓擬題者完成最 後的題目,所以這兩個流程雖然各自獨立,但是有相交集的部 份。

透過 Cudmore 和 English 擬題和評鑑活動的流程圖,我們可 以瞭解學生在擬出題目之後,可以透過解題的步驟來修改自己 的題目,然後老師可以利用設計活動,讓學生評鑑同學的作品 並且提供意見,這個和坪田耕三提出的處理方式有相同之處,

也就是修改不完備的題目,只是坪田耕三的對象是國小的學 童,所以利用全班討論的方式,透過老師來引導學生集思廣益 共同來分類、分析並解題,而 Cudmore 和 English 的對象是中 學生,已經具有表達意見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透過同儕評 鑑的方式來修訂題目,這兩種方式,我們在許多研究報告中

(如:Leung,1996;Winograd,1990;林德宗,民 88;劉芳 妃,民 87)都可以看到,在教學實際中的老師,也可以參考這 兩種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而本研究由於對象為國小三年級的 學童,對於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意見的能力,尚未發展成 熟,仍需要老師的引導,所以,可以利用坪田耕三的處理方 式,老師引導全班共同討論,至於 Cudmare 和 English 的評鑑 方式,對於三年級的學童並不是不可行,但可能需要老師費心 設計簡單的評鑑單,以適合三年級學童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