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觸覺與使用和情感

2、 不便性的反思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直以來,關於觸控式操作的優點有很多實用性的研究都進行了總結。總的 來說,使用觸控螢幕,使用者可以直接點選作業目標的圖像,然後執行該物件的 任務,所有執行的動作皆顯示在螢幕中,使用者無須記憶動作指令,不需要太多 複雜的思考,並且可由介面中檢選,彈性操作許多功能;且因為沒有實體按鍵與螢 幕顯示內容的空間對應問題,眼睛與手的操作協調較佳(Sears & Jacko, 2009)。在 本次訪談中,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對觸控介面的操作便利性給予了正面肯定,他們 談到的關於觸控式操作的優勢和便利性經驗也都與當前的研究保持一致。

2、不便性的反思

除了便利性之外,在本次訪綱問題的設計中,筆者還會要求受訪者盡量回憶 在觸控操作中不便利或會出錯的環節。因此,本研究觸控式介面操作的不便方面 也獲得了豐富的使用者經驗。

在被追問到觸控介面給自己帶來的困擾時,「誤觸」、「不確定」是被提到 頻次最多的詞,但這些對他們來說,「不是不能克服的」(受訪者 03),「⽐起 壞處,好處多多了(受訪者 04)」,所有受訪者都對觸控式的操作表現出適應。

可以說,僅僅從使用層面來看,即使有著偶爾不便的情況出現,受訪者們也更傾 向於選擇觸控式操作的智慧型手機,而不是再用回按鍵式手機。而對於觸控式螢 幕的操作不便利之處,受訪者們所提出的主要集中在軟體承載力、操作系統反應 速度、設計方式等方面,如下所引用:

觸控螢幕有時候我不知道這個鍵我到底按沒按下去……有的時候打電話 給客服,最後⼈家讓按1、2、3評價對服務滿意不滿意。我明明按了1,

結果通話還沒結束,我就突然沒有⾃信我到底有沒有按到,不確定了。

——受訪者編號 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鍵盤可以確定有真實按到,⽽且因為突起,你可以摸到你在按幾個鍵,

不太可能同時按到兩個的。但觸控螢幕很容易不知道有沒有按到,有時 候還會蠻⼤幾率誤觸,同時按到兩個鍵,尤其是全鍵盤打字的時候。還 有像我⼿機有時候就是,不知道當掉還怎樣,按到就是沒反應,然後我 就會⼀直按⼀直按,按好幾次,結果突然⼀下反應過來,就會⼀直閃我 按好幾次的那個效果。

——受訪者編號 05

觸控螢幕因「凸起」的實體按鈕消失,造成「按下去」和「沒按」兩種動作 帶來的感官上的差異性幾乎全無。因為感受不到差異,所以使用者會感到不確定 性和自我懷疑。一方面懷疑自己的操作是否到位,另一方面也在懷疑手機自身系 統的運作是否依舊正常。這正是在數位化之後,智慧型手機的運作方式並不可見,

而是靠精密的內部晶片處理和系統軟體運算造成的結果之一。因爲智慧型手機失 去了實體化按鍵和可以令使用者明晰可見的運作過程,可能會給使用者帶來迷惑。

同時,內部處理信息的不可見運作方式還會給使用者帶來其他面向的不便經驗,

例如:

有時候還是覺得觸屏有點蠢,因為它不能分辨你的意圖。有些功能設計 得是挺智能的,都是為了⽅便,⽐如你靠近點就會亮,輕碰⼀下就可以 點。但是這個「度」真的是很死板的,有時候我沒想⽤,就只是靠近,

也覺得我要⽤它似的,就亮了。

——受訪者編號02

我的⼿機有時候不能分辨碰到的⼿指還是臉,⽐如打電話的時候,我臉 碰到屏幕電話就掛了……還有⽐如是我這邊稍微慢⼀點,⼿機就不給我 反應的時間,就⿊屏了。然後開屏也很⿇煩,要輸密碼,進⼊了之後,

我這邊慢⼀點它⼜⿊了。

——受訪者編號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果說上述不便經驗來自於智慧型手機「看不見」的軟體和系統設計,那麼 於此同時,使用者在對於智慧型手機硬體裝置上的操作也會存在一些不便。這些 不便經驗展現了平面化媒介尚不「人性化」的技術水準,也是設計者們未來致力 於完善的觸控技術發展之處。

有時候我⼿上有⽔,或者汗,⽤(智慧型)⼿機的時候就操作不了。冬 天戴⼿套時候也是,我明明⽤的是⼿指頭,但好像我在⽤⾐服蹭它似的,

沒反應。必須把⼿套摘了才⾏。

——受訪者編號 04

當我觸摸到某些位置,有些它⾃⼰預設的功能會突然發⽣,但是我⾃⼰

是不知道的。⽐如 iPhone 默認你按最上⾯,這個⾴⾯就會直接滑到最上

⾯。那我⽐如有時候在看⼀個東西,已經滑倒很下⾯了,看到⼀半⽽已 還沒看完,⼿指突然不⼩⼼碰到最上⾯,就直接回到⽂章最開始了。就 像這種,本來設計上是為了快捷的操作,但會帶來不便。

——受訪者編號 09

綜合來看,觸控式操作給使用者帶來的困擾包括:當前科技發展的局限,不 夠人性化的識別,使用者對系統的不完全了解(「對 iPhone 的學習不夠」,受 訪者 05),硬體對人類身體的判斷,以及最主要的,材質或實體存在形式的消失 所帶來的心理上的困擾。因此有些受訪者會因為感受性的理由更喜歡按鍵,這種 傾向主要是從心理和情感的面向上認為觸控式少了些什麼,不能滿足自己。這一 情感方面的議題會在本節第二部分討論。但是筆者發現,即使存在著上面所談到 的各種尚未完善的不便之處,比起其他八位年輕人,兩位 40 歲之上的受訪者還 是對觸控的操作展現了壓倒性的偏愛:

我2010年⽤的第⼀個數字觸屏⼿機。在這之前⽤的是諾基亞按鍵⼿機。

我原本抵觸觸屏⼿機,覺得太靈敏,對我們這樣(年紀⼤)的不好掌

術可以被理解為「文化和語境特定的教學,學習和動態發展」(Richardson & Wilken,

2009,p.24)。本研究中,對觸控螢幕接受度尤其高的受訪者——在本研究中表 現為兩位 40 歲以上的受訪者——言談中離不開科技發展和時代背景,他們似乎 更習慣將自己個人的身體操作,放置在社會脈絡之中:「⼈要隨著時代⾛(受訪 者 07)」。Bourdieu(1977)的社會分析將習慣理解為文化與實體交叉的重要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145)在解釋鍵盤操作習慣的形成時所指出的,「學會打字的主體將按鍵空間融 入他的身體空間」。將 Merleau-Ponty 與本研究內容結合,則是觸控這種操作方式 融入到了操作者的身體慣習之中,正如受訪者強調的「操作時是⼈鍵合⼀(受訪 者 03)」。重複的身體技術過程不僅成為了我們慣習的操作方式,也成為了我們 的一部分,成為了我們的「物質模式」(Richardson,2012,p.135)。而對觸控式 技術特別認可,並且快速接受這種新操作模式的受訪者,就是很順利地將這種新 的操作方式融入到了自己的身體慣習中的典型代表。這種變化意味著他們對於當 前社會技術對發展和接受程度不僅相當高,而且會主動參與到變化之中,將自己 的身體技術融入到時代脈絡中,實現操作方式的改變和重塑。

這種改變和重塑可以被展現於一代人對智慧型手機的操作上,但並非所有人 都那樣順利接受了自己的「適應」。在這個重塑過程中,有些人在思考這種變化 由何而來。如有受訪者就發現,這種「適應」的前提,在於身體感受到了媒介存 在形式循序漸進的變化過程,而非一蹴而就接受:

我從第⼀代 iPhone 就開始使⽤了,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最早的 iPhone 會做擬真,就是會有特效。我記得當時⽤的時候,就好像,會閃

⼀下啊什麼的,雖然不是真的按鍵,但你有感覺的。所以我覺得我從⼀

開始的 iPhone 到現在連 home 鍵都沒有,這是慢慢適應的。⼀開始之 所以可以習慣是因為有這種過渡。

——受訪者編號 05

對此,同樣有受訪者也提到了從鍵盤到觸控介面,中間的電阻式觸控技術14 讓自己對完全沒有反饋的介面適應良好,但同時他也對自己從鍵盤到觸控的無障 礙適應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14 觸控螢幕依原理不同,可以分成電阻式、電容式等。電阻式螢幕透過壓力操控,使用者觸摸螢幕

表面時,上層受到手指或筆尖的壓力略微下凹、與下層接觸;電腦透過電阻變化,反推出接觸點在哪裡、

代表什麼功能。不過如果「摸」得太輕,電阻式螢幕不會有反應,要用輕戳才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可以說,使用者對觸控式介面的適應和接受,是一個普遍的媒介環境共同作用 的結果。無獨有偶,也有受訪者指出,自己的操作適應過程,其實是有學習的作 用在其中,但這種模仿和學習,也是和之前的引述有所差別:

(經歷這個過渡的時候)我看周圍⼈都沒有⽤⼒按的動作,那我就會在 操作前就意識到,也許⽤⼒不是必須的。……對,是從別⼈那裡學習到 的。我覺得⼤家都會這樣吧,會觀察然後模仿周圍的⼈。不只是接觸新 科技的時候會這樣,有時候你只是想讓⾃⼰不出醜,不犯錯,或者說,

更合群。所以我會去看別⼈怎麼⽤,⽽且包括聲⾳也是……我⾃⼰覺得 不適應是⼀回事,但是我會觀察,我聽到別⼈的操作都是無聲的,那我 就會關掉聲⾳的反饋,慢慢也就適應了。但是這個真的,你現在問我我 才回去回憶,但我真的去接觸的時候其實真的沒想過這些。現在我反⽽

是更習慣操作處於無聲的狀態,有聲⾳我覺得會突兀,會擔⼼打擾到旁 邊的⼈,顯得沒有公德⼼。

——受訪者編號10

透過訪談筆者發現,比較不同受訪者的學習過程,當中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不僅僅是從手機這單一的媒介上實現對觸控式操作的適 應的,不同的是,有的受訪者是透過其他觸控式媒介物(如筆記型電腦的觸控 板等)的訓練,而有的受訪者是靠模仿周圍其他人的操作和約定俗成的社會規 則限制。由此可見,使用者技術上對新科技的適應是受到不同媒介物和不同使 用者、以及社會環境三個對象的共同規訓獲得成長的。

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不僅僅是從手機這單一的媒介上實現對觸控式操作的適 應的,不同的是,有的受訪者是透過其他觸控式媒介物(如筆記型電腦的觸控 板等)的訓練,而有的受訪者是靠模仿周圍其他人的操作和約定俗成的社會規 則限制。由此可見,使用者技術上對新科技的適應是受到不同媒介物和不同使 用者、以及社會環境三個對象的共同規訓獲得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