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不匹配的身體本能:觸覺與情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觀 Turkle 的理論著作,筆者認為她的理論非常契合地呼應著本研究所提出 的問題意識。在《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中,Turkle 提出社群媒體已經將人與人之間的擴散性、交雜情感和理智複雜性的 社會性關係簡化成平面化、單調的社交關係,這便是筆者指出的,觸控式媒介可 能給使用者帶來的,情感的化約;再比如,Turkle 認為社群媒體精密的數據蒐集、

分析流程對使用者並不透明,這種自動運算本意是為了提供方便,但卻將人類及 其所處的世界轉變成一個黑箱。這也是筆者在第一章中所指出的可能,即當使用 者對觸控介面的運作缺乏了解,則進入到一種失去主動的境界,也喪失了情感體 驗的權利。因為在這個黑箱內,人的內在意向和心靈狀態被「技術地」當成不存 在,至少在它攸關重要之處(比如情感、情緒的複雜性)被當成不存在(Pasquale,

2015)。最終使用者對這個「黑箱」的無意識,使得人們逐漸喪失作為主體的一 面,被使用形式所馴化。這些都可以與本研究所提出的現象進行對話。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以 Turkle 為代表的研究者努力提高聲量,關注情感面 向的議題相對應的是,在人機互動研究廣泛的數量看來,採取不重視情感的態度 還是佔了大多數。傳統人機互動研究更關心人類行為於執行效率和生產能力的反 應層面,忽略相關互動議題,其中包括情感經驗在內(Picard & Klein,2002;

Tractinsky & Zmiri,2006)。這也正是本研究的價值所在:現今的研究應該轉變觀 點走向關注情感的面向了。

第二節 不匹配的身體本能:觸覺與情感

正如第一章第一節末筆者引用的論述,對觸控式平面化介面的操作持憂慮情 緒的人認為,操作平面化介面的互動形式會讓使用者在兩個層面上缺乏「感覺

(feeling)」:一方面他們無法以他們看到或聽到的方式感受(觸摸)數位信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另一方面他們也無法「真實地」或以深度的感情與世界接觸(Plotnick,2017,p.1634)。 這兩個層面感覺的缺乏,使得使用者無法在操作過程中獲得與操作行為相對應的 兩種感受——感官的和情感的。而在本研究中,感官和情感將主要聚焦於觸覺感 受和情緒認知。

一、觸覺:確認自我,感受世界

根據《觸覺現實主義》(Garrington,2013,p.16)中的定義,觸覺:

「應該被理解為⼀個開放性的詞彙,⽤來指涉下列⼀種或多種體 驗:觸摸(⼈類⽪膚、⽪下組織、臟器和相關神經末梢的主動的和被動 的體驗)、運動感覺(⾝體對⾃⾝運動的感覺)、本體感受(⾝體對⾃⾝

的空間位置的感覺)以及前庭感覺(依賴于內⽿的平衡感覺)等」。

在人與周圍一切的互動過程中,人所感受到的意義是由感官所產生的(申富 英,2017)。更重要的是,人類正是透過各種感官體驗,來對自己的身體提出對 待方式,而感官也形塑出時代的觀察角度(吳裕勝,2009)。人的感官目前可分 為視、聽、嗅、味、觸五類,不同器官也分別掌管不同的感官活動。在這其中,

觸覺無處不在,而其感官經驗也最為精細與巧妙。

關於人透過觸覺感受世界的研究歷史非常悠久,申富英(2017)曾經梳理過 西方文化脈絡下,觸覺在人與世界互動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論發展。最早可以追溯 到亞里斯多德,在《論靈魂》中,亞里斯多德對人類的感官劃分了等級,把觸覺 劃歸為「低級的、基本的(base)」感官,指其既和身體的本能衝動密切相關,

也是支撐其他感覺的基礎;而在另一方面,雖然他認為人的每種感覺都對應一個 感覺器官,但並未明確指出觸覺的感覺器官是什麼。之後在 1561 年,畫家 Floris 在其的畫作《觸摸》(Touch)中附注:「觸覺遍及人的身體,所以身體就是觸覺 器官」(Benthien,2002,p.1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21 年, J. Lionel Taylor 發揚了亞里斯多德關於觸覺是人類「基本的」感覺 的思想,認為觸覺可能是影響我們睡眠和醒來機制的感官。他不但賦予了觸覺以 最重要的意涵,同時還將觸覺與人類情感相連:「通過我們皮膚神經末梢的觸覺,

我們去感覺,去愛,去恨」(Montagu,1978,p.1)。之後,Wyschogrod(1981)

深化了 Floris 的定義,認為「整個身體都是觸覺的場域,身體是人類存在感的基 礎」(Wyschogrod,1981,p.26)。至此,人的「存在感」概念出現在了關於觸覺 的討論中。

《感覺的自然史》(Ackerman,1991/路旦俊譯,2007)一書用嬰兒舉例,揭 示了觸覺在人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嬰兒從母體中分離,他們無意識地 揮動著的四肢是一種本能,這種行為表現出了他/她在母腹中的觸覺經驗被剝奪 的惶恐——這證明人類天生、本能地需要觸覺。伴隨著生命的成長,物質世界的 種種屬性和樣態: 軟與硬、冷與熱、粗糙與細膩等等,都是需要從觸覺獲得的認 知,皮膚可以通過溫度感知時光的流逝,通過觸覺記憶感知空間之方位。因此,

在生命成長過程中,個體借由觸覺,在其他感官的綜合作用下,建構起「自然世 界」的概念。同時,觸覺作為最古老,最急迫的一種感覺,還連接著我們的本能,

是我們感受世界的依據。任何初次的觸摸或觸摸形式的改變(從輕柔的到疼痛的), 都會給大腦送去一連串的反應。當我們有意識地觸摸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激 活了觸覺受體複雜的網路系統,透過觸摸獲得的感覺不僅僅只是熱、冷、痛和壓 力,而是要複雜得多(Ackerman,1991/路旦俊譯,2007,頁 86-87)。

觸覺讓人感受世界的深度和輪廓,而除了認識世界、建構世界、感受世界,

觸覺還決定著人對自我的認識——感覺告訴我們,自己處於空間中的什麼位置,

肚子痛的時候是否要排便,我們的腿,手臂和頭在哪裡,我們是怎樣活動的,我 們每時每刻有怎樣的感受。這並不是我們的自我意識很精確,而是觸覺與我們的 本體感受器相連(Ackerman,1991/路旦俊譯,2007,頁 103-104)。而這也是上文 中提到過的,觸覺與人的「存在感」的聯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當代觸覺研究中把觸覺與人類的自我聯繫起來的論述也有不少。Sobchack

(2004)將身體定義為「有生存感的(lived)」身體,強調「客觀的身體通常也 是人類主觀感知的具有生存感的『我的』身體,被用來同時也積極主動地去發掘 在這個世界的意義和這個世界本身的意義」(Sobchack,2004,p.60)。依循上文 身體是觸覺器官的這一理論脈絡,有存在感的身體是發掘在這個世界的意義和這 個世界本身的意義的基礎,那麼觸覺與自我的聯繫便不言而喻。這種聯繫不僅存 在於身體與自我的緊密關係中,還存在於身體的皮膚與外界的分界意義中:「通 過皮膚,世界與身體接觸,定義它們共同的邊界。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相互觸摸:

在皮膚上世界與身體相會並且相互擁抱」(Garrington,2013,p.19)。

Husserl 也在其《觀念Ⅱ》(Ideas Ⅱ)中述說「身體感」問題,認為觸覺在構 成身體本身時比視覺來得更根本,尤其在身體的某個部分觸、捏、抓、推、壓另 一個身體部位時,例如左手握右手時,會讓我們明瞭身體感本身是如何構成的(龔 卓軍,2006)。龔卓軍分析指出,Husserl 的觀點認為,身體感或肉身感是透過雙 重作用構成的,第一重可說是物理事實,第二重即是透過物質接觸後建立起的自 己的感覺。身體的第一重構成是它做為物理事實,可以像一般物理材料那樣具有 客觀的空間延展性,也有一般物理材料的種種性質;其次,身體的第二重構成是 這種「物質」還能對自己建立感覺,這種感覺在身體的表面和內部不斷發生(龔 卓軍,2006,頁 37)。綜合上述幾位學者的觀點,身體既是自我的邊界,也是自 我與世界的連接,還是自我控制的組織,也是自我認知的客體——而這些,都離 不開觸覺的介導。

二、觸覺與情感:產生及重要性

由觸覺構成自我認知出發,現在我們可以與本研究關注的另一個重要概念—

—人類的認知與情感領域做個連接了。在第一節中,Norman 的本能、行為與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思三層次理論,介紹了情感如何在人與外界的互動中產生,以及不同心理層次所 能產生出的不同情感。現在,再次回到我們關心的問題——如果媒介形式變化了,

激發情感的基礎消失,按照「不匹配」派的說法,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勢必 無法與使用媒介物的客觀結果——也就是「使用性」——相等。這一派的觀點,

基於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的單元,生命感知的來源需要具有肉體的身體直接經歷 的過程。媒介物帶來的感官刺激,銘刻在感受性的身體深處,當媒介給身體的刺 激減弱,情感經驗就會無法匹配進化的媒介,雖然客觀上能夠達到使用結果的完 整,卻造成了情感體驗的缺失。

人與媒介物發生互動,人的身體在這時會在媒介物上寄託了使用者的一部分 感覺,也可以是情緒、情感、記憶、需求,甚至自我投射,這是來自最底層的本 能層次,是只要有「使用」這個動作發生就無可避免的。這時,如身體的觸覺等 各種本能層次感受到了「使用」這一動作的發生,那麼人可以感受到從媒介物上 傳遞,或者說反射出的,第一層次時本能寄放的原始情感。以按按鈕為例,在觸 碰式媒介出現之前,使用者面對的是實體化的,可以看到其運作方式的傳統媒介 物。當人們抱持著「我要開始按按鈕了」的心理,並把這份心理期待安放在了按 鈕之上,這是人身體的本能,在潛意識層面發生的。隨後,在按按鈕的過程中,

按鈕下陷,對手指的力量等物理現象,為人帶來觸覺等各方面的反饋,人們可以 在按按鈕這個過程結束之後接收到這些反思,得到「我確實按了按鈕」的回饋,

可以稱為是一種互動,為使用者帶來了滿足了心理期待的「情感回饋」。但觸控

可以稱為是一種互動,為使用者帶來了滿足了心理期待的「情感回饋」。但觸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