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二節 不同因素與使用者情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不同因素與使用者情感

在上一節,筆者在受訪者對觸控媒介使用經驗的講述中,主要提取了觸覺 感受與受訪者使用和情感層面的關聯情形。本節則將著重討論由第二章文獻中 提取出的除觸覺外的其他五項因素:人與物的關係、當前技術發展、物的機 緣、物的使用情境、使用者的技藝和潛能,是如何關聯使用者的情感,在受訪 者對語料中被提到的。以及,如果有可能的話,是否還能從受訪者的敘述中,

發現還有哪些元素是目前的文獻中並未談到,卻是在受訪者所提供的語料中可 以被提取出的,與使用者情感相關的元素?以此回應研究問題2:「在使用者與 平面化介面的互動中,包括觸覺在內的六項影響情感產生的因素如何分別對應 不同的情感經驗」。

一、關係性與使用者情感

在訪談中,筆者請受訪者開放性地講述自己與手機之間的故事,以分析使 用者與媒介物的關係。這一研究方法是模仿第二章中介紹過的 Turkle 對人與物 情感的研究。她邀請不同研究者、社會活動家、藝術家,請每位作者進行書 寫。在每位作者筆下,各式各樣的物品分別透過講述者的自傳性故事展現了它 所能帶來的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連接。在本研究的實施過程中,筆者同樣首先 開放性地請受訪者講述與手機的故事,但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好像沒什麼可說 的」。因此筆者依循訪綱進行更加具體的二次追問,「你的手機是自己買的還 是別人贈送的?」「你怎麼看待你的手機,怎麼定義它?」。在較為封閉的問 題下,受訪者會講述自己得到手機,或與手機相處的經歷,但對他們來說,他 們並不認為這些與自己的情感有所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的⼿機是我爸送我的,但我肯定不會因為這種原因在⽤的時候時刻記 起,像你說的,帶著感情去使⽤它,不會的,也太傻了。我覺得反⽽是 不使⽤的時候看到它,可能會勾起回憶,想起我爸。

——受訪者編號 09

我不會因為⼿機陪我很久⽽對它有情感上的不同,因為在我看來這是⼯

具,不好了就換,好了就⽤,我拋棄起來肯定不會有不捨和留戀的。但 我理解你的意思,可能換成其他⼯具性沒那麼強的東西我就會有格外的 情感吧,有情感連接在。⽐如我對我的⽑絨玩具,舊了我依然愛它。我 覺得是因為,⼿機不是我的情感溝通對象。

——受訪者編號10

我沒想過情感的問題,但我覺得我跟它是有情感的,但不確定是什麼。

可能就是很⼯具的情感,期待它完成⼀些事情。如果讓我定義,我覺得

⼿機有點像是神奇寶⾙。寶可夢遊戲裡⾯收集的神奇寶⾙,就像是戰利 品⼀樣的,是收集得來的,但是沒有那麼雙向的感情。

——受訪者編號06

由以上訪問結果可知,對於受訪者來說,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來說是功能 性至上的,是絕對的工具型媒介。與Turkle的研究所選取的芭蕾舞鞋、傅科的鐘 擺等物品不同,智慧型手機雖然確實承載了使用者的一些回憶,也有其特別的 意義。但是更重要的事,手機作為資訊型媒介,作為一種功能性的工具,對受 訪者來說承載了遠多於一種的功能性。除了可以看著它回憶某人某事之外,它 更多時間是要被拿來「用」的。對使用者來說,他們更願意去追求更單一,更 明確的媒介進行情感交流和寄託。

例如有受訪者提到,雖然自己確實能透過手機感受到回憶,並由此激發情 感,但是這種回憶是基於智慧型手機的存儲功能,如果情感是因為手機存儲的 照片,那麼「為什麼不去對著相⽚觸景⽣情(受訪者05)」? 因為智慧型手機 對她來說,有比存儲照片這一功能更豐富的其他使用方式。因此對使用者來 說,手機本身的屬性會淡化這種回憶的獨特性。也因此,受訪者在之後的訪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表示:「⽐起⼿機,我的感情可以轉移到舊的東西上。就好像⼿機上讀電⼦

書,再怎麼發展都沒差,我需要⼀個寄託情感的東西的時候,我還是會去看實 體書。⼿機可以照相,但如果我需要⼀個寄託情感的相機,我會選擇拍⽴得,

那種拋棄式的,在我看來更值得我把情感託付上去。⼿機的照⽚沒辦法打動我 那麼深(受訪者05)」。

與之相同,從其他受訪者的敘述中,也可以一窺受訪者對手機沒有太多情 感互動期待的原因。在他們看來,智慧型手機首先是一個資訊式媒介,它的實 體感僅僅來自於觸控介面(而這個介面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真實的感官體 驗),其他的內容都需要靠數位化、網路化來呈現。如有受訪者提到:「我通 過它得到些什麽,這個得到的東西⽐較重要,我和它怎麽互動不是很重要(受 訪者編號08)」。而比起智慧型手機,毛絨玩具這種功能單一,完全依靠實體 存在的物品是他們更願意產生情感互動的對象。再如有受訪者所言,自認為與 手機間是「很實⽤的情感(受訪者06)」。他用寶可夢比喻手機,在寶可夢go 這個遊戲中,抓寶可夢這一動作更像是「收集」,玩家與寶可夢之間不會有交 流,雖然玩家可以培育寶可夢升級,但是只是單方面的培育、增加經驗,寶可 夢不會活靈活現地針對玩家的不同操作給予不同的反饋和互動,這也就是受訪 者在講述中所強調的,並非雙向的情感溝通。

前文中我們提到,關係是在互動中產生的,如果互動中的一方缺乏回饋,

那麼關係性的維繫就會非常脆弱。對本研究的受訪者與智慧型手機而言,智慧 型手機不能給他們足夠的「激發」,這與Turkle的「Evocative Objects」研究中所 列舉的提琴、鍵盤等物件不同,手機不會——至少不都是會——驅動使用者的 生活,保持使用者對其的感情;另一方面,使用者也並未有意識地將智慧型手 機當作一個「情感激發」的對象,即使他們之間有著獨特的關係性。這是因 為,智慧型手機在人們約定俗成的使用和認知中,工具屬性過於明確,而被人 們理所當然認為是情感屬性的物品,也都有自己的地位和分工。

當我們討論關係性,受訪者們都認為,能夠與自己產生情感關係的,無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親情、回憶、歷史,或非常個人化的珍貴紀念,都應該依附於某種實體存在 的物體上,如果手機裡有激發自己情感的因素,也並非來自於手機的存在本 身,而是其承載的內容。手機雖然可以客觀上實現同樣的存儲功能,卻不能令 使用者真正在情感上滿足。有受訪者更加直接地表示:我認為涉及到感官體驗 的東西我會堅持,再怎麼數位化也沒辦法替代實體的東西。別說智慧型⼿機,

我都不會對按鍵⼿機會有感情,反⽽說那種轉盤電話我會有情感,當然那個情 感也不是因為這個東西和我有關係,⽽是他夠有歷史感,他蘊含的很多東西

(受訪者編號09)。

在第二章中,筆者曾談到在當今「資訊社會」中,實物、材料被掩蓋在了 數位科技帶給我們的繁榮景象之下。但是數位化的科技事實上消除了人與物真 實互動時最大的樂趣之一,即來自與客觀存在的實體物件互動的樂趣。因此 Norman(2005)才提出,數位的內容僅能幫使用者擴展「認知的世界」,而實 質的媒介物才牽涉到情感的世界。這一觀點通過本段受訪者語料獲得了印證。

因此,從關係性這一影響因素來說,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自己與手機之間的關 係性並不足以構成情感連結。

另外,研究者發現,受訪者在對與智慧型手機的關係性敘述中,都會提及 其存儲的內容。對於智慧型手機帶使用者探訪的無盡的內容世界,受訪者們都 認為這來自於技術的發展。因此,第二個對使用者情感的影響因素,就將聚焦 於技術發展。

二、技術發展與使用者情感

在第一章中我們就提到,觸控式媒介可能會給使用者帶來情感上的缺失,

這已經成為設計者們致力於解決的問題。因此,為了盡可能減少身體感受的削 弱帶來的使用者情感產生上的不匹配、不協調,技術發展在中間扮演了中介的 橋樑,比如觸覺傳感技術等。總的來說,科技從技術開發,介面設計、軟體實

現方案等層面(Parisi et.al,2017)對觸控式媒介的使用提供幫助,以豐富使用 者情感產生的可能。那麼在實際操作中,使用者們又是這樣理解技術發展與自 己情感產生之間的關聯呢?本研究的受訪者都對科技給予了正面肯定,認為科 技是促使自己對智慧型手機產生正面情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科技會讓我更愛我的⼿機,沒錯。⽐如因為⼿機很fancy所以很愛,很 信任它。⽐如mac pro出的Touch Bar16,太fancy了,我覺得特別酷。這 種感覺很像國⼩的時候,有⼈的鉛筆盒可以按⼀個鍵就彈出什麼機關⼀ Photoshop 時,則可以調整筆刷、調色、取代過往螢幕上的控制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正是因為在現代技術的介入和影響下,科技物不再單純是一個被人們所 使用的客體,它越來越多地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自己的主動性(鍾蔚文、陳百 齡、陳順孝,2006)。就像引用受訪者指出的,我們固然可以把觸覺傳感這種 新技術當作是一種對傳統實體觸感的追尋,是一種體驗感的回潮。但是,我們 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前進,是一種在保持既有的身體感受的同時,還繼續追 求更精密科技的表現。這是一種動態的、前進式的觀點,可以用它去看待技 術,也可以用來審視科技物。而這,也是下一個對使用者情感可能造成的影響 因素,即物的機緣。

也正是因為在現代技術的介入和影響下,科技物不再單純是一個被人們所 使用的客體,它越來越多地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自己的主動性(鍾蔚文、陳百 齡、陳順孝,2006)。就像引用受訪者指出的,我們固然可以把觸覺傳感這種 新技術當作是一種對傳統實體觸感的追尋,是一種體驗感的回潮。但是,我們 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前進,是一種在保持既有的身體感受的同時,還繼續追 求更精密科技的表現。這是一種動態的、前進式的觀點,可以用它去看待技 術,也可以用來審視科技物。而這,也是下一個對使用者情感可能造成的影響 因素,即物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