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分析

本節旨在探討國中學生背景變項和社會比較效應間的關係。首先分析國中學 生社會比較效應之現況,其次則依序探討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家庭社經 地位、學校規模、城鄉區域)在社會比較效應上之差異情形,以考驗研究假設 3-1、

3-2、3-3、3-4 與 3-5。

壹、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現況分析

為瞭解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應各層面的現況,根據全體受試者在「社會比 較效應量表」各層面的得分,採用平均數及標準差兩者,逐一進行分析。由於研 究中所使用的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量表」為五點量表,每題之最高分為 5 分,

最低分為 1 分,且每題之中位數為 3 分。爰此,每題平均得分愈高者,即顯示受 試者在該量表層面的傾向就愈高。結果如表 4-29 所示。

表 4-29 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社會比較效應層面 平均數 標準差 題數 每題平均數

向上同化比較 16.17 5.15 5 3.23

向下對比比較 14.93 4.90 5 2.99

向上對比比較 13.44 5.00 5 2.69

向下同化比較 11.49 5.12 5 2.30

由表 4-29 得知,受試者在社會比較效應中的「向上同化比較」之每題平均數 最高(M=3.23),且每題平均得分高於中位數(3 分),其它每題平均數依序為「向 下對比比較」(M=2.99)、「向上對比比較」(M=2.69)與「向下同化比較」(M=

2.30),不過後三者的每題平均得分皆未高於中位數(3 分)。由此可知,國中學生 較傾向產生向上同化的社會比較效應,環境的學習氛圍似乎較易激發其見賢思齊 的想法。

152

面上之差異達到顯著水準(Λ=.969,p<.001),表示國中男生和女生在社會比較 效應的四個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在整體考驗達到顯著水準之後,接著進行單變量的 F 考驗,以瞭解何種社會 比較效應層面存在性別的差異,兹將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列如表 4-32。

表 4-32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註 1:事後比較:1 為男生;2 為女生 註 2:*p<.05, ***p<.001

由表 4-32 得知: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向上同化比較(F(1,932)=5.17,p<.05)和向上對比比

較(F(1,932)=16.92,p<.001)二個社會比較效應的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其關聯

強度η2分別為.006 和.018。後經事後比較發現,國中男生(M=16.56,SD=5.24)

比國中女生(M=15.79,SD=5.04)更會產生向上同化比較的效應,顯示在國中數 學科目的學習上,男生容易經由向上比較產生見賢思齊的效果,發現自己和優秀 他人的共通之處;但是國中女生(M=14.10,SD=4.96)卻比國中男生(M=12.77,

SD=4.96)更會產生向上對比比較的效應,表示在國中數學科目的學習上,女生更 容易經由向上比較產生大魚小池的效應,注意到自己和優秀他人相較後的不足之 處。

爰此,小結上述,本研究之假設 3-1:「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應 上有顯著差異」,獲得部分支持。

變異來源 層面名稱 SS df MS F η2 事後比較 組 間 向上同化比較 136.48 1 136.48 5.17* .006 1>2

向下對比比較 33.75 1 33.75 1.41 .006

向上對比比較 416.06 1 416.06 16.92*** .018 2>1 向下同化比較 .21 1 .21 .01 .000

組 內 向上同化比較 24612.11 932 26.41 向下對比比較 22359.00 932 23.99 向上對比比較 22919.96 932 24.59 向下同化比較 24473.25 932 26.26

154

表 4-35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由表 4-35 得知:

經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並未發現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應層 面上有顯著差異(F(2,931)=2.00,p=.14>.05;F(2,931)=2.78,p=.06>.05;F(2,931)=2.49,

p=.08>.05;F(2,931)=0.39,p=.68>.05),表示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 應層面上雖有顯著差異,但無法比較出組別的差異。

爰此,小結上述,本研究之假設 3-2:「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應 上有顯著差異」,未獲支持。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差異分析

為瞭解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應之四個層面是否有所差 異?則需進行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兹依據調查所得結果,將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應的四 個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與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列如表 4-36 及表 4-37。

變異來源 層面名稱 SS df MS F η2 組 間 向上同化比較 105.97 2 52.98 2.00 .004

向下對比比較 132.84 2 66.42 2.78 .006 向上對比比較 124.08 2 62.04 2.49 .005 向下同化比較 20.61 2 10.31 .39 .001 組 內 向上同化比較 24642.62 931 26.47

向下對比比較 22259.92 931 23.91 向上對比比較 23211.94 931 24.93 向下同化比較 24452.85 931 26.27

156

表 4-38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註 1:事後比較:1 為低家庭社經地位;2 為中家庭社經地位;3 為高家庭社經地位 註 2:**p<.01, ***p<.001

由表 4-38 得知: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向上同化比較(F(2,931)=5.10,p<.01)和向 下對比比較(F(2,931)=12.74,p<.001)二個社會比較效應的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

其關聯強度 η2分別為.011 和.027。後經事後比較發現,在向上同化比較的層面上 是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M=16.63,SD=4.99)顯著大於中家庭社經地位的 國中學生(M=15.54,SD=5.04),且高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M=16.63,

SD=5.38)顯著大於中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M=15.54,SD=5.04);另外在向 下對比比較的層面上,亦為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M=15.72,SD=4.64)顯 著大於中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M=13.99,SD=4.80),且高家庭社經地位的 國中學生(M=15.48,SD=5.07)顯著大於中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M=13.99,

SD=4.80)。顯示在國中數學科目的學習上,低家庭社經地位和高家庭社經地位的 國中學生比中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還更容易產生向上同化比較和向下對比比 較的效應。

爰此,小結上述,本研究之假設 3-3:「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社會 比較效應上有顯著差異」,獲得部分支持。

變異來源 層面名稱 SS df MS F η2 事後比較 組 間 向上同化比較 268.35 2 134.17 5.10** .011 1>2, 3>2 向下對比比較 596.53 2 298.27 12.74*** .027 1>2, 3>2 向上對比比較 83.18 2 41.59 1.67 .004

向下同化比較 36.64 2 18.32 .70 .001 組 內 向上同化比較 24480.24 931 26.29

向下對比比較 21796.22 931 23.41 向上對比比較 23252.84 931 24.98 向下同化比較 24436.82 931 26.25

158

表 4-41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註 1:事後比較:1 為 12 班(含)以下;2 為 13 班到 24 班;3 為 25 班到 48 班;4 為 49 班(含)以上 註 2:*p<.05, **p<.01

由表 4-41 得知: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中學生在向上同化比較(F(3.930)=3.57,p<.05)和向下對 比比較(F(3.930)=4.61,p<.01)二個社會比較效應的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其關 聯強度 η2分別為.011 和.015。後經事後比較發現,在向上同化比較的層面上是學 校規模為 12 班(含)以下的國中學生(M=16.78,SD=5.15)顯著大於學校規模 為 13 班到 24 班的國中學生(M=15.13,SD=5.16);另外在向下對比比較的層面 上,乃學校規模為 49 班(含)以上的國中學生(M=15.74,SD=5.00)顯著大於 學校規模為 12 班(含)以下的國中學生(M=14.44,SD=4.85)和學校規模為 25 班到 48 班的國中學生(M=14.50,SD=4.75)。

顯示在國中數學科目的學習上,學校規模為 12 班(含)以下-小型學校的國 中學生比學校規模為 13 班到 24 班-中型學校的國中學生還更容易產生向上同化 比較的效應,亦即透過向上比較,激發自己見賢思齊的原動力;而學校規模為 49 班(含)以上-大型學校的國中學生比學校規模為 12 班(含)以下-小型學校的 國中學生和學校規模為 25 班到 48 班-中大型學校的國中學生更容易產生向下對 比比較的效應,亦即透過向下比較顯示出自己在能力上的優越感。

爰此,小結上述,本研究之假設 3-4:「不同學校規模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 效應上有顯著差異」,獲得部分支持。

變異來源 層面名稱 SS df MS F η2 事後比較 組 間 向上同化比較 281.99 3 94.00 3.57* .011 1>2

向下對比比較 328.29 3 109.43 4.61** .015 4>1, 4>3 向上對比比較 163.18 3 54.39 2.18 .007

向下同化比較 72.83 3 24.28 .93 .003 組 內 向上同化比較 24466.60 930 26.31

向下對比比較 22064.47 930 23.73 向上對比比較 23172.84 930 24.92 向下同化比較 24400.64 930 26.24

160

表 4-44 不同城鄉區域的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註 1:事後比較:1 為鄉村;2 為市郊;3 為市區 註 2:*p<.05, **p<.01, ***p<.001

由表 4-44 得知:

不同城鄉區域的國中學生在向下對比比較(F(2,931)=7.60,p<.01)、向上對比

比較(F(2,931)=7.76,p<.001)與向下同化比較(F(2,931)=3.46,p<.05)三個社會

比較效應的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其關聯強度η2分別為.016、.016 和.007。後經事 後比較發現,在向下對比比較的層面上是市區的國中學生(M=15.74,SD=5.00)

顯著大於鄉村的國中學生(M=14.70,SD=4.57)和市郊的國中學生(M=14.23,

SD=5.06);另外在向上對比比較的層面上,乃鄉村的國中學生(M=13.68,SD=4.52)

和市區的國中學生(M=14.01,SD=5.38)顯著大於市郊的國中學生(M=12.46,

SD=4.98);而在向下同化比較的層面上則是鄉村的國中學生(M=11.86,SD=4.92)

顯著大於市郊的國中學生(M=10.81,SD=5.21)。顯示在國中數學科目的學習上,

市區的國中學生比市郊的國中學生和鄉村的國中學生更容易在社會比較的歷程後 產生「比下有餘,比上不足」的心態。一方面認為自己能在向下比較後顯示出自 己的優越感;另一方面又因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反而害怕自己在向上比較後更 顯出自己的能力不足。反觀鄉村的國中學生除了和市區的國中學生一樣比市郊的 國中學生更擔憂自己「比上不足」外,還會害怕自己會和差勁他人一樣無法勝任 課業的學習。

爰此,小結上述,本研究之假設 3-5:「不同城鄉區域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 變異來源 層面名稱 SS df MS F η2 事後比較 組 間 向上同化比較 51.09 2 25.54 .96 .002

向下對比比較 359.90 2 179.95 7.60** .016 3>1, 3>2 向上對比比較 382.68 2 191.34 7.76*** .016 1>2, 3>2 向下同化比較 180.81 2 90.40 3.46* .007 1>2 組 內 向上同化比較 24697.50 931 26.53

向下對比比較 22032.85 931 23.67 向上對比比較 22953.35 931 24.65 向下同化比較 24292.65 931 26.09

162

效應上有顯著差異」,獲得部分支持。

參、綜合討論

本節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現況,以及不同背景的國中學生在社 會比較效應上之差異,兹將研究結果綜合討論如下:

一、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現況

本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之各層面得分以「向上同化比較」

最高,其為一種正向的社會比較效應。且該層面的得分高於量表的中位數。顯示 國中學生在現今的學習情境中,在其與表現結果優於自己的他人進行比較後,似 乎較容易產生見賢思齊的社會比較效應。除了願意向楷模學習成功的經驗,以提 升自我的能力和表現外;同時相信自己只要肯努力,有朝一日定能與優秀的同儕 們並駕其驅。

其它社會比較效應層面的得分依序為「向下對比比較」、「向上對比比較」與

「向下同化比較」,不過這三個層面的得分皆低於量表的中位數。同時敬陪末座的

「向下同化比較」,不過這三個層面的得分皆低於量表的中位數。同時敬陪末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