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兹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以概念性定義(conceptional definition)和操作性 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加以界定如下:

壹、社會比較效應

社會比較效應係指個體經由向上或向下社會比較歷程後所可能產生的同化 或對比效果,隸屬一種「選擇性比較機制」(selective comparison mechanism)。

當個體透過「選擇性獲取模式」選擇關注和比較對象間的相似之處,並在比較 歷程中進行相似程度的檢驗,即會產生同化效應(assimilation effect);反之,

當個體選擇關注和比較對象間的相異之處,並在比較歷程中進行相異程度的檢 驗,則會產生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Mussweiler, Rüter, & Epstude, 2004)。

本研究的社會比較效應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社會比較效應量表」

上 之 得 分 , 其 係 參 考 Gibbons 和 Buunk (1999) 的 社 會 比 較 相 關 概 念 、 Mussweiler(2003)和 Buunk、Ybema(1997)的社會比較效應架構、以及 Van der Zee 等人(2000)的相關量表編製而成,內容包括「向上同化比較」、「向下對比比 較」、「向上對比比較」與「向下同化比較」四個層面:

一、向上同化比較:個體選擇與在比較面向上之表現結果優於自己的他人進行 比較,且又關注於與優秀他人的相似之處而產生的效應稱之。

二、向下對比比較:個體選擇與在比較面向上之表現結果劣於自己的他人進行 比較,且又關注於與較差他人的相異之處而產生的效應稱之。

三、向上對比比較:個體選擇與在比較面向上之表現結果優於自己的他人進行 比較,且又關注於與優秀他人的相異之處而產生的效應稱之。

四、向下同化比較:個體選擇與在比較面向上之表現結果劣於自己的他人進行 比較,且又關注於與較差他人的相同之處而產生的效應稱之。

在本研究中,如果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社會比較效應量表」上某一個

層面的得分愈高,則表示該受試者在比較歷程中愈容易產生此種社會比較效應。

貳、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係指個體根據過去的成敗經驗,在學習或工作情境中對於成功表 現可能性和程度的自我知覺與評估(Bandura, 1997; 李新民、陳密桃,2007;

張春興,1997),並與特定領域有關。

本研究的自我效能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自我效能量表」上之得分

(數學科為特定領域),意謂學生自覺能充份瞭解並順利完成數學科學業活動的 一種信念(王慧捷,2000;林麗華,2002)。得分愈高表示該受試者自覺其能有 效學習數學的信念愈高;反之,得分愈低,則表示該受試者自覺其能有效學習 數學的信念愈低(趙柏原,1999)。

參、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係指個體對生活滿意度(認知判斷)和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之 間和諧度(快樂氣氛)的整體感受(Lyubomirsky, Tkach, & Dimatteo, 2006),

目前國內最常採用的是 Diener、Suh、Lucas 與 Smith(1999)所提出的主觀幸福感 理論建構和評量策略,其內涵包括生活滿意、良好正向情緒與缺乏負向情緒等 向度(李新民、陳密桃,2009)。

本研究的主觀幸福感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主觀幸福感量表」上之 得分,其係參考 Diener 等人(1999)以及簡晉龍、李美枝、黃囇莉(2009)編譯 發展的「主觀幸福感量表」等國內外相關量表編製而成,量表題目的設計亦以 學校生活及其在學校裡的情緒知覺為主,內容包括「生活滿意度」、「正向情緒」

與「負向情緒」三個層面(Diener, Emmons, Larsen, & Griffin, 1985; Diener, Smith,

& Fufita, 1995):

一、生活滿意度:屬於認知層面,亦即個體對於目前生活狀態(包括學校生活)

的滿意程度。

二、正向情緒:屬於情意層面,例如個體的快樂、愉悅、喜愛、自信等正面情 緒成分,並以學校的情緒知覺為主。

三、負向情緒:屬於情意層面,例如個體的生氣、懊惱、悲傷、害怕等負面情 緒成分,並以學校的情緒知覺為主。

在本研究中,如果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主觀幸福感量表」上之得分愈 高,表示該受試者的主觀幸福感愈高;反之,得分愈低,則表示該受試者的主 觀幸福感愈低。

肆、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社經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係指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社會經濟 地位,一般是以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等級與經濟收入作為衡量的標準(林生 傳,2005)。

本研究的家庭社經地位係參考李坤崇(1986)根據 Hollingshead 設計的「二 因素指數法」(two factors index)所編製的「家庭社經地位量表」,其採計的家 庭社經地位是以父母中教育程度和職業等級較高者為代表。教育程度由低至高 依序為:1.不識字;2.國小;3.國中;4.高中(職);5.專科;6.大學;7.研究所 以上。職業等級由低至高依序為:1.無技術工人;2.半技術工人;3.技術工人;

4.小商店的擁有者、辦事員、買賣工作人員及技術員;5.大機構的行政人員、

小獨立企業的擁有者和半專業人員;6.中型企業的擁有者和經理、以及次級專 業人員;7.大型企業的擁有者和執行者、以及主要的專業人員。

然後依據 Haug 和 Suessman 在 1971 年所提出的觀點,將此二因素綜合後 評定家庭社經地位為五層:Ⅰ、Ⅱ、Ⅲ、Ⅳ、Ⅴ(李坤崇,1986)。最後經研究 者考量研究需求,將Ⅰ、Ⅱ層合併為低家庭社經地位,Ⅲ層為中家庭社經地位,

Ⅳ、Ⅴ層合併為高家庭社經地位,以俾後續研究的進行。

伍、自尊

自尊係指個人對自我的預期與其所建立的整體自我價值感 (王建雅,

2010),實則涉及個人對於自己的整體評價(簡晉龍、李美枝、黃囇莉,2009)。

本研究的自尊是指受試者在 Rosenberg(1965)編製的「自尊量表」上之得 分,該量表共有 10 題,其中 6 題為正向題,4 題為反向題。此量表在過去的國 內外研究中廣為使用,乃測量整體自尊最常見的測驗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王秀紅、邱啟潤、王瑞霞、李建廷,1992;鄧秀蘭,1999;Blascovich &

Tomaka,1990)。

在本研究中,如果受試者在 Rosenberg(1965)編製的「自尊量表」上之得分 愈高,表示該受試者的自尊愈高;反之,得分愈低,則表示該受試者的自尊愈 低。

陸、數學價值觀

數學價值觀係指個體對於數學本質或學習的價值信念,可作為其是否重視 數學的衡量指標。

本研究的數學價值觀是指受試者在周明樂(2005)編製的數學學習態度量 表中「數學價值觀分量表」上之得分(由研究者經原作者同意後引用),該量表 共有 11 題,其中 3 題為正向題,8 題為反向題。

在本研究中,如果受試者在周明樂(2005)編製的「數學價值觀量表」上 之得分愈高,表示該受試者對於數學愈重視,不僅認同數學學習有其必要性,

同時也願意多花時間和心力在數學學習上;反之,得分愈低,則表示該受試者 對於數學愈不重視,不僅貶低數學學習的必要性,同時也較不願意多花時間和 心力在數學學習上。

柒、團體表同感

團體表同感係指個體對於隸屬團體的認同態度或程度,和其與團體成員間

的心理親密性有關。

本研究的團體表同感是指受試者在毛國楠、趙曉美(2007)參考學校地位 量表(Marsh, Kong, & Hau, 2000)而編製的「團體表同量表」上之得分(由研 究者經原作者同意後引用),該量表共有 10 題,內容包括「學校表同感」、「班 級表同感」二個層面:

一、學校表同感:個體對於所屬學校的認同態度或程度。

二、班級表同感:個體對於所屬班級的認同態度或程度。

在本研究中, 如果受試者在「團體表同量表」上的得分愈高,表示該受試 者對學校或班級之認同感愈高;反之,得分愈低,則表示該受試者對學校或班 級之認同感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