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行為意向理論及相關研究

行為意向指個人對特定行為的態度,抱持肯定或否定的行為傾向或意圖,

包含個人對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因此行為意向與從事行為存在高度相關 性,可利用行為意向來預測個人行為。行為意向的研究範圍廣泛,包含商業上 的消費行為選擇、滿意度,教育上的知識、態度探討,個人從事特定行為的動 機等,本節整理過去相關研究。

壹、 行為意向理論與內涵

行為意向又稱行為意圖,以下因參考資料不同,同時將出現兩種說法,係 指同一現象。計畫行為理論在解釋不同的行為意向時,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因 此廣為在各類行為研究中使用,包含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分析、業者的經營策略 態度等(「計畫行為理論」,2014)。故本研究使用之行為意向主要根據「計畫行 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與「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 TPB ) 是 Ajzen 於 1985 年 所 提 出 , 依 據 1975 年 Fishbein&Ajzen 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TRA)演變而來,理性行為理論可用以預

16

測和了解人類行為,特定行為出現是受個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BI,

又稱行為意向)影響,行為意向取決於個人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AT)與社 會造成對特定行為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N),兩因素也互相影響;但 在實際情境中,個人行為又受到許多其他因素影響,而非全因個人意志,故 1989 年 Ajzen 加入第三個影響因素:認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rhavioral control,

PBC),代表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此即計畫行為理論,藉此增加行為意向的 預測程度和解釋力(「計畫行為理論」,2014)。

行為決定個人的行為意向;行為意向決定於對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範 與認知行為控制等三者交互影響;對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範與認知行為控 制受外在變數影響(黃詩穆,2013)。

圖 1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 Ajzen 計畫行為理論整理

在此架構假設下,可見個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皆會影響行為 意向,而行為意向決定行為出現與否,在個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 又受到個人的社會、經濟背景影響。行為是一種預設為達成某目標情境中可被 觀察的回應,Ajzen 指出行為包括行動;目標、背景脈絡、時間四個條件,條件 改變也會導致行無改變(蕭照陽,2010)。

行為意向是個人對採取某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反映個人對特定行為 採取意願,當行為意向越強列代表採取特定行為的可能性越高(蕭照陽,

2010),行為意向就是行動的立即決定因子,又會受到人類的天性與反應社會的 社經變項

個人態度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 控制

行為意向

(圖) 行為

17

影響,即態度與主觀規範,當形成意圖的決定因子相互衝突,出現相對性權衡 決定行為,但相對性權衡因事而異,也因人而異(黃璟蕙,2005)。

以下根據 Ajzen 的先後研究整理影響行為意向的因素,理性行為理論基本 假設有三:第一,性別、年齡、職業等人口統計變項對行為沒有直接影響,行 為的發生乃是經過態度、主觀規範產生行為意向而間接影響。第二,行為意向 在產生行為前不會改變。第三,行為完全受 個人的意志力控制(詹文忠,

2013),對個人行為進行預測與解釋,因應實際狀況,計畫行為理論又加入了知 覺行為控制變項(張新立、沈依潔,2005)。以下依各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介紹:

一、 行為態度(attitude of behavior,AB):

指個人對特定行為所持有的正面或負面心理感受與評價,抱持積極、正向 的態度,他們會產生更高的行為意向。所以個人態度是由個人對特定行為的評 價經過概念化而形成(蕭照陽,2010)。個人態度包括認知要素、情感要素、意 向要素,其中認知要素、情感要素被認為是決定因子,而行為意向由態度決 定,態度可能受先前經驗影響(Engel 等,1995,引自柳婉郁、汪俞靜、蕭靖 宇,2014)。

行為態度可由個人的行為信念(behavioral belief)與結果評價(outcome evaluation)做預測,行為信念指個人認為執行特定行為會產生某種結果的信 念;結果評估指個人對結果所預期會得到的價值回應,事先評估會得到正向或 負向的結果(洪子涵,2013)。例如:「運動有益身體健康」是行為信念,而個 人「是否在意身體健康」是個人對結果的評價,所以當個人認為「運動有益身體 健康」又希望「身體健康」的結果,那麼便會具有正向看法,而實行運動行為。

主要受個人內在因素影響,當缺乏完成特定行為所需的資訊、技術、能力,導 致行為無法實現;當個人處於壓力的情緒下,對行為控制能力會下降;個人對 控制行為的能力本來就存在個別差異;行為的達成需要相當程度的意志力,有 時行為無法達成是因為個人的遺忘(黃麗津,2014);因此,個人的態度亦受到 許多因素影響,進而影響行為意向,故 Ajzen 後續又提出知覺行為控制解釋非 理性因素。

18

圖 2 信念、結果評價、態度、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資料來源:Engel(1995)引自柳婉郁、汪俞靜、蕭靖宇(2014)

二、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N):

指個人對特定行為知覺到社會壓力,對特定行為使否該從事的信念,受到 他人對特定行為的評價影響。社會壓力來自重要他人或所屬團體,如:父母、

配偶、朋友、主管或其他團體等(余宗樺,2010)。

主觀規範是由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及依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oly)

交互作用的結果(洪子涵,2013),規範信念指社會環境對個人特定行為意向的 影響,及個人從事行為時感受到重要他人或團體給予的正面或負面感受;而依 從動機是指個人從事特定行為時,參考他人意見的依從程度(黃麗津,2014),

例如:「感受到親友認為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即是規範信念,而「是否願意順從 親友的想法」則是依從動機,如果「感受到親友希望運動」,而個人又「願意聽 從親友的想法」,就會較願意從事運動行為。

這些外在因素通常導致行為意向暫時性的變化,也能受個體依賴他人的因 素或缺乏時間及機會而不出現行為;因此,主觀規範越高,行為意向越高,實 際行為機率出現越高;也就是當個體採取的行為是他們的重要他人所希望他們 採取的行為,便會產生更高的行為意向,而去執行行為(蕭照陽,2010)。

圖 3 規範信念、依從動機、主觀規範、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資料來源:Engel(1991),本研究整理自林家輝(2012)

三、 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 信念

結果評價

行為態度 行為意向 行為

規範信念

依從動機

主觀規範 行為意向 行為

19

指個人在執行特定行為時,本身認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由自我能力及環境 狀態因素構成,自我能力是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完成特定行為的自我認知(黃麗 津,2014)。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個人過去經驗和預期的阻礙(蕭照陽,2010)。

Ajzen 與 Madden(1986)將影響個人意志控制的非理性因素分為內在因素,例 如;資訊、技術、能力、情緒等,及外在因素,例如:時間、機會、金錢、倚賴 他人等(林家輝,2012)。

知覺行為控制由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與促進知覺(perceived facilitation)

所構成。控制信念指個人對自己擁有多少特定行為所需資源、機會或阻礙的認 知,促進知覺則是對資源、機會或阻礙對個人展現特定行為的影響程度(林家 輝,2012)。

因此,非理性因素雖非個人能完全控制,但當個人可以掌握或擁有的資源 與機會越多,且預期阻礙越少,知覺行為控制力越強,對行為展現越有把握,

則行為意向越強,越易影響特定行為。此外,Ajzen 表示知覺行為控制也能直接 影響行為,但要在所預測的行為完全不在意志的控制之下,與知覺行為控制反 映出某種程度的實際控制前提下,不需經由行為意向即可產生行為(蕭照陽,

2010)。例如:「自認為有足夠時間從事運動行為」即是控制信念,而「時間對 個人從事運動的影響程度」及促進知覺,如果個人認為「擁有足夠運動時間」,

而「有時間便可以運動」,則會產生願意運動的動機,或是個人可以運動。

圖 4 控制信念、促進知覺、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資料來源:Engel(1986),本研究整理自林家輝(2012)

綜合上述,可知當個人對特定行為抱有正向的行為態度、有強烈的主觀規 範與對知覺行為控制能力越高時,則採取行為的行為意向越高,也越容易出現 行為。若有正向態度、也獲得重要他人支持,但知覺自身無資源或機會,則為

控制信念

促進知覺

知覺行為

控制 行為意向 行為

20

降低行為意向程度,故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三因素也會互相牽制、

影響,並非對特定行為皆同時具正向影響。

貳、 行為意向相關研究

由探討行為意向的相關文獻可知,大多使用 Ajzen 計畫行為理論解釋,並 廣泛使用在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究,探討個人對特定行為之行為意向影響因素,

將行為意向與自行車活動相關研究整理分類為綠色消費與低碳生活、社會與學 習行為、運動行為、休閒活動行為,分別討論:

一、 綠色消費與低碳生活行為研究:

根據過去研究,綠色消費行為模式中,消費者的個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 行為控制影響行為意向,並導致行為出現,消費者行為意向直接影響行為意向。

黃詩穆(2013)在南部大學生對生活環保的行為意向研究中,探討電池回收及茶 飲料兩議題,發現大學生將電池回收之行為意向,在於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 為控制皆為正向影響,又以態度比例最高,但在茶飲料的消費行為分析中,主觀 規範才是主要影響行為意向的因素,顯示不同的特定行為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

黃詩穆(2013)在南部大學生對生活環保的行為意向研究中,探討電池回收及茶 飲料兩議題,發現大學生將電池回收之行為意向,在於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 為控制皆為正向影響,又以態度比例最高,但在茶飲料的消費行為分析中,主觀 規範才是主要影響行為意向的因素,顯示不同的特定行為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