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國對非洲援助之回顧

第二節 21 世紀前中國對非洲援助政策之概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二、改革開放後中國對非洲政策偏重經濟因素

冷戰結束後,由於兩極化格局的瓦解,西方工業國家關注的焦點逐漸從非洲 轉移至中東等地區;非洲本身在政治上受到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衝擊而內部衝突 頻仍,在經濟上則陷入「失落的十年」,整個 90 年代非洲地區的戰略地位驟降,

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機;而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即開始強調和平與發展及重視 國內經濟建設,對外政策趨於務實。在冷戰後國際格局的多極化轉變及全球化趨 勢下,中國在追求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外交上側重與已開發國家、周邊 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交往,非洲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因而下降,此時期中國 對非洲政策在意識形態淡化下,主要以經濟合作為主。8

進入 21 世紀後,非洲基於其新興市場、人口紅利帶來的充沛勞動力及豐富 的自然資源,促使中國對非洲政策的再次調整。除強調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 源」,積極透過推動成熟的夕陽產業到海外發展來幫助國內結構改造的「走出去」, 更隨著中非新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建構,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非合作論壇機制 的形成,以及 2006 年《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的發表,顯示中國對非洲政策日 趨成熟。學者分析此時期的對非洲政策呈現出以下轉變,即從意識形態的強調到 弱化;交流領域從偏重政治交往到涵蓋經貿合作、文教交流、醫療衛生以及民間 交流等多領域的合作;雙方合作性質亦從單方經濟援助到強調互利互惠。9

第二節 21 世紀前中國對非洲援助政策之概述

中國對非洲政策與國際局勢及中國國內發展息息相關,其中改革開放為中國 對非洲外交政策轉變的重要節點,亦反映於對非洲的援助政策,可分為改革開放 前對非洲援助的初始階段(1956-1977)、改革開放後對非洲援助的調整改革階段

(1978-2000),以下分別加以探討。

8 熊也納,「冷戰後中國對非洲政策的轉變及動因分析」,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15 年),頁 22~28。

9 李安山,「論中國對非洲政策的調適與變遷」,西亞非洲,第 8 期(2006 年),頁 11~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一、對非洲援助的初始階段(1956-1977)

對外援助在冷戰中作為美蘇兩大陣營相互抗衡的工具而開始發展,具有強 烈意識形態色彩,於此背景下,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除了追求政治效益,意識形 態亦是重要考量,而以支持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和鞏固第三世界聯盟為主要出 發點。由於採行雙邊援助,援助方式亦呈現單向性及單一性,主要為無償贈與 或無息貸款、援建項目及經濟技術援助。此時期的中國對非洲提供了超越國力 的援助,包括為了支持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所提供的軍事與安全援助;派遣醫療 隊、無償提供藥品和醫療器具;中國亦強調其援助是使受援國能夠自力更生的 一種工具,具體反映在提供工業和農業領域技術培訓以及大量的「交鑰匙工 程」上,受援國只要準備好「轉動鑰匙」即可開始生產。10此時期的援建項目 有坦贊鐵路、幾內亞榨油廠、盧安達公路等基礎設施,以及象徵友誼的會議中 心、現代化的政府大樓、或以對中國友好總統命名的體育場等「形象工程」。

總體而言,對非洲的援助雖有利於改善當時中國的國際處境,卻也為經濟 帶來沉重的負擔,並背離了對非援助八項原則中的平等互利原則。11此外,中 國及西方國家許多的援非專案都在移交受援國政府後癱瘓,例如中國援建獅子 山的馬格巴斯糖聯甘蔗農場因當地腐敗問題導致效益不佳,為了不使這樣大型 的援助投資遭到遺棄,中國大使館從援助預算中撥補了虧空,12上述問題也促 使中國開始探索援助和投資間的關聯。

二、對非洲援助的調整改革階段(1978-2000)

1978 年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的國內發展和國際關係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此 時期中國對外援助活動大幅減少,同時本身亦接受大量的援助。對非洲援助也隨

10 Deborah Bräutigam 著,沈曉雷、高明秀譯,紅色大布局:中國錢進非洲的真相(The Dragon’s Gift )(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3 年),頁 55~57。

11 徐亮亮,「改革開放後中國對非洲援助外交面臨的挑戰與調整」,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頁 11~14。

12 Deborah Bräutigam 著,沈曉雷、高明秀譯,紅色大布局:中國錢進非洲的真相(The Dragon’s Gift )(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3 年),頁 87~8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助方面借助更多非官方資源的運用。1993 年,中國政府利用發展中國家已償還 的部分無息貸款資金設立援外合資合作項目基金,該基金主要用於支持中國中小 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領域開展合資合作。1995 年,在經歷數年實驗 後開始推行的中國政府貼息優惠貸款,結合了援外財政資金與銀行資金,從而擴 大了資金的來源。此外亦開始透過與聯合國相關機構進行合作,將中國援助與聯 合國多邊援助的專項資金、受援國自籌部分資金、國際金融組織及第三國援助等 相結合,在投入較少援款的情況下,採取雙邊與多邊結合的方式提供援助。17 (三) 結合對銷貿易與發展計畫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中國就與非洲國家簽署易貨貿易協定,用中國的商品來 換取非洲的原材料,但直至此時期才開始將對銷貿易與發展計畫結合,利用非洲 各國生產的產品來償付流動資金貸款甚至最初的援助貸款,例如坦尚尼亞透過出 口腰果來購買中國專案的零件等。學者指出這種用於發展和用資源作償付的金融 模式與近年安哥拉用石油償付中國貸款的作法相似,而其部分來自於中國早期接 受日本援助的經歷。18

(四) 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此時期中國亦重視與受援國的發展經驗交流,除向非洲學生提供獎學金外,

並開辦如「中國-非洲經濟管理官員研修班」等培訓班及研討會,訓練對象擴及 非洲政府官員和技術人員,其後更不斷擴大援外技術培訓規模,設立非洲人力資 源開發基金以為培訓挹注資金,並成立了「對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部際協調機制」。 據統計,僅 2005 年中國即為非洲培訓各類人才 3,868 名,培訓內容涉及貿易投 資、經濟管理、網絡通信、農業新技等領域。19

綜上所述,此時期中國對非洲援助開始著力於技術管理、優惠貸款、投資貿

17 戴倫彰,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對外經濟關係(北京: 中國物價出版社,1997 年),頁 303。

18 Deborah Bräutigam 著,沈曉雷、高明秀譯,紅色大布局:中國錢進非洲的真相(The Dragon’s Gift)(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3 年),頁 84~85。

19 李安山,「論中國對非洲政策的調適與變遷」,西亞非洲,第 8 期(2006 年),頁 11~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易、官員培訓等方面。20隨著新型援助方式的推行,中國援外主體也進一步多元 化,除了政府部門、進出口銀行、企業及金融機構等法人亦參與其中,中國將對 外援助資金與銀行資金以及企業資金相結合,以使有限資金發揮更大效益;此外,

中國對外援助亦逐漸與投資和貿易相結合,「形式多樣」成為此階段以及日後中 國對外援助的重要內容,也構成了目前中國「打包式援助」的雛型。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