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檢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基於援助非洲模式的不同,中國的援助模式為既有西方援助體系進行補充,

亦造成衝擊,更間接反映了北京共識及華盛頓共識兩種意識型態的競逐。華盛頓 共識是 20 世紀 80 年代末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與美國政府針對開發中 國家提出的一系列有關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及主張,此後逐漸演變為一種經濟發 展模式,並具體反映於提供援助時所附加的條件上,例如要求受援國政府金融自 由化、去管制化以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透過宣揚民主政治 及市場經濟的理念,致力創建一個有利於市場經濟的民主法治環境。而北京共識 由學者雷默(Joshua Ramo)於 2004 年提出,5相較於華盛頓共識,尚非一個成熟 的和被普遍接受的發展經驗,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政策與發 展路徑,這些政策被認為是促成中國經濟崛起的重要因素,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 另一種可能,反映於對外援助上,傾向採取不附加政治條件但附加經濟條件的援 助,因而引發新殖民主義及互利互惠的爭論。本文嘗試用受援國的視角,以安哥 拉及坦尚尼亞為例,探討中國援助對其發展的影響,希望達成的目的有以下:

(一) 整理及回顧中國對非洲的外交政策及其脈絡下的援助政策。

(二) 了解中國援助對案例國家安哥拉、坦尚尼亞之經濟貿易的影響。

(三) 了解中國援助對案例國家安哥拉、坦尚尼亞之社會政治的影響。

(四) 觀察新殖民主義及互利互惠論點何者較能解釋現況。

最後,藉由所有的討論與分析,進一步了解中國援助之效益,期能以更全面 的觀點與視角,以豐富中國援助非洲的相關研究,並對變革中的國際援助體系帶 來啟示。

第二節 文獻檢閱

透過回顧整理中國對非洲援助相關文獻,將其進一步歸納為「中國援助為新

5 Joshua Cooper Ramo, Beijing Consensus: Notes on the way Physics of Chinese Power ,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 , pp.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殖民主義」以及「中國援助為互利互惠」兩種論點,以下將分別說明。

一、有關中國援助為新殖民主義的論點

中國採行以協助基礎建設換取當地資源的安哥拉模式,儘管強調「只做經貿、

不碰政治」、「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這類夥伴關係,但依舊引起中國威脅論及新 殖民主義的疑慮,並具體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政治面: 中國援助恐減緩受援國善治的腳步

Ake(1991)發現,西方附加於援助的治理條件,成功地促成了 90 年代許多 國家的政體轉型,有助於降低非洲獨裁者對反對者的壓迫,如透過援助貝南、賴 比瑞亞等國所施加的壓力,都相當程度促成了這些國家在政治的開放。6姜磊及 王海軍(2011)指出,不附加政治條件的中國援助與附加政治條件的西方援助產 生了一定的競爭關係,一些原本不得不依賴西方援助的國家有了新的選擇,有可 能拒絕西方國家附加了大量政治條件的援助,從而弱化西方援助所能發揮的影響 力。7

另一方面,蔣媛(2012)的調查報告進一步指出由於中國採行的安哥拉援助 模式實施的前提是政府間協議,這使得當地政府要員可以雨露先沾,中國投資一 方面造成當地政府官員所獲利潤爆炸性增長。從而有中國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 對非援助,實際上是對各國高層領導人的賄賂等質疑聲浪出現;此外,雖然通水 通電通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普遍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腐敗等問題仍存在,且衝突 地區利益複雜,導致震盪不斷。8

(二) 經濟面: 中國援助係資源掠奪並恐造成受援國陷入荷蘭病9

中國採行「開採資源-中國加工-回賣非洲」的中國產業鏈模式,根據奈及

6 Claude Ake, “Rethinking African Democracy,” Journal of Democracy 2(1), 1991, pp.32~44.

7 姜磊、王海軍,「現行對外援助中附加政治條件差異分析-基於中國與西方國家外援實踐的比 較研究」,太平洋學報,第 19 卷第 17 期(2011 年),頁 53~61。

8 蔣姮,「安哥拉模式亟需與時俱進」,中國對非投資案例調查報告,2012 年,頁 8~16。

9 「荷蘭病」是指一國特別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 落的現象。

利亞中央銀行行長 Lamido Sanusi 在《金融時報》上的說法:中國買走我們的初 級產品,再把製成品賣給我們。從本質上說,這也是殖民主義。10倫敦政經學院

12而有陷入「荷蘭病」之虞。Howard W. French(2015)認為貧窮國家以自然資源 如石油等做為償付貸款的貨品,以長期來看,買方以低估的價格購買這些產品的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30327/c27africa/zh-hant/,查閱時間:2018 年 10 月 7 日。

11「中國在非洲是共贏還是搶取豪奪?」,香港 01,2017 年 8 月 19 日,https://www.hk01.com/即時 國際/113024/ 國際暸望台-中國在非洲是-共贏-還是-巧取豪奪,查閱時間:2018 年 11 月 27 日。

12 劉海方,「安哥拉內戰後的發展與中安合作反思」,外交評論,第 2 期(2011 年),頁 38~50。

13 Howard W.French 著,李奧森譯,中國的第二個大陸:百萬中國移民如何在非洲投資新帝國 (China’s Second Continent:How a Million Migrants are Building a New Empire in Africa )(臺北市:

麥田,2015 年)。

而引發當地不滿。14Deborah Bräutigam(2013)指出在 2008 年時,曾有新聞報導 指出在剛果的中國私人冶煉廠致使當地挖掘銅礦的童工死亡的事件,反映出中國

people.com.cn/BIG5/n/2013/0312/c1004-20759180.html,查閱時間:2018 年 11 月 24 日。

17 劉青建、李源正,「中國與安哥拉經濟合作特點探析」,現代國際關係,第 7 期(2011 年),

頁 31~38。

18 陳默,「中國援助的非洲模式及其對非洲發展影響的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4 年),頁 83。

21 John Aberg, “Chinese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Angola: Promise, Curse or an Uncertain Venture?”

Master's thesis, Lund University, Lund Sweden (2010)。

22 安春英,「中國與安哥拉經濟合作的利弊分析」。西亞非洲,第 5 期(2008 年),頁 20~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所助益?

(三) 中國援助不附帶政治條件是否因而減緩案例國家安哥拉及坦尚尼亞的民主 化發展?

(四) 中國援助是否使非洲資源豐富國家如安哥拉陷入荷蘭病危機,或是造成其 他社會問題?

無論是新殖民主義或是互利互惠觀點,其共同的部分是認為援助國為受益方,

不同處在於互利互惠觀點尚主張受援國亦獲有利益,爰本文認為如能進一步探討 受援國的受益及發展情形,將有助於釐清爭點。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