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案例分析:中國援助對安哥拉及坦尚尼亞社會政治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中國援助對安坦社會政治發展之綜合比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圖 4- 7 坦尚尼亞失業率(2006-2014 年)

第三節 中國援助對安坦社會政治發展之綜合比較 一、 中國援助對治理品質的影響

安哥拉與坦尚尼亞均有著深刻的貪腐問題。以安哥拉為例,在國際透明組織 的清廉排名中,於全球 176 國中排名第 164,貪腐情況嚴重。自 2005 年起,當 傳統援助國因安哥拉政府的腐敗而對其援助遽減的同時,中國的援助填補了這個 空缺。從 2002 年至 2015 年,安哥拉的石油出口收益為國庫貢獻了 3,150 億美元,

依據安哥拉天主教大學(UCAN)研究中心估算,在這段時期,共有 280 億美元 的政府預算下落不明,道路建設預算 35%憑空消失,而同時安哥拉企業與個人 的海外不明投資暴增為 1,890 億美元,16相對於此,安哥拉有一半的勞工每天賺 不到 2 美元。17蔣姮(2012)指出,由於中國援助採行的安哥拉模式實施的前提 是政府間協議,使得當地政府要員可以雨露先沾而獲得爆炸性利潤,雖然基礎設 施的建設亦普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項目實施中的規範不完善及腐敗問題,導

16「安哥拉浴火難重生」,工商時報,2017 年 9 月 3 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903000201-260210?chdtv,查閱時間:2019 年 5 月 12 日。

17「安哥拉大難臨頭」,工商時報,2016 年 8 月 21 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821000919-260209?chdtv,查閱時間:2019 年 5 月 12 日。

資料來源: TRADING ECONOMICS 2006-2014 Tanzania Unemployment Rate,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tanzania/unemployment-rate,查閱時間:2019 年 4 月 22 日。

月 3 日,https://carnegietsinghua.org/2019/01/03/zh-pub-78059,查閱時間: 2019 年 3 月 24 日。

20 姜磊、王海軍,「現行對外援助中附加政治條件差異分析-基於中國與西方國家外援實踐的 比較研究」,太平洋學報,第 19 卷第 17 期(2011 年),頁 53~61。

21 蔣姮,「安哥拉模式亟需與時俱進」,中國對非投資案例調查報告,2012 年,頁 8~16。

22「英媒:中國出招對非洲領導人故鄉大把撒錢」,BBC 中文網,2017 年 10 月 6 日,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press-review-41527260,查閱時間:2019 年 5 月 18。

另外牛津大學經濟學者 William Easterly 和 Tobias Pfütze 在 2008 年發表的文 章中指出,各捐助國家向腐敗排名較高的國家提供的援助,平均仍佔他們援助總

26 William Easterly and Tobias Pfütze, “Where Does the Money Go? Best and Worst Practices in Foreign Ai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22, No.2 (Spring 2008), p.29~52.

27 陳默,「中國援助的非洲模式及其對非洲發展影響的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4 年),頁 92。

要求而引入大量中國工人。另根據「非洲晴雨表」(Afro barometer)於 2014 年底 進行坦尚尼亞民眾對中國看法的調查顯示,有 5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援助符合

28 “Chinese engagement in Tanzania: Is it considered positive or negative by Tanzanians,”

Afro barometer, http://afrobarometer.org/sites/default/files/media-briefing/tanzania/tan_r6_presenta tion2_china.pdf ,查閱時間: 2019 年 5 月 14 日。

29 Dambisa Moyo,“Beijing, a Boon for Africa,”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7, 2012,

http://www.nytimes.com/2012/06/28/opinion/beijing-a-boon-for-africa.html?_r=0.,查閱時間:2019 年 5 月 13 日。

30 “You’ll Be Fired if You Refuse: Labor Abuses in Zambia’s Chinese State-owned Copper Mines,”

Human Rights Watch, 2011, https://www.hrw.org/sites/default/files/reports/zambia1111ForWebUpl oad.pdf,查閱時間: 2019 年 5 月 14 日。

31 蔣姮,「安哥拉模式亟需與時俱進」,中國對非投資案例調查報告,2012 年,頁 8~16。

32 Deborah Bräutigam 著,沈曉雷、高明秀譯,紅色大布局:中國錢進非洲的真相(The Dragon’s Gift ) (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3 年),頁 382~3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但也形成對當地勞工權益保障的惡化。其他如中國援建基礎設施過程中涉及當地 居民的遷移,發生了拆遷未給予合理補償以及環境破壞等干擾了當地居民的生活 等問題,亦成為中國援助面臨的重要議題。

上述勞工權益保障及企業社會責任缺乏的問題,亦出現在中國國內發展的經 驗當中,可以視為國內發展因素的外化,33學者建議中國企業透過適當公開揭露 經營資訊,使公眾得以協助監督,以降低自身受到賄賂與腐敗指責的風險。而在 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由於在中國國內仍然是一個比較新的觀念,建議可參考其他 歐美跨國企業實施「社區持股」的作法,撥入公司股利至社區投資基金,並投入 部分利潤用於回饋社區,透過與社區共生共榮以減少雙方衝突及確保可持續性之 發展。34

第四節 小結

本章探討中國援助對受援國治理、就業與人權的影響,透過觀察案例國家安 哥拉及坦尚尼亞,發現在國家治理方面,安坦兩國的自由度與政治權利及公民自 由分數與中國援助的關聯較不顯著,而與自身國內經濟發展或政權的更迭較有相 關;中國不附帶政治條件的援助雖使受援國因選擇增加,而缺乏進一步改善治理 品質的誘因,惟有研究顯示,其他援助國家亦向腐敗排名較高的國家提供援助。

由於中國採行的安哥拉模式為政府間協議框架並且缺乏透明,引起其中是否 存對領導人賄賂、串通投標等質疑,受援國如安哥拉更出現了國富民貧的現象。

學者建議為補充因不附加政治條件原則對受援國必要限制的缺乏,中國援助應更 公開透明,建立有效的對外援助的評估和監控機制,並在政府路徑之外,增加「民 間直接實施路徑」,以將當地民眾納入互利共贏的框架。

在就業與人權方面,觀察安哥拉及坦尚尼亞的失業率數據顯示,中國對其就 業機會的增加有所助益。但中國企業仍被指僱用太多中國工人,並且忽視勞動權

33 陳默,「中國援助的非洲模式及其對非洲發展影響的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4 年),頁 95。

34 蔣姮,「安哥拉模式亟需與時俱進」,中國對非投資案例調查報告,2012 年,頁 8~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益。統計顯示,中國企業確實僱用了大量的中國勞工,但這種情況似不能概括全 局,除當地人力普遍存在技術不足的情況之外,在非洲各國如坦尚尼亞亦有法律 嚴格規定當地員工及外籍員工的比例;另關於中國企業採用較低標準使致勞動權 益被剝削,以及缺乏社會企業責任導致與社區民眾發生衝突,又或者是援建基礎 設施的過程中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等問題,實際上亦出現在中國自身發展的經驗 中,而尚待克服。而中國政府亦意識到此點,相繼出台了相關文件以強化走出去 企業的社會責任,例如 2005 年的《關於加強境外中資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 作的通知》、2007 年的《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森林培育指南》、2009 年的《防範 和處置境外勞務事件的規定》等。35

透過本章的探討,發現安哥拉模式目前具有依賴高層政治框架而對底層人民 的照顧不足,以及中國企業缺乏社會責任致生衝突等問題。而當前的中國相較於 歷史上的任何一段時期,更為積極地融入國際建制,在取得發展與繁榮的同時,

亦面臨了未知與挑戰。36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今天,一國的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 的相互融合加快,愈益呈現複合與交錯的態勢。37中國需要再思考,透過支援更 多在地建設及發展所需,以突破這種舊有合作框架,才能更持續、長遠互惠地發 展與非洲受援國家的關係。

35 宋憲蕊,「中國對非援助政策調整研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5 年),頁 34。

36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

東亞研究,第 36 卷第 1 期(2005 年 1 月),頁 1~40。

37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 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 53 卷第 2 期(2000 年 6 月),頁 73~1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