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中國大陸軍力變遷

第一節 中國大陸整體軍事概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第三章 中國大陸軍力變遷

1978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確定「改革開放」

的路線,「四個現代化」中的「國防現代化」雖然並非置於前面的順位,但事實上 從國防費用連年的成長便可以窺見,中國大陸在國防建設的發展上,挹注相當大 的心力。1980 年代中共逐步獲得第二擊核武報復能力,完成「最小程度的核武抑 制能力」之後,便捨棄人民戰爭戰略,解放軍開始進行現代化,從量的追求轉換 成質的精進,將資源投入先前優先順序擺在較低順位的一般武力上,1其中特別是 海軍和空軍的軍備急遽現代化,最為引人矚目,而此種軍力發展,無非是由於受 到外部國際環境影響,以及內部改革開放後經濟成長的配合所致。本章將討論被 視為亞洲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中國大陸軍力現代化發展等相關議題,包括先從軍 事戰略發展及國防費用等整體面著手,其次探討在陸、海、空軍及戰略飛彈部隊 的現代化,來瞭解中國大陸軍力變遷何以對於日本造成威脅感。

第一節 中國大陸整體軍事概貌

在探討中國大陸軍事戰略之前,應該先分析中國大陸對自己國家利益與戰略 目標的主觀界定。中共為了要掌握發展機遇期以及因應轉型過程中內部的挑戰,

雖然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在投資、市場、科技、能源等也對於以美國 為主的西方世界依賴甚深,但是其目標是能夠讓自己快速發展、茁壯實力,以爭 取更有利於未來能夠有所作為的總體戰略形勢,因此其採取「整體合作,局部抗

1 平松茂雄,《「中国の戦争」に日本は絶対に巻き込まれる》(東京:徳間書店,2008 年),頁 2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衡;短期友好,長期競爭;表面順從,暗中防備」的整體戰略,2而軍事戰略也在 此一總體戰略的框架下,順應國內外情勢做調整。中共的軍事戰略目標則可以歸 納為國土安全、領土保全、統一、海洋安全保障、國際環境穩定等。3

壹、中國大陸軍事戰略發展

截至 1970 年代中國大陸的軍事戰略主要以毛澤東的「人民戰爭」4與「積極防 禦」5為主,但受到在中越戰爭時期,曾陷於越南國境附近局部戰爭的經驗之影響,

1980 年 9 月中央軍事委員會確立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雖然名稱同為「積 極防禦」,但戰略方針從原本的「誘敵入內」改為「阻敵於境外」。其後隨著與美 國及蘇俄間關係的進展,中國大陸發現世界情勢趨於和緩,遂於 1985 年中央軍事 委員會決定新的戰略,採取不惜在國境附近決戰的「積極防禦」,鄧小平也強調軍 事現代化將順應國力,在不與經濟發展發生衝突的情況下進行。冷戰結束之後,

中國大陸的軍事戰略便由贏得「在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贏得「信息化條 件下的局部戰爭」發展,以下探討之。

一、在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1991 年的波斯灣戰爭帶給解放軍很大的衝擊,對於到目前為止使用較差的武 器戰勝敵人的解放軍而言,看到美軍以高科技的武器在短時間內近乎完全擊敗伊

2 趙春山,<緒論>,收於中華歐亞基金會編著,《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2004 年),頁 7。

3 Taylor Fravel,<中国の軍事力追求―国内統制、周縁拒否、限定的前方展開―>,收於防衛省

防衛研究所編,《台頭する中国とその限界―に立つ中国―平成 18 年度安全保障国際シンポジウ ム報告書》(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2007 年),頁 66-70。

4 以全國人民的力量,將敵人擊垮的戰爭理論。將戰爭劃分為「戰略性撤退」、「戰略性對峙」、「戰 略性反擊」三階段。

5 1936 年 12 月毛澤東在<關於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首次使用,主張誘敵入內後正式 反擊,是一種以反擊為前提的防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拉克的大軍,便開始檢討其根本的戰略,6而由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暨中央軍事 委員會副主席劉華清主導解放軍的現代化。

此一時期人民解放軍的基本戰略是藉由軍事事務革命(Revolution of Military Affairs,RMA)7推展軍事現代化,以戰勝「在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劉華清 認為現代戰爭藉由電子技術、新材料、新工業技術與航太技術等發展,局部戰爭 有以下的特色,包括空中、地上、海面、地下、水中等戰場空間擴大;空軍所扮 演的角色越益重要;戰爭進行時 C3I8與電子戰的重要性提升;夜間作戰裝備的發 展;能夠因應戰爭迅速消耗的後勤、補給能力的重要性擴大。

要能因應新的局部戰爭,軍隊的現代化則必須著眼於本土與近海的防備,提 升現代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除了新型裝備和武器的導入之外,也必須根本上 改革戰略及戰術、軍隊指揮、後勤體制等。另外,除了重視最新的科學技術,尤 其是電子技術方面的研究之外,在研究開發新裝備的同時,藉由新技術改善現有 的裝備,新舊裝備並存,逐次更新,縮短更新週期。現代化的改革從理論研究開 始,歷經演習指針擬定,戰術層級、統合作戰的演習的檢證,而到作戰條令的修 正,9因而 1998 年進行「遼陽集訓」,1999 年 1 月修訂「作戰條令」。

解放軍的現代化改革雖然大致上沿襲劉華清於 1993 年 8 月以「堅定不移地沿 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道路前進」為題的論文發展,但是解放軍需要 有更具體的指針進行改革,而當時身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 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張萬年,1999 年以其名義所出版的《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 防》則提供具體的指針與架構,而 1999 年至 2002 年的演習,也為基於其理論來 進行。

6 當時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戰略的政治性權威仍相當高,因此相關議論大致圍繞在新的條件下,應該 如何進行人民戰爭的框架下討論。

7 廣義的 RMA 指的是戰術、組織等軍事相關事務的改革,而狹義的 RMA,也就是此處的 RMA,

指的是將資訊通信技術等新技術導入軍事組織,使戰力更能夠有效發揮,甚至取得較以往更佳的 戰果。

8 即指揮(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資訊(Information)系統。

9 Shambaugh, David,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其主要的構想可歸結如下:第一,在現代的限定戰爭中,中共的戰略指導重 點主要在近海與國境附近的縱深作戰,且以積極的攻勢抑止敵人;第二,運用軍 事力量,在和平時期,以軍事、政治手段,抑止戰爭爆發,而積極防禦不僅是戰 爭的準備與勝利,還包括戰爭的抑制與防止;第三,軍事戰略應與國家政治、外 交、經濟等整體緊密協調。10張萬年整合了文革後「積極防禦」的相關議論,並分 析在波斯灣戰爭與科索沃戰爭中,由於技術落後的伊拉克與南斯拉夫,太重於防 禦因而失敗,所以認為「積極防禦」不僅只是單純的防禦,應該是攻勢的防禦、

攻守結合,在戰略指導上,堅持戰略上的防禦,並非後發制人,而是在戰役戰鬥 上採取積極的攻勢,先發制人。也就是說在未來的戰爭中,解放軍有可能跨出國 境戰鬥,尤其是攻擊敵人的作戰系統,雖然看起來很有攻擊性,但至少主觀上希 望戰爭能夠早期結束。11

1996 年 3 月所發生的台海危機,讓中共瞭解到解放台灣的行動計畫中,不得 不想定美國的參與,為了達成在任何情況皆能解放台灣,就必須不讓美軍接近台 灣,因此採取反介入(Anti-Access)、區域拒止(Area Denial)等戰略來因應。此 後,中共軍力發展中,逐漸可以感受到美國的影子。

二、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隨著情報戰爭(Information Warfare)12的概念與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需要新 的軍事改革,因而各方皆有所討論。從 2002 年前後張萬年卸任那年開始,解放軍 的領導們就不再使用張萬年所稱的「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樣的說法,而 這一年也適逢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世代交替之際,軍事現代化究竟以信息化為優先 抑或信息化與機械化可以同時並進的相關討論,如火如荼地進行,雖然兩者並非

10 張萬年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2000 年),頁 95-96。

11 浅野亮,<軍事ドクトリンの変容と展開>,收於村井友秀、阿部純一、浅野亮、安田淳編著,

《中国をめぐる安全保障》(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7 年),頁 258-260。

12 指的是保護友我陣營的情報及情報系統,攻擊、擾亂、妨礙敵方陣營的情報活動,美軍開始於 1994 年前後,認識情報戰爭的重要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必然互斥,但是實際上其中牽扯組織與個人不同的利益瓜葛。

雖然 1999 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 年的阿富汗戰爭等對於中國大陸的軍事戰略 皆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真正開始有所動作,還是 2003 年伊拉克戰爭之後。解放軍 的觀察家發現上述的戰爭中所使用高比例的「精確制導武器」(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將產生莫大的威脅,對於敵方的領導階層產生點穴攻擊,以最小的成 本換取最大的成果,其政治性效果大且持久。因此即便是防禦,也不僅只在領土 或領海內作戰,必須積極地以火力或電子等手段,攻擊敵方的飛彈基地、指揮中 樞、通信中樞等,此種構想被定位為「積極防禦」的發展。當時的西藏軍區參謀 長趙宗岐、總參謀部通信部部長徐小岩等人,皆提出應著手於系統整合,13但另外 一方面軍事家也注意到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國力與軍事能力,仍然存在很大的落差,

未來勢必依然為「不對稱作戰」,而無法全然仿效美國,因而認為應該想辦法找出 其中的弱點。

2002 年胡錦濤就任,到 2005 年 3 月胡錦濤在全國人民代表的解放軍代表團全 體會議上發表演說提到:「堅決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努力開創國防 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一般認為期間的軍事戰略並無明顯的變化,沒有提出

2002 年胡錦濤就任,到 2005 年 3 月胡錦濤在全國人民代表的解放軍代表團全 體會議上發表演說提到:「堅決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努力開創國防 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一般認為期間的軍事戰略並無明顯的變化,沒有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