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國際因素的變化

第一節 中國崛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第二章 國際因素的變化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3 年調查世界各地的民眾何謂對其 國家的主要威脅,77%的日本人擔憂北韓的核武問題,認為這是主要威脅。74%

的人關注中國的權力與影響力會是對他們國家的主要威脅。1日本因為意識到的威 脅逐漸增加,愈來愈重視周遭的安全環境,來自北韓頻繁的發展核子武器和試射 飛彈、中國擴張在海洋活動。2因此本文分別就中國崛起及北韓核武問題說明威脅 成形的演變。

第一節 中國崛起

中國崛起從 1990 年代至現今已是廣泛討論的議題。無論在西方或東亞,皆無 法忽視其影響。本文尤其關注中國對日本身處的國際環境變化之影響。先由理論 上的中國威脅論,逐漸成為現實的中國崛起,繼而敘述日中關係於其中的展開。

壹、從理論到現實的「中國崛起」

一、「中國威脅論」的隱憂

中國崛起可能對於周邊國家,本質上是一種實質存在的威脅。1980 年代日本 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日本帶來經濟利益。但隨著中國經濟力量崛起,日本經 濟卻走向停滯。中國軍事力量逐漸爬升,日本防衛大學村井友秀即在 1990 年《諸 君》發表「新・中国『脅威』論」,論述中國在國力發展後可能成為對手的威脅。

1 Pew Research Center, “Climate Change and Financial Instability Seen as Top Global Threats” (2013),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3/06/24/climate-change-and-financial-instability-seen-as-top-gl obal-threats/.

2 Adam P. Liff, “Japan’s Defense Policy: Abe the Evolutiona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ashington), Vol. 38, No. 2 (2015), p. 80.

3 Unryu Suganuma, “Japan and China : Senkaku/Diaoyu and the Okinawa/Liuqiu Problems,” In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and Its Legacies: Continu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Reconcili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London: Routledge, 2014), ed. Kimie Hara, p. 72.

4 李世暉,「細川、羽田、村山:後冷戰時代外交的摸索」,李世暉、吳明上、楊鈞池、廖舜右、蔡 東杰 著,當代日本外交(臺北: 五南,2016 年),頁 28-29;何燿光,「中國的東亞戰略操作與決 策兩難」,海軍軍官季刊(高雄),第 33 卷第 3 期(2014 年 8 月),頁 30-31。

5 Caroline Rose, “‘Managing China’: risk and risk management in Japan’s China policy,” Japan Forum (London), Vol. 22, Iss. 1-2 (2010), p. 156.

6 Caroline Rose 認為 2006 年的外交青書指出,亞太地區的「挑戰」包括不穩定因素如民族主義的 高漲,即暗示 2005 年中國發生的反日示威。因為前一年及後一年皆無出現此字眼。Caroline Rose,

“‘Managing China’: risk and risk management in Japan’s China policy,” p. 156.

7 宮城大蔵,現代日本外交史-冷戦後の模索、首相たちの決断(東京: 中央公論新社,2016 年)

區域內盟邦的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構成「最可怕的長程危險」(the most formidable long-term danger)。10

二、漸趨「強硬」的中國對外行為

2009 年前後中國的行為有些轉變,漸趨表現「強硬」(assertiveness)。Alastair Iain Johnston 舉出 2010 年的七個事件,通常被視為代表新的中國外交政策的「強

8 Caroline Rose, “‘Managing China’: risk and risk management in Japan’s China policy,” p. 157.

9 防衛庁,平成 18 年版 日本の防衛,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6/w2006_00.html,頁 42。

10 Thomas J. Christensen, “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 Monster? The Rise of China and U.S. Policy toward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Vol. 31, No. 1 (2006), pp. 81-126.

11 Alastair Iain Johnston, “How New and Assertive Is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Vol. 37, No. 4 (2013), pp. .

12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Working Paper for Strategic Japan Project,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2014), https://www.csis.org/programs/japan-chair/strategic-japan-working-papers, p.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崛起趨勢」假說成立於中國藉由其增強的軍事與經濟的絕對力量,愈來愈 樂意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假設表明此趨勢的轉折點大約在 2009 年,中國開始討 論透過使用「核心利益」的內涵再建構其外交戰略。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顯示

「華盛頓共識」的缺陷,似乎證明「北京共識」才是對的,13特別是因為中國復甦 相對較快。這大大鼓舞中國領導菁英放膽去做,啟動 2009 -10 年間出現的行為轉 變。14

過去中國在東海的活動為較溫和的形式。如果中國試圖改變現狀,不僅需要 面對日本還要抗衡美國。因此,挑戰現狀極可能加強中美的敵意,對中國不利。 然 而,溫和的模式在 2008 年消失,特別是北京奧運結束,中國海軍多次從東海沿著 琉球群島的水道穿越西太平洋進行艦隊演習。演習頻率逐年增高,顯示為更廣泛、

有目的性戰略的一部分。2008 年 2 次,2013 年增至 14 次。這些演習在國際水 域進行,沒有違反國際法。但由於中國的艦載直升機在附近飛行的幾起事件,正 在監視日本的海上自衛隊驅逐艦,引發擔憂。可能引發事故。

中國對釣魚台採取了類似的挑釁行動。從 2008 年開始,船隻侵入釣魚台周圍 的領海。此後入侵的頻率逐漸上升,顯著增加。日本政府於 2012 年 9 月購買三 個島嶼後。2013 年發生侵入 52 次。這一趨勢表明侵占島嶼的水域,也反映更廣 泛有預先計劃的舉措。15

依據「崛起趨勢」假設,習近平政府當前仍在延續 2008 年或 2009 年胡錦濤 起始的方式。此假設認為中國在 2009 年開始不歸路。此假設預測入侵的次數會繼 續增加。一個擁有更大經濟實力和更多軍事力量的中國將不再妥協,擺脫自我強 加的約束行為。由於尚有潛在的經濟和軍事能力,是中國強硬的本錢,已經確立

13 「北京共識」為相對於「華盛頓共識」的經濟模式,暗示一切皆相對於西方的自由市場。Thomas Ambrosio, “The rise of the ‘China Model’ and ‘Beijing Consensus’: evidence of authoritarian diffusion?,”

Contemporary Politics (London), Vol. 18, No. 4 (2012), pp. 381-399.

14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 3.

15 揭仲,「共軍在釣魚台「國有化」爭議期間的作用」,中共年報 2016(臺北: 中共研究雜誌社,

2016 年),頁 4-59。

16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 6.可和林泉忠提出的「中國崛起飛躍期」比較。林泉忠,「中国台頭症候群―香港・

台湾から見た「チャイニーズ・システム」の課題」,アジア研究(東京),第 63 卷第 1 號(2017 年 1 月),頁 48-67。

17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 7.

18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 7.

19 三宅康之,「六・四(第二次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九一年」,高原明生・服部龍二編,日 中関係史 1972-2012 I 政治(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2012 年),頁 229-258。

20 杉浦康之,「天皇訪中 一九九一-九二年」,高原明生・服部龍二編,日中関係史 1972-2012 I 政治(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2012 年),頁 259-2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的繼任者胡錦濤,成功將和日本的雙邊關係恢復到「正常狀態」。 他認為日本是 東亞的重要參與者。後來習近平又走江澤民的老路,他較不重視對日關係,更熱 衷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號召,以維持中國境內的政治穩定。總的來說,隨著不同 派系在中國取得或失去權力,之間的興衰會更加突顯中國對外關係的「惡化及改 善」的交替浪潮,包括對日關係。21

循環假設的領導人態度並不是絕對的。例如江澤民並非總是批評日本,偶爾 會尋求改善。同樣胡錦濤有時對日本採取強硬立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每年參 拜被中國人視為軍國主義象徵的靖國神社,胡錦濤亦無法維持親日政策。2006 年 小泉離任和新首相安倍晉三暗示不會參拜靖國神社,胡錦濤決定改善與日本的關 係。一般來說,大多數領導人當關係惡化時,會試圖恢復和日本關係的正常狀態。

22

「惡化及改善循環」假說認為,中國目前的行為只是延續全方位外交政策,

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維護國內政局穩定性。這表明中國政府希望恢復對外關係中 的正常狀態,甚至包括與日本發生摩擦時。推論是鄰國可以預期中國未來會試圖 與其恢復正常狀態。這是因為和日本或菲律賓等國關係破裂,最終可能導致和他 們最重要的盟友美國的戰略對抗。只要中國將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作為最高指導 原則,中國將繼續努力與鄰國改善關係。假設顯示中國的強硬態度是有限制的。23

「重新定義戰略競爭對手」假說假設,中國為了尋求權力的平衡和某些鄰國 及至少一個戰略競爭對手(strategic rival)發生衝突,競逐其戰略目標。中國的某 些戰略目標,用來描述中國在外部問題立場上的話語,與現實頗有距離。例如中 國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大部分東海與南海是中國的主權。中國為了縮

21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 8.

22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 8.

23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 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小其目標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對抗鄰國及戰略競爭對手。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國共產黨從未達成與所有鄰國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國家 維持友好關係。韓戰後,台灣與美國一直扮演中國主要「對手」(中蘇敵對時期例 外)。對中國而言,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美國的形象從直接轉為間接競爭對手。這 賦與中國提出新的戰略概念,不斷重新定義對美國關係的動力。如「戰略夥伴關 係」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此假設推論與 1950 年代比較,預期中國外交政策將更緩和。1950 年代中國 與美國在打韓戰。之後與台灣長期敵對。期間中國還因領土衝突與印度、蘇聯、

越南戰爭。251980 年代,中國大幅改變方向,不再設定(假設性)的「主要敵人」, 將經濟發展放在首位。並積極避免製造敵人或與其他國家有潛在的軍事對抗。2012 年和日本在釣魚台的摩擦,中國小心翼翼不引發軍事衝突。作為的強硬程度明顯 下降,不符合「崛起趨勢」假說長期觀點的假設。26

如果「重新定義戰略競爭對手」假說正確,就可以預測中國選擇性地面對競 爭對手以確保其利益,避免同時被有敵意的鄰國與主要大國戰略性包圍。對抗不 僅取決於中國自身的戰略選擇問題,及鄰國的外交問題。因為中國的戰略利益範 圍從領土野心到海上權利競逐。中國的強硬在潛在對手犯了外交錯誤立即展現。

精心準備的鷹派居於決策的領導地位,充分利用錯誤並咬定其戰略競爭對手。

「重新定義戰略競爭對手」假說預測,如果有敵意的領導人在印度、台灣或 美國掌權,中國可能會對日本和菲律賓更加緩和。當日本及菲律賓有親中領導人 時,中國可能會做微小的妥協以改善緊張局勢。儘管特定的雙邊關係有所改善,

但此假設預示只要戰略野心無法完全滿足,強硬的中國將持續出現在未來某些議

24 Yasuhiro Matsuda,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 10.

25 中國是亞太地區捲入最多領土爭議的國家,和多國存在邊界爭議。廖舜右,「橋本:美日安全保

25 中國是亞太地區捲入最多領土爭議的國家,和多國存在邊界爭議。廖舜右,「橋本:美日安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