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國內政治的影響

第三節 小結: 「安倍一強」的奠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2013 年的參議院選舉之後,自民黨擁有 115 個席次(48%),公明黨 20 個 席次(8%)。民主黨剩 59 個席次(24%),而第三勢力日本維新會、大家的黨以 及生活的黨 29 席(12%),日本共產黨 11 席(5%)。自民黨大獲全勝,民主黨 慘敗。自民黨在選舉中贏得 84 個席次,比例從 35%拉高到 48%。相比之下,民 主黨原先 86 席,從 36%跌至 24%。自民黨增加的席次數(29)幾乎和民主黨失 去的席次數相當(27)。53

學者認為自民黨的勝利可歸因於和贏得 2012 年眾議院選舉相同的力量:民主 黨的不受歡迎、反對派的分歧和低投票率(52.61%)。自民黨幾乎贏得所有一人區。

自民黨和民主黨分別主宰二人區十年,許多各自的鐵票區,但民主黨在 2013 年潰 不成軍。自民黨在 10 個選區皆拿下一席,然而民主黨只保住 7 個選區。其餘 6 個 選區的 22 席,自民黨贏得 8 席,公明黨 4 席,民主黨 3 席,其他由各黨斬獲。

54

在參議院選舉期間,安倍有意無意掀起修憲議題,卻不為民眾接受。菅義偉 表示:「修憲與安全保障是重大議題,但卻不是緊急議題,目前宜以經濟為第一優 先」。在菅義偉的建議,安倍在競選過程中,不再提起修憲問題,而強調「安倍經 濟學」的成果,最終贏得大選。55

第三節 小結:「安倍一強」的奠基

如同白智立所言,日本的行政機關改革的影響遠遠超過組織改造的範圍,關 係如何確立政治主導、改革政府周邊組織與轉變政府間關係等。行政機關改革涉

2012 and 2014 Elections,” In Japan Decides 2014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eds. R. J.

Pekkanen et al., p. 10.

53 Robert J. Pekkanen, Steven R. Reed, and Daniel M. Smith, “Japanese Politics Between the 2012 and 2014 Elections,” p. 11.

54 Robert J. Pekkanen, Steven R. Reed, and Daniel M. Smith, “Japanese Politics Between the 2012 and 2014 Elections,” p. 13.

55 吳明上,「第二次安倍政權成為穩定政權之研究:從內閣官房長官角色分析」,頁 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及決策機制的轉變和政治體制改革,是行政體制的結構性變革和轉型。56

五五年體制下,首相的領導權受到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極大的制約。1990 年代的政治改革及中央省廳改革,讓行使有力的領導權成為可能。設置跨部協調 會議機制,賦予首相直接主導政策的權力。並經由強調首相為行政首長,明文使 首相擁有提議權,首相得以迴避「事前審議」的制約,確立「首相主導」政治模 式的基礎。強化首相的輔佐機關,讓政策決定過程從以往的「官僚主導」模式,

得轉變為「官邸主導」模式。內閣官房得以從「制定計畫、擬定草案」開始主導,

不再只是草案制定後的綜合協調。官邸從官僚手中取得政策制定過程的主導權。

小泉純一郎活用改革成效,透過主導經濟財政諮問會議,使經濟財政諮問會 議做成的決議,易成為內閣決議而有拘束力。決策中心從內閣會議移轉到經濟財 政諮問會議。主導議程設定,利用會議過程的透明化,提高反對首相政策的成本,

有利於推動政策。經濟財政諮問會議的意見,即首相的意見。無論官僚或政治人 物都可感受首相影響力上升。

2009 年民主黨執政,主張要「政治主導」,由具有民意基礎的政治人物負責 執政。改革官僚主導,目的在改正議員和官僚過密的互動,打破既得利權的權力 結構,強化內閣領導,並提高決策過程的透明度。民主黨成立國家戰略室及行政 刷新會議。增加政治任命的職位,以落實政治主導。不過國家戰略室成效不彰,

鳩山由紀夫 2010 年下台後,菅直人將其改為首相的顧問幕僚單位。2011 年野田 佳彥首相上台將之廢除,改設國家戰略會議。行政刷新會議命運類似,不受首相 重視,實際功能有限。

選舉制度從「中選舉區制」轉為「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一票選人一票 選黨。因為一個選區只選出一名代表,不再有同黨競爭的情形,候選人不需要過 度強調個人,而以政黨和政策議題為主要訴求,讓選舉轉為以政黨競爭為中心。

同時推動政治資金制度改革,強化企業或個人對政黨或政治家個人捐獻的制度。

56 白智立,「从比较公共行政研究看战后日本行政体制特征——兼论 90 年代日本行政改革的特质、

意义」,日本学刊(北京),第 4 期(2012 年),頁 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藉由制定對政黨的公費補助,希望改善「金權政治」。

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讓派閥較無運作空間、提高黨魁形象的重要性,黨 總裁或幹事長等黨中央掌握提名權和資金分配權,強化黨中央的權力。因此透過 黨中央能高度影響議員,首相主導議員的可能性大增,形同首相領導權的擴張。

至此奠基制度面上首相領導權的行使。

2012 年第二次安倍內閣成立,安倍規劃的藍圖,以經濟為主軸推動政策,將 外交排於經濟之後。贏得 2013 年參議院選舉後,再全面推動國防改革及外交政策。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曾表示,經濟優先是第二次安倍政權能夠穩定的主因之一。

2013 年上半年最重要的政治議題是參議院選舉,如果自民黨不能控制參議院,可 能會持續 2007 年第一次安倍內閣參議院選舉後的「扭曲國會」。反之,掌握參議 院將會有三年多穩定的執政期。

結果因為民主黨的不受歡迎、反對派的分歧等原因,自民黨大獲全勝,民主 黨慘敗。安倍先推動經濟的策略成功,勝選後開始大膽推行難度較高的安全政策 立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