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國崛貣的客觀分析

第一節 中國的經濟崛貣

網址: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 (accessed 2011/1/1)

在 1992 年至 2009 年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呈現穩定成長的狀態,

2 根據 World Bank 的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DI)&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GDF) 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中國國民生產總值與經濟成長率

施,到了 1990 年代,為了能夠取得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會員資格,大幅度地解除原本的貿易障礙,因此,如圖二-2 所示,

1992年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中國歷年國際貿易總額

Total Value of Imports in billion yuan Total Value of Exports in billion yuan

其後,中國迅速地投入許多區域貿易協定(PTA,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的談判與簽暑,開始參與新一波的貿易自由化,以避免在 WTO 架構下受到歧視性的對待,同時也提高新興的中國企業對重要國外市場的進 入,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與東南亞國家國協(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East Asian Nations)、智利、澳洲、紐西蘭與台灣等 國家或組織間貿易協定的談判,4這也使得中國的貿易額在 2001 年後仍然持

中國在國際貿易上的表現受到外國直接投資(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相當的影響。FDI 也是一個觀察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中

特別是一些經常被課以高關稅保護的產品。Robert Z. Lawrence, "China and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in Barry Eichengreen, Charles Wyplosz and Yung Chul Park eds., China, Asia, and the New World Econom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008).

5 Christopher Edmonds, Summer J. La Croix, and Yao Li, "China's Rise as a Trading Power,"

in Christopher A. McNally ed., China's Emergent Political Economy: Capitalism in Dragon's Lair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p.177-180.

6 Ibid. pp. 171.

(FIE,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在中國本土進行商業活動的限制,讓他們 能夠利用中國當時低廉的人力資源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這樣的政策

7 Peter J. Buckley, Jeremy Clegg, Adam Cross, and Hui Tan, "China's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uccess: Southeast Asia in the Shadow of the Dragon," in Peter Buckley 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hina and the World Econom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8 Clyde Prestowitz. Three Billion New Capitalists: The Great Shift of Wealth and Power to the East.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6), pp. 61.

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百萬

中國歷年吸引的國外直接投資(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illion dolla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角色愈形重要,9在貿易的成長帶動全國經濟成長的同時,中國政府將更多 的資源投注在科技、教育以及交通運輸上,使得中國的投資環境改善,而人 民所得的增加,擴大了中國本身的內需市場,再加上加入 WTO 後市場的開 放,吸引了更多的 FDI 流入。在整個 FDI 與貿易相互帶動的過程中,中國的 技術與勞力的層級在垂直分工網中遂快速提升,最終強化了中國在國際貿易 中的競爭力。

在這段期間內,中國在貿易與 FDI 上的驚人成長引貣關注,尤其是對於 區域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成為了討論的焦點。就貿易而言,中國的出口對於發 展程度較高與較低亞洲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前者的出口組成以技術密集 的消費品與資本財貨為主,與中國的出口性質差異較大,而在垂直分工結構 的支配下,這類國家出口半成品到中國進行組裝再製,因此,中國整體經濟 成長所帶動的進口與出口能量反而能使其獲益;但是對於出口組成與中國較 為雷同,即以勞力密集的消費品為主的後者而言,其所遭受排擠效應

(crowding-out effect)明顯地嚴重許多。10換句話說,中國在貿易上的表現 為高收入的亞洲國家,例如像新加坡、韓國以及台灣等國家的出口帶來的影 響是較為正面的;然而為印尼、緬甸與柬埔寨等低收入國家則帶來較為負面 的影響。而另一方面,中國是否會對區域內的 FDI 產生移轉(diversion)的 效果,有論者認為頇視 FDI 的目的而定:對於以出口與市場為導向的 FDI,

中國比較容易產生磁吸效應(magnetic effect);而為了利用與擷取當地自然 資源而生的 FDI 則不會受到中國的影響。11整體而言,中國的快速成長對亞 洲國家所造成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對某些國家或某些產業會產生長期或短

9 Dilip K. Das, "A Chinese Renaissance in an Unremittingly Integrating Asian Econom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8, No. 59 (2009), pp. 321-38.

10 Barry Eichengreen, Yeongseop Rhee, and Hui Tong, "China and the Exports of Other Asian Countries,"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 143, No. 2 (2007), pp. 201-26.

11 Peter J. Buckley, Jeremy Clegg, Adam Cross, and Hui Tan, "China's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uccess: Southeast Asia in the Shadow of the Dragon," op. ci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期的負面效果,但是其帶來的高度競爭壓力,刺激了個別國家的發展,同時 帶動了區域內的貿易擴張以及經濟整合。12

中國的經濟實力也反映在急速累積的外匯存底上。如圖二-4 所示,1992 年時,中國的外匯存底僅約為 200 億美金左右,接下來的幾年呈現緩步爬升 的狀態,至 1996 年首度突破一千億美金,2000 年時則約一百六十五億美金,

自 2000 年開始,累積的幅度突然顯著地上升,在 2000 年到 2008 年的九年 期間,中國的外匯存底以帄均 30%以上的年成長率增加,在 2006 年正式突 破了一兆美元的關卡,而這個數字在短短三年後,即 2009 年,又成長了一 倍,達到兩兆四千億美元的數額。中國鉅額的外匯存底被認為是其龐大的貿 易順差通過了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而產生的結果,即中國透過對匯兌市場的 管制而得以持續地累積出口貿易所賺取以美元為主的外幣13,換句話說,中 國政府欲藉由外匯存底的累積持續地增加美元的持有,同時釋放出人民幣,

以使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長期維持在較低的水準,維持中國產品在世界 貿易市場的競爭力14;高競爭力的產品遂創造越來越高額的出口貿易,而貿 易順差的差額又累積成為更高額的外匯存底,更高額的外匯存底意味著中國 政府擁有更多的能量來壓低人民幣的匯率。最終,外匯存底、出口貿易以及 匯率形成一個相互加強的循環:外匯存底與出口貿易兩者不斷地攀升,伴隨 著被低估的匯率。這樣的狀況引發了關注,特別是來自於身為中國最大貿易

12 Dilip K. Das, "A Chinese Renaissance in an Unremittingly Integrating Asian Economy," op.

cit.

13 依據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在民國 81 年 2 月所發佈的公開資料<淺談外匯存底的意義、來源和運

用>中的說明:「國人對外輸出所賺得的外匯並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因為國內的支付是使用新臺 幣的。因此任何個人或團體想把持有的外匯在國內使用,就必頇前往政府指定辦理外匯業務的銀行 (簡稱指定銀行)把外匯換成新臺幣(俗稱押匯或賣匯)。而指定銀行為了保有足夠的新臺幣資金,

又把外匯賣給中央銀行,這就是中央銀行外匯存底的來源。」也就是說,外匯存底的所有權原本屬 於從事貿易行為的國家內的個人或是企業,但是中央銀行能夠以賣出新台幣買入外幣的方式從私人 手中取得這些外匯存底,並且做為政府調節匯率的一項工具,在亞洲新興國家,對於外匯存底的管 理是國家貨幣政策中重要的一環。

14 Peter Gamham, "Renminbi conjecture lifts dollar," Financial Times, Nov 14 2009.

數據自行繪製而成。網址:http://www.stats.gov.cn/tjsj/

(accessed 2011/1/1)

鉅額的外匯存底象徵著中國的另外一個新身分:全球金融強權,同時也 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人。16逐漸解除的出口壁壘、刻意低估的匯率、中國企 業產能的提高所創造出的以國際貿易為支柱的經濟發展及不斷上升的私人 儲蓄率(private savings rate)等因素綜合在一貣創造了中國鉅額的經常帳順 差(current account surplus),17讓中國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全球性的金融 強權。

中國開始使用手中的資金進行海外投資,美國政府所發行的公債便成為

15 美國對中國長期的貿易赤字在美國國內引發反彈的聲浪,尤其是在 2008 年金融風暴發生之後,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民將蕭條與高失業率歸咎於與中國間失調的經濟關係,給予美國政府越來越大的 壓力。Yeganeh June Torbati, "More Fire From Washington on China's Economic Policies,"

Economix (New York: New York Times, 2010).

16 Gregory Chin and Eric Helleiner, "China as a Creditor: A Rising Financial Pow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2, No. 1 (2008), pp. 87-102.

17 事實上,造成中國鉅額的經常帳盈餘的原因在學界引發熱烈的討論,至今未有單一定論。請

見 Martin Jacques.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09), pp.

151-193. Wing Thye Woo, "Updat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after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what position on regional and global economic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Vol. 7, No. 2 (2009), pp. 139-66. 以及 Morris Goldstein and Nicholas Lardy,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Dilemm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6, No. 2 (2006), pp. 422-26.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PRC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 billion dolla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其中一個重要的投資標的。表二-1 為中國歷年來持有的美國公債金額:1989 年時,中國僅持有兩億美金的債券,佔總發行量的 0.02%;五年過後的 1994 年,金額成長了 90 倍達到 180 億,佔總量 1.46%;到了 2000 年時,則為九 百億美金,但是若從發行量的百分比來看,也不過比六年前提高了 1%,為 2.59%。這個數字在四年後,即 2004 年,就成長了一倍有餘,當時中國所 持有的美國公債佔總量的 5.66%,總額為三千四百億美金;四年後的 2008 年,百分比已經超過 11%,金額則突破一兆美金;隔年中國又增加了兩千 五百億美金的持有,達到將近一兆五千億美金的水準,佔總發行量 15%。

表 二-1 中國持有的美國公債

Year 2009 2008 2004 2000 1994 1989

China's holding 1,464,027 1,205,080 340,972 92,231 18,180 200 Total 9,640,560 10,321,749 6,019,234 3,558,182 1,243,863 847,100

% of Total 15.19% 11.68% 5.66% 2.59% 1.46% 0.02%

單位:百萬美金。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從上述的統計數字可以發現,中國購置與擁有的美國公債,在整個 1990 年代以緩慢的速度成長,進入 2000 年後,上升的幅度才較為顯著,不過從 2004 年左右開始,則連年出現大幅度的增長。這樣的發展趨勢與中國外匯 存底的累積趨勢相符,代表中國在外匯存底增加的同時,也增加對國外資產 的投資。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公債持有也象徵著美中之間越來越深且充滿 矛盾的經濟互賴關係:18美國本身的高消費率與低儲蓄率,再加上中國對人 民幣的壓抑造成美國對中國嚴重的貿易赤字,使中國迅速地累積財富,但是 也形成在出口上對美國的高度依賴,因此,為了維持美國的購買力與自身外 匯存底的價值,中國持續地購入以美元計價的債券,包括美國公債,使美國 的利率得以保持在低點,同時也支撐美元的價格。換句話說,中國必頇不斷

18 John Plender, "US and China must guard against their fatal embrace," Financial Times, Sep 16 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地吸收美國向外輸出的負債,然而在上述問題無顯著改善的情形下,此時美 國又需要再度向外輸出負債。簡言之,這是一種債權人將從債務人處賺到的

地吸收美國向外輸出的負債,然而在上述問題無顯著改善的情形下,此時美 國又需要再度向外輸出負債。簡言之,這是一種債權人將從債務人處賺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