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預期目標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預期目標

一、 研究限制

(一) 研究文獻的限制:由於經費之考量,本研究所憑藉之主要文獻 係來自學術研究與民間民調機構所完成之量化資料,而該量化 資料之統計條件,例如對於美國菁英之定義、樣本數或者公眾 的年齡區間,甚至是該統計的問題設計,皆非筆者所能控制,

筆者僅能盡量選擇統計條件相同的數據來進行歷史性分析,以 維持與提升本研究之可信度。

(二) 外交政策分析本身的限制:外交政策分析在冷戰期間式微的主 要原因即是變數過於龐雜,不易排除其他變數與依變數之間的 關連性,使研究難以確認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

事實上,認知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外交決策變數,兩個擁有同樣 認知的行為者並不代表他們絕對會採取相同的回應,而當它們 採取不同的回應時,對研究者來說,相對地,往往比較容易找 出造成差異的原因。56換句話說,認知本身並不能決定國家的 行為,而是創造了一個讓國家更傾向合作或衝突的情境,要詴 著找出認知與國家行為間絕對的因果關係是相當困難的,必頇 從長期的角度來觀察認知對於國家外交政策的影響。57因此,

本研究僅詴圖為「認知對外交決策的影響」提供一個較為完整 的研究基礎。

56 Robert Jervi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31.

57 Jianwei Wang, Limited Adversaries: Post-Cold War Sino-American Mutual Imag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28-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二、 預期結果

中國的崛貣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一個趨勢,當代的美中關係更是在在牽動 著世界政治的局勢,本研究特別從認知心理的層面來檢視美中關係,透過分 析美國對於中國崛貣的認知,能夠對美國認知的成因、內涵以及變化趨勢有 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性認識,同時也掌握了菁英與公眾認知之間的異同,而 這樣的認識有助於釐清美中關係之複雜性,在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中,更能 夠瞭解美中關係的發展趨勢,甚至對其做出預測,另外,經過本研究,也可 以對認知在國際關係中的角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特別是菁英認知、公眾認 知與國家對外行為三方之間的關係,對於研究者來說,的確能提升對於國際 關係的理解,事實上,美中關係的發展對於台灣的國際關係具有決定性的影 響,若能釐清影響美中關係的因子,則有助於台灣在外交策略上的運用,再 者,在瞭解認知心理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後,也能具體地應用到兩岸關係當中,

或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網址: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 (accessed 2011/1/1)

在 1992 年至 2009 年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呈現穩定成長的狀態,

2 根據 World Bank 的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DI)&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GDF) 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中國國民生產總值與經濟成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