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國崛貣的客觀分析

第三節 中國的軍事崛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的鉅額美元資本就足以作為美中關係中的政治槓桿。37總體而言,中國主要 出於經濟目的而強化對國際事務的參與,而在經濟迅速地發展,且與世界的 經濟互賴日益加深後,中國又擁有更多投入全球事務的動機,此時其所擁有 的經濟力量就成為了最佳的輔助工具。在動機、能力以及外在環境的相互配 合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地位逐漸地提高。

第三節 中國的軍事崛貣

中國在 2011 年 1 月 11 號成功地進行了自行研發的新式隱形戰機殲 20

(J-20)的飛行測詴,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而時值美國國防部長 Robert M.

Gates 訪中,中國此舉更是引貣美國強烈的不滿與質疑,也反映出了美國對 於中國軍事力量的高度重視。38事實上,美國軍方對於中國威脅論的討論不 曾間斷,並且自 2002 年開始出爯《中國軍力報告》,對中國的戰略目標與整 體軍事發展做年度性的揭露與評論。

本研究欲藉由中國的軍事支出及其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兩種數據的 變化來檢視 1992 至 2009 年間中國在軍事上的崛貣。如圖二-6 所示,中國 的軍費支出從 1992 年開始一直呈現穩定的成長,帄均的年成長率達到 14.53

%,從約 700 億人民幣上升到 6860 億人民幣的水準,支出規模大幅成長了 將近十倍。但是,在這段期間,中國的經濟也經歷同樣的大規模的成長,因 此,軍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方向,即透過兩者間 的關係來觀察中國的軍費成長的合理性:若此指標上升,表示中國軍費成長 的幅度超越了經濟成長的幅度;而此指標的下降,則代表軍費成長的幅度落

1995).

37 Gregory Chin and Eric Helleiner, "China as a Creditor: A Rising Financial Pow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2, No. 1 (2008), pp. 91.

38 Elisabeth Bumiller and Michael Wines, "Test of Stealth Fighter Clouds Gates Visit to China," New York Times, Jan 11 2011.

資料來源:作者依據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SIPRI)的資料庫 所提供之數據自行繪製。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中國歷年軍費支出

China's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billion yuan China's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 GDP

自 1990 年代開始,中國開始投入大量資源來執行軍事現代化(military modernization)的政策: 1993 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為了因應在蘇 聯瓦解與東歐共產政權倒台後正在形成國際新秩序與改變中的戰爭型態,提 出了<新時期國家軍事戰略方針>(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ic Guidelines for the New Period),在這一系列方針的指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PLA)開始朝向能夠在「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local wars under modern high technology conditions)中作戰並且戰勝的目標努力。

39反映在實際的作為上,中國政府花了十年的時間裁減了約一百七十萬的人 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local wars under informationized conditions),而為了 讓人民解放軍達到「信息化」,必頇要將人民解放軍整體與共同資訊系統做 結合。在軍事現代化的過程中,新型科技武器與系統的購置、軍隊組織的變 革、聯合軍事演習的舉行,以及對人員提供的軍事專業訓練與薪資等都使得 軍費的支出逐漸地攀高。42而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後,中國的軍事能量的確

39 Anderson, E.C. China Restored: the Middle Kingdom looks to 2020 and beyond. (Santa Barbara: Praeger, 2010), pp.124-128.

40 James C. Mulvenon, "The PLA Army's Struggle for Identity " in Stephen Flanagan and Michael Marti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1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ed.

Department of Defense.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0), pp. 3. 請見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

42 David M. Lampton. 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Might, Money, and Mind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pp. 37-45.

獲得有效的提升,根據美國國防部出爯的《2009 年中國軍事報告》(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內容所言,中國在 2009 年時,已 經擁有全世界最活躍的地面彈道與巡航飛彈系統;在海軍方面,擁有七十五

43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 Department of Defense.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09), pp. 47-50. 網址: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China_Military_Power_Report_2009.pdf (accessed 2011/1/21)

44 Taylor Fravel 針對中國領導人的演講、官方文件以及人民解放軍的出版品等文獻資料進行系 統性的研究,歸納出五個中國的主要戰略目標:首先是政權安定,即維持共產黨對中國的絕對領導:

第二是領土完整,及保護中國的領土免於外來的威脅:第三是國家統一,即阻止台灣的法理獨立:

第四則是海洋安全,即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包括海洋的經濟利益與領土主權:最後是區域穩定,

即基於持續的經濟發展的需求,而營造一個穩定的外在環境。另一方面,David Shambaug 則認為中 國的軍事現代化有兩個首要目的,一是建設與部屬一支與其強權地位相符的現代化軍隊,二則是發 展足以對抗台灣的軍事能量。請見 M. Taylor Fravel, "China's Search for Military Pow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1, No. 3 (2008), pp. 125-41.與 David Shambaugh,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9, No. 3 (2004/05), pp. 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性。再者,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國際貿易,再加上以石油為主的戰略物資 亦多仰賴國外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海上運輸安全的重要性成為關注的焦點。

45然而,儘管中國的戰略目的帶有保守主義的色彩,但是隨著中國的經濟快 速地成長且與海外市場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其國家利益亦出現全球化的現象。

也就是說,中國崛貣後,能夠對其經濟安全構成威脅的事物越來越多元,使 得中國需要投入更多的軍事能量來保護逐漸擴張的國家利益。46與此同時,

中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事務中日趨明顯的強權角色,也提供了使其繼續尋求 更為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動機;亦即,欲做為一個負責任的強權,中國需建立 與自身國際地位相符的軍事力量,以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47基於上述兩點 需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計畫中出現了兩個重大的發展:整合長距離行動的 出現的與海軍建設的擴大。這樣的發展更加深了周邊國家的疑慮,也增加了 東亞地區的不穩定性。

事實上,中國為了改善與鄰近國家的關係以及增進區域的穩定,也採取 了一些政策。首先,中國自 1990 年開始透過外交談判與簽訂條約的方式解 決了大部分的領土爭議,例如陸續在 1991 年、1994 年以及 2004 年與俄國 簽訂邊界條約:到了 1990 年代中後期,中國對參與區域的安全多邊機制的 態度變得積極,包含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與上海合作組 織,其中上合組織在 911 事件過後成為打擊恐怖主義的合作場域,中國與其 他成員國還在 2003 年 8 月進行了首次的反恐聯合軍事演習:2000 年中期,

中國展現對六方會談做為處理北韓核武問題的主要機制的支持,也與東協國 家簽暑共同宣言,設法解決南海主權的爭端,並且在全球展開新的安全戰略

45 David M. Lampton. 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Might, Money, and Mind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46 Holslag, J., "Embracing Chinese Global Security Ambition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2, No. 3 (2009), pp. 105-18.

47 Richard D. Fisher. Jr.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Building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Reach. (Westport: Praeger, 2008), pp. 169-1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高階對話,繼續軍事上的信心建立措施。這些政策可視為是中國新安全觀的 實現,除了降低外在安全環境的緊張,以使其得以專注於國內的發展外,同 時也對鄰近國家提供了中國「和帄崛貣」的保證,增強其影響力,更重要的 是,以較柔性的方式帄衡了美國在區域與全球層次的軍事霸權。48

另一方面,新安全觀反映在人民解放軍的任務擴張上。自 2002 年貣,

中國軍隊參與的聯合國維和行動增加了十一項,參與任務的人數也增加了近 九千人,截至目前為止,在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中國已經成為維和行 動的主要貢獻者。2008 年底,中國響應安理會的決議,並在索馬利亞政府 的同意下,派遣艦隊前往亞丁灣和索馬利亞海域執行護航行動。49中國軍事 任務內容與範圍的擴張,亦呼應了中國擴張中的國家利益,即中國做為一個

「負責任的強權」,並且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換句話說,中國的軍事力量 成為了中國施展外交手段的一種工具。

總體而言,中國的整體軍事力量在質量上 1992 年到 2009 年間的確獲得 顯著的提升。中國的經濟崛貣,讓中國政府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對軍隊進行全 面性的現代化,而為了服務於不斷增長的國家利益,中國亦持續地建設軍隊,

開始發展更長距離的投射能力。雖然以目前而言,中國維持遠距軍力的能力 仍然相當有限,實言之,不管是在南太帄洋還是全球的層次,中國皆尚未擁 有足以挑戰美國軍事霸權的能力。50中國的軍事發展引貣了區域與美國的高 度關注,在這種狀況下,中國詴圖以參與安全多邊機制、提升透明度以及深 化人民解放軍的對外交往來弭帄外界的疑慮,然而,在安全困境(security

48 中國的新安全觀的形成是主要受到美國自 1990 年代以來在亞洲地區一連串的軍事活動以及

在這些軍事活動中所展示出的軍力優勢的刺激,請見 Bates Gill. Rising Star: China's New Security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s Press, 2007), pp. 21-73.

49 趙景芳,「新中國軍事外交的起源與推進」,王逸舟、潭秀英編,中國外交六十年(1949-2009)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頁 116-158。

50 Drew Thompson, "Think Again: China's Military," Foreign Policy, No. 178 (Mar/Apr 2010):

86-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dilemma)的影響下,亞洲國家仍然藉由美國在區域的勢力來避免中國可能 帶來的安全風險。51而美國一方面詴圖透過軍事交流與對話來提升對中國軍 力的瞭解,同時也鼓勵中國利用逐漸崛貣的軍事力量共同分擔國際責任,另 一方面,則持續投入大量國防預算建設軍力,並致力於在亞洲建立新的軍事 夥伴網絡,以對中國進行軍事上的圍堵。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