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醫療改革中的市場機制與政府主導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中國醫療改革中的市場機制與政府主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希望同時達到地方財政自主,中央又不失控管權,劉認為這種思維在醫療改革過 程中也經常浮現。醫改至今,中央「掌握最終決定權」的意識型態是否仍未完全 放開,值得進一步檢視。較為可惜的是,其研究範圍著重在醫療保險體系的建構,

對於醫改其他方面,如基層衛生醫療體制、公立醫院改革等並無著墨,且由於研 究時間限制,沒有兩會後出台的「新醫改方案」分析。

整體來說,本章在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文獻回顧中,發現中國醫療改革區域 性研究多於宏觀全面研究;從政府為主體出發的研究則多於從其他層面考量的研 究。另外,政府推出的政策則是五花八門,各省不僅具體實施細則不一、建制時 間也不一致。最重要的是,在中國國務院和衛生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醫改 相關部門網站上,沒有一個統整陳列的醫改政策平台,只有即時新聞的發佈(且 通常篇幅極短);衛生部政策法規司的網頁上,有關「深化衛生醫藥改革工作」

的訊息,其發佈日期從 2009 年 4 月 9 日一下跳至 2010 年 2 月 23 日,將近十一 個月的「斷層」中,政府發佈了什麼樣的政策?各省有什麼樣的醫改具體作為?

37完全沒有提及。因此作者在政策法規蒐集和系統化上,只能盡量蒐羅和拼湊有 關部門和研究單位的「斷簡殘篇」,試圖還原其政策樣貌。

由於上述蒐集資料的困難,作者希望能盡己所能,對中國醫療改革至今,政 策法規的演變、其背後推動醫療改革各項方案的因素、醫療改革實施後果評估等 等,進行統整和概括性的討論,希望能對中國實施逾三十年的醫療體制改革有較 全面的認識。

第三節、中國醫療改革中的市場機制與政府主導

促進醫改的因素中,最受注目的是市場與政府的互補與優缺失探討。

首先,何謂市場機制和政府介入?林布隆(Lindblom)認為,「市場機制」

       

37  中國衛生部網站, http://www.moh.gov.cn/,2010 年 3 月 28 日。 

主導力量」,並將國家力量分為「消極(passive)國家能力」、「積極(active)國 家能力」、「超(super)國家能力」(吳國光,1994);40其次為「著重市場自我調 節功能」,吳敬璉(1993)甚至斷言:用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計畫經濟體制是歷史 做出的選擇41;第三類則是聚焦在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42的原因及現象。

       

38 Charles E. Lindblom、Edward J. Woodhouse 著,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最新政策制訂 的過程(台北:韋伯文化,2001 年)。

42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主要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生產和分配財貨及服務的情況,引起市 場失靈的原因可能是財貨為公共財、或具外部性、不完全資訊、不完全競爭等特性。而政府失靈

(Government failure)則指市場失靈後政府採取措施以彌補市場機能之不足,卻因種種理由使政 府無法成功扮演合理分配的角色;或政府解決一部份問題後反而衍生其他困擾,此種由於政府能 力限制或干預所引發的不良後果,是謂「政府失靈」。導致政府失靈的主要原因有政治制度的限 制或政府內、外部因素等。GordonTullock 等著,徐仁輝等譯,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的初探頁 12-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一) 強調國家、政府主導力量:

市場化之前,中國是仰賴「超國家能力」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制度基礎之國家;

但是市場機制引進過程中,中國原以傳統的列寧主義政黨和史達林國家體制下形 成的、具有極權主義特性,以「超國家職能」為核心的對社會全面控管的能力,

面臨動搖瓦解。由於「超國家能力」的推動,主導經濟發展、支配社會福利的「積 極國家能力」以及維持基本秩序的「消極國家能力」也在市場化進程中弱化。吳 國光認為,如果為挽救國家能力的流失,進而一味強調增強國家能力,則可能導 致國家恢復對社會的大規模控制,影響市場和個人自由。中國於 80 年代流行的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43悖論,使問題浮現:失去對社會的強力控制,是否意 味著秩序重現的遙遙無期?反面來說,國家對社會掌控的復辟也將阻斷社會自由 繁榮的發展可能?吳國光指出,關鍵不在是否加強國家能力,而是應當加強哪一 方面的國家能力,也就是說,國家應使用何種手段來達成目的。只是吳並未進一 步提示政府應「如何」介入。

改革初期,中國領導人主張引進市場化,停滯幾十年的醫療領域看似注入積 極性,卻因醫療服務的特殊性,產生許多市場化弊端。左學金、胡蘇云(2001)

等人認為,政府應「適當」實施干預手段,以糾正市場失靈現象。44

侯賓和崔瑾(2006)則指出,醫療體系的結構大致完善,但是政府財政投入 太少,以致醫院不得不將成本轉嫁到患者身上,因此,醫改下一步應由政府主導,

動員社會資源由政府負擔大部分醫療經費,個人負擔小部分,一方面將醫院的虧 損降低;另方面減輕民眾就診壓力。45

就強調國家、政府主導能力觀點,中國於改革以來,在經濟發展上展現了「積 極的國家能力」;反之,在社會福利方面,中國積極的國家能力卻在下降。甚至        

43 周雪光,「論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當代中國研究中心,1991 年第 5 期。

44 左學金、胡蘇云,「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政府與市場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2001 年第 5 期,頁 104。

45 侯賓、崔瑾,「中國醫療體系的現狀描述」,頁 19。

http://finance.ifeng.com/news/video/20090414/540484.shtml,2010 年 7 月 4 日。

49 1984 年,中國中央明確指出,公費醫療制度改革是解決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的唯一途徑。參見 高春亮、毛豐付、余暉,「激勵機制、財政負擔與中國醫療保障制度演變—基於建國後醫療制度 相關文件的解讀」,管理世界,2009 年第 4 期,頁 75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療市場化改革,僅體現了醫療服務籌資方式的市場化(主要是財政退出和個人進 入),對於醫療服務本身的市場化則無著墨。

80 年代改革初期至 90 年代中,強調醫療市場化的相關文獻為大宗,但是到 了二十世紀後,主張醫療體制「有條件的市場化」,亦即政府配合市場機制改革 醫療體制的探究則漸為主流。

如顧昕(2005)在參考各國的醫療體制改革後,發現存在「有條件的市場化」

趨勢。他強調,中國過去的醫療改革之所以未能成功,乃因政府職能在市場化過 程中的缺席。首先,政府未能有效推動醫療保障的全面覆蓋,從而導致醫療費用 負擔的不公;其次,醫療保障相關機構,沒有代替患者有效監督醫療服務費用,

以致藥價、門診、住院費高得離譜;第三,政府相對於醫療服務提供者的關係,

並未完全清楚區分,導致權責不明,政令難以有效率的實施。顧昕駁斥「放棄市 場化」的觀點,他指出,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下一步,應當走向「有管理的市場化」

之路,將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作有效結合。50

劉霖(2007)則針對競爭性的醫療市場,設計了相關模型進行分析,他強調,

雖然醫療市場和商品市場存在若干差異,但醫療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是可行的,關 鍵在於政府不能無所作為。政府除了創造競爭性的市場,培育水準一致的醫療機 構,並保證足夠應付社會需求的醫療服務供應量;還須強制規定醫院定期公布並 遵行其各項藥品、門診服務的收費標準,使患者得以在醫療市場中比較各家費用,

使價格機制獲得良好發揮。51

(三) 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針對雙重失靈的探討,主要集中討論 80 年代以來的經濟改革,對於中國建 政後建立的醫療體制造成極大衝擊。農村早期的合作醫療制度面臨瓦解,公立醫        

50 顧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場化: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戰略選擇」頁 18-21。

51 劉霖,「醫療市場化與政府角色」, 2007 年第 2 期,頁 34-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院也受到波及。陳科文(1993)強調,問題產生的關鍵,主要是因為醫療體制一 方面脫離了國家羽翼的保護,一方面則尚未與市場機制接軌。同時,醫療體制的 改革難題,也顯示了過去的中國醫療體制,只是附屬在計畫經濟下的一小部分,

缺乏長遠與全盤的規劃藍圖。因此,在市場化進程中,除了醫療領域的外部性特 色導致的市場失靈外,更因在市場經濟發展和計畫經濟削弱的時期,醫療體系欠 缺穩定的財政來源及管理制度,以致在計畫經濟向市場轉型的過渡時期,無法產 生自行運作的能力。政府干預的手段,由於缺乏強制性法律保障,各省醫改速率 不一、財政挹注缺乏規劃,使得政府失靈的情況繼市場失靈後出現。52

王擴建(2006)則分別以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因素及後果,探討雙重失靈 下,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最適出路。他認為,醫療領域的市場失靈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醫療領域提供服務的性質與一般商品市場運作不同,醫療服務具有公眾利 益取向;第二,醫療衛生服務必須具備多層次、普遍化、就近取得的特色,無法 像商品市場化過於集中。例如,中國沿海城市的醫療機構雖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 準,農村地區卻還一院難求;第三,追求高利潤的市場化原則不宜體現在講究公 平和福利的醫療領域,易導致患者與醫療機構間的矛盾。

在政府失靈部分,王指出,政府與醫療機構間權責不清,財政投入過低,使 得政府非但不能補足市場機制的不足,反而試圖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場的配置及優 化資源的功能。而政府無視切斷藥品、醫者、醫院三方聯繫的國際改革潮流,反 而放鬆藥品流通機制,使得醫院為追求利益而擅抬藥價,影響患者權益。53

若要解決上述雙重失靈,顧昕(2006)、王擴建(2006)、張競文(2008)皆 認為,政府應當扮演好籌資和資源配置功能,推動醫療體制的建設和發展,尤其

若要解決上述雙重失靈,顧昕(2006)、王擴建(2006)、張競文(2008)皆 認為,政府應當扮演好籌資和資源配置功能,推動醫療體制的建設和發展,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