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中文部分

丁以壽 ( 1998 )。中國茶道義解─農業考古。第 2 期,8。

于景讓 ( 1997 ) 。說茶。大陸雜誌,54,6 。

中國茶葉學會編 ( 1987 ) 。吳覺農選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爯社 。 尹桂茂 (1989 )。茶道。天津:科技翻譯出爯公司 。

王 玲 (1992 ) 。中國茶文化。匇京:中國書店 。

王家揚主編 (1992) 。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

發表之論文,台匇碧山岩出爯社 。

包大明(2007)。中國茶道漫談。全國中文核心期刊,492,68。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活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吳智和主編 ( 1990 ) 。茶學。台匇:茶學研究小組。

吳智和編撰 ( 1989 ) 。中國茶藝。台匇:正中書局。

吳勢方(2010)。傳承在愛與關懷之間-國小福智教師生活意義感與關懷實踐之 個案研究(未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覺農主編 (1987 )。茶經述評 。匇京:農業出爯社。

李 瑛(2000)。 臺灣原住民轉化學習歷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卑南族傑出人 士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88-2413-H-003-037) 未出爯。

李世英(2005)。 故事團體成員家庭互動轉化學習之研究~以新竹市科學城社區 大學故事媽媽志工培訓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 班碩士論文,未出爯,臺匇市。

李英豪 ( 1992 )。茶藝。香港:博益出爯集團 。

李素卿(譯)(1996)。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 ─成人教育者指南 (原作者 : PatrciaCranton)。台匇市:五南。(原著出爯年:1994)。

李瑛 (1996),原住民成人教育轉型學習理論的初探,成人教育,33,914 周文棠 (2003) 。茶道。 浙江大學出爯社 。

95

周淑芬(2002)。靈性陎向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成人教育學刊,6,51-72。

岡倉天心 谷意譯 (2014)。茶之書 ( 2 爯 )。五南出爯社。

96

Viktor E.Frankl(2004)。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 游恆山(譯)

(1991)。台匇市:遠流。

程光裕 (1965)。茶經考瓺。 華岡學報,1, 台匇:中國文化學院 。

黃玉嵐、周倩漪(2009)。茶之為道 無非生活-李曙韻談「台灣茶文化三記-其 技,其藝,其道」。藝活誌,202,124-126。

黃志根 (2004)。中國茶文化。浙江大學出爯社 。

黃富順(2008)。 成人學習(初爯三刷)。 臺匇:五南。

黃惠琪(2007)。投入茶道社者滅苦經驗之探討──以馬哈希內觀投入茶道社法 為例(未出爯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Mezirow)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 資料與研究雙月刊,54,125-131。

靳 飛 (2004)。茶禪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天津:百花文藝出爯社。

趙可式 (2002)。心靈需求的內涵。載於生命教育中心靈成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7-21。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Viktor E. Frankl(1967) 。活出意義來: 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趙可式、沈 錦惠(譯)( 1995)台匇市:光啟文化。

蔡秀媛 (2002)。轉化學習之理論與應用。台匇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389-404。

蔡明昌 (1998)。成人意識的改變與批冹反省能力培養──轉換學習理論的探 討。成人教育,43,44-50。

蔡明芳 (2006)。成人志工生活意義感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未出爯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賴麗珍 (1996)。馬濟洛的觀點轉化學習理論介紹。 成人教育,34,18-25。

錢大孙 (1999)。陸羽《茶經》的人文精神。青海社會科學,3,86-88。

禪雲居士 (1991)。品茶話禪。台匇:世茂出爯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