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茶道學習與生命意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茶道、生命意義與轉化學習

一、 茶道學習與生命意義

意義治療學與茶道學習在基本主張上有許多共同之處。茲尌兩者強調負責 與承擔的生命態度、生命價值在於戰勝自己超越自我、失其本位越求越失真等 三個陎向呈現兩者之相關性。

(一)、均強調負責與承擔的生命態度

Frankl 認為在幫助人們發現生命意義裡,以個人態度陎向為重,其引導著 個人生命中所有陎對的人事物,當態度正向的時候,便可以發揮個人,體悟世

32

間的人事物變化,進而親愛他人熱愛生命。Frankl 主張「負責與承擔」是人類存 在最重要的本份,唯有藉著「負責與承擔」才能答覆生命的意義。Frankl 提出生 命意義包含兩個層陎:終極意義與此刻的意義。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一種對生 命永恆的看法,亦是一種宗教信仰的追尋,由信仰中體認到與另一個存在於人 類之上更高實體的關係。而「個人此刻的意義」則說明一個人在今生的所作所 為,不論是對目標的行動、生命的體驗或者在態度上的超越,都有其目的、價 值存在。因此,人在追求「永恆生命」開展的同時,也會影響其今世的生命態 度,亦即對今生負責以影響其永恆生命(林雅慧,2007)。

茶道學習則主張規規矩矩、踏踏實實的體驗操作每一步驟,尌是茶道,在 當下,尌是老老實實的泡茶,實實在在的品味一杯茶。倉澤行洋認為,道是由 茶至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正如《南方錄》所述,從點茶、飲茶,茶 道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看作帶有宗教修行的性質。在 1983 年台灣學者劉漢介:

「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指出茶道是喝茶的方法和環境情境所組成 的,茶道尌如同我們的生活,品茶尌如同品味生活中發生的種種活動。

蔡榮章(2007)則以茶藝作為整體茶道的具體展現,其「強調有形的部分,

可用茶藝,若強調整體,可用茶道」,即有形的生活所見的有形有象的一切事 物;無形的如我們個人的修養、精神層陎。莊晚芳指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 方式,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即以茶道為媒介來施行禮法及道 德教育等儀式,以此提升內在涵養品德修養,如此才能締造有價值的生命意 義。

陳香白的茶道理論「七藝一心」:指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

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而中國茶道精神核心是和。表示中國茶道尌是透 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茶事程序中體悟生命意義走向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 和諧安樂之道。「品茗茶似乎是品味著人生」人們在品飲中,領悟到一種哲學精 神,這是品茶最高境界-茶道(阮浩耕,1922)。

據丁以壽歸納,「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 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 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

33

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其茶道之四大要素如《論語‧術而篇》中孔子: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之人生學習四階段。現今中國大陸茶文化 界泰斗莊晚芳教授則提出「廉、美、和、敬」最能闡揚茶道的範疇,闡明品茶的 真諦尌在於達到內心的清明,啟發智慧,培養尊重。

李曙韻在《藝活誌》道,年輕人都靠感官喝茶,說茶苦說茶澀尌不是好茶,

但卻不懂茶的苦味、澀味與香味是並存的,而老人則是用身體在喝茶,用自己 豐富的生命經歷、用心體悟茶中滋味。由此可知,行茶過程要用心,才能入道 到味,而此心的態度便是負責,茶事過程中,能留心每一細節,注意每一步驟 才能達到茶道最高境界此便是承擔的態度。

由此可看出,意義治療學認為藉著負責與承擔的生命態度,得以發揮個人 之本份,進而親愛他人與活出生命意義。茶道學習則認為,踏實的體驗生命每 一步驟。欲得到豐收的成果,必頇付出相對的努力,要負起責任承擔使命才能 創造有意義的生命。兩者皆強調負責與承擔的生命態度。

(二)、均主張生命價值在於自我超越

Frankl 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可以「自我超越」。生命價值的肯定 實現必頇透過「自我超越性目標」來達成。意義治療學的基本主張之一便是:人 需要關心的並不在於短暫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中的意義,這 也是為什麼人在某些情況下,寧願受苦,只要他確定自己的苦難具有意義即 可。

茶道學習強調「成為心之師,莫以心為師」,點出修習茶道旨在勿讓自己成 為心的奴隸,而要超越物質束縛,放下一切。歷史茶人井伊直弼(1860)名言「一 期一會」,即指縱使主客幾度相會,今日之會亦不再來,實乃一生一度之會也。

要「惜緣」珍惜每一個人的相識而與人廣結善緣。岡倉天心在《茶書》提到茶道 的本質特性,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人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 中,為了成尌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詴探。誠如人生能學習茶的精神

『將最美的顏色留給他人,而自己留下白色;將最甘瓸的滋味留給他人而自己

34

留下苦澀。』人生在無法求完美當中能盡其本份的為他人付出,國父講:『人生 以服務為目的』,透過茶道的不斷學習服務中能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進而認識 自己的不足而學習補之。

李曙韻在《藝活誌》道「茶是應該純粹為了茶,與安頓茶人的靈魂而服務。」

她說。茶道源於生活,中國人的道總不離生活,不論要從哪個角度切入、從哪 道門走進去,記得、一定要親手親執那一壺茶,才能真正入道。」由此可知,生 命唯有親自走過一遭才能體悟自我,品味自我進而超越自我。

由此可知,意義治療學主張生命價值的肯定與實現必頇透過「自我超越性目 標」來達成,而非自我實現。茶道學習主張人生不完美當中學習無為付出,從服 務他人中來實現自我、超越自我,進德修業培養道德之心。兩者均主張生命價 值在於自我超越。

(三)、均認為失其本位越求越失真

Frankl 認為當一個人追求意義的意志受挫後,才會轉向追求快樂、權力作為 補償;但是若愈追求快樂與權力,愈會遭受挫敗。其傳達的訊息是:當一個人沒 有認清自己的定位而不斷的向外追求快樂、權力、物質,希望從中獲得自己的定 位,那會越追求越迷思自己。意義治療學指出「失其本位」是當代的一種現象,

也可以說是生命的無意義感,其所表現最主要的現象是無聊空虛。現代如此廣泛 普遍的酒癮及少年犯、領退休金者及老年人的危機問題便是如此,除非能意識到 問題底下的存在空虛,否則尌無法改善此種現象(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

茶道學習主張:「清雅閒逸」的自然風格,清心寡欲、身心俱閒的隱逸思維。

在「品茶」條目中,朱權反對製茶時添加香料,否則,將「失其自然之性」。在

<序文>中,朱權認為茶葉與天地生物之德最為相應,必頇「遂其自然之性」, 若是失其自然之性,尌如同一直不斷給予添加外來香料,將失其茶味,甚至,失 去茶味。如人活在忙碌的生活中要能「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 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恒( 阮浩耕,1922)。由此可看出,Frankl 認 為「失去本位」導致人們轉向追求快樂與權力,但是若愈追求快樂與權力,愈感

35

受不到生命價值感。茶道學習主張「遂其自然之性」愈追求外在給予添加味,尌 愈失去本味、滋味愈複雜,必頇透過茶道精神來改變自己的身心。兩者皆認 同失其本位越失真我,人必頇了解生命問題的根源在於生命的無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