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比較

第五章 戰略衝突暨中日海軍發展

第一節 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比較

壹、 中日海軍戰略之比較

一、 中國海軍戰略之變遷與定位

就戰略而言,由第三章可以清楚發現,後冷戰時期的解放軍海軍之戰略目標 相當具有野心,特別是與冷戰時期僅能從事近岸防禦的戰略比較後,舊戰略和新 戰略的差異更為明顯。蘇聯解體和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係產生這種戰略變遷的背景,

蘇聯解體代表國際環境的變動,使中國無須擔憂北方陸地的安全;改革開放則代 表中國國內的變化,使中國具備財富打造規模更大的海軍、追求較過去更宏遠的 戰略目標。因改革開放獲致的經濟成長同時也是導致後冷戰時期中國的國家利益 範圍更大的原因,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仰賴國際貿易──特別是透過海運,以及 依靠進口原油維持經濟體系的運作和發展。

有別於冷戰時期強調海岸防禦以抵禦來自台灣的可能入侵,後冷戰時期的解 放軍海軍將追求多種不同的戰略目標,包括統一台灣、確保由中國沿海經印度洋 至中東地區之海上交通線的安全、保護沿海地區等經濟精華地帶、保衛海外島礁 的領土主權以及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衍生的海洋權利。中國需要藍水海軍保衛經 麻六甲海峽、印度洋至中東地區的海上交通線,並確保石油的輸入。於平時,保 持中國的經濟持續成長──以經濟收益強化軍事力量;於戰時,支持解放軍遂行 反介入戰略,迅速阻止美國對衝突的干預與對中國海上交通線的封鎖。由於中國

海軍巨大的戰略變遷,對解放軍海軍的要求將提高,才能達成擴大後的戰略目 標。

二、 日本海軍戰略之變遷與定位

相較於中國,日本的海軍戰略變遷並不明顯。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便是海 軍強國。原因在於日本是島國,所有的對外貿易必須經由海洋運輸,極長的海岸 線使其沿海地區容易出現防禦缺口。有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美國海軍封鎖 的教訓,冷戰時期,海上自衛隊的戰略強調海上交通線的安全而非舊日本海軍的 艦隊決戰。並且,海上自衛隊的功能著重於反潛任務──以對付對美國航空母艦 構成威脅的蘇聯潛艦,欠缺的反艦能力則由美國海軍負責執行爭奪制海的任務。

後冷戰時期,海上自衛隊的戰略仍以確保海上交通線之安全為重點。與冷戰 時期較為不同的是,過去威脅日本海上交通線的假想敵──蘇聯在冷戰後由中國 取代。一旦與中國的衝突爆發,日本將於南西諸島海域封鎖中國的商船隊,並協 助美軍執行反潛作戰。為了因應來自北朝鮮的彈道飛彈的威脅,海上自衛隊的使 命在後冷戰時期增加了彈道飛彈防禦任務。值得注意的是,反潛行動仍是海上自 衛隊的作戰重點,因為最有潛力對美國航艦構成威脅的當屬解放軍的潛艦。

除了假想敵的改變以及彈道飛彈防禦這個新任務以外,事實上海上自衛隊的 戰略與冷戰時期並無太大差異。海上自衛隊的戰略仍然係以與美國海軍之共同行 動為基礎,並以反潛作戰支援美軍,美國海軍負責以航空母艦部隊確保制海權。

觀察近年海上自衛隊的造艦也比較接近平時的汰舊換新,未有顯著的兵力規模擴 大之跡象,且由於欠缺航空母艦,海上自衛隊爭奪制海的能力不高。然而,由於 日本的海軍戰略未有太大變化,且美國海軍能負責執行爭奪制海權的任務。因此,

相對於中國而言,對海上自衛隊達成戰略目標的要求較容易滿足。

三、 中日海軍戰略之異同

因此,綜合前文所述,中國和日本的海軍戰略的異同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兩國海軍戰略之相同處

1. 皆追求保衛海岸線與沿海地區的戰略目標。

2. 皆有保衛海上交通線的需要──特別是能源安全。

3. 皆有保衛爭端領土與海洋權利的使命。

(二) 兩國海軍戰略之相異處

1. 中國海軍有國家統一的使命;日本則沒有。

2. 為了控制台灣以及釣魚台列嶼,中國海軍有執行大規模兩棲登陸的需要,因 為無論是台灣還是釣魚台列嶼目前皆不在中國的控制之下;日本則是實際控 制釣魚台列嶼,由於憲法的限制,與韓國和俄羅斯等日本未實際控制的領土 爭端主要採用外交手段解決。1

3. 海上自衛隊有抵禦來自北朝鮮的彈道飛彈威脅的戰略需要;中國則無,其神 盾艦是負責執行艦隊防空任務,以因應美國及其盟邦的反艦飛彈為主(若中 日爆發衝突,日本也將以神盾艦抵禦中國的反艦飛彈)。2

4. 保衛海上交通線的手段不同。為了在衝突爆發時維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中 國海軍有獨立在遠洋執行爭奪制海的需要;日本則能透過美國維護其海上交 通線的安全,例如美國能在東南亞的關鍵海峽執行臨檢任務,放行前往日本 的商船(本章第二節將詳細敘述),沒有在遠洋爭奪制海的需要,僅須在日 本週邊海域保衛海上交通線即可。

因此,中日兩國海軍戰略的差異,反映於兩國海軍在硬體發展的歧異。首先,

1 關於最近一次日本為收復北方四島所做的外交努力,見 Robin Harding & Henry Foy, “Russia and Japan push to resolve Kuril Islands dispute,” Financial Times, November 29, 2018, <https:/

/www.ft.com/content/763b2eb2-f2f4-11e8-ae55-df4bf40f9d0d>。

2 世界の艦船編集部,〈着目すべき中国軍艦 そのハードを分析する〉,頁 85;岡部いさく,〈両 国の艦隊防空能力を比べると…〉,《世界の艦船》,第855 期,2017 年 3 月,頁 94-95。

為了在遠洋爭奪制海權,中國需要航空母艦摧毀對手在遠洋的武裝力量;另一方 面,由於日美同盟的存在,日本沒有在遠洋爭奪制海的需要,僅須於如南西諸島 周邊海域執行封鎖即可,故其對航空母艦的需求較低。其次,在必要時,中國海 軍有武力統一台灣、「收復」東海和南海爭端島嶼的使命;對日本而言,東海在 其控制下,僅須做好萬一中國佔領該島的奪回準備,與韓國和俄羅斯的領土爭端 則由外交手段解決。故中國對兩棲部隊以及護衛兩棲部隊之武力有較大的需求,

日本對兩棲部隊的需求則較小。此外,為了攔截北朝鮮的彈道飛彈,日本為神盾 艦賦予彈道飛彈防禦能力,中國則無。再者,由於缺乏強大的海軍盟邦,中國海 軍在執行兩棲登陸等高強度作戰時,必須主動阻礙或遲滯美國海軍介入;日本則 擁有美國海軍的支援。一旦衝突爆發,海上自衛隊可能控制周邊海域與海峽等關 鍵制扼點,阻止中國潛艦威脅美國海軍。因此,中國海軍戰略的攻勢色彩較為濃 厚,而日本海軍戰略則偏向守勢。

貳、 中日海軍建設之比較

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之硬體變遷

正如第三章所述,冷戰時期,由於中央計畫經濟、文化大革命以及中蘇決裂 的影響,中國既缺乏所需資源與技術,又須因應蘇聯的可能威脅。這些因素使中 國在冷戰時期的海權僅限於近岸水域,當時的解放軍海軍為一支棕水海軍,其任 務主要是抵禦來自台灣的可能攻擊。

經歷了 19 至 20 世紀一連串的內憂外患,1978 年的改革開放以及蘇聯解體 後對蘇關係的改善,中國在後冷戰時期終於有機會擴張其海權。1995 與 1996 年 的兩次台灣海峽危機更刺激了中國擴張海權,美國航空母艦介入中國對台灣的武 力恫嚇,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國人的回應是,中國也要發展本身的航空母

艦,以便於在未來的衝突中排除美國的干預。

冷戰後期,出爐了一些對東海與南海水域潛藏之資源的評估,主要是能源資 源以及該水域的豐沛漁獲量,中國與其鄰國便對東亞許多島嶼主張各自的領土主 權。冷戰末期,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通過,賦予國家得主張專屬經濟區、大 陸棚等海洋權利。各國對爭端島嶼及水域之主張日趨激烈,甚至爆發如赤瓜礁海 戰的武裝衝突。由於領土爭端牽涉天然資源以及民族主義情結,加上這些領土爭 端皆位於海洋,中國人相信強大的海軍是保衛海洋領土與權利的重要手段。

在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的同時,其經濟也日益依賴海洋,中國的對外貿易主要 依靠海運。並且,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對石油日趨升高的需求以及國 內油田的枯竭,導致中國日益依賴由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這也使得麻六甲海峽 有如中國的咽喉,一旦為美國及其盟邦扼住,將損害中國的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

在戰時,石油乃機械化部隊的燃料;在平時,石油被廣泛使用於現代產業中,與 經濟成長密不可分。為了確保由中東經印度洋至中國的海上交通線之安全,中國 人企圖以藍水海軍突破美國對麻六甲海峽的封鎖,並執行珍珠鏈戰略,努力於政 治和軍事層面達成前述目標。

因此,為了保衛後冷戰時期中國的國家利益,海上拒止(sea-denial)戰略是 適合現階段解放軍海軍達成上述目的的手段,至少在目前中國海軍實力仍遠落後 於美軍的前提下,海上拒止戰略仍是解放軍海軍發展的過渡時期之極佳選擇。3海 上拒止是弱勢海軍應對優勢海軍的一種手段,海上拒止海軍善於揚長避短,能有 效消滅特定海域內的敵軍,將敵軍阻隔於一定距離之外(故這種戰略又常被稱為

「反介入」戰略),防止敵軍進入前沿陣地,以達成國家戰略目標。4當前,解放 軍海軍的戰略就是遂行海上拒止任務,阻止域外大國──特別是美國海軍的干預,

以保衛海上交通線、能源安全、領土主權以及阻止台灣獨立。5

3 Toshi Yoshihara & James Holmes, 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p. 73.

4 Toshi Yoshihara & James Holmes, 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pp. 73-74.

4 Toshi Yoshihara & James Holmes, 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pp.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