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文獻檢討

本節將分析前述的海權理論文獻以及中國與日本之海權發展之著作。首先,

筆者欲比較前述三種海權理論文獻之異同,並且指出其侷限:

一、海權之內涵:三份作品之中,只有高希柯夫明確定義了海權的內容。柯 白僅闡明海軍戰略,並未提及海權之定義。儘管馬漢是提出系統性海權 論述的第一人,然綜觀其作品內容,渠並未明確定義海權的內涵。但筆 者認為由於馬漢不斷強調海洋經濟和海軍武力的重要性,似可推斷馬漢 的海權觀主要由海洋經濟與海上軍事所構成。

二、對封鎖的看法:柯白和高希柯夫都肯定封鎖乃獲取海上優勢的重要手段,

78馬漢則較不重視封鎖的作用,渠對艦隊決戰更感興趣。

三、對艦隊向陸地投射武力的看法:海軍主要以兩種手段攻擊陸地──兩棲 登陸以及以飛彈對地攻擊。馬漢否定兩棲登陸的作用,柯白和高希柯夫 都贊同艦隊攻擊陸地的重要性。但由於柯白的時代尚未出現航空母艦、

核子潛艦與飛彈,柯白只能闡述兩棲登陸作戰──最原始的海軍對地面 投射力量的方式。而高希柯夫的時代已有這些高科技兵器,故高氏另外 敘述了海軍航空兵和核子潛艦的重要地位。

四、海軍和其他軍種的合作:馬漢作為艦隊決戰忠實的擁護者,較強調海軍 作為一支獨立軍種的作戰。柯白和高希柯夫則認為海軍和陸軍、空軍間 的合作才能對戰爭產生貢獻,因為海軍的終極目標是對陸地施展攻擊。

78 關於高希柯夫對海上封鎖的看法,參閱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

頁340-342。

五、當今的東亞環境已和帝國主義時期不同:馬漢強調殖民地對海洋經濟和 海軍武力的重要貢獻。然而,當前的東亞由於貿易自由化使得各國經貿 往來空前繁榮,不太需要透過獲取殖民地的方式為本國找尋原料供應地 和外銷市場。

六、海權與國家興衰的因果關係錯置:馬漢與高希柯夫皆主張國家因海權的 發展而強大。然而,這種觀點似乎存在一些侷限。首先,海軍的建設與 維持相當昂貴且費時。這導致歷史上有許多國家是由於經濟獲得高度成 就才轉向海洋發展的,例如威廉二世的德國、二戰後的蘇聯以及當今的 中國。其次,這種看法不大能解釋如十九世紀的德國、帝王時期的中國 以及美西戰爭前的美國這種缺乏海洋傳統的陸權國家同樣強大。因此,

恐怕國家係因為日漸強大才發展海權,而非先發展海權才變得強大。

七、兩棲作戰在現今科技發展下的價值:柯白與高希柯夫都強調兩棲作戰的 重要性,高氏認為由於武器射程愈來愈遠,海軍攻擊地面的潛力因此大 為提升,而兩棲作戰是海軍攻擊陸地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武器科技 的進步同樣發生在陸軍和空軍兵器,獨立的艦隊倘若缺乏陸基武力的支 援,在兩棲作戰中很可能遭致毀滅性的打擊。

接著,筆者在本段將綜合前文所述之文獻,簡單歸納中國與日本的海軍戰略 為以下幾點:

一、中日海軍戰略的需要:中國海軍是為了捍衛領土主權(包括統一台灣)、 保衛海上交通線、維護海洋權利及自然資源、保持經濟成長、填補蘇聯 勢力退出後的權力真空、對抗美國成為區域霸權;而日本海自則是為了 保衛周邊的島嶼主權、保持海上運輸線的暢通、確保海洋領域與資源的 利用、防禦過長的海岸線、因應中國崛起的可能攻擊以及來自北朝鮮的 彈道飛彈威脅。

二、中日海軍的任務:在平時,兩國的海上部隊除了保衛海岸線與海上交通

線之外,尚須執行反海盜作戰。此外,海上自衛隊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行 動。一旦衝突爆發,解放軍海軍將阻止美國可能的軍事介入、執行封鎖 與反封鎖任務、護航中國商船、防護中國的海岸線、兩棲登陸作戰以及 進入第二島鏈反制美國海軍;海上自衛隊則負責執行反潛作戰、掃除水 雷、護航日本商船、彈道飛彈防禦、協助美國海軍作戰。

三、中日海軍的建設:解放軍海軍在後冷戰時期得到迅速強化,特別是航空 母艦的獲得以及傳統動力潛艦和核子潛艦的發展。然而,解放軍海軍的 新式艦船數量尚且有限,且反潛和防空能力脆弱,加上艦載機的開發與 投產仍未上軌道,以其規模來看很難達到其戰略目的;海上自衛隊則持 續更新換代。由於二戰的經驗和冷戰時期因應蘇聯入侵的準備,其反潛 能量仍然強大。為應對朝鮮半島核子危機,在反彈道飛彈方面也有長足 發展。但由於缺乏航空母艦以及核子潛艦等攻擊武器,海上進攻實力大 大受限,仍須仰賴美國海軍作為打擊力量。

四、中日海軍發展對東亞的可能影響:總體而言,幾乎所有文獻都同意中國 的海軍發展是為了改變東亞地區的現狀。甚至是徹底顛覆美國在東亞的 存在,成為東亞的區域霸權,而日本海軍建設的本質是被動的──為了 因應中國發展海權。簡言之,日本的海軍建設是中國崛起所造成的安全 困境的一部份,如韓國、越南、印度等其他國家的反應一樣,而中國的 海軍發展刻正並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加速東亞的軍備競賽。

儘管如此,這些文獻仍有若干值得進一步研究之處,包括:

一、 這些文獻多不以中日海軍之研究為主題:多半是專門論述其中一國的防 衛政策,甚至不以海軍為主題。並且,探討到兩國海軍的研究多半只是其中 的章節,導致不夠完整和系統。

二、 關於航空母艦的角色:自二戰以來,航空母艦就是海軍的核心武器。但 過去的文獻由於成書時間較早的緣故,並未分析擁有航空母艦的解放軍海軍

將會在戰略與衝突想定中有何作為。因此,本研究希望以新的資料補充過去 文獻的不足之處。

三、 關於航空母艦的進攻能力:特別是對於日本所建造的出雲級準航空母艦,

有消息指出,日本的出雲級經過改裝後可搭載F-35 等固定翼戰鬥機。79但這 些研究都未深入分析日本的直升機母艦是否具備進攻潛力,若有,則攻擊的 能力將有多大?對其達成戰略目標並確保國家利益的貢獻到何種程度?

四、 關於中國企圖成為區域霸權:對於中國企圖成為區域霸權的原因沒有解 釋,僅敘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將希望在未來突破第二島鏈,但未說明解放 軍海軍進入第二島鏈的目的是什麼。

五、 關於台灣的戰略重要性:陳建宇認為中國一旦取得台灣,將嚴重威脅日 本的海運線,但陳並未說明這種威脅到底「嚴重」至何種程度。此外,當前 東亞的海運貿易量相當龐大,扼制日本的海上交通線究竟能產生多種效果令 人懷疑,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六、 關於日本發展海權的動因:日本的國防戰略自戰後至今就一直在美日同 盟這個大架構下規劃,倘若海自的防衛能力已足以達成其戰略目的,為何仍 繼續維持日美同盟,並允許美國在日本駐軍與設立軍事基地?

七、 關於日本的集體自衛權:日本的憲法已經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理論上 日本不可能主動參與並非本國遭受侵略的戰爭,其他國家沒有必要攻擊一個 欠缺進攻意圖的日本。況且,日本和周邊國家之間存在太平洋為入侵者設置 地理障礙(同時也使日本要向外擴張很困難),在陸基武器科技大幅進步的 今天,想要攻打並佔領日本這種島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但為何日本仍要解 除集體自衛權的限制,欲在衝突爆發時參與不涉及日本安全的戰爭以協助美 軍?這種作法對日本的國家利益有何貢獻?

八、 發展海權與中國威脅論的矛盾:既然中日都不希望彼此起衝突,何以持

79 王家禕,〈日專家:出雲級準航母 30 分鐘可擊沉遼寧艦〉,《中時電子報》,2017 年 6 月 24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624002849-260417>。

續進行海軍建設增強安全困境?更重要的是,北京深知中國威脅論將不利於 中國的國家安全,又為何執意發展航空母艦這種具備強大進攻能力的兵器?

況且日本已經放棄了發動戰爭的權利,至少就現狀而言,日本不可能對中國 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中國這麼做無異於令周邊國家感到恐懼,使中國威脅 論持續發酵,甚至使日本逐步武裝自身。

有鑑於以上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將提出幾點假設如下,並檢驗這些假設是否 符合本研究的結果:

一、和過去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假設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國不至於會是修正主義 國家。即使北京意圖改變現狀,由於受到國際環境非常大的制約,尚沒有能 力大幅改變東亞的現狀,原因在於:

(一) 中國在地理上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圍堵。

(二) 中國在國內發展上的建樹已經使其成為大國。

(三) 欲以海軍發動成功的封鎖在當今的東亞已經很困難。

(四) 武器的單一項目發展並不特別有用。

二、同樣與過去研究有所出入,本研究假設日本才可能是較可能改變東亞現狀的 國家,原因如下:

(一) 持續朝修改憲法的方向努力。

(二) 美國要求其在東亞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 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皆欲與日本合作。

三、航空母艦不僅僅是海軍兵器,還將牽動國家戰略的走向,因此本研究假設海 軍武器決定海軍戰略的發展。傳統上普遍認為戰略決定武器的發展,但縱觀

三、航空母艦不僅僅是海軍兵器,還將牽動國家戰略的走向,因此本研究假設海 軍武器決定海軍戰略的發展。傳統上普遍認為戰略決定武器的發展,但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