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壹、 海權理論

34 日本於 2013 年通過了《特定秘密保護法》(特定秘密保護法),此法案授權日本政府指定國家 機密,並可多次延長保密效期。關於特定秘密保護法的內容,參閱〈日本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

《nippon.com》,2014 年 1 月 20 日,<http://www.nippon.com/hk/features/h00044/>。

提到海權往往令人想到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學家馬漢(Alfred T. Mahan),

馬漢最為人所知的貢獻是最早提出系統性、完整的「海權」(sea power)理論的 人,他強調國家強大的關鍵在於海權的發展。馬漢寫到:「事實上,海軍戰略就 是為了自身的目的,無論是平時或戰時都要建立、維護和不斷發展本國的海權。」。

35馬漢認為,海權透過生產、海運以及殖民地得以發展。渠寫到:「生產的目的 在於交換,海運就是用來不斷交換的,殖民地則是為了促進、擴大以及保護海運。」。

36。渠更指出一國的海權由六種要素所決定──地理位置、天然構造、領土幅員、

人口、民族性以及政府素質與政策。37

簡言之,海權在平時由生產──海運──殖民地促進,而貿易所獲得的經濟 收益以及殖民地的戰略位置又可用來強化海軍,海軍則是維護貿易與殖民地的工 具,國家透過貿易和海軍的循環不斷發展本國的海權。對於海洋作戰,馬漢認為,

制海權(command of the sea)是絕對且具決定性的,制海權是海上作戰的關鍵,

故馬漢強調兵力集中原則以遂行決戰,不大肯定商業襲擊和兩棲作戰的重要性。

38

柯白(Julian S. Corbett)是另一位知名的古典海軍戰略學家,渠為英國人。

和馬漢不同的是,柯白並非軍人出身,渠在劍橋大學修習法律,爾後進入格林威 治皇家海軍學院授課,簡言之,柯白是一名文人海軍戰略學者。柯白認為,弱小 國家的海軍會盡可能避免與強大的艦隊決戰,故積極找尋並殲滅敵方艦隊的可行 性十分有限。39並且,柯白認為制海是一個「程度」的概念,而非全有或全無的 零和觀念,也就是說,即使「失去」制海的國家依然能夠使用海洋。40

35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New York: Dover P ublications, Inc., 1987), p. 23.

36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p. 28.

37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pp. 29-82.

38 Bernard D. Cole 著,李永悌譯,《亞洲怒海戰略》(Asian Maritime Strategies: Navigating Tro ubled Waters)(台北:國防部,2015 年),頁 31-33。

39 Julian S. Corbett,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 4), pp. 166-167.

40 Julian S. Corbett,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p. 100-103.

然而,這並不是說柯白不重視決戰,而是相較於馬漢的主動決戰以獲取制海 權的觀點,柯白更強調封鎖防衛本國航線或迫使敵人決戰(或避戰而最終經濟崩 潰)以及兩棲登陸的重要性。41

高希柯夫(Sergei G. Gorshkov)是著名的現代海權理論家,渠擔任蘇聯海軍 總司令。高氏在序言中主張國家海權乃國家為了確保其利益,運用海洋軍事與經 濟的能力,且其潛力由多種要素所決定,包括滿足一切生產需要的戰略原料、工 業能力、農業、交通運輸網路、勞動生產力以及物資儲備量。42高希柯夫爬梳歷 史,認為俄國政府對海軍的支持與否影響了國家對外戰爭的成敗。43和柯白相同,

高希柯夫認為相較於艦隊在海上的影響,艦隊對陸地的影響更為重要,渠剖析了 艦隊對艦隊以及艦隊對陸上作戰兩種作戰形式並說明了這一論點。44渠認為,核 子武器、彈道飛彈、反艦飛彈等、原子動力載具等新兵器的問世,大幅增加現代 艦隊的機動性、武器的威力以及攻擊範圍。這使得海軍從過去的戰術轉變為具有 戰略價值,並且為國家戰略服務。45

顯然地,相較於馬漢,高希柯夫的觀點實與柯白較為接近,高氏亦強調兩棲 登陸和封鎖的重要性。46然而,由於科技發展差異,對於艦隊對陸地的作戰方式,

兩者又有所不同,柯白的時代尚未出現原子動力艦艇,也沒有航空母艦。因此,

渠的著作不見核子潛艦和艦載機對海戰的重要性,高希柯夫則不斷強調現代海上 作戰的主力為海軍航空隊以及核子潛艦。47

貳、 中國海權之著作

41 Julian S. Corbett,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p. 185-210, 285-310.

42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1、273。

43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139。

44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212、318-322。

45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329、332-333。

46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354-355、341-342。

47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374-375。

學者張國城認為,中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海權發展係受到許多因素所驅動,包 括為了防止台灣獨立、海運線的安全、阻止美國介入區域衝突、周邊領土與經濟 海域的爭端。48面對上述挑戰,解放軍的海洋戰略從過去的海岸防衛轉為近海積 極防衛,為了達成「三階段海洋戰略」,解放軍海軍開始執行以「軍事事務革命」

為原則的轉型,49張氏認為解放軍海軍可能採用多種手段因應各種區域戰略衝突。

首先,解放軍將可能以潛艦封鎖和兩棲登陸等手段遏阻台灣獨立。

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東亞的貿易量極為龐大、現代商船的存 活性較過去更高、現代潛艦更難被大量建造、潛艦組員的訓練時間更長、欠缺實 施成功的兩棲作戰的要件等等,解放軍要以潛艦封鎖或兩棲登陸的方式阻止台灣 獨立,成功的公算並不大。第二,解放軍將以「珍珠鏈戰略」以及航空母艦戰鬥 群保衛其海運線。第三,解放軍將發展新型潛艦嚇阻美國介入未來的區域衝突。

但是,美國具有區域內的同盟國、前線基地、武器射程、反潛、水面艦的質與量、

C4ISR 系統與防禦網等全方位的優勢,中國很難在區域衝突爆發時阻止美國海軍 的干預。第四,對於東海經濟海域和釣魚台列島爭端,由於釣魚台離日本太近,

倘若中國執意奪島,日本則很有可能全力防衛,最終演變為全面戰爭。加上兩國 都無法阻止對方利用海床底下的資源,該地區也不太可能遂行奇襲作戰,中日就 東海水域與領土爭端開戰的可能性尚且不大。最後,砲艦外交將是遼寧艦的主要 運用方式,然而其效果極為有限,北京很難僅以航艦部署的方式達成其政治目的。

總而言之,解放軍海軍無論是在防空、反艦、C4ISR 系統等多方面上,的確有長 足的發展,但要因應以上戰略威脅仍力有未逮。50

林文程分析中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海洋戰略目標,分別是成為世界強權、捍衛 領土主權、保護沿海經濟重鎮、維護海上生命線──貿易與能源、開採海洋資源

──特別是石油。並且,林文程分為五個層面概述了中國的海洋戰略內容。在軍

48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頁 64-78。

49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頁 78-85。

50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頁 85-142。

事上,從過去的近岸防衛轉為近海防衛,且解放軍從國外進口以及自行研製多艘 水面與水下艦艇;在外交上,中國採取珍珠鏈戰略並和周邊國家發展信心建立措 施;在政策、組織和法律上,中國宣布其海洋權利並加入某些維護海洋環境的建 制;在經濟上,與海洋有關的事業正迅速發展;在政治上,在統一台灣以前,中 國以統一戰線策略希望台灣在島嶼與海域爭端上與中國站在相同立場。

然而,中國的海洋戰略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美國會聯合東亞各國制約中 國的海權發展,特別是日本和印度這兩個和中國存在歷史瓜葛與現存糾紛的國家。

其次,中國發展海權可能與塑造和平崛起形象的戰略衝突,導致周邊各國倒向美 國。最後,中國海洋意識不足,海洋汙染、運用海洋犯罪、缺乏有效的海洋治理 也是待解決的問題。51

楊念祖認為中國在後冷戰時期擴張海權,主要受幾個因素影響──中國欲透 過沿海地區發展經濟;中蘇關係緩和使中國的戰略中心由北向東南轉移;保衛因 1994 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而獲得的島嶼、海洋領域及資源。而之所以以海洋經濟作為國家 發展戰略,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由於中國的資源供應趕不上需求的增加──

特別是對石油的需求;其次,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將居住於沿海地區。

因此,中國的海軍戰略於 1980 年代由近岸防禦轉變為近海防禦,擴張了解 放軍海軍的活動範圍。52簡言之,為了滿足上述的需要,中國將發展遠洋海軍以 達成其以海洋為中心的戰略。此外,楊氏認為解放軍海軍將重點置於海上封鎖─

─特別是以潛艦和水雷執行封鎖任務,因為其水面兵力較為脆弱。53

廖文中認為中國的海軍戰略朝向遠洋海軍發展,且有相當強的進攻傾向。渠 分析中國海軍的發展將分為三個階段:至 2010 年,中國海軍將全面提升近海作

51 林文程,〈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 36 期,2011 年 10 月,頁 25-4 0。

52 楊念祖,〈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第 34 卷第 5 期,2000 年5 月,頁 73-74、85。

53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 42 卷第 10 期,1999 年10 月,頁 91。

戰能力,並能有效遏制和打贏局部戰爭與衝突;從2011 年到 2020 年,以中、大 型艦艇為核心兵力結構,並能控制第一島鏈內的水域,更有潛力爭奪以第一島鏈 為前沿的近海海域,此階段著重艦隊的資訊化;從2020 至 2050 年,解放軍海軍 將以大型平台為核心,並與其他大國爭奪西太平洋的制海權。除此之外,解放軍 艦隊將在戰時控制東南亞許多重要海峽。

另一方面,中國在後冷戰時期擴張海權的作為,同時將引起東北亞與東南亞 各國的不安,這些國家要不強化自身武力,要不就是結盟以對付中國海軍的可能 威脅。中國在緬甸設立海軍基地的作為,也將引起南亞國家的戒心。總之,面對 中國日益強大的海上力量,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恐怕難以避免。54

另一方面,中國在後冷戰時期擴張海權的作為,同時將引起東北亞與東南亞 各國的不安,這些國家要不強化自身武力,要不就是結盟以對付中國海軍的可能 威脅。中國在緬甸設立海軍基地的作為,也將引起南亞國家的戒心。總之,面對 中國日益強大的海上力量,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恐怕難以避免。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