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冷戰時期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後冷戰時期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

Copied!
3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後冷戰時期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研究:

現實主義的觀點

The Study on the Naval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s of China and Japan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 Realist’s Perspecitve 王振宇

Jhen-Yu Wang

指導教授:張登及 博士 Advisor: Teng-Chi Chang, Ph.D.

共同指導教授:張國城 博士 Co-Advisor: Kuo-Cheng Chang, Ph.D.

中華民國 108 年 4 月

April 2019

(2)
(3)

謝 辭

本論文得以付梓,實筆者當初未能想像。或是由於才能平庸,自進入研究所 以來,深感自身能力之不足,難以如才華洋溢的同窗們掌握社會科學研究的竅門 與精隨。本文撰寫過程中,心情多次歷經低潮,甚而灰心喪志並一度欲放棄論文 寫作。幸運的是,由於張國城教授的鼓勵、鞭策以及持續的指導,使筆者逐步重 拾對論文寫作的信心,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完成本作品。

寫作過程中充斥難以克服的困難,能夠一一克服寫作中的障礙,筆者最感謝 的即是恩師張國城教授願意包容筆者的平庸與愚笨,不厭其煩地指導筆者論文寫 作的要點,令筆者對學術寫作具備基本的認識。早在不才踏入研究所前,便結識 了張國城教授,其學養俱佳,言之鑿鑿,使聽者如沐春風。恩師對海權與海軍歷 史、科技以及各國海軍制度極為熟稔,令筆者欽佩不已。在寫作本論文遭遇的難 題,經過張教授的醍醐灌頂,使筆者茅塞頓開,始能充實論文的內容,為國際關 係研究略盡棉薄之力。張教授無說是筆者的貴人一點也不為過。

專精於中國外交政策的張登及教授,其談吐幽默、溫文儒雅,深受同學們的 愛戴。在此要感謝登及老師願意給筆者更多的時間完成這份論文,並提供關於論 文內容的修改方向與建議。同時,也要感謝林泰和所長對論文的架構提出建議,

以及楊仕樂教授對論文的內容提供不同的觀點以及有關的參考資料。林泰和所長、

張登及教授以及楊仕樂教授皆指出本論文的侷限與不足之處,令筆者反思自身的 研究能力,並摸索未來的研究方向。

鑽研於中共黨史的明居正教授教學認真嚴格,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學子們從 明居正老師的課程收穫頗豐。溫厚的蔡季廷教授為國際法的專家,提供了從權力 以外的途徑思考國際關係的觀點。政治系的教授們豐富了我的國際關係知識,並 提供我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4)

此外,還要感謝同儕們的鼓勵,感謝國傑同學提供參考的論文,也要感謝思 慧和張敬的關心,和博名同學的交流也使我獲益良多。

撰寫論文的大部分時間總是孤獨的,因此,必須感謝父親打點家務,病照顧 罹病的母親。沒有父親與母親,筆者也沒有機會降生於世,體會世間的酸甜苦辣,

更沒有機會發現國際關係領域的美好之處,並結識諸多良師益友。

總而言之,若沒有就讀研究所期間認識的許多人,本論文是不可能順利完成 的,而本研究的疏漏與錯誤之處將全由筆者負責。

(5)

國立臺灣大學 107 學年度第 2 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論文題目: 後冷戰時期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研究

論文頁數: 302

所 組 別: 政治學 系(所) 國際關係 組(學號: R04322024 ) 研 究 生: 王振宇

指導教授: 張登及 博士 共同指導教授: 張國城 博士

關 鍵 字: 東亞、海權、海軍戰略、大國政治

論文提要內容:

冷戰結束後,東亞地區便成為國際政治熱點。區域內的海軍發展引起了 諸多觀察家的注意,特別是解放軍海軍在後冷戰時代的擴張是當前東亞海 軍議題的焦點。儘管海上自衛隊在後冷戰時期並未顯著擴大其數量與質 量,惟近年日本的行動顯示其意欲擺脫戰後制度的束縛。根據歷史,海權 競逐經常導致戰爭──特別是大國戰爭。更重要的是,中國與日本曾在過 去兩百餘年內爆發兩次大戰。因此,研究中日兩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海軍戰 略與發展對於評估未來東亞之局勢是重要的。

本文以現實主義作為理論架構,並使用歷史研究法、文件研究法、內容 分析法以及比較法,以便釐清中國與日本雙方的國家利益與海軍戰略,並 評估目前雙方的海軍能確保其國家利益之程度。

研究發現,中國的海軍戰略呈現攻勢傾向,符合修正主義國家之特徵;

日本的海軍戰略則為守勢傾向,符合維持現狀國家之特徵。由於區域內各

(6)

國的軍事現代化以及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存在,高昂的衝突成本制約了 解放軍海軍達成戰略目標的成功率。是故,在可預見的未來,東亞地區爆 發大規模的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高。

並且,由於中國尚未能達成大部分的戰略目標,其將賡續進行海軍建 設。且美國的東亞政策可能存在不確定性,故不能排除未來日本擴張海軍 武力的可能性。此外,中國與日本的海軍發展將迫使區域內多數國家繼續 海軍軍事現代化作為回應。

(7)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NAVAL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S OF CHINA AND JAPAN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 REALIST’S PERSPECTIVE

by

JHEN-YU WANG April 2019 ADVISOR: TENG-CHI CHANG, Ph.D.

CO-ADVISOR: KUO-CHENG CHANG, Ph.D.

DEPARTMENT: POLITICAL SCIENCE MAJ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GREE: MASTER OF ARTS

KEY WORDS: East Asia, Sea Power, Naval Strategy, Great Power Politics

East Asia has become the hotspo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developments of navy in the region have had many observers attention especially the expansion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PLAN),which is the focus on the issue of navy in East Asia. Although Japan Maritime Self-Defense Force (JMSDF) hasn’t remarkably expanded its quantity and quality, it seems that Japan wants to get rid of the constraints of the post-war institutions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history, competing for sea power often particularly caused Great Power wars. More importantly, the war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roke out twice in the past two hundred years. As a result, researching the naval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s of China and Japan in the post-Cold War is significant to evaluate East Asian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adopts realism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uses historical research,

(8)

documentary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metho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naval strategies, and then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navies of both sides can ensure their national interests.

The study finds that China’s naval strategy shows offensive tendency and therefore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visionist state; Japan’s naval strategy shows defensive tendency and therefore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atus quo state. Owing to the military modernizations of states in the reg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presence in East Asia, high conflict costs restrict the success rate of PLAN’s strategic objectives. Thus the possibility of a large-scale armed conflict in East Asia is not high.

Furthermore, China will continue its naval construction since China can’t attain its most strategic objectives. Also, the United States’ East Asian policy may be uncertain and consequently it can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JMSDF’s expansion in the future. Moreover, most states in the region will be urged to carry on their naval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naval developments of China and Japan.

(9)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理論與研究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9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1

第五節 文獻檢討……… 22

第二章 現實主義與中日海軍戰略……… 27

第一節 現實主義之內涵……… 27

第二節 現實主義與當代東亞地區……… 29

第三節 現實主義如何用於海軍戰略……… 39

第三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之戰略與發展……… 43

第一節 解放軍海軍戰略之過去與現在……… 43

第二節 解放軍海軍之硬體建設……… 72

第三節 解放軍海軍之近況……… 111

第四章 日本海上自衛隊之戰略與發展……… 117

第一節 海上自衛隊戰略之過去與現在……… 117

第二節 海上自衛隊之硬體建設……… 144

(10)

第三節 海上自衛隊之近況……… 160

第五章 戰略衝突暨中日海軍發展……… 169

第一節 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比較……… 169

第二節 解放軍海軍之建設及其戰略目標……… 183

第三節 海上自衛隊之建設及其戰略目標……… 206

第四節 東海衝突……… 215

第五節 中日海權發展對雙方之影響……… 218

第六節 中日海權發展對東亞地區之影響……… 223

第六章 結論……… 229

參考文獻……… 243

(11)

圖目次

圖 3-1 中國和日本就劃界原則之歧異……… 67

圖 3-2 2016 年,由麻六甲海峽通過南海之原油運輸概況……… 69

圖 3-3 九段線之涵蓋範圍……… 70

圖 5-1 2015 年,海外美軍基地之分布圖……… 199

(12)

表目次

表 5-1 2012 至 2017 年,台灣的能源進口依存度概況………… 192

表 5-2 2018 年,東北亞各國商船隊之概況……… 195

表 5-3 1960 年至 2017 年,日本商船隊結構之變化……… 213

表 5-4 1991 年至 2018 年,台灣與中國的戰機數量之變化…… 225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大國政治向來是國際關係學界的熱門研究議題,事實上,國際關係學門便是 源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令列強付出慘重的經濟與生命代價,希望藉由對國際安全 的研究,避免慘烈的大戰重蹈覆轍。從現實主義的觀點而言,雖然國家數目眾多,

但真正能夠決定國際體系的往往是大國。1但也由於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大國 戰爭的規模以及造成的死傷也就非常巨大,這也是大國政治更受注目的原因之 一。

另一方面,人類利用海洋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海洋覆蓋了地球面積的 70%

並分隔了陸地,除了本身所蘊藏的無機、漁業資源以外,隨著工業革命以來,科 技日星月異,海洋作為商務貿易、能源運輸的航道更彰顯其戰略價值。也因此,

海軍也就成為確保國家海洋利益的重要軍種。

然而,爬梳歷史便會發現,海權的擴張除了使國家強盛之外,也常導致戰爭。

人類歷史上由於海權擴張而爆發戰爭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西班牙挑戰葡萄牙、荷 蘭挑戰西班牙、英國挑戰荷蘭一直到德意志帝國挑戰英國,這些歷史事件顯示海 權的擴張與大國戰爭密切相關。

冷戰結束之後,國際政治的焦點由歐洲轉移至亞洲,主因在於亞洲地區在二

1 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扼要說明了大國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參閱 John J. Mearsh 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1 4), p. 5。關於大國的定義可參閱 Jack S. Levy, War in the Modern Great Power System, 1495- 1975 (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3), pp. 10-19。

(14)

十世紀末葉經濟迅速成長,2最令多數觀察家印象深刻的無庸置疑是中國,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實力與軍事預算快速成長,3加上具有全世界最多的人 口,中國已不僅被視為一個大國,還被認為是東亞地區的潛在霸權候選國。更令 人意外的是,身為陸權國家的中國在後冷戰時期大力發展海權,並著手建造航空 母艦,使得東亞的穩定充滿變數。

另一方面,提到東亞的大國,不可不提到日本。早期的東亞,中國固然長時 間扮演著主要霸權的角色。然而,從十九世紀開始,由於日本崛起,東亞的國際 政治舞台便以中日兩國為主要角色。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擁有強大海軍的島 國。

早在十九世紀日本帝國崛起的過程中,日本帝國海軍便對 1894 年的中日戰 爭以及1904 年的日俄戰爭起到關鍵的作用。4二次大戰結束後,新生的日本海上 自衛隊取代帝國海軍扮演捍衛日本國土安全與海洋利益的角色。此外,從新聞傳 媒可以觀察到,近年來,日本在國防議題上也有了相當的改變,特別是其解禁集 體自衛權5以及增加國防開支的政策。6由於日本侵略亞洲的歷史,其決定也就受 到極大關注。

冷戰終結後,曾經被擱置的領土、海洋爭端又被挑起,特別是中國與日本之 間的衝突再度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由於 2010 年中國漁船和日本海上保安廳船

2 儘管日本、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在冷戰期間便取得卓越的經濟成就,後冷戰時期亞洲的 經濟成長包含了更多國家,最重要的是,中國即名列這一波經濟崛起名單之中。范亞倫(Aaron L. Friedberg)說明了戰後亞洲的經濟成長概況。參閱 Aaron L. Friedberg 著,溫洽溢譯,《美國 回得了亞洲嗎?》(A Contest for Supremacy: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台北:遠流,2014 年),頁 28-32。

3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便指出,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s, GD P)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成長了三倍;而中國的國防預算以每年兩位數成長。參閱 Joseph S.

Nye 著,林添貴譯,《美國世紀的終結?》(Is the American Century Over?)(台北:麥田,201 5 年),頁 90、98-99。

4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The Sea Power of the State)(台北:黎明 文化,1985 年),頁 127-128、130-139。

5 路西,〈日本正式實施新安保法 解禁集體自衛權〉,《BBC 中文網》,2016 年 3 月 28 日,<http:

//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6/03/160328_japan_defence_law>。

6 〈日本國防預算破 5 兆 部署新型攔截飛彈系統、添購 F-35 戰機〉,《ETtoday 新聞雲》,2017 年3 月 28 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328/893376.htm>。

(15)

泊數度對峙甚至發生衝撞,7日本於2012 年宣布將釣魚台國有化。然而,日本此 舉使得東海的衝突更加激烈。除了該年中國內部爆發反日示威以外,北京更經常 派遣海監船前往該爭端水域巡航。8

除了現有的島嶼與水域爭端以外,歷史因素也讓今日的東亞局勢更加複雜化。

事實上,早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日兩國便已長期進行激烈的權力競逐。中 國與日本分別於1894 年打了一仗,又於 1937 年廝殺了 8 年之久。對雙方而言,

兩次中日戰爭的血腥歷史仍然記憶猶新,新仇加上舊恨使得本地區更不穩定。

就國際關係史而言,一個人口龐大加上經濟高度成長的國家通常會擴張其國 家利益所界定的範圍,並將其經濟收益轉化為軍事力量,甚至是運用軍事力量以 確保其國家利益。這也就令人納悶究竟崛起的中國是否將與東亞海軍強國日本爆 發戰爭。加上被日本侵略的歷史傷痕,也很可能促使中國在未來強大以後報復日 本,好比普法戰爭後的法國一心對德國復仇。另一方面,在過去一百餘年間,是 日本而非中國大肆東征西討。日本的崛起及其在亞洲大肆侵略的歷史,加上其外 交、國防政策的轉變,也令人擔心其有改變現狀之意圖。總的來看,兩國將來會 再度爆發戰爭並不是不可能。

是故,筆者認為透過分析並比較中國與日本的海軍戰略與發展,將有助於了 解兩國海軍戰略的目的,這對評估未來東亞情勢格外重要。

貳、 研究目的

當前的東亞,並不存在如歐盟(European Union, EU)般高度整合的多邊組 織(以歐洲聯盟的三支柱為典型,其範圍涵蓋經濟、安全、司法等領域)。也欠 缺類似北約(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的集體安全(collective

7 王霜舟,〈日本起訴2010 年撞船事件中國漁船船長〉,《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 年 2 月 14 日,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40214/c14fishing/zh-hant/?mcubz=3>。

8 〈中國海監船編隊14 日凌晨抵釣魚島海域維權巡航〉,《環球網》,2012 年 9 月 14 日,<http://

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09/3117225.html>。

(16)

security)體系,嚇阻修正主義國家(revisionist state)的侵略。9東亞的區域整合 主要仍停留在經貿交流階段,至於政治與安全對話尚遙不可及。檢視後冷戰時期 的東亞歷史更會發現,海上權力競逐的現象在東亞愈發顯著。除了島嶼爭端之外,

冷戰結束迄今東亞發生多次海上衝突,從進入他國領海到演習所在多有,嚴重的 甚至如南北韓爆發海戰。10簡言之,後冷戰時期的東亞國際政治較接近現實主義 而非自由制度主義(liberal institutionalism)所描繪的國際關係圖像。

在日益複雜化的局勢中,身為大國的中國與日本看似亦加入了東亞海洋權力 的競逐。1999 年,中國從烏克蘭購入因蘇聯解體而未完工的航空母艦──瓦良 格號(Varyag)並加以改裝──也就是現在為人所知的「遼寧號」航艦,該艦並 於2012 年開始服役。11日本自二戰以後便不再建造航空母艦,至1991 年蘇聯解 體為止,日本並未擁有航空母艦。然而,從 2006 年日本開始建造具備全通式甲 板的「準航空母艦」──日向級(ひゅうが型),其後又建造更為大型的出雲級

(いずも型)護衛艦,目前四艘艦艇均已服役。12

人們一方面害怕中國崛起將會如歷史上新興強國展現其侵略性,一方面又忌 憚曾在過去一百年內有著高度擴張紀錄的日本。隨著二十一世紀的東北亞局勢逐 漸緊繃,令人不禁要問,究竟當前的困境應歸咎於中國擴張海軍欲片面改變現狀?

還是日本將爭端領域收歸國有才是引起不安的元兇?也就是說,哪一國具有使用 武力改變現狀的意圖?而倘若戰爭將會爆發,則哪一國才是發動攻擊的國家?衝 突在短期內可能爆發嗎?為了解答以上問題,有必要研究中國與日本雙方的海軍 戰略及其定位暨發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現實主義為架構,分析與比較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日本的 海軍戰略定位、海軍發展、當前實力及其影響。比較雙方海軍戰略在定位及發展

9 張國城說明了這一個觀點。參閱張國城,〈中國航母的發展模式: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遠 景基金會季刊》,第18 卷第 3 期,2017 年 7 月,頁 101。

10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新北:廣場,2013 年),頁 2。

11 〈遼寧號由蘇聯艦體改造 艦隊年花 135 億〉,《蘋果日報》,2017 年 7 月 7 日,<http://www.a 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707/1155975/>。

12 林翠儀,〈制衡中國 日本最大護衛艦「加賀號」服役〉,《自由時報電子報》,2017 年 3 月 23 日,<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088219>。

(17)

上的差異、現階段發展至何種程度,歸納出何者為修正主義國家,並評估雙方的 海軍戰略可能對東亞產生何種影響。總而言之,本研究之目的為下述幾點:

一、分析雙方海軍戰略的定位,以釐清雙方海軍發展之目的。這有助於確認 其是否有改變現狀之意圖。

二、分析雙方海軍戰略與發展的動因。本研究將研析形成中國與日本在後冷 戰時期海軍戰略背後的脈絡。

三、評估當前雙方海軍實力。可確認目前的海軍武力是否有助於其達成戰略 目標,倘若答案為否,則可預見將繼續進行海軍建設。

四、評估雙方海軍戰略在未來對東北亞地區可能的影響。對台灣以及韓國之 影響為何?台韓兩國可能會有何種反應?

五、評估當前的中日關係以及東北亞地區是否仍適用現實主義理論?

第二節 理論與研究架構

研究中日兩國的海軍戰略,勢必不能脫離國際關係理論,特別是現實主義理 論。不單單是研究對象牽涉兩個國家,軍事戰略往往由國家所處的外在環境所決 定,這超出了國家的層級。簡言之,國家的軍事戰略主要是為了對抗外敵、確保 國家生存而形成。更重要的是,海軍身為三大軍種之一,自然屬於權力政治的範 疇。

現實主義可說是國際關係理論中最具首要地位,也是最為人熟悉的理論。13無 論是古典現實主義(classical realism)、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攻勢 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儘管理論內容有所差異,但渠等皆強調「權力」

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性。14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主張:「無論國際政治

13 Joseph M. Grieco 認為二戰結束後,現實主義便支配了國際關係理論。參閱 Joseph M. Griec 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 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3, Summer 1988, p. 492。

14 儘管卡爾(Edward H. Carr)和肯楠(George Kennan)也是現實主義者,但渠等並未創造出

(18)

的終極目標為何,權力始終為直接目的。」;15沃爾茲(Kenneth N. Waltz)認為:

「維持現狀是所有強國追求的最低目標,在當前的國際體系中,武力更有助於維 持現狀。」;16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則指出:「國家極其關注權力如 何在它們之中得以分配,並盡力使自己占有的世界權力最大化。」。17 前文已敘 述海洋對國家權力的重要性以及後冷戰時期中日兩國海軍建設擴大的跡象,因此,

筆者相信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的研究將會如實反映兩國之間的權力政治屬性。

除此之外,現實主義者大多同意軍事力量是國家確保或增加權力的最重要的 手段。沃爾茲提到:「武力不只是國際政治的最後手段,實際上也是首要的、經 常的手段。」;18米爾斯海默亦寫道:「我主要從軍事角度來定義權力,因為攻勢 現實主義強調武力是國際政治的最後手段。」。19何以國防力量在現實主義──

甚至可以說在國際關係中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國際政治的根本特徵是無政府狀 態(Anarchy),國際體系不存在一個世界政府保障國家的生存,因此國家只能採 取自助(self-help)或與他國結盟(allies)的手段設法存活。

然而,同樣地,在無政府狀態下,權力的消長使得今日的盟國可能是明日的 敵國,國家也有可能為了從他國獲得利益而結盟,故國家不能僅憑結盟的方式維 繫本國生存。20因此,保有一支武力是確保國家生存最保險的方法,國家武力的 重要性也就不證自明。21海軍身為國家武力之一,其存在亦是國家在國際政治上 遂行其目的的終極手段之一,故對中日海軍的研究應當由現實主義角度探討。

理論。參閱Mike Smith, Realist Thought from Weber to Kissinger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 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93, 166。

15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3), p. 27.

16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79), p.

191.

17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 34.

18 Kenneth N. Waltz,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 138.

19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 56.

20 現實主義祖師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說明了倚賴盟國部隊而導致引狼入室的下場。

參閱 Niccolò Machiavelli, The Prince (Il Principe), trans., Harvey C. Mansfield (Chicago: Univ 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pp. 54-57。

21 關於國際無政府狀態如何影響國家行為的說明,參閱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 nal Politics, pp. 88-93;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p. 29-40。

(19)

現實主義假設國家是理性的,22而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驅使國家選擇能夠 極大化其國家利益的行動並付諸實行,23從而提高國家的生存前景。前文已經提 過,海洋除了本身蘊藏的天然資源以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商船航行的通道,透過 國際貿易為本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不單單僅止於此,由於公海航行自由,海 洋的戰略意義便是使海軍能夠對遙遠的陸地投射武力──也就是作為入侵他國 的途徑。24

因此,海軍的戰略與發展必然根據國家利益而形塑,並且被用以極大化其國 家利益。同樣地,中國與日本的海軍戰略也是根據各自的國家利益而制定,兩國 的海軍的戰略也是為了最大化本國的國家利益。總的來說,以現實主義研究中日 兩國的國家利益,對於中日海軍戰略研究的重要性在於:

一、研究兩國的國家利益為何?國家的戰略是為了確保國家利益而被制定,

海軍則是確保國家利益的工具之一。了解一國的國家利益內涵,有助於吾人預測 一國將會如何運用其所擁有的海軍,也就能推測其戰略構想,進而得知哪一方較 可能是修正主義國家、主動發動攻擊的角色。

二、評估中日雙方的海軍戰略能否確保各自的國家利益?並評估其海軍戰略 能夠確保國家利益至何種程度?

除了現實主義以外,尚存在其他的國際關係理論,例如自由制度主義、建構 主義(constructivism)……等等。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後冷戰時期的亞洲,不 像歐洲存在高度整合的區域組織,也缺乏區域性的集體安全體系。故對亞洲地區 的研究來說,現實主義仍是最適合的國際關係理論。25

22 艾里森(Graham Allison)整理了現實主義中的理性決策傳統。參閱 Graham Allison & Phili p Zelikow,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New York: Longman, 19 99), pp. 26-33。

23 關於國家追求國家利益的討論,參閱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 gle for Power and Peace, pp. 5-8;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p. 111 -114;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p. 29-40。

24 提爾(Geoffrey Till)歸納了海洋的四種屬性。參閱 Geoffrey Till 著,李永悌譯,《21 世紀海 權》(Seapower: 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2 年),

頁47-61。

25 范亞倫就認為後冷戰時期的亞洲和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的多極體系非常類似,而十九至二十世

(20)

更重要的是,現實主義在理論上得到了其他國際關係理論學者的承認;且在 經驗上通過了時間的考驗,甚至早在 1648 年現代國家體系出現前,現實主義便 已活躍於世界上。26在此,筆者要強調的並不是其他國際關係理論不重要,而是 他們並未徹底顛覆現實主義的諸多假設──甚至承認了現實主義的假設。27

事實上,這些國際關係理論很大一部份是補充現實主義的不足之處,並未徹 底動搖現實主義理論的地位。社會科學係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科學,而社會現象 本就是包羅萬象,就算現實主義無法解釋一切國際關係現象,卻也被公認為能夠 解釋絕大多數國家的行為,更不用說其通過了漫長歷史的考驗。即便現實主義不 是完美的理論,至少就目前為止,也是最可靠、解釋力最好的國際關係理論。因 此,現實主義顛撲不破的地位仍然是當之無愧。

本研究的對象係中國與日本的海軍戰略,對於戰略,一般人將其界定為純粹 軍事的領域,然事實上戰略所包含的內容甚為廣泛。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定義戰略係:「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運用戰鬥」。渠認為戰略是 擬定戰爭計畫,而這個計畫的內容包含設定戰爭目標、制定各戰局的方案、部署 各個戰鬥。且戰略是動態的,必須根據戰爭現場不斷修改。28

約米尼(Antoine H. Jomini)則指出:「戰略學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

它所研究的對象是整個的戰場。」。渠主張戰略的研究範圍包括了選擇戰場、戰

紀的歐洲國際關係史堪稱現實主義外交的縮影。關於范亞倫對當代亞洲的分析,參閱Aaron L.

Friedberg, “Ripe for Rivalry: Prospects for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3, Winter 1993-1994, pp. 15-27。

26 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便是現實主義概念的代表,這個詞彙首先由 艾里森提出。修昔底德是古希臘的歷史學者,其名著《伯羅奔尼薩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 loponnesian War)敘述了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修昔底德總結了這場戰爭的原因:「雅典權力的 成長引起斯巴達的恐懼,這使得戰爭不可避免。」(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 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這句名言扼要闡述了現實主義的 精隨。關於修昔底德陷阱,參閱 Ben Schott, “The Thucydides Trap,” The New York Times, Jan uary 31, 2011, <http://schott.blogs.nytimes.com/2011/01/31/the-thucydidestrap/?_r=0>。「米利安對 話」(Melian Dialogue)亦描述了國際關係中權力政治的殘酷本質,關於米利安對話,參閱包宗 和等,《國際關係辭典》(台北:五南,2012 年),頁 21-22。

27 米爾斯海默說明了這點,渠更從理論邏輯和經驗紀錄指出了自由制度主義、集體安全體系以 及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的理論缺陷。參閱 John J. Mearsheimer, “The False Promise of In 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3, Winter 1994-1995, pp. 9-49。

28 Carl von Clausewitz 著,楊南芳等譯,《戰爭論(卷一)》(On War)(新北:左岸,2012 年),

頁249-250。

(21)

略點、戰略線、作戰區域、研究部隊調度與行動、補給與部隊間的關係……等等。

29

英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主張:「戰略是分配和運用軍事 工具以達到政策目的的藝術。」。30

法國將軍薄富爾(Andre Beaufre)認為戰略是:「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以 解決其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而戰略包括制訂戰略計畫、選擇合適的戰 略工具,以迫使敵人精神崩潰而接受我們的條件,最後者即戰略的目的。31

從上述對戰略的定義可以知道,儘管早期的戰略研究較著重於軍事領域,現 代戰略已不再只強調軍事層面,非軍事層面的手段也是戰略的要素之一。海軍戰 略亦是如此,更不用說海軍能採取「砲艦外交」影響他國的行動,美國於 1996 年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就是彰顯海軍能夠發揮國際政治影響力的例子。因 此,在研究中日海軍戰略時,本研究不只考慮軍事層面,更將納入國際政治、國 內政治、經濟、國際法等多種因素,期能獲得更為準確、完整、全面的研究結果。

總而言之,本研究以現實主義為研究框架,欲分析中國與日本在後冷戰時期 的海軍戰略與發展,並比較雙方海軍戰略與發展之差異。在研究兩國海軍戰略與 海軍發展上,本研究將首要考量海軍因素,並輔以國際政治、國內政治、經濟、

國際法等多重因素。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壹、 研究方法

29 Antoine H. Jomini 著,鈕先鍾譯,《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台北:麥田,2014 年),頁 77-78。

30 B. H. Liddell Hart 著,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台 北:麥田,2016 年),頁 404。

31 Andre Beaufre 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台北:軍事譯粹社,

1980 年),頁 14-17。

(22)

本文主要採用「歷史研究法」以及「文件研究法」。國際關係的研究不大可 能透過封閉系統內的實驗加以檢驗,多數的研究係從次級資料以及過去的事件中 歸納出某些規律。因此,次級資料與歷史就成為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素材。法蘭 克福-納米亞斯(C. Frankfort-Nachmias)就指出:「次級資料或許是探討某些研 究問題時,所能得到的唯一資料。例如社會與政治歷史學家,就相當依賴次級資 料。」。32軍事戰略的研究也有著相同的特性,且在研究一國現階段的軍事戰略 上,由於涉及國家安全考量,許多資料實際上被列為高度機密而難以取得。在這 種限制下,除了學術著作以外,一國的政府文件、官方資料、新聞資訊以及政府 官員的公開發言、回憶錄就成為主要的參考資料。

本研究將使用歷史資料以及存檔紀錄(archival records),後者的範圍包括統 計紀錄、政府文件、大眾媒體新聞。「內容分析法」是「用系統性、客觀的方法 確認文件訊息的特性,作為推論的基礎」。33本研究將以內容分析法檢視歷史資 料與存檔紀錄的內容,佐以分析法、比較法等多樣方法加以推論這些資料代表的 意義:

一、以歷史資料配合內容分析法研究中國與日本在後冷戰時期擴張海軍的動 因,何以在冷戰時期兩國並未大舉投資海軍?歷史資料對於研究兩國政策大幅度 的轉變不可或缺。

二、使用存檔紀錄──政府文件、統計資料、新聞媒體,並以內容分析法及 其他方法推論兩國的戰略定位為何?海軍兵力的變化情形為何?當前海軍實力 為何?

三、綜合歷史資料、存檔紀錄以及內容分析法,推論雙方衝突的戰略想定,

能否達成各自的戰略目標?雙方衝突的過程與結果將如何?並分析兩國的海軍

32 C.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 著,潘明宏、陳志瑋譯,《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新北:韋伯文化,2003 年),頁 376。

33 Ole R. Holsti, “Content Analysis,” in Gardner Lindzey & Elliot Aronson, eds., The Handbo ok of Social Psychology (Reading: Addison-Wesley, 1968), p. 601.

(23)

競賽會引起鄰國的何種反應?

貳、 研究限制

正如前文所述,軍事戰略的研究涉及國家機密,許多國家的政府並不會將真 實的資料完全公開。因此,吾人只能以現有的公開資訊做為參考,這就可能遺漏 某些不可得但關鍵的資料,導致對中日海軍戰略之目的與實力評估產生偏誤。普 遍認為中國在國防預算的透明度和民主國家比起來較低,因此這種偏誤在中國海 軍的研究上也許會更加明顯,但並不表示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評估就完全符合真 實情況,特別是日本近幾年對於防衛事務的保防已趨嚴密。34

其次,由於中國仍為獨裁國家,北京對新聞媒體的管制十分嚴格。對外發布 的資訊都必須通過政府的審核,其中不免有些被隱藏,甚至是被加以歪曲和誇大。

這些因素皆可能造成對中國海軍之研究與實際情況有所差距。

最後,本研究受限於時間、經費、語言等因素,無法採取實地訪查的方式取 得資料。事實上,由於軍事戰略與建設牽涉國家安全,即使實地前往當地,也很 難期待能夠訪問軍方重要人物,或進入軍事設施調查。因此,本研究仍以學術文 獻、政府公告、政策白皮書、官方統計、回憶錄、新聞媒體等等作為研究資料的 來源。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壹、 海權理論

34 日本於 2013 年通過了《特定秘密保護法》(特定秘密保護法),此法案授權日本政府指定國家 機密,並可多次延長保密效期。關於特定秘密保護法的內容,參閱〈日本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

《nippon.com》,2014 年 1 月 20 日,<http://www.nippon.com/hk/features/h00044/>。

(24)

提到海權往往令人想到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學家馬漢(Alfred T. Mahan),

馬漢最為人所知的貢獻是最早提出系統性、完整的「海權」(sea power)理論的 人,他強調國家強大的關鍵在於海權的發展。馬漢寫到:「事實上,海軍戰略就 是為了自身的目的,無論是平時或戰時都要建立、維護和不斷發展本國的海權。」。

35馬漢認為,海權透過生產、海運以及殖民地得以發展。渠寫到:「生產的目的 在於交換,海運就是用來不斷交換的,殖民地則是為了促進、擴大以及保護海運。」。

36。渠更指出一國的海權由六種要素所決定──地理位置、天然構造、領土幅員、

人口、民族性以及政府素質與政策。37

簡言之,海權在平時由生產──海運──殖民地促進,而貿易所獲得的經濟 收益以及殖民地的戰略位置又可用來強化海軍,海軍則是維護貿易與殖民地的工 具,國家透過貿易和海軍的循環不斷發展本國的海權。對於海洋作戰,馬漢認為,

制海權(command of the sea)是絕對且具決定性的,制海權是海上作戰的關鍵,

故馬漢強調兵力集中原則以遂行決戰,不大肯定商業襲擊和兩棲作戰的重要性。

38

柯白(Julian S. Corbett)是另一位知名的古典海軍戰略學家,渠為英國人。

和馬漢不同的是,柯白並非軍人出身,渠在劍橋大學修習法律,爾後進入格林威 治皇家海軍學院授課,簡言之,柯白是一名文人海軍戰略學者。柯白認為,弱小 國家的海軍會盡可能避免與強大的艦隊決戰,故積極找尋並殲滅敵方艦隊的可行 性十分有限。39並且,柯白認為制海是一個「程度」的概念,而非全有或全無的 零和觀念,也就是說,即使「失去」制海的國家依然能夠使用海洋。40

35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New York: Dover P ublications, Inc., 1987), p. 23.

36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p. 28.

37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pp. 29-82.

38 Bernard D. Cole 著,李永悌譯,《亞洲怒海戰略》(Asian Maritime Strategies: Navigating Tro ubled Waters)(台北:國防部,2015 年),頁 31-33。

39 Julian S. Corbett,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 4), pp. 166-167.

40 Julian S. Corbett,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p. 100-103.

(25)

然而,這並不是說柯白不重視決戰,而是相較於馬漢的主動決戰以獲取制海 權的觀點,柯白更強調封鎖防衛本國航線或迫使敵人決戰(或避戰而最終經濟崩 潰)以及兩棲登陸的重要性。41

高希柯夫(Sergei G. Gorshkov)是著名的現代海權理論家,渠擔任蘇聯海軍 總司令。高氏在序言中主張國家海權乃國家為了確保其利益,運用海洋軍事與經 濟的能力,且其潛力由多種要素所決定,包括滿足一切生產需要的戰略原料、工 業能力、農業、交通運輸網路、勞動生產力以及物資儲備量。42高希柯夫爬梳歷 史,認為俄國政府對海軍的支持與否影響了國家對外戰爭的成敗。43和柯白相同,

高希柯夫認為相較於艦隊在海上的影響,艦隊對陸地的影響更為重要,渠剖析了 艦隊對艦隊以及艦隊對陸上作戰兩種作戰形式並說明了這一論點。44渠認為,核 子武器、彈道飛彈、反艦飛彈等、原子動力載具等新兵器的問世,大幅增加現代 艦隊的機動性、武器的威力以及攻擊範圍。這使得海軍從過去的戰術轉變為具有 戰略價值,並且為國家戰略服務。45

顯然地,相較於馬漢,高希柯夫的觀點實與柯白較為接近,高氏亦強調兩棲 登陸和封鎖的重要性。46然而,由於科技發展差異,對於艦隊對陸地的作戰方式,

兩者又有所不同,柯白的時代尚未出現原子動力艦艇,也沒有航空母艦。因此,

渠的著作不見核子潛艦和艦載機對海戰的重要性,高希柯夫則不斷強調現代海上 作戰的主力為海軍航空隊以及核子潛艦。47

貳、 中國海權之著作

41 Julian S. Corbett,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p. 185-210, 285-310.

42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1、273。

43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139。

44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212、318-322。

45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329、332-333。

46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354-355、341-342。

47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頁 374-375。

(26)

學者張國城認為,中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海權發展係受到許多因素所驅動,包 括為了防止台灣獨立、海運線的安全、阻止美國介入區域衝突、周邊領土與經濟 海域的爭端。48面對上述挑戰,解放軍的海洋戰略從過去的海岸防衛轉為近海積 極防衛,為了達成「三階段海洋戰略」,解放軍海軍開始執行以「軍事事務革命」

為原則的轉型,49張氏認為解放軍海軍可能採用多種手段因應各種區域戰略衝突。

首先,解放軍將可能以潛艦封鎖和兩棲登陸等手段遏阻台灣獨立。

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東亞的貿易量極為龐大、現代商船的存 活性較過去更高、現代潛艦更難被大量建造、潛艦組員的訓練時間更長、欠缺實 施成功的兩棲作戰的要件等等,解放軍要以潛艦封鎖或兩棲登陸的方式阻止台灣 獨立,成功的公算並不大。第二,解放軍將以「珍珠鏈戰略」以及航空母艦戰鬥 群保衛其海運線。第三,解放軍將發展新型潛艦嚇阻美國介入未來的區域衝突。

但是,美國具有區域內的同盟國、前線基地、武器射程、反潛、水面艦的質與量、

C4ISR 系統與防禦網等全方位的優勢,中國很難在區域衝突爆發時阻止美國海軍 的干預。第四,對於東海經濟海域和釣魚台列島爭端,由於釣魚台離日本太近,

倘若中國執意奪島,日本則很有可能全力防衛,最終演變為全面戰爭。加上兩國 都無法阻止對方利用海床底下的資源,該地區也不太可能遂行奇襲作戰,中日就 東海水域與領土爭端開戰的可能性尚且不大。最後,砲艦外交將是遼寧艦的主要 運用方式,然而其效果極為有限,北京很難僅以航艦部署的方式達成其政治目的。

總而言之,解放軍海軍無論是在防空、反艦、C4ISR 系統等多方面上,的確有長 足的發展,但要因應以上戰略威脅仍力有未逮。50

林文程分析中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海洋戰略目標,分別是成為世界強權、捍衛 領土主權、保護沿海經濟重鎮、維護海上生命線──貿易與能源、開採海洋資源

──特別是石油。並且,林文程分為五個層面概述了中國的海洋戰略內容。在軍

48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頁 64-78。

49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頁 78-85。

50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頁 85-142。

(27)

事上,從過去的近岸防衛轉為近海防衛,且解放軍從國外進口以及自行研製多艘 水面與水下艦艇;在外交上,中國採取珍珠鏈戰略並和周邊國家發展信心建立措 施;在政策、組織和法律上,中國宣布其海洋權利並加入某些維護海洋環境的建 制;在經濟上,與海洋有關的事業正迅速發展;在政治上,在統一台灣以前,中 國以統一戰線策略希望台灣在島嶼與海域爭端上與中國站在相同立場。

然而,中國的海洋戰略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美國會聯合東亞各國制約中 國的海權發展,特別是日本和印度這兩個和中國存在歷史瓜葛與現存糾紛的國家。

其次,中國發展海權可能與塑造和平崛起形象的戰略衝突,導致周邊各國倒向美 國。最後,中國海洋意識不足,海洋汙染、運用海洋犯罪、缺乏有效的海洋治理 也是待解決的問題。51

楊念祖認為中國在後冷戰時期擴張海權,主要受幾個因素影響──中國欲透 過沿海地區發展經濟;中蘇關係緩和使中國的戰略中心由北向東南轉移;保衛因 1994 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而獲得的島嶼、海洋領域及資源。而之所以以海洋經濟作為國家 發展戰略,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由於中國的資源供應趕不上需求的增加──

特別是對石油的需求;其次,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將居住於沿海地區。

因此,中國的海軍戰略於 1980 年代由近岸防禦轉變為近海防禦,擴張了解 放軍海軍的活動範圍。52簡言之,為了滿足上述的需要,中國將發展遠洋海軍以 達成其以海洋為中心的戰略。此外,楊氏認為解放軍海軍將重點置於海上封鎖─

─特別是以潛艦和水雷執行封鎖任務,因為其水面兵力較為脆弱。53

廖文中認為中國的海軍戰略朝向遠洋海軍發展,且有相當強的進攻傾向。渠 分析中國海軍的發展將分為三個階段:至 2010 年,中國海軍將全面提升近海作

51 林文程,〈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 36 期,2011 年 10 月,頁 25-4 0。

52 楊念祖,〈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第 34 卷第 5 期,2000 年5 月,頁 73-74、85。

53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 42 卷第 10 期,1999 年10 月,頁 91。

(28)

戰能力,並能有效遏制和打贏局部戰爭與衝突;從2011 年到 2020 年,以中、大 型艦艇為核心兵力結構,並能控制第一島鏈內的水域,更有潛力爭奪以第一島鏈 為前沿的近海海域,此階段著重艦隊的資訊化;從2020 至 2050 年,解放軍海軍 將以大型平台為核心,並與其他大國爭奪西太平洋的制海權。除此之外,解放軍 艦隊將在戰時控制東南亞許多重要海峽。

另一方面,中國在後冷戰時期擴張海權的作為,同時將引起東北亞與東南亞 各國的不安,這些國家要不強化自身武力,要不就是結盟以對付中國海軍的可能 威脅。中國在緬甸設立海軍基地的作為,也將引起南亞國家的戒心。總之,面對 中國日益強大的海上力量,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恐怕難以避免。54

翟文中認為中國的海權發展受到幾個因素驅動──保衛海上交通線、捍衛海 外領土主權以及統一台灣。在航艦方面,翟文中主張中國發展航艦的需求有二,

安全需求以及軍事需求,前者是保衛海上交通線與海外利益;後者則是為了滿足 中國的積極防禦戰略在實質上轉變為攻勢導向。翟更主張中國海軍的戰略有三個 任務──確保沿海地區不受入侵、有效控制近海水域以及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然 而,中國航艦計畫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財政限制、兵力結構、艦載機的發展以 及人員培訓。55在水下部隊方面,中國發展潛艦主要受三個因素驅動──嚇阻美 國海軍介入台海衝突、執行核嚇阻戰略、潛艦本身的不對稱性(少數潛艦便能牽 制敵方海軍許多兵力)。翟氏認為,中國潛艦的發展將可能破壞區域的海軍平衡,

並威脅亞太的海運線安全,東亞各國為了因應中國發動通商破壞戰的可能,可能 會引進新式潛艦或組成「反潛聯盟」。然而,中國的潛艦部隊同時必須面對兵力 結構失衡、組員訓練不足以及指揮管制能力不足等問題。56

54 廖文中,〈中共廿一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第 34 卷第 6 期,20 00 年 6 月,頁 69-75。

55 翟文中,〈中共籌建航空母艦之研究〉,《中共研究》,第 42 卷第 12 期,2008 年 12 月,頁 104 -114。

56 翟文中,〈中共海軍潛艦部隊現代化對亞太安全影響之研究〉,《國防政策評論》,第 6 卷第 3 期,2006 年春季號,頁 21-36。

(29)

參、 日本海權之著作

首先,有關日本海權的官方宣示,防衛省官方網站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指出,

日本在後冷戰時期必須因應諸多威脅。包括亞洲新興國家崛起──特別是中國、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WMD)的擴散──尤其是北朝 鮮、國際恐怖組織、國際公共財的維護──特別是海洋權利及其利用……等威脅。

而亞太地區的威脅有三──不穩定的國際環境、北朝鮮的彈道飛彈威脅以及中國 崛起並入侵日本的海、空域。57因此,在遵循日本憲法規定之專守防衛、不成為 軍事大國、文民統治、非核化等原則的前提下。為了應對上述威脅,海上自衛隊 的任務為保衛日本的海上交通線、防禦日本周邊海域,並且以反艦、反潛、掃雷、

防空作戰達成上述任務。58

儘管吉原正(Toshi Yoshihara)和詹姆斯‧霍姆斯(James R. Holmes)的作 品並非以日本海權的發展為主題,但兩人的作品亦指出了後冷戰時期日本海上自 衛隊的任務與挑戰,吾人可從其內容推敲日本在後冷戰時期發展海權的動機──

海上自衛隊在後冷戰時期的任務可分為非傳統任務與傳統任務。

在非傳統任務方面,包含彈道飛彈防禦、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反制 恐怖組織、和平建設、災難應對、與亞洲各國的信心建立互動、防衛海上交通線 以及人道救援。

至於傳統任務上,則包括朝鮮的彈道飛彈威脅、朝鮮對日本領海的入侵以及 綁架日本國民、中國崛起及解放軍海軍快速的現代化、中國與日本間的島嶼和水 域及資源競逐以及保衛日本的能源和貿易所高度仰賴的海上交通線。然而,吉原 和霍姆斯認為日本政府在後冷戰時期的海洋戰略地位錯誤,將非傳統任務置於傳

57 国家安全保障会議,〈国家安全保障戦略について〉,2013 年 12 月 17 日,頁 5-11,《自衛隊》,

<http://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pdf/security_strategy.pdf>。

58 參閱海上自衛隊,〈我が国と世界の防衛:海上交通の安全確保のための作戦〉,2017 年 11 月 3 日(檢索),《海上自衛隊》,<http://www.mod.go.jp/msdf/formal/about/defense/kaijyo/index.html>;

海上自衛隊,〈我が国と世界の防衛:周辺海域の防衛のための作戦〉,2017 年 11 月 3 日(檢索),

《海上自衛隊》,<http://www.mod.go.jp/msdf/formal/about/defense/shuhen/index.html>。

(30)

統任務之前,對於擴大任務範圍的海上自衛隊,東京也未提供其更多的支援──

特別是財政的支援。並且,兩人呼籲,東京應該認真思考以少數質精、高科技部 隊企圖達成任務在戰略上的可行性,作者並不認為人力在現代戰爭已經式微。59 另外,張國城觀察到,後冷戰時期日本的海權擴張非常明顯。冷戰結束後,

相較於美國及北約會員國裁減海軍的趨勢,日本卻反其道而行強化其海上武裝力 量。張國城認為這是因為儘管蘇聯已經解體,日本在後冷戰時期仍必須面對周邊 的重大戰略挑戰,包括與中韓的島嶼爭端、海洋領土劃界爭議、大陸棚與海洋資 源的爭奪、中國的崛起以及來自北朝鮮的彈道飛彈威脅。60

因此,除了維持日美同盟以外,日本運用了許多手段以因應上述挑戰,包括 強化防空能力、強化反潛能力、增加對外投射武力的能力、重組海自的編制……

等手段。61

除此之外,觀察近幾年的新聞媒體報導會發現,日本不斷強化海上資源探勘 以及海洋國土鞏固,如沖之鳥島。62並且,日本加強與印度和東南亞各國之間的 海上合作,日印兩國於2008 年簽署「日印安保共同宣言」(日本国とインドとの 間の安全保障協力に関する共同宣言),在海上保安問題上強化兩國海軍的對話、

交流與合作。632017 年 11 月,印度派遣軍艦至日本海與日本以及美國聯合演習。

64在該年的4 月,新德里宣布斷絕和朝鮮的經濟與軍事合作,日印關係顯然正在 接近。65在東南亞國家方面,日本提供菲律賓巡邏艦,並允諾在菲國建造海岸巡

59 Toshi Yoshihara & James R. Holmes, “Japan’s Emerging Maritime Strategy: Out of Sync or Out of Reach?,”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27, No. 1, March 2008, pp. 27-41.

60 張國城著,《東亞海權論》,頁 144-163。

61 張國城著,《東亞海權論》,頁 172-191。

62 關於日本為鞏固沖之鳥島及該島之國際法地位所做的努力,參閱李立民,〈日本為了「沖之鳥」

主權費盡心力,我國至今卻仍未對「太平島」做出基本主張〉,《關鍵評論網》,2016 年 7 月 12 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044>;黃韋銓,〈太平島降格為礁 日本重申:沖之鳥 是「島」〉,《新頭殼Newtalk》,2016 年 7 月 15 日,<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6-07-15/752 54>。

63 外務省,〈外務省:日本国とインドとの間の安全保障協力に関する共同宣言 (仮訳)〉,200 8 年 10 月 22 日,《外務省》,<http://www.mofa.go.jp/mofaj/area/india/visit/0810_ahks.html>。

64 〈強化合作 美日印軍艦日本海演習〉,《中央社》,2017 年 11 月 7 日,<http://www.cna.com.t w/news/aopl/201711070233-1.aspx>。

65 茅岳霖,〈印度海軍突現日本海 新德里也想插手朝核〉,《多維新聞網》,2017 年 11 月 8 日,<

http://news.dwnews.com/global/big5/news/2017-11-07/60022245.html>。

(31)

防雷達站以及培訓菲國的海巡隊員;66日本也與越南加強軍事合作,兩國在2016 及2017 年皆舉行海上聯合演訓;672017 年 1 月,安倍晉三訪問印尼時表示海洋 領域的合作是最優先項目,並承諾將協助印尼開發島嶼與發展海上安全合作。68

肆、 中日海權比較之著作

為了縮小文獻檢閱的範圍,筆者挑選國內碩博士論文近五年有關中國與日本 海權/海軍戰略比較之作品,這種作法也有助於搜索較新的資訊,無庸埋首於過 於老舊的訊息。然而,原先筆者預估比較中國與日本海軍戰略的國內研究將是汗 牛充棟,但事實卻是大相逕庭──絕大多數為中國海權發展的著作,要不就是專 門分析日本海權發展之研究。有鑑於比較中日海軍戰略的著作非常稀少,筆者只 好挑選出內容涉及中日兩國海軍戰略的作品。

吳沛璇的作品是目前有觸及到中國與日本海軍發展的最新著作。吳氏以麥金 德(Halford J. Mackinder)的「心臟地帶說」和馬漢的海權論作為理論架構,分 析後冷戰時期中日兩國在東亞地區的權力競逐,認為中國是陸權戰略且欲改變現 狀;日本則為海權戰略並欲維持現狀。

吳氏認為中國的海軍建設──包括航艦、潛艦以及其他水面艦係為了對美國 實施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戰略。中國著重以陸權戰略─

─特別是加強與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成員國間的

66 參閱〈加強菲律賓海上防衛 日本向其交付 12 艘巡邏艦〉,《大紀元》,2016 年 8 月 12 日,<ht tp://www.epochtimes.com/b5/16/8/12/n8194155.htm>;陳彥鈞,〈助菲律賓打擊海盜 日本出資建 4 座雷達站〉,《中央社》,2017 年 11 月 10 日,<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11100236-1.

aspx>。

67 參閱楚良一,〈日本自衛隊偵察機赴越南參加演習〉,《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6 年 2 月 18 日,

<https://goo.gl/ldA2Gu>;古莉,〈日本巡邏船赴菲律賓越南聯合訓練〉,《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 017 年 5 月 24 日,<https://goo.gl/iijw3e>。

68 參閱〈安倍晉三:日本印尼將推動海上安全合作〉,《Now 新聞》,2017 年 1 月 15 日,<http://

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207333>。此外,麥克‧哈特(Michael Hart)對 近年日本在東南亞的海上外交有簡要的說明,參閱Michael Hart, “Japan’s Maritime Diplomacy Mission in Southeast Asia,” The Diplomat, August 28, 2017, <https://thediplomat.com/2017/08/ja pans-maritime-diplomacy-mission-in-southeast-asia/>。

(32)

關係,對抗日本的海權戰略。儘管吳主張中國強調陸權戰略,但渠亦指出中國欲 保衛島嶼主權、海上交通線、海洋資源,並希望突破第一島鏈的包圍以及造成區 域霸權轉移,解放軍海軍當然也是為了達成以上目的而存在。69

另一方面,後冷戰時期日本的海權戰略以美日同盟為骨幹,並賦予自衛隊多 樣任務,包括協助美軍執行非戰鬥任務、參加國際維和行動等等,逐步脫離了冷 戰時期專守防衛的政策。在傳統任務上,海上自衛隊要負責防衛海上交通線、控 制日本重要海峽、反潛作戰、掃除水雷以及彈道飛彈防禦等任務。70

最後,吳氏認為中國欲改變東亞現狀──特別是對周邊島嶼日趨強硬的主權 主張,其目標係成為東亞的區域霸權;而日本則加強與周邊國家如越南和菲律賓 的合作,明顯為維持現狀者。71因此,海軍服從於國家大戰略之下,中國與日本 的海軍建設之目的也與國家企圖相同。

王義之認為儘管現階段中國強調近海防禦,但按照其遠海戰略的構想,中國 人民解放軍海軍必將發展為一支太平洋區域海軍或全球性海軍。並且,解放軍海 軍在衝突爆發時的任務即封鎖、攻擊敵方海上交通線、對地攻擊、反艦、保衛海 上運輸以及防禦海軍基地,可以看出有相當明顯的進攻傾向。然而,中國海權發 展仍受到諸多限制,包括被島鏈包圍、與日本的海權競爭、欠缺前沿基地、麻六 甲困境、軍事科技等多方面的挑戰。72

至於日本的海權發展,王氏認為日本海洋戰略的制定是出於島嶼爭端、維護 海洋權益、中國崛起與日中關係緊張、北朝鮮彈道飛彈與不審船(北朝鮮的情報 作業船舶)的挑戰,因此日本在後冷戰時期對參與海洋事務產生了高度興趣。在 前述戰略下,一旦爆發衝突,海上自衛隊的任務便是保衛周邊海域安全、對日本 的重要海峽執行封鎖與反封鎖、保衛海上交通線、維持國內公共秩序、以及協助

69 吳沛璇,《美國亞太戰略下的中日軍事與經濟競爭(2010-2015):地緣政治的分析》(嘉義:國 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年),頁 56-66。

70 吳沛璇,《美國亞太戰略下的中日軍事與經濟競爭(2010-2015):地緣政治的分析》,頁45-56。

71 吳沛璇,《美國亞太戰略下的中日軍事與經濟競爭(2010-2015):地緣政治的分析》,頁 12、8 9-92。

72 王義之,《冷戰後中共海權發展與美日亞太安全布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 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年),頁 70-75、161-164。

(33)

美國海軍作戰。73

最後,王高度評價海上自衛隊的實力,並且渠認為現今的日本已不可能重回 二次大戰前的軍國主義對外擴張國家。74由此可見,王也認為日本不大可能為修 正主義國家。另一方面,根據渠分析中國海權的發展,中國顯然是具有改變現狀 企圖的潛在霸權國。

陳建宇的作品是國內少數將重點置於日本防衛政策的研究,並提及了中國軍 力的發展。陳氏認為日本的對中防衛政策受到東亞安全環境變遷的影響,這些因 素包括台灣與中國統一(無論台灣人民是否自願統一)將威脅日本的安全、朝鮮 半島局勢緊張、領土主權爭端、海洋權益以及非傳統安全等,75當然最重要的當 屬中國崛起。根據 2010 年版的「防衛計畫大綱」(防衛計画の大綱),面對中國 軍事力量不斷強化,可推論海上自衛隊的任務可能是海上警戒、防空、彈道飛彈 防禦等作戰。此外,由於中國和北朝鮮船舶頻繁入侵,加上海盜問題日增,海自 的任務尚包括海岸線防禦以及反海盜作戰。最後,由於日向級、出雲級、大隅級 與摩周級等艦船服役,海自的投射能力大為提升。然而,陳認為海自的潛艦與水 面艦尚不及中國的同類型艦艇。76

另一方面,中國的海軍戰略思維由近海防禦過渡至海上多層縱身防禦,最終 將發展遠洋海軍。中國發展遠洋海軍是為了捍衛周邊領土島礁、促進經濟發展、

保衛海上交通線以及統一台灣。陳認為中國企圖取得台灣,作為突破第一島鏈、

進入第二島鏈的跳板。然而,渠同時認為一旦台灣被中國統一,日本、美國和澳 洲的海上運輸線將被嚴重威脅。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由於地理限制,解放軍 海軍很難達成兩洋海軍(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目標──特別是印度洋的海軍 部署。並且,陳氏同意中國的海軍戰略是戰略守勢、作戰攻勢。77

73 王義之,《冷戰後中共海權發展與美日亞太安全布局》,頁 112-122。

74 王義之,《冷戰後中共海權發展與美日亞太安全布局》,頁 124-125。

75 陳建宇,《中國大陸軍力變遷與日本防衛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 交學系碩士論文,2013 年),頁 94-96。

76 陳建宇,《中國大陸軍力變遷與日本防衛政策之研究》,頁 112-121。

77 陳建宇,《中國大陸軍力變遷與日本防衛政策之研究》,頁 62-70。

(34)

由陳建宇對中國和日本海權發展的敘述可知,和中國相比,日本欲改變現狀 的可能性並不大。相反地,中國希望奪取台灣及其他爭議島嶼並改變美國治下的 東亞現狀的意圖似乎相當明確。

第五節 文獻檢討

本節將分析前述的海權理論文獻以及中國與日本之海權發展之著作。首先,

筆者欲比較前述三種海權理論文獻之異同,並且指出其侷限:

一、海權之內涵:三份作品之中,只有高希柯夫明確定義了海權的內容。柯 白僅闡明海軍戰略,並未提及海權之定義。儘管馬漢是提出系統性海權 論述的第一人,然綜觀其作品內容,渠並未明確定義海權的內涵。但筆 者認為由於馬漢不斷強調海洋經濟和海軍武力的重要性,似可推斷馬漢 的海權觀主要由海洋經濟與海上軍事所構成。

二、對封鎖的看法:柯白和高希柯夫都肯定封鎖乃獲取海上優勢的重要手段,

78馬漢則較不重視封鎖的作用,渠對艦隊決戰更感興趣。

三、對艦隊向陸地投射武力的看法:海軍主要以兩種手段攻擊陸地──兩棲 登陸以及以飛彈對地攻擊。馬漢否定兩棲登陸的作用,柯白和高希柯夫 都贊同艦隊攻擊陸地的重要性。但由於柯白的時代尚未出現航空母艦、

核子潛艦與飛彈,柯白只能闡述兩棲登陸作戰──最原始的海軍對地面 投射力量的方式。而高希柯夫的時代已有這些高科技兵器,故高氏另外 敘述了海軍航空兵和核子潛艦的重要地位。

四、海軍和其他軍種的合作:馬漢作為艦隊決戰忠實的擁護者,較強調海軍 作為一支獨立軍種的作戰。柯白和高希柯夫則認為海軍和陸軍、空軍間 的合作才能對戰爭產生貢獻,因為海軍的終極目標是對陸地施展攻擊。

78 關於高希柯夫對海上封鎖的看法,參閱 Sergei G. Gorshkov 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

頁340-342。

數據

圖 3-1    中國和日本就劃界原則之歧異……………………………    67  圖 3-2    2016 年,由麻六甲海峽通過南海之原油運輸概況………    69  圖 3-3    九段線之涵蓋範圍…………………………………………    70  圖 5-1    2015 年,海外美軍基地之分布圖…………………………    199
表 5-1    2012 至 2017 年,台灣的能源進口依存度概況…………      192  表 5-2    2018 年,東北亞各國商船隊之概況………………………    195  表 5-3    1960 年至 2017 年,日本商船隊結構之變化……………    213  表 5-4    1991 年至 2018 年,台灣與中國的戰機數量之變化……    225
圖 3-1:中國和日本就劃界原則之歧異。圖片來自 Reuters  &amp;  Agence  France-Presse,  “Japan  wants  China  to  halt  oil  exploration  in  East  China  Sea,”  The  Straits  Times,  July  22,  2015,  &lt;htt ps://www.straitstimes.com/asia/east-asia/japan-wants-china-to-halt-oi
圖 3-2:2016 年,由麻六甲海峽通過南海之原油運輸概況。圖片擷取自美國能源資訊局官方 網站。參閱 Candace  Dunn  &amp;  Justine  Barden,  “More  than  30%  of  global  maritime  crude  oil  tra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 時期,美國結合主要 工業國,於1949年 成立多邊出口管制 協調委員會(COCOM).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

定義問題 統整資訊 概念圖【行動版】.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她仍不放棄的憤戰到底 (C)在圍棋展覽會中,佐為發現有不肖棋盤商在販售贗品 (D)日本

「三昧空」,與上面三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三三昧的 時候,在能觀的心上 所現的空相 所現的空相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定遠 鎮遠 來遠 經遠 超勇 楊威 由於北洋艦隊各艦的主要火. 力多在前端,因此最佳陣式

[r]